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人格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功能不良信念,B群人格障碍,童年期虐待,不良家庭因素
群人格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唐颂亚,董玲,袁福民,周世杰[1](2016)在《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与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与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信念问卷(PBQ)中的B群人格障碍信念分量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自编早期不良家庭因素清单,对1450名大学生及硕士研究生施测。结果: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均与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呈显着正相关;童年期虐待与不良家庭因素显着正相关;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对反社会型、表演型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均有显着预测作用,解释率分别为13.2%、6.7%、10.5%,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对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总分的解释率为11.7%。结论: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与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傅文青,王雷,姚方敏,阙墨春,王晓娟[2](2015)在《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某地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其人格五因素特征,揭示早期心理创伤与C群人格障碍的关系。通过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从大学生中筛选出DSM-IV的C群人格障碍阳性者,再以个性障碍晤谈手册进行半定式晤谈,确定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C群人格障碍阳性者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NEO个性问卷。C群人格障碍总患病率为3.97%,强迫型人格障碍患病率1.86%;回避型患病率2.66%;依赖型患病率1.11%;抑郁型患病率1.11%;共病率为45.57%。C群人格障碍组CTQ-SF的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和性虐待因子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C群人格障碍组NEO-PI-R得分除了神经质维度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开放性、顺同性、外向性和严谨性维度均低于对照组。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强迫型、依赖型、回避型、抑郁型都与神经质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程山珊[3](2013)在《五态人格、中医体质类型与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依据中医体质理论,探索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为应用中医疗法调治大学生的C群人格障碍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以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Ⅳ)、五态性格检测表、中医体质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一至叁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学生PDQ+4C群人格分量表得分显着高于普通人群(P<0.05)。大学生男性和女性之间各分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专业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之间各分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PID-Ⅳ评定有人格障碍特征并达到DSM-Ⅳ诊断标准的C群人格障碍共165例,总患病率为59.35%。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不同城乡来源大学生C群人格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6例符合一种以上C群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58.18%。3、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学生五态人格的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全国教育程度常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态人格5个维度得分均处于中间,无明显倾向,其中,阴阳平和型得分最低,太阴型得分最高;男性与女性在太阳、阴阳平和、少阴的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少阳、太阴得分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专业大学生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在少阴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个维度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太阳得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个维度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城乡来源大学生在太阳、少阳、太阴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平和与少阴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从9种体质分布来看,平和质25例,其中12例无偏颇体质倾向,13例有偏颇体质倾向;偏颇体质140例,其中,单纯偏颇体质为9例,兼夹偏颇体质131例。按偏颇体质类型出现频次,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阴虚质,对偏颇体质中131例兼夹体质观察发现,个体可呈现从兼夹2种体质至兼夹8种体质的情况。大学生五态人格测验表与C群人格分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太阳因子与DEP因子呈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阳因子与AVD因子呈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BC因子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平和因子与OBC因子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学生九类中医体质量表与C群人格分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平和质与AVD、DEP因子呈负相关,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质与AVD因子呈正相关,与DEP因子呈负相关,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质与DEP因子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质与DEP因子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质与AVD因子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与DEP因子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郁质与AVD、DEP因子呈正相关,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6、大学生五态人格测验表与九种中医体质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太阳因子与平和质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虚质、湿热质呈负相关,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郁质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阳因子与平和质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虚质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郁质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平和因子与平和质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郁质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阴因子与平和质、血瘀质呈负相关,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呈正相关,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呈正相关,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学生C群人格障碍发病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同专业之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同城乡来源大学生之间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患C群人格障碍的学生中,其五态人格以对事物反应强度较低,灵活性和持久性均不足,平衡性、趋近性差的太阴型人格为主。在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这叁种体质占前叁位。3、C群人格障碍与五态人格、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提示可针对不同人格特征、不同体质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为预防和调整人格障碍及相关身心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5-01)
黄秋平,张倩倩,周世杰,伍露阳[4](2011)在《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功能不良信念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功能不良信念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中的B群人格障碍分量表、B群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对53名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中的成人学员和56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功能不良信念呈显着相关;B群人格障碍及各亚型阳性组在相应功能不良信念上的得分显着高于阴性组的得分;除自恋型外,反社会型、表演型和边缘型功能不良信念对其亚型症状都具有显着预测作用,解释率分别为22.3%、16.7%、26.5%,叁种亚型信念共解释B群人格障碍症状总变异的38.3%。结论: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特异性的功能不良信念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张倩倩,黄秋平,周世杰[5](2011)在《B群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B群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抽取600名大学生,应用B群人格障碍信念问卷进行调查,间隔叁周后对其中57名学生进行重测。结果:①四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9-0.91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73-0.87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65-0.74之间;②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的四个因子与原量表相符,共解释总方差的36.973%,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2-0.62,选取PDQ-4+为效标,各信念因子与对应人格障碍症状的相关系数为0.37-0.45。结论:B群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彭咏梅,陈哲,蔡蓉,周世杰[6](2011)在《童年期虐待、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3.1)和人格诊断问卷(PDQ)B群人格分量表对35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表明除情感忽略与表演型、自恋型,躯体忽略与表演型,情感忽略与父亲依恋无显着相关,其余各因子、各变量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和依恋对B群人格障碍倾向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儿童期虐待除直接影响B群人格障碍倾向外,还通过依恋间接影响B群人格障碍倾向。结论:儿童期虐待和不安全依恋对B群人格障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安全依恋在儿童虐待对B群人格障碍倾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蔡蓉,陈哲,彭咏梅,周世杰[7](2011)在《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考察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倾向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工读学校学生在B群人格障碍筛查率、共病率上均显着高于普通学校;两校学生的PBI、CTQ、AAQ各因子存在显着差异;情感虐待、母亲角色倒置、对母亲愤怒、父亲控制、对父母消极评价对B群人格障碍有显着预测作用,共解释B群人格障碍总变异的36.7%。结论:工读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率较高,童年期情感虐待、父亲控制过严、不安全亲子依恋是B群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阙墨春,赵幸福[8](2008)在《3140例一、二年级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我国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现状。方法:用PDQ+4问卷从314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中筛选出DSM-IV的B群人格障碍划界分阳性者,再以PDI-Ⅳ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确定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结果:3140名大学生样本中有38例符合B群人格障碍PDI-IV半定式晤谈的评定标准,总患病率为1.21%,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评定标准的大学生1例;边缘型21例,患病率0.67%;自恋型20例,患病率0.64%;表演型8例,患病率0.25%。其中10例符合一种以上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26.3%。结论:B群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低于国外报道的普通人群患病率,但略高于国内以往的调查结果,B群人格障碍各型之间有较高的共病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于宏华,傅文青,曹文胜,曹枫林,沈桥[9](2006)在《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特点。方法:先用PDQ+4问卷筛查,再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进行半定式查询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童年负性经历。结果:除情感忽视因子外,B群人格障碍组CTQ各因子和总分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将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组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NPD)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BPD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因子分和总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NP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的童年期创伤较正常组严重,BPD在情感方面的创伤性经历尤其明显,提示情感虐待和忽视是大学生BPD发病的特征性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于宏华,傅文青,姚树桥,张艳卿,段熙明[10](2006)在《违法劳教人员及其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违法劳教群体及其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情况。方法:先用PDQ+4筛查,再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做半定式查询确定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童年被虐待经历。结果:劳教人员B群人格障碍组的童年期躯体和情感虐待性经历较对照组严重(P<0.05)。性虐待、躯体和情感忽视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在反社会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其他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发现五种形式的虐待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违法人群中,多种人格障碍共病的个体童年期受到的虐待较非人格障碍者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群人格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调查某地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其人格五因素特征,揭示早期心理创伤与C群人格障碍的关系。通过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从大学生中筛选出DSM-IV的C群人格障碍阳性者,再以个性障碍晤谈手册进行半定式晤谈,确定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C群人格障碍阳性者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NEO个性问卷。C群人格障碍总患病率为3.97%,强迫型人格障碍患病率1.86%;回避型患病率2.66%;依赖型患病率1.11%;抑郁型患病率1.11%;共病率为45.57%。C群人格障碍组CTQ-SF的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和性虐待因子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C群人格障碍组NEO-PI-R得分除了神经质维度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开放性、顺同性、外向性和严谨性维度均低于对照组。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强迫型、依赖型、回避型、抑郁型都与神经质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人格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唐颂亚,董玲,袁福民,周世杰.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与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
[2].傅文青,王雷,姚方敏,阙墨春,王晓娟.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3].程山珊.五态人格、中医体质类型与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4].黄秋平,张倩倩,周世杰,伍露阳.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功能不良信念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
[5].张倩倩,黄秋平,周世杰.B群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
[6].彭咏梅,陈哲,蔡蓉,周世杰.童年期虐待、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
[7].蔡蓉,陈哲,彭咏梅,周世杰.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
[8].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阙墨春,赵幸福.3140例一、二年级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
[9].于宏华,傅文青,曹文胜,曹枫林,沈桥.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
[10].于宏华,傅文青,姚树桥,张艳卿,段熙明.违法劳教人员及其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