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论文-杜园春,高辰辰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论文-杜园春,高辰辰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指导课程,创业政策,专业知识背景,学习年限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杜园春,高辰辰[1](2017)在《56.2%受访者建议增加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介绍,去年登记的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61.5万人。近日,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简化休学批准程序,进一步为大学生“创客”(指具有创新(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7-04-06)

白婷[2](2011)在《中国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二十多年改革政策实践表明,公众的社会心理状况对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它要求政府在实行任何一项改革政策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公众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任何一项改革政策的实行,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到公众的心里,就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效应,对改革政策的实施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是改革政策实践的客观环境,是关系中国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从我国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各项社会改革政策的实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心理问题,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还需要不断增强,这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本标准;分析了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强弱在社会心态上的不同表现;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改革中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这一状况提出从制度保障、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调控作用、政策的心理导向功能和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四个方面来提高和稳定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1-05-17)

段琦[3](2011)在《青年员工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弱是导致青年员工心理行为障碍和心理疾患的首要原因。本文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对青年员工的特点、工作环境及其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理智程度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企业在员工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加强工作生活上应当注意的问题和亟待采取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下半月)》期刊2011年02期)

李国强,付丽丽[4](2009)在《浅议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概念谈起,分析了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因素,并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09年04期)

岳丽霞,欧国强[5](2006)在《灾害发生时影响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个体面对自然灾害时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1 000余名居民进行测评。结果:①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社会支持;②通过相关分析,灾时行为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06年01期)

陈晨[6](2005)在《我国失业人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框架的探索,在两种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的特殊过渡阶段,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变,使得我国出现的失业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解决好失业问题,将在极大程度上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意义重大。失业人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我国改革的进程及成败,也是影响就业政策实施及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失业人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是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必要课题,而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甚少,深度也有限。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填补我国失业问题相关研究中的这一空白环节,引起各界对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视,并力争为政府部门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多视角相结合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策略,对失业人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干预政策。本文以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背景,从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失业人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现实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印证和补充理论分析。通过研究分析,作者认为,应该分别对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进行干预,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相关支持体系;在失业预警系统中考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改进相关就业政策等,来提高失业人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05-03-01)

孙元明[7](2003)在《试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全面论述了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的关系;从结构、功能和行为反应这叁个角度分析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二者是如何互为因果和彼此迭加,以及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如何区别联系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证了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活动的心理背景,对制约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社会心理条件作了逐一的剖析。(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庄成余[8](2001)在《论改革中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内涵、基本特征谈起 ,分析了影响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在改革开放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并提出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张大均,陈旭[9](1998)在《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城市公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大均、陈旭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撰文指出,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了中国大陆城市公民1400人。结果分析表明;(1)中国大陆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类型差异,即公民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水平有一定的差异;(2)中国大陆公民对经济体制变革的接受程度最高,对文化体制变革不能接受程度最低,对政治体制变革接受程度居中;(3)中国大陆(本文来源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张大均,陈旭[10](1998)在《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城市公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了中国大陆城市公民1400人。结果分析表明:(1)中国大陆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类型差异,即公民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水平有一定的差异;(2)中国大陆公民对经济体制变革的接受程度最高,对文化体制变革不能接受程度最低,对政治体制变革接受程度居中;(3)中国大陆公民对社会事件变革的接受程度受该事件与自身利益的关联程度的影响,关联程度高接受程度亦高,关联程度低接受程度亦低;(4)中国大陆公民预期的政治参与方式、经济参与方式与现实的参与活动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对道德活动参与方式的接受程度较高,对文化活动方式接受程度最高(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2期)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二十多年改革政策实践表明,公众的社会心理状况对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它要求政府在实行任何一项改革政策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公众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任何一项改革政策的实行,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到公众的心里,就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效应,对改革政策的实施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是改革政策实践的客观环境,是关系中国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从我国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各项社会改革政策的实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心理问题,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还需要不断增强,这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本标准;分析了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强弱在社会心态上的不同表现;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改革中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这一状况提出从制度保障、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调控作用、政策的心理导向功能和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四个方面来提高和稳定公众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杜园春,高辰辰.56.2%受访者建议增加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7

[2].白婷.中国改革政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3].段琦.青年员工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

[4].李国强,付丽丽.浅议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5].岳丽霞,欧国强.灾害发生时影响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灾害学.2006

[6].陈晨.我国失业人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7].孙元明.试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心理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3

[8].庄成余.论改革中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9].张大均,陈旭.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城市公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

[10].张大均,陈旭.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城市公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标签:;  ;  ;  ;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论文-杜园春,高辰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