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点印迹论文-袁丝兰

化学发光点印迹论文-袁丝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发光点印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

化学发光点印迹论文文献综述

袁丝兰[1](2019)在《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茶碱类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茶碱类药物可放松支气管平滑肌,常用于平喘、抗炎和止咳,在药物化学上归于甲基黄嘌呤类药物。该类药物疗效显着、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因此在我国被广泛使用。由于茶碱类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治疗剂量接近于中毒剂量,血药浓度过高或静脉滴注过快容易引起副作用,甚至产生中毒。对于使用茶碱类药物的患者,特别是重症或者连续用药的患者,实时血药浓度监测极其重要。目前,国内外针对茶碱类药物的主要监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毛细管电泳法等。此类检测方法技术要求高,耗材昂贵,且仪器维护成本高,难以普及应用。因此,研发低成本、易推广的新型检测技术对于治疗患者以及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分子印迹技术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联用,制成传感器,对茶碱类物质进行检测。分子印迹技术可合成出具有形状、大小和官能团都与目标分子匹配空腔的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实现对目标分子的专一性识别,可类比为抗体识别抗原,或酶对底物的高度选择性;化学发光是一种无须外界光源的光谱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和仪器设备便宜等优点。传感器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同时使用流动注射技术进样,可在热力学非平衡状态下采集信号,操作简单,具有高度稳定性。结合使用两种技术可实现复杂样品中目标分子的测定,有效降低了成本,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使用Luminol-H_2O_2-NaOH-茶碱化学发光体系,对茶碱进行测定。应用流动注射技术载入试样,优化化学发光条件及各项参数,得到线性方程为?I=7×10~8c+230,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63,线性范围为1×10~(-7)~2×10~(-6)mol/L,对相同浓度的茶碱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得到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6%,测定实际样品中的茶碱能获得满意的结果。2、调整流动注射路线,优化系统参数,与KMnO_4-HCHO化学发光体系联用,对氨茶碱进行测定。在5×10~(-4)~1×10~-33 mol/L浓度范围内,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与氨茶碱存在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0~-55 mol/L,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氨茶碱的测定。3、为了进一步提高方法的选择性,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二羟丙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将合成的聚合物作为识别元件,结合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体系,制成传感器,对二羟丙茶碱进行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0~(-6)~1×10~(-4)mol/L,检出限为1×10~-77 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复杂样品中二羟丙茶碱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4、使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多索茶碱。研究传感器的吸附性能,传感器能有效提高方法的选择性;优化化学发光条件,得到回归方程为?I=45.419c+345.06,线性范围为1×10~(-6)~5×10~-55 mol/L,检出限为1×10~-77 mol/L。传感器可用于测定复杂样品中多索茶碱的含量。(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艾晨昊,吴叶宇,谭学才,冯德芬,陈全友[2](2019)在《基于CdS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氯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一种用于测定氯霉素的分子印迹电致化学发光(MIP-ECL)传感器。以硫化镉量子点作为ECL发光试剂,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洗脱模板分子后的聚合物可特异性识别氯霉素。在最佳条件下,ECL响应值与氯霉素浓度的对数成正比,检测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 0×10~(-11)~5. 0×10~(-8)mol/L,检出限为6. 1×10~(-13)mol/L(S/N=3)。结果表明,该M IP-ECL传感器对氯霉素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用于蜂蜜样品的实际测定,回收率为95. 0%~109. 0%。(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5期)

康欢欢[3](2019)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对1型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效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t method,CLIA)检测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胰岛细胞抗体(islet cell antibodies,ICA)、胰岛素抗体(insulin antibodies,IAA)、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抗体(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antibody,IA2A)和锌抗8抗体(zinc anti 8 antibody,ZnT-8A)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者对比,来比较两种方法对5种胰岛自身抗体的检出率,评价两种方法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性能,旨在探索对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更优的,更适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诊断的技术方法。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1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健康对照组,1型糖尿病组150例,健康对照组120例。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GADA、ICA、IAA、IA2A及ZnT-8A水平,通过卡方检验和ROC曲线分析标志物GADA、ICA、IAA、IA2A及ZnT-8A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并比较免疫印迹法和化学发光法对这些标志物的检出率。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1型糖尿病组IAA、GADA、IA2A、ICA及ZnT-8A水平阳性率分别为15.3%、56.7%、36%、41.3%、26.7%,免疫印迹法检测1型糖尿病组IAA、GADA、IA2A、ICA及ZnT-8A水平阳性率分别为2.7%、12.7%、18.7%、0.7%、15.3%,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卡方检验及ROC曲线结果分析综合显示化学发光法比免疫印迹法对糖尿病5种抗体的检测灵敏度更高,并且抗体联合检测时阳性率更高。结论:通过检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可以辅助1型糖尿病的诊断;化学发光法比免疫印迹法对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灵敏度高,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性能更好,并且联合检测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吕志文,申爱华,陈小叁,柳乐,李庆春[4](2018)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SA和SSB抗体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化学发光法(CLIA)与免疫印迹法(LIA)针对抗SSA和SSB抗体的临床检测性能。方法应用CLIA和LIA对25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4例干燥综合征(SjS)、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25例系统性硬化症(SSc)及60例体检对照(HI)样本开展抗SSA和SSB抗体平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抗SSA和SSB抗体的检测性能和符合率。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样本,采用第叁种检测方法(ELISA)进行对比复测。结果两种方法检测抗SSA抗体时,总符合率为96.3%(Kappa=0.92,P<0.01)。而在抗SSB抗体则为95.8%(Kappa=0.85,P<0.01)。两种方法的差异样本(包括抗SSA和SSB抗体)合计33例,其中21例样本ELISA复测结果与CLIA检测结果相符合。结论 CLIA与LIA在检测抗SSA和SSB抗体时具有良好的符合率和一致性。由于具备全自动、定量检测和随机上样等显着特点,因此CLIA更适合临床抗SSA和SSB抗体检测。(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韩鸿萍[5](2018)在《暗紫贝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在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是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川贝母的主要基源植物之一,其干燥鳞茎作为着名的中藏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该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及甘肃南部海拔2800~4400 m的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地,生物碱是该属植物专属性较强的有效成分,其中以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为代表的异甾体类生物碱活性成分,除在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及咳痰带血等疾病具有显着功效外,还在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抗菌、抗肿瘤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和应用前景。对暗紫贝母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优化,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药理研究及其对单体生物碱的快速、灵敏度高的分析测定方法的探索研究,依然是目前天然药物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同时这些研究可为贝母类药材的质量控制,贝母生物碱高效分离,单体生物碱的获取,以及靶点药物的筛选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本论文以产自青海果洛地区的暗紫贝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响应面优化微波-超声波协同萃取暗紫贝母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然后利用分离得到的单体生物碱设计合成出暗紫贝母活性组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其对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贝母辛分子的吸附性能,然后将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中,建立了分子印迹-化学发光新方法用于贝母药材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检测,为从贝母药材中高效分离富集贝母生物碱活性组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五个部分:1、运用微波-超声波协同萃取技术对暗紫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液料比、提取混合溶剂体积比、微波功率和提取时间作为变量因素,根据Design-expert软件中心组合原理设计4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建立生物碱提取率模型并实践验证,得到微波-超声波协同萃取暗紫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最佳提取工艺为:用3倍体积量的氨水浸泡暗紫贝母鳞茎粉末3 h,提取时间11 min、液料比31:1(mL g-1)、氯仿-甲醇体积比为3.3:1、微波功率300W,在此条件下,得到暗紫贝母总生物碱的含量为0.1062 mg.g-1。该方法简单、萃取效率高,为贝母生物碱的提取应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2、采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纯化技术对暗紫贝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暗紫贝母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多个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光谱1HNMR、13CNMR及高分辨质谱鉴定了1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6个,分别为:peimine(1),peiminine(2),peimisine(3),petilidine(4),puqiedinone(5),imperialine(6);甾醇及核苷类化合物9个,分别为:β-sitosterol(7),daucosterol(8),sitoindoside 1(9),uracil(10),thymine(11),guanosine(12),uridine(13),adenosine(14),thymidine(15)。其中化合物petilidine和sitoindoside Ⅰ首次从暗紫贝母中分离得到。3、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贝母素甲分子有高度选择性的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和电镜手段对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同时通过Scatchard模型研究印迹聚合物对贝母素甲分子的选择吸附性能。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贝母素甲具备良好的吸附能力。以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高锰酸钾-甲醛-贝母素甲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贝母素甲的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 × 10-7~5.0 × 10-5 mol·L-1,检出限为2.0× 10-7mol·L-1,对3.0× 10-6mol·L-1的贝母素甲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测得相对标准偏差为3.6%。本法已成功应用于贝母药材中贝母素甲的分析检测,结果令人满意。4、以贝母素乙为印迹分子,分别用环氧树脂,聚乙二醇和二乙烯叁胺作为功能单体、致孔剂和交联剂,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制备了贝母素乙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Scatchard方法详细分析了印迹聚合物对贝母素乙的吸附机理。把该印迹聚合物放置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的通路中,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流通式贝母素乙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测定贝母属类植物中的贝母素乙,并优化了传感器的发光条件。结果表明,该发光传感器测定贝母素乙的线性范围为4.0 × 10-5~2.0 ×10-3 mol·L-1,检出限为3.0×10-6mol·L-1,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此方法可成功应用于川贝母、浙贝母和暗紫贝母中贝母素乙组分的在线检测。5、用同样的印迹技术通过逐步聚合法合成了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Scatchard方法考察了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贝母辛分子的选择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贝母辛的吸附选择性能明显高于非印迹聚合物,将该印迹聚合物用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中,选择鲁米诺-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化学发光体系,制备了贝母辛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优化了传感器的发光条件。发光传感器测定贝母辛的线性范围为1.0 × 10-5~1.5 × 10-3 mol·L-1,检出限为1.5×10-6mol.L-1,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实现了对于贝母属类植物中贝母辛组分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谭利[6](2018)在《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硝基咪唑类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硝基咪唑类药物对厌氧菌具有较强杀灭作用,同时对一些原虫、滴虫、鞭毛虫具有抗原虫活性,是临床医学以及畜禽饲料中常见的抗感染药物。但是该类物质与其一些代谢产物对畜禽类具有致癌变、致畸变、致突变作用以及遗传毒性。硝基咪唑类药物在家禽饲料中的误用将会造成药物残留问题,从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对此类药物在动物组织及排泄物以及饲料中的监控对人类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对硝基咪唑类物质的检测手段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或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或串联质谱法、薄层色谱法、免疫检测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所需设备较为昂贵,对实验人员要求较高,不适合在中国一些基层乡镇地区广泛推广使用,因此就需要一种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的方法来检测硝基咪唑类物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具有仪器设备简单、分析效率高、检测速度快、灵敏度强、动态范围广、不存在空白等特点的有效的痕量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药物分析、环境检测、生物工程等领域。但是此方法的选择性较弱,难以对复杂样品中某一成分含量进行较准确测定,因此,研究一种对某种物质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材料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分子印迹技术是指合成对某一特定物质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材料的一种技术。这种材料具有预定性、专一识别功能以及实用性强叁大优点,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广泛应用于分离、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以及仿生传感器等领域。传感器技术已成为当今科技前沿技术,具有简便、明了、实效、精确等优点。将分子印迹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起来做成传感器联入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由此建立起来分析方法将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等优点。本文前两章主要研究了硝基咪唑类物质对盐酸高锰酸钾-甲醛发光体系、碱性条件下过氧化氢-鲁米诺发光体系的增强现象并优化体系各参数含量,从而建立对硝基咪唑类物质分析的化学发光方法。后两章主要研究了制备特异性识别硝基咪唑类药物的高分子材料以及将其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对硝基咪唑类药物进行测定。1、利用酸性KMnO_4-HCHO-二甲硝咪唑化学发光体系,对二甲硝咪唑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回归方程△I=627.8c-0.7329,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6,检出限为5.0×10~(-5)mol/L,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相同浓度的二甲硝咪唑进行测定,获得此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为1.8%。2、将流动注射系统与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体系联用,对甲硝唑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线性范围为1.0×10~(-5)~2.0×10~(-3)mol/L。检出限为1.0×10~(-6)mol/L。对5.0×10~-44 mol/L的甲硝唑溶液进行11次测定,得到此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方法用以检测片剂中甲硝唑含量,测定结果表面该方法是可靠的。3、合成了对奥硝唑具有专一性识别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制作成奥硝唑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结合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体系,对奥硝唑进行了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2.0×10~(-5)~8.0×10~-44 mol/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10。检出限为8.0×10~(-7)mol/L,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和检测,获得满意结果。4、将分子印迹技术与化学发光联用建立了4-硝基咪唑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方法,并对该传感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线性范围为5.0×10~(-6)~6.0×10~(-4)mol/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67。检出限为2.0×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应用于实际样品中4-硝基咪唑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谭利,向辉,袁丝兰,张罗一览,郑红[7](2018)在《分子印迹聚合物-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磺胺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磺胺脒为目标分子,二乙烯叁胺为功能单体,环氧树脂为交联剂,合成对磺胺脒具有专一性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再将其制备成化学发光传感器,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磺胺脒。样品溶液经传感器吸附120s后,用水洗涤传感器30s,传感器上吸附的磺胺脒与0.6mol·L~(-1)盐酸-1×10~(-3) mol·L~(-1)高锰酸钾-8%(体积分数)甲醛混合溶液发生化学发光反应,反应时间为160s。磺胺脒的浓度在5×10-5~1.0×10~(-3) mol·L~(-1)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10~(-6) mol·L~(-1)。按标准加入法对复方磺胺脒片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4.3%~98.5%,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4.0%。(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8年03期)

向辉,谭利,袁丝兰,张罗一览,郑红[8](2017)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胞嘧啶核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胞嘧啶核苷为目标分子,合成对其有专一性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在酸性条件下,利用HCl-KMn O4-HCHO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FI-CL)分析方法,创建对胞嘧啶核苷测定有特异性识别的MIP-FI-CL分析方法,其线性范围为8×10-5~1×10-3mol/L,检出限为4×10-5mol/L。利用此方法测定复杂样品中胞嘧啶核苷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7年10期)

向辉,谭利,袁丝兰,张罗一览,郑红[9](2017)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磺胺二甲基嘧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二乙烯叁胺为功能单体,环氧树脂为交联剂,磺胺二甲基嘧啶(SM2)为目标分子,合成了对SM2具有专一性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在酸性条件下,利用HCl-KMnO_4-甲醛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FI-CL),建立了测定SM2的MIP-FI-CL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4)~1.5×10~(-3) mol/L,检出限为6.0×10~(-5) mol/L。该方法可用于测定复杂样品中SM2的含量。(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韩鸿萍,郑红,马天一,李宝林,袁丝兰[10](2017)在《贝母辛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考察了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贝母辛分子的选择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IPs对贝母辛的吸附选择性能明显高于NIPs,贝母辛MIPs与NIPs的吸附量分别是67.59μmol/g和21.01μmol/g。研究发现,在碱性介质中,贝母辛可以加强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据此,提出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贝母辛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5~1.5×10-3 mol/L,检出限为0.15×10-5 mol/L,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此法简单、分析速度快,已成功应用于贝母属类植物中贝母辛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化学发光点印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了一种用于测定氯霉素的分子印迹电致化学发光(MIP-ECL)传感器。以硫化镉量子点作为ECL发光试剂,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洗脱模板分子后的聚合物可特异性识别氯霉素。在最佳条件下,ECL响应值与氯霉素浓度的对数成正比,检测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 0×10~(-11)~5. 0×10~(-8)mol/L,检出限为6. 1×10~(-13)mol/L(S/N=3)。结果表明,该M IP-ECL传感器对氯霉素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用于蜂蜜样品的实际测定,回收率为95. 0%~109. 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发光点印迹论文参考文献

[1].袁丝兰.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茶碱类物质[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艾晨昊,吴叶宇,谭学才,冯德芬,陈全友.基于CdS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氯霉素[J].分析试验室.2019

[3].康欢欢.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对1型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效能评价[D].中国医科大学.2019

[4].吕志文,申爱华,陈小叁,柳乐,李庆春.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SA和SSB抗体的临床对比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

[5].韩鸿萍.暗紫贝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在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谭利.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硝基咪唑类物质[D].重庆师范大学.2018

[7].谭利,向辉,袁丝兰,张罗一览,郑红.分子印迹聚合物-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磺胺脒[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8

[8].向辉,谭利,袁丝兰,张罗一览,郑红.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胞嘧啶核苷[J].化学试剂.2017

[9].向辉,谭利,袁丝兰,张罗一览,郑红.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磺胺二甲基嘧啶[J].分析科学学报.2017

[10].韩鸿萍,郑红,马天一,李宝林,袁丝兰.贝母辛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标签:;  ;  ;  ;  

化学发光点印迹论文-袁丝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