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门罗论文-张宁

艾丽丝门罗论文-张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艾丽丝门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办公室》,空间叙事

艾丽丝门罗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19)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办公室》的空间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办公室》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无论从名字还是内容上,作品都显现出作者对空间的重视和偏爱。因此,文章试图运用空间叙事理论的基本方法剖析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空间问题,揭示其叙事空间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2期)

柴鲜[2](2019)在《艾丽丝·门罗小说中人物“名字”符号的假借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以个体对自我"名字"符号的认知态度作为自我身份认同的起点,对人物"名字"符号的假借现象进行精心设计和反复书写,展现了人物"名字"符号的多种假借方式和不同动机。门罗认为人物借改名想要掩盖自我无法认同的某段经历或过去身份,但在根本上无法改变自我真实存在的人生轨迹,只是一种自欺的暂时性行为,反而丰富了自我名字符号指称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意义。(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邵天瑶[3](2019)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在其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其中有困惑迷茫的青春少女、痛苦挣扎的中年女性和内心强大的的老年女性。通过对各年龄段女性的塑造,门罗充分展现了女性追寻自我的成长之路及她们独特的女性魅力。(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0期)

李倩倩[4](2019)在《艾丽丝·门罗《多重空间》女性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以精彩绝伦的短篇小说书写见长。《多重空间》是她许多知名作品中一篇,小说中的多琳是女性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细读文本,梳理小说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7期)

王文静[5](2019)在《逃离与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在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一位凭借短篇小说获奖的加拿大作家,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加拿大的契诃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门罗以细致、深刻的观察,反映了平凡人尤其是普通女性在家庭、社会乃至世界上所隐含的悲剧命运。对于门罗小说的研究,“女性主义”和“叙事”视角是其研究的主要理论热点。本文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以《逃离》短篇小说集为研究文本,分析小说中女性在成长历程中的艰辛和欢乐,深度剖析门罗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除引言和结论外,本论文正文包括叁章。引言主要介绍了门罗的生平、创作情况,国内外对门罗小说研究的现状,以及对所运用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简要阐释。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女性和自然的联系、女性的逃离以及女性的回归进行了叁方面的解读。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女性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女性是自然的密友,自然是女性的归宿,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与自然的命运相互交织在一起。第二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女性的逃离,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探讨女性逃离行为产生的原因。女性与男性最终要建立平等的地位以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第叁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女性的回归,女性在逃离的途中出现自我冲突而选择回归,女性的回归是为了自我解放,女性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选择回归。本文通过对《逃离》中女性命运的解析,反观门罗在这部作品所展现出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女性不应该被动等待男权社会的认可,而是要主动完成自我救赎,避免悲剧发生,女性与自然以及男性得以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活。女性在经济独立的同时,能跨越自身思维障碍,不断自我完善,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彭琼[6](2019)在《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河流景观与多元文化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1931-)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着“当代契科夫”的美誉。在门罗的小说中,河流作为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强大的象征隐喻功能,是展开故事情节、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与烘托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段,也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方式。短篇小说《重重想象》、《洗礼》以及《好女人的爱情》对河流的论述较多,且与章节主题相契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了这叁个短篇小说作为研究文本。前人对门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文学内涵和叙事风格上,很少有从景观,特别是河流景观的角度进行剖析。本文借助迈克·克朗等学者的文化地理学理论来解读门罗短篇小说中的河流景观,发现门罗笔下的河流形态各异、包容万象,与加拿大普遍存在的多元文化意识不谋而合。多元文化的定义不断发展,当前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民族指向的范围,涉及到了移民、法律、宗教、性别、生态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学科,泛指具有多元、平等、包容、共存等内涵的社会现象和思潮。因而,本文选取了生态平衡意识、男女平等意识以及多元道德认知叁个方面作为多元文化意识内涵的阐述对象。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门罗短篇小说的研究现状和文化地理学理论。第二章阐述《重重想象》(1968)中河流景观与生态平衡意识的联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和谐包容的思想。第叁章解读《洗礼》(1971)中河流景观与女性平等意识的联系:河流作为女性的象征,既是主人公成长的见证者,也是主人公女性平等意识形成的催化剂。第四章阐释《好女人的爱情》(1998)中河流景观与多元道德认知的联系:河流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方式。门罗借助板儿角(Jutland)这个在地理范畴上有着多重认知的地名来阐述人们在道德上的多元认知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响。第五章整合门纳塞通河与门罗的联系、门罗多元文化意识产生的背景、以及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从而发掘出作家的河流书写动因。结论指出河流海纳百川的特性赋予了加拿大人特有的包容性,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为加拿大人的多元文化意识提供了保障,而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也促进了加拿大多元社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姜璐[7](2019)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边缘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在加拿大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门罗作品的成功少不了对“边缘人”形象的描述,而“边缘人”形象是其在探索个人身份认同和加拿大民族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向。边缘化意识与边塞心理是加拿大文明诞生的文化根基,而“边缘人”形象不仅反映了加拿大的社会现状,同时指明了加拿大文学的创作哲学:冲突与契合并存的哲学意蕴,即个人、民族、国家叁者之间对身份认同的差异与交融。依据身份认同的心理分析,分别对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中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将门罗作品中的“边缘人”分为叁类:处于灰色地带的“边缘人”形象,被动边缘化的“边缘人”形象和主动边缘化的“边缘人”形象。第一类处于灰色地带的“边缘人”存在于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之中,文中则指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第二类被动边缘化的“边缘人”是同一种文化或社会中,被主流文化和社会所排斥和忽略,逐渐被边缘化的群体。而第叁类主动边缘化的“边缘人”形象则是在主观意识上将自我放逐边缘的人。这类人远离社会群体,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家园的满足。通过对叁类“边缘人”生存状态的阐释,指明门罗对其作品中“边缘人”的身份认同的追问以及对他们精神家园的认真思考,不仅揭示了加拿大社会文化中“边缘人”形象的迷失与追寻、回归与重生,同时揭示了处于全球化语境下加拿大社会个体以及民族国家文化身份认同的边缘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文静[8](2019)在《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着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并于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门罗善于捕捉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恐怖与怪诞,书写人们内心的恐惧与焦虑,而这正体现了门罗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选取门罗小说中最常见的两类哥特元素——哥特式人物与哥特式情节——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化意蕴,并进一步追溯门罗小说中哥特元素的来源与意义。本文认为,门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一方面深刻地反映了家庭关系的恐怖与日常生活种的非理性,一方面丰富了门罗小说的写作风格,使其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戏剧性。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现状,并在简要梳理哥特文学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将哥特元素界定为——以引发恐惧为目的的怪诞与恐怖的事物。第二个部分是正文第一章,对门罗笔下的哥特式人物按特征分类进行探讨。本文认为门罗笔下的哥特式人物首先包含处于婚恋关系中的“暴君”与“柔弱不幸的少女”,前者常常使后者生活在压抑与痛苦中;其次包含寓美于诞的人物,这类人物或因自身性别认同的不和谐或因具有超越现实语境的“法力”而显得颇为怪诞,但门罗往往又赋予他们美好的品格;还包含困扰家庭的“鬼怪”,这类人物是相对的“鬼怪”,他们或许不如前一类人物怪异,但他们的确持续不断地给家人制造焦虑与痛苦。第叁个部分是正文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中的哥特式情节。门罗作品中最突出的哥特式情节是谋杀与危险的性追求。通过描绘与谋杀相关的人物的心理,门罗展现了恶是如何在普通人中成为可能的。而性作为门罗小说中一股强烈的非理性力量,一方面帮助女性摆脱男权中心的束缚,一方面又以其带来的危险后果给女性惩戒。第四个部分是正文第叁章,分析上述哥特元素的文化意蕴、来源与意义。本文认为,门罗的成长经历、阅读偏好与创作倾向共同促使她选择哥特元素进行创作,而哥特元素也的确有助于门罗小说主题思想的表达与艺术风格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博生[9](2019)在《艾丽丝·门罗小说圣经元素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加拿大着名女作家和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艾丽丝·门罗和她的作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然而,绝大多数国内外的门罗研究都是从女性主义和叙事学视角入手,从宗教视角出发对门罗作品的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尝试从圣经和基督教的视角来分析门罗小说中圣经元素的意义。由于门罗作品数量较多,笔者选择了五个短篇小说作为门罗小说的样本进行分析。这五个短篇小说分别是《机缘》《匆匆》《沉寂》《我年轻时的朋友》《爱的进程》。选择这五篇故事的原因是它们当中的圣经元素有一些相似性和不同点,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一个故事的案例对另一个故事的案例具有启发意义,因此有利于笔者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笔者通过这几个样本来研究门罗小说圣经元素的意义,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门罗研究作出贡献。本文的理论框架来自加拿大着名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的类型学与圣经阐释理论。根据弗莱的两本名着《批评的剖析》和《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中的理论,圣经如果被视作一部文学作品,那么它一直对西方文学的想象产生影响。根据弗莱的定义,类型学是一种跨越时间维度的文学修辞,有先前模型和原型,前者预示着后者的出现,先前模型或原型可能是一个人物、一种意象或一个事件。圣经中罪与赎罪的主题,带有一种U型的叙述结构,这种主题和结构也在门罗的小说中隐约显现。此外,弗莱把圣经中的意象划分为启示类型和魔怪类型,耶稣基督可被视为启示类型意象中的一种先前模型,相对地,敌基督可被视为魔怪类型意象中的一种先前模型,而这两者的原型都可以在门罗的小说人物中被发掘,从而体现出小说中神圣与世俗的对立冲突并暗示作者对宗教信仰问题的态度。《机缘》《匆匆》《沉寂》构成了一部中篇小说围绕主人公朱丽叶的人生经历展开,体现出救赎的主题。朱丽叶激进的女性主义实践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幸和不愉快的经历,使她跌入人生的低谷,她通过忏悔得到救赎,又再次上升到最开始的知识分子高度。朱丽叶的人生轨迹恰恰按照弗莱的U型叙述结构呈现。这叁个故事中圣经元素的意义在于刻画出主人公叛逆进而悔恨的形象。通过这叁个故事,门罗似乎表示,对传统基督教价值观念进行激进的女性主义反抗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不幸。在《我年轻时的朋友》中,加尔文派信徒弗洛拉是耶稣基督的原型,以其恪守宗教洁净观的特质,可以被视为启示类型的人物。弗洛拉的宗教洁净主要表现在她对性的态度、她的宽恕和爱以及对宗教戒律的遵守;相对地,照顾弗洛拉的妹妹的护士阿特金森是敌基督的原型,她像是弗洛拉的敌人,以其罪恶性特征,可以被视为魔怪类型的人物。阿特金森的罪恶性主要体现在她的贪婪、缺乏爱心以及亵渎行为。通过这个故事,门罗表达了对弗洛拉的同情,因其被教条严酷束缚从而不能追求身体和物质享受的生活。同时她也表达出对弗洛拉乐观坚强人格的赞扬,这是宗教赋予她的高贵品质。在《爱的进程》中,圣公会教徒玛丽埃塔是耶稣基督的原型,以其高度的宗教虔诚,可以被视为启示类型的人物。玛丽埃塔的宗教虔诚主要体现在她注重与上帝的交流、她对上帝的信心以及对基督教的爱和婚姻忠诚等原则的追求;相对地,玛丽埃塔的妹妹贝丽尔是敌基督的原型,以其世俗性特征和与姐姐产生的冲突对立,可以被视为魔怪类型的人物。贝丽尔站在姐姐的对立面,追求事实而忽略情感,缺乏爱心,沉迷世俗的财富和物质享受。通过这个故事,门罗赞颂了基督教对人性产生的积极影响,即赋予了信徒玛丽埃塔优雅、质朴、从容的形象。她也似乎表达出这一观点:恪守基督教信条的婚姻充满了和平与爱,有利于后代的心灵健康,对于中篇小说中朱丽叶的案例具有启发性意义。总而言之,本文从弗莱的类型学视角探讨了所选五篇小说中的叙述和人物原型,加以圣经阐释的文本分析揭示出故事中的基督教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现门罗亦贬亦扬的宗教观。通过对门罗现实主义书写的分析,笔者认为门罗似乎想要传达这样一个道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避免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太过极端,而是应该在宗教与世俗的争论中持有一种中立的态度,不过分迷信宗教,也不极端抵制宗教。(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27)

温雅[10](2019)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安·门罗,素有“加拿大契科夫”之称,她是当代加拿大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她是文学史上以短篇小说文体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迄今为止,当今国内外对于门罗作品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女性主义、叙述技巧和地域性叁大热点,相比之下,关于门罗的男性形象的研究十分有限。为数有限的几篇关于男性形象的论文大多将男性形象按社会角色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本论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荣格的原型理论,致力于门罗笔下不同时期的男性形象的纵向研究。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论,主体共有叁章。第一章,结合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和门罗的童年经历,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男孩和女孩》中权威的父亲形象和《弗兹莱兹路》中享有特权的班尼叔叔的形象。第二章,结合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背景和门罗的婚恋经历,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在短篇故事《我如何遇见我丈夫》中自我中心的恋人形象和《乞女》中空想的丈夫形象。第叁章,结合第叁次女性主义浪潮的背景和门罗晚期的经历,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在短篇故事《变化之前》中带面具的男性形象、《脸》和《森林》中孤独的男性形象和《熊从山那边来》中自赎式的男性形象。本论文发现:门罗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来源于她生活中的男性;男性形象的变化是随着女性身份和叙述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反映了门罗的意识的发展,即从对女性性别、语言、权利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思索逐步上升到对人类整体文化身份的探讨和追求。(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艾丽丝门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以个体对自我"名字"符号的认知态度作为自我身份认同的起点,对人物"名字"符号的假借现象进行精心设计和反复书写,展现了人物"名字"符号的多种假借方式和不同动机。门罗认为人物借改名想要掩盖自我无法认同的某段经历或过去身份,但在根本上无法改变自我真实存在的人生轨迹,只是一种自欺的暂时性行为,反而丰富了自我名字符号指称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艾丽丝门罗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宁.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办公室》的空间艺术[J].北方文学.2019

[2].柴鲜.艾丽丝·门罗小说中人物“名字”符号的假借现象[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邵天瑶.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戏剧之家.2019

[4].李倩倩.艾丽丝·门罗《多重空间》女性的觉醒[J].北方文学.2019

[5].王文静.逃离与回归[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彭琼.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河流景观与多元文化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姜璐.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边缘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8].陈文静.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李博生.艾丽丝·门罗小说圣经元素的意义[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10].温雅.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艾丽丝门罗论文-张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