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性酸论文-周洁莹

潜性酸论文-周洁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潜性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耕地,潜性酸,时空分异,信息系统

潜性酸论文文献综述

周洁莹[1](2019)在《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时空分异与信息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潜性酸是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是土壤酸性调控的重要依据。本研究按比例抽取并测定福建省耕地表层土壤代表性样点的潜性酸量和pH值,拟合潜性酸(PA)与活性酸(pH)的最优关系模型,利用全省1983年36777个、2009年236445个和2016年21269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pH等属性数据,建立叁期1:5万耕地土壤潜性酸量数据库,借助GIS技术和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福建省34年间耕地土壤潜性酸时空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基于WebGIS技术研制福建省耕地土壤酸性调控信息系统。结果表明:1.1983-2016年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量分别比1983年上升1.08cmol·kg~(-1)和1.25 cmol·kg~(-1),1983-2009年耕地土壤潜性酸上升速率比2009-2016年高0.02 cmol·kg~(-1)·yr~(-1)。2.1983-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空间差异明显,龙岩市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最大,比最小的叁明市高4倍以上;不同利用类型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大小依次为水田>旱地>水浇地;咸酸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淹育水稻土亚类潜性酸变化量最大,是全省潜性酸变化量均值的1倍以上,赤红壤和盐渍水稻土亚类变化量最小,仅分别为全省均值的25.68%和28.38%;海拔高度<200 m的区域耕地潜性酸变化量最小,其它区域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耕地潜性酸变化量先增加后减少。3.从土壤潜性酸分区来看,1983-2009年和2009-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分区均以轻度酸化区为主,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中度及重度酸化分区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漳州市、泉州市西部地区、闽西的龙岩市以及闽北的南平市。2009-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轻度酸化区、中度酸化区及重度酸化区面积分别较1983-2009年减少3.22%、72.81%及93.04%。4.灰色斜率关联分析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氮、磷肥施用量,灰色关联系数>0.96,科学调整施肥结构、优化减量施用化肥、合理施用碱性调理剂是减缓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增加的重要途径。5.全省单位面积石灰理论施用量和施用总量分别为3.96×10~3kg·hm~(-2)和5302.37×10~6 kg,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呈现沿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石灰理论施用量分区以低石灰施用区为主,合计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6.24%,中、高石灰施用区主要分布在全省的闽西北及闽南地区。6.基于WebGIS技术研制的福建省耕地土壤酸性调控信息系统,建立了全省统一标准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详细地查询、掌握福建省耕地地块单元的土壤酸化基本情况,并针对不同酸化程度给出对应的石灰施用量调控方案。具备用户管理、信息浏览、查询、统计与输出、专题图编制及系统更新维护等功能,可以实现福建省耕地大数据研究成果的合理利用和资源共享。(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周洁莹,张黎明,杨文浩,周碧青,邢世和[2](2019)在《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潜性酸是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是土壤酸性调控的重要依据.按比例抽取并测定福建省耕地表层土壤代表性样点的潜性酸量和pH值,拟合潜性酸(PA)与活性酸(pH)的最优关系模型,利用全省1982年36777个、2008年236445个和2016年21269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pH等属性数据,建立3期1∶5万耕地土壤潜性酸量数据库,借助GIS技术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探讨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2—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和2016年潜性酸量分别比1982年上升1.30和1.49 cmol·kg~(-1),1982—2008年的潜性酸上升速率比2008—2016年高0.03 cmol·kg~(-1)·a~(-1).1982—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空间差异明显,龙岩市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最大,比最小的叁明市高4倍以上;不同利用类型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大小依次为水田>水浇地>旱地;咸酸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淹育水稻土亚类的潜性酸变化量最大,是全省潜性酸变化量均值的1倍以上;赤红壤和盐渍水稻土亚类变化量最小,分别为全省均值的25.7%和28.4%.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氮、磷肥施用量、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含量、pH和粉粒含量,灰色关联系数绝对值>0.92.科学优化施肥结构、合理施用碱性调理剂改酸是减缓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增加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潜性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潜性酸是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是土壤酸性调控的重要依据.按比例抽取并测定福建省耕地表层土壤代表性样点的潜性酸量和pH值,拟合潜性酸(PA)与活性酸(pH)的最优关系模型,利用全省1982年36777个、2008年236445个和2016年21269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pH等属性数据,建立3期1∶5万耕地土壤潜性酸量数据库,借助GIS技术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探讨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2—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和2016年潜性酸量分别比1982年上升1.30和1.49 cmol·kg~(-1),1982—2008年的潜性酸上升速率比2008—2016年高0.03 cmol·kg~(-1)·a~(-1).1982—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空间差异明显,龙岩市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最大,比最小的叁明市高4倍以上;不同利用类型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大小依次为水田>水浇地>旱地;咸酸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淹育水稻土亚类的潜性酸变化量最大,是全省潜性酸变化量均值的1倍以上;赤红壤和盐渍水稻土亚类变化量最小,分别为全省均值的25.7%和28.4%.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氮、磷肥施用量、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含量、pH和粉粒含量,灰色关联系数绝对值>0.92.科学优化施肥结构、合理施用碱性调理剂改酸是减缓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增加的重要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性酸论文参考文献

[1].周洁莹.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时空分异与信息系统研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2].周洁莹,张黎明,杨文浩,周碧青,邢世和.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9

标签:;  ;  ;  ;  

潜性酸论文-周洁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