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出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出溶结构,网格状,层状侵入体,钛磁铁矿
出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元,黄菲,Cristiana,L.Ciobanu,Nigel,J.Cook,Ashley,Slattery[1](2019)在《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中Fe-Ti氧化物出溶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的纳米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四川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中赋存着储量巨大的钒钛磁铁矿,也保存着地壳岩浆房中岩浆演化的全部记录,是研究岩浆成岩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在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中广泛分布着纳-微米Fe-Ti氧化物出溶结构。Fe-Ti氧化物包括钛磁铁矿、钛铁矿和尖晶石等,在层状侵入体漫长的冷却过程中都会经历亚固相再平衡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赵珊茸,徐畅,徐海军,张保民,刘惠芳[2](2016)在《海南文昌二辉橄榄岩中辉石出溶结构的结晶学取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测试了海南文昌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辉石主晶与其出溶片晶的结晶学取向关系。结合电子探针成分测试,得出:单斜辉石(透辉石)主晶中出溶了两组不同方向的片晶,一组为斜方辉石(顽火辉石-易变辉石)片晶,另一组为单斜辉石(普通辉石)片晶。由于出溶片晶在EBSD测试切面上体现为以线状体,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线状体所代表的片晶的晶面符号推算出来。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吴氏网进行坐标系旋转的"晶带相交法",该方法可以作图推算出溶片晶的晶面符号。根据"晶带相交法"得出,斜方辉石(顽火辉石-易变辉石)出溶片晶为(100),单斜辉石(普通辉石)出溶片晶为~(401)。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出溶片晶~(401)可能指示最小出溶压力为9.5~12.5GPa。出溶片晶的结晶学取向涉及到主晶与出溶体的晶体结构匹配关系,并且与出溶温度-压力有关,因此出溶片晶的结晶学取向分析具有晶体化学理论意义和反映地质温压过程的实际意义。这种"晶带相交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矿物出溶结构的结晶学取向研究中。(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刘良,杨家喜,章军锋,陈丹玲,王超[3](2009)在《超高压岩石中矿物显微出溶结构研究进展、面临问题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岩石中一些矿物显微出溶结构的深入研究,不仅成为识别其赋存岩石是否经历超高压变质的标志之一,而且在了解超高压岩石俯冲深度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等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区分认定某些矿物的显微结构是"出溶结构"还是"非出溶结构",并准确解析这些显微结构的地质内涵是目前超高压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从矿物出溶作用的基本概念出发,依据前人关于超高压与超深地幔岩石中一些矿物出溶结构的研究成果,本文强调应从出溶矿物精细的几何学特征以及出溶前后矿物之间化学成分是否一致两个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判别一些矿物的显微结构是"出溶结构"还是"非出溶结构";进一步强调提出解析矿物出溶结构能否作为超高压变质的标志及其指示的温压环境等地质内涵的关键,是要加强对出溶母体矿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晶体化学行为及其分解与变化规律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提出:把高温高压实验与天然岩石样品中的显微结构观察以及多种矿物微区分析测试手段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对造山带岩石中发现的各种矿物的显微出溶结构的研究,不仅对深化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及大陆深俯冲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关键性的约束条件,而且有望对陆壳深俯冲以及引发的壳幔交换作用等固体地球科学重要问题提供新认识.(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9年10期)
彭艳菊,何雪梅,方勤方[4](2008)在《层状出溶结构导致拉长石晕彩形成——来自透射电镜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拉长石出溶结构的形态特征、成分差异和出溶结构的取向研究出发,采用TEM、STEM以及SAED等手段对其进行测试,发现拉长石出溶结构层的厚度符合理论计算值,结构层的成分由富钙和贫钙两相长石组成,具备了产生干涉作用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拉长石的晕彩色是因其内部的层状出溶结构对光的干涉所致,结构层的厚度主要受富钙相长石的控制。随着钙(An)含量的增加,结构层相应地增厚,且富钙层的增大幅度大于贫钙层,从而导致晕彩色波长也随之增大。出溶结构层的取向为(153),近于平行晶体的(010)面,但不同产地的拉长石,尽管晕彩色相同,其出溶条纹中的钙含量和条纹的具体取向也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朱永峰,H.-J.Massonne[5](2007)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磷灰石的磁黄铁矿出溶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部的榴辉岩样品B1021R642P40a、B1039R646P47a、B1046R648P4c和B1053R649P74k中,我们发现了磷灰石的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磷灰石是该榴辉岩的主要副矿物,其自形程度较高,与石榴石共生。样品中几乎所有磷灰石均发育出溶结构,至少存在两组相互垂直的出溶棒。出溶棒形状规则,一样宽(<1μm),但长度变化大(5~50μm)。利用高分辨能谱仪测定表明,出溶棒主要由Fe和S两种元素组成。由于还不能准确地确定其Fe/S比值,初步确定其为磁黄铁矿(Fe_(1-x)S)。磷灰石由于含大量稀土元素和挥发性组分如OH、F、Cl和S,它的深循环因此可能对地球的水、硫以及其它挥发性组分的全球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朱永峰,徐新[6](2007)在《西准噶尔白碱滩二辉橄榄岩中两种辉石的出溶结构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拉玛依白碱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尖晶石组成,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均发生程度不等的蛇纹石化。单斜辉石一般很新鲜。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均发育出溶结构,出溶条纹或者平直或者发生舒缓的弯曲变形(即便是在发生弯曲的情况下也是完全平行的)。透辉石-普通辉石出溶体一般呈针状(直径一般为1μm,长度>150μm),顽火辉石出溶条纹直径一般为1~3μm(长度>300μm)。斜方辉石主晶属于顽火辉石-易变辉石,单斜辉石主晶为透辉石(成分很均一)。地质温度压力估算表明,白碱滩二辉橄榄岩中辉石出溶结构发生的温度为700℃~1000℃、压力为2.0~2.7GPa,它们代表辉石出溶结构形成的最低PT条件。白碱滩二辉橄榄岩至少经历了叁个演化阶段:原始辉石与尖晶石和橄榄石平衡共生(阶段Ⅰ,>94km);随着地幔上隆,原始辉石结构不稳定,分解并形成出溶结构(阶段Ⅱ,700℃~1000℃),斜方辉石开始分解的深度为94km,单斜辉石开始分解的深度为78km;之后,蛇绿岩经历的侵位事件导致辉石发生塑性变形(阶段Ⅲ)。蛇绿岩侵位之前,地幔岩曾发生了>50km的隆升,而且,在隆升过程中地幔岩没有发生明显部分熔融(地幔岩因此没有经历明显的岩浆抽提过程)。(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隋建立,樊祺诚,刘嘉麒[7](2007)在《吉林龙岗火山高纯镁橄榄石(Fo_(~98.5))捕掳晶及其出溶结构的发现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龙岗火山(隋建立等,2007)位于我国吉林省东部。毗邻天池火山,是广义的长白山火山的一部分,其火山活动从晚第叁纪持续到现代(樊祺诚等,2002),大约1600 a BP金龙顶子火山的喷发表明,龙岗火山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活动火山之一。龙岗火山从早期溢流式喷发形成的熔岩台地到晚期爆炸式喷发形成160多座火山渣锥和8个玛珥湖,尽管火山喷发方式和喷发产物变化很大,但是火山岩性不变,为单一的碱性粗面玄武岩。龙岗火(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4-01)
梁凤华,曾令森,许志琴,陈方远,陈晶[8](2006)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40~600m榴辉岩中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出溶结构的特征及对榴辉岩折返动力学过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40-600m榴辉岩中集中发育了一种具特殊出溶结构的不透明金属矿物——具高度精细共生结构的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在这段榴辉岩中,这种固溶体少部分以细小圆粒状包裹体分布于单斜辉石和石榴石内部,大部分则呈海绵陨铁状充填于单斜辉石和石榴石空隙之间。出溶分多个不同的期次,相对粗粒的赤铁矿质钛铁矿和钛铁矿质赤铁矿出溶片晶中又包含有更细粒的出溶片晶,在次一级的赤铁矿质钛铁矿域出溶钛铁矿质赤铁矿,同时在钛铁矿质赤铁矿城又出溶赤铁矿质钛铁矿,出溶片的大小可以从毫米级一直变化到纳米级,以至于很难测到纯的端元组分。出溶片在单个颗粒中按照平行(001)的方向定向排列,但在整个样品中则没有规律。出溶片中钛铁矿的摩尔百分数从23.80变化到89.84,反映了从不具明显磁性的赤铁矿和钛铁矿端元组分向具有强磁性的出溶体演化的过程。这样的出溶过程需要一个缓慢降温的环境,说明在超高压地体快速折返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近等温降压或滞留在高温状态下(近等温等压)的阶段。这种固溶体在矿物的磁性特征方面十分特别:(1)可以包含异常强且稳定的天然剩磁;(2)所保存的剩磁即使在强的退磁磁场中也不会消退;及(3)能引起区域上显着的磁异常。因此,这种固溶体可能是导致CCSD主孔540-600m段榴辉岩较高磁化率、区域高度航磁异常及高度V、Ti异常的主要因素。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出溶结构在540-600m岩性段集中分布的现象与这一岩性段在各方面均有异常表现的奇特现象相吻合,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的成因与导致这段岩性段各种异常的成因有着直接的联系。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出溶结构的出溶成分和所具磁性强烈依赖于榴辉岩温压条件的变化特征,时它的继续深入研究,将会为精确限定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变质岩石形成中的温压变化,解释CCSD主孔附近区域的磁性异常及钒钛矿的勘探等问题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梁凤华,曾令森,陈晶,陈方远[9](2006)在《胶东荣成榴辉岩中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磷灰石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北部胶东荣成地区的退变金红石榴辉岩中,我们发现了具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磷灰石。磷灰石在该榴辉岩中含量较高(≈5%),多为不规则形状,颗粒大小不一,粗大者可达1.2mm×0.6mm。样品中几乎所有的磷灰石均发育出溶结构,出溶棒可能分为相互垂直的两组,各自分别沿同一方向分布,出溶棒密度大,形状规则,宽度相似,长度最长可达0.1m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利用X射线能谱仪测定出溶棒主要由Fe、Cu和S叁种元素组成。由于很难准确确定叁者的比例,暂将其定为含铜磁黄铁矿((Fe_(1-x)Cu_x)S)。报道的磷灰石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与江苏赣榆地区磷灰石的磁黄铁矿出溶结构,同产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具有可对比性;磷灰石中Cu、Fe的溶解度可能是温压条件的函数;因此进一步精确研究磷灰石中这些出溶结构的成分和成因,将为深入探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不同地体变质条件、成因的差异及俯冲折返机制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朱永峰,Massonne,H,J[10](2005)在《磷灰石中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苏鲁地区(江苏赣榆)出露大理岩-榴辉岩块体,其菱镁矿大理岩中保存的白云石分解结构表明地壳物质俯冲深度达到-200公里。在与该大理岩共生的榴辉岩中,我们发现了磷灰石的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磷灰石是该榴辉岩的主要副矿物,其自形程度较高,与石榴石共生。样品中几乎所有磷灰石均发育出溶结构,至少存在两组相互垂直的出溶棒,它们各自严格沿同一个方向分布。出溶棒形状规则,宽度相近(<1μm),但长度变化大(5-50μm)。利用高分辨能谱仪测定其能谱,结果表明,出溶棒主要由Fe和S两种元素组成,但不能准确地确定其Fe/S比值。我们把这种出溶棒初步确定为磁黄铁矿(Fe1-xS)。磷灰石由于含大量稀土元素和挥发性组分如OH、F、Cl等以及我们所观察到的S,它的深循环因此可能对地球的水、硫以及其它挥发性组分的全球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报道的磷灰石中磁黄铁矿出溶结构为深入探讨这个基本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出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测试了海南文昌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辉石主晶与其出溶片晶的结晶学取向关系。结合电子探针成分测试,得出:单斜辉石(透辉石)主晶中出溶了两组不同方向的片晶,一组为斜方辉石(顽火辉石-易变辉石)片晶,另一组为单斜辉石(普通辉石)片晶。由于出溶片晶在EBSD测试切面上体现为以线状体,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线状体所代表的片晶的晶面符号推算出来。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吴氏网进行坐标系旋转的"晶带相交法",该方法可以作图推算出溶片晶的晶面符号。根据"晶带相交法"得出,斜方辉石(顽火辉石-易变辉石)出溶片晶为(100),单斜辉石(普通辉石)出溶片晶为~(401)。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出溶片晶~(401)可能指示最小出溶压力为9.5~12.5GPa。出溶片晶的结晶学取向涉及到主晶与出溶体的晶体结构匹配关系,并且与出溶温度-压力有关,因此出溶片晶的结晶学取向分析具有晶体化学理论意义和反映地质温压过程的实际意义。这种"晶带相交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矿物出溶结构的结晶学取向研究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高文元,黄菲,Cristiana,L.Ciobanu,Nigel,J.Cook,Ashley,Slattery.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中Fe-Ti氧化物出溶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的纳米尺度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赵珊茸,徐畅,徐海军,张保民,刘惠芳.海南文昌二辉橄榄岩中辉石出溶结构的结晶学取向分析[J].岩石学报.2016
[3].刘良,杨家喜,章军锋,陈丹玲,王超.超高压岩石中矿物显微出溶结构研究进展、面临问题与挑战[J].科学通报.2009
[4].彭艳菊,何雪梅,方勤方.层状出溶结构导致拉长石晕彩形成——来自透射电镜的证据[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
[5].朱永峰,H.-J.Massonne.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磷灰石的磁黄铁矿出溶结构[J].岩石学报.2007
[6].朱永峰,徐新.西准噶尔白碱滩二辉橄榄岩中两种辉石的出溶结构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7
[7].隋建立,樊祺诚,刘嘉麒.吉林龙岗火山高纯镁橄榄石(Fo_(~98.5))捕掳晶及其出溶结构的发现和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8].梁凤华,曾令森,许志琴,陈方远,陈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40~600m榴辉岩中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出溶结构的特征及对榴辉岩折返动力学过程的意义[J].岩石学报.2006
[9].梁凤华,曾令森,陈晶,陈方远.胶东荣成榴辉岩中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磷灰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06
[10].朱永峰,Massonne,H,J.磷灰石中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发现[J].岩石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