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态研究论文-王学荣

共时态研究论文-王学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时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时态”,“共时态”,现代性,空间布展

共时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荣[1](2018)在《“历时态”与“共时态”:现代性研究的双重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时态"与"共时态"系现代性研究的双重向度。"共时态"通常就空间维度而言,而"历时态"则指涉的是时间维度。从空间维度上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地区都具有不同的现代性;就时间维度而言,现代性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液态的""流动的"。从时间-空间相统一的角度来说,现代性总是具体的、历史的,这是构建"中国式现代性"的理论根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性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照搬所谓的"西方模式"抑或"东亚模式"均是不足取的,可取之法乃是通过对既有现代性样态的"批判性反省",建构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燕[2](2018)在《从共时态文化要素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化人的特殊表现形式,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中。共时态模式的文化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以共时态文化要素为切入点,探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影响,针对发展困境提出合理的建构措施,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孟舒,郑梦圆[3](2013)在《海外纪念性历史博物馆当代公共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结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共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海外当代纪念性历史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路径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共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纪念性历史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本文认为,纪念性历史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让观众借由纪念馆的"场所体验",逐步建立"个体记忆",同时消除思维定势,接受历史真相,从而提升对暴力本质的理解,增强个体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最终达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更好肩负历史使命,大力促进人类和平的重要目的。文章就"场所体验之于自我反省"、"认知感悟之于态度行为转变"、"艺术设计之于审美体验与移情"叁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日本侵华史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叶南[4](2012)在《从比喻价值看索绪尔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瑕疵》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是事物异质同构的联系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比喻的价值以接受者从比喻结构中获得的信息量大小来衡量。"异质"和"同构"是决定一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本体和喻体差异越大,构成的比喻越新鲜。本体和喻体同构(相似)的可预见度越大,信息接受者通过自身经验获取的体验性信息就越多,比喻的表达效果就越好。一个表达价值高的比喻既要求本体和喻体差异性大,同时也要求喻体是典型的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或事件,本体和比喻的关系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从比喻的信息学价值看,索绪尔关于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其表达价值是不等的,有的比喻价值很高,有的比喻有瑕疵,有的比喻则是不成功的。(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11期)

陈元龙,白肖瑞[5](2011)在《共时态下的审美契合与文化契合——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久居芝兰之室不闻花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我们身处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紧密交织。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解,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在文化参与上的大众性、商业性、复制性的契合;以及在审美方面之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的契合,并以此让读者对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李建刚[6](2008)在《共时态视觉下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价值及其建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性"是政府的合法性依据,公共性价值是服务型政府的灵魂和旨归,服务型政府必须致力于建构公民本位、公平正义、公共利益、服务精神、公共责任为轴心的公共行政价值体系。强化公共性职能、重塑公共制度、培育公共伦理、公民社会等是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共性价值的基本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王春梅[7](2008)在《共时态下我国私人财产权保护之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经历了从神圣到限制的历史演进,而俄罗斯和中国的私人所有权则呈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进程。东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的不同取向,既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较量的结果,也是市民社会与福利国家变迁的体现。历史错位的共时形态下,我国私人财产权保护应以社会本位为原则,以国家为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护的工具,寻求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平衡,达成财产权保护的正义与公正之目标。(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08年04期)

陈娟娟,祝建兵[8](2007)在《共时态: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在不同哲学范式基础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我们看待公共行政的两个不同视角。现代性所追求的是理性、精确、直观和清晰,而后现代性所倡导的却是想象、模糊、抽象和混沌。在变革的多元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公共行政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时共生的特征。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仍然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奋斗目标;而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国公共行政又必须应对后工业时代的挑战,方能适应内外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李明[9](2006)在《站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交汇点上感悟《条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铁映同志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根据当前修志工作的实际需要。应当考虑把制定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工作提上日程。”(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方志文选汇编》第180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10月版,以下简称《汇编》)经过11年的艰苦努力,国务院第467号令于今年5月18日颁发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这个条例充分表达了全国地方志工作者的多年愿望,对此大家表示热烈欢(本文来源于《江苏地方志》期刊2006年05期)

蒋海怒[10](2006)在《“本觉”逻辑:中国宗教共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觉”逻辑是中国宗教哲学的主导范式(心性学)的本质架构和理念预设,是儒佛道哲学的“公共模型”,儒佛道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呈现为“本觉逻辑”共时态建构史。孟子“良知本心说”及《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是“本觉”逻辑的典范理论。在现代性视域中,“本觉”逻辑被持续重建,并在观念生态学意义上由古典样态向现代样态转变:它一方面被改造为激进的现代性“革命”话语,另一方面则酿就了“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下的“反转式”现代中国宗教哲学。(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06年05期)

共时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化人的特殊表现形式,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中。共时态模式的文化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以共时态文化要素为切入点,探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影响,针对发展困境提出合理的建构措施,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时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学荣.“历时态”与“共时态”:现代性研究的双重向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张燕.从共时态文化要素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孟舒,郑梦圆.海外纪念性历史博物馆当代公共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结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共时态研究[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

[4].叶南.从比喻价值看索绪尔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瑕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陈元龙,白肖瑞.共时态下的审美契合与文化契合——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

[6].李建刚.共时态视觉下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价值及其建构途径[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2008

[7].王春梅.共时态下我国私人财产权保护之取向[J].求是学刊.2008

[8].陈娟娟,祝建兵.共时态: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

[9].李明.站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交汇点上感悟《条例》[J].江苏地方志.2006

[10].蒋海怒.“本觉”逻辑:中国宗教共时态[J].东南学术.2006

标签:;  ;  ;  ;  

共时态研究论文-王学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