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人过街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工程,信号控制,行人过街,交通特性
行人过街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丁袁,马健霄,潘义勇[1](2019)在《有无信号控制路段下行人过街眼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反映有无信号控制条件下路段行人过街的眼动特性的差异,选取足够且广泛的行人样本,运用眼动仪在2种条件下追踪过街过程中行人的视线状态,对比分析了2种条件下行人在注视区域、注视目标、视负荷方面的眼动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平注视区域,无信号控制关注左侧;有信号控制关注中部,占比为63.57%。在垂直注视区域,都明显更关注中部区域,占比60%左右;其次是上下侧。在注视目标上,最受关注的是机动车,无信号控制尤为突出,比例达到了52.36%;有信号控制其次重视信号灯的情况,对于其他非交通目标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在视负荷及受压迫程度上,透过扫视及眨眼的数据,表明无信号控制条件下视负荷大,易受到压迫。信号控制能减少一定的视负荷,缓解行人过街紧张状态。(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9年02期)
刘星宇,吴立新,王鹏,王思玉[2](2019)在《寒区城市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强寒区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的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管理,分析温度因素对行人过街特性的影响,对长春市四处无信号控制路段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行人过街速度、过街行为等参数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行人过街特性存在影响,男性行人过街平均速度高于女性,冰雪气候条件下女性过街速度分布的集中程度高于男性,不同性别、不同气候条件下行人的二次过街行为不同,感受到危险情况下,行人倾向于结群过街。(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05期)
韩婷[3](2018)在《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和速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交叉口事故多发原因时发现,除机动车之间的交通冲突外,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交通冲突也是造成事故的一大原因。道路调查发现,在无信号交叉口,行人会根据当前路段的道路情况,在适当时机,以一定速度通过;在信号交叉口,尽管有信号灯指引以规避可能的交通冲突,但是由于行人的从众,争抢等问题,产生诸多交通安全隐患。文章分析行人在信号交叉口过街时的时机和步速的关系发现,行人整体过街时的步速比在道路两侧行走更快,不遵守信号灯的行人步速比遵守信号灯的行人步速快,以及在相同过街条件下,零零散散过街的行人比成群结队过街的行人步速快。(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23期)
王玉全,刘凯华[4](2017)在《城市道路行人过街交通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行人的过街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城市道路的行人交通特性。得出行人过街速度与行人年龄、性别和人行横道长度有关的结论。用电子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视频拍摄和人工观测方法分析影响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过街设施和降低行人违章率的方案,为城市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7年06期)
于晨[5](2017)在《行人过街行为特性的双层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的历史中,步行一直扮演着交通出行方式中开端和终端的重要角色。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引下,步行交通愈来愈受到交通管理者、研究者和出行者的关注。作为全部交通参与者中最易受伤害的行人群体,如何保障其在出行过程中安全是所有步行交通研究的中心点和重点。在常规情况下,行人在交通环境中最为危险的情境发生于过街时,尽管有信号灯、人行横道线和其他保护性交通设施的存在,但是,行人始终面临着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若可以提高行人过街的效率,不但可以优化交通设施权属分配,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同时,也可以相应增强行人过街安全性和舒适性,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管理难题。基于此,论文以大量的、富有针对性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和研究行人过街行为和特性,分别对中观行人过街决策行为和微观行人过街运动行为建模,将两个模型有机结合,从而建立可靠的行人过街行为双层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手段,提出行人过街设施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在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提高行人过街交通的效率、舒适性和安全性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行人过街行为的现象入手,选用人工调查法与视频调查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对南京市4处平面交叉口的过街行人进行调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行人过街行为的时空变化特性。重点分析过街行人流的速度、密度和流量等宏观特性,深入探究过街行人在速度变化、方向变化、起始位置选择等方面的微观特性,最后总结和归纳行人过街过程中出现的自组织现象规则。研究结果显示,过街行人到达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南京市行人的理想过街速度为1.34m/s。行人在过街时更倾向于保持常速状态,少有选择加速或减速状态。行人进入过街设施时更喜欢选择中间区域的位置,而终点位置选择与起点位置的直线偏差不会太大,同时,行人过街走行方向主要集中在80°至100°区间内,呈现出行人倾向于按直线行走的特点。并从群体的角度归纳了行人过街行为的六项规则。在行人过街行为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过街情境下行人过街行为的理论框架,将行人过街行为划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叁个层级。以OWA算子为基础建立了行人过街短时路径决策模型。将成对比较法与OWA算子相结合,用以解决行人过街短时路径规划这一多目标决策问题。定义行人过街路径的最小成本,确保用户在计算每条路径成本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多种决策策略,并且在选择过程中允许替换路线。提出最小鲁棒性路径成本的路径规划算法用以解决不同决策方案下的最佳路径选择问题。同时,利用Matlab GUI平台进行了原型系统开发,可实现基本特性输入、相对权重设置以及决策策略选择,并生成相应的决策路径。在行人过街行为特性分析和行人过街决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行人过街运动模型。以离散选择模型为基础,对行人过街的微观运动行为进行了建模。重点针对行人个体过街行为结构中操作层的行为进行了建模,包括约束和无约束两种行为模式。约束行为模式是由于与其他个体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用跟随模式和冲突模式表示。这些模型捕获了人群行为特征的自组织效应。设计了比较完整的模型验证程序,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数理统计进行测试,用第二章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校准保证了模型在类似的情景下表现良好,并且在用于预测时发现模型特性具有鲁棒性。以行人过街行为基本理论中战术层和操作层的交互为切入点,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将对向行人流运行状态区域分为起步区、波动区以及交织区,并对状态判别区域范围进行量化。引入行走负效应概念,建立人行横道状态评价指标与分级体系,提出行人交织区的叁级运行状态,并与HCM 2010手册中人行设施分级部分进行对比。同时,结合仿真数据,研究不同人行横道宽度与其通行能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人行横道宽度设计方法;对不同过街延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过街时间,延误占比和局部密度水平等指标,研究负效应与延误的相关性,并以此指导行人过街最小绿灯时长设计。(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11-13)
孙琦,李彦巧[6](2017)在《商业街区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研究——以黄浦路万达广场路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商业街区交叉口中行人过街的特殊性,为了减少街道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本文以大连高新区万达广场黄埔路段交叉口为调查对象,通过视频录制和问卷调查,对商业街区过街特性进行分析、行人偏好的过街设施以及行人过街的等待时间等内容调查分析展开了对行人过街特性的交通调查。基于商业街区交叉口行人过街的特殊性,本文总结并提出了行人过街设施方案。(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16期)
陈君[7](2017)在《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特性分析及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步行交通量很大,是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城市交通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面临复杂的交通环境,一方面行人不可避免地会与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发生冲突干扰;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口往往集聚着大量的行人,过街行人群体内部也存在频繁的冲突。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行人过街仿真成为研究的热点。行人交通行为特性的研究工作是构建行人仿真模型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针对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特性的基础研究为行人过街交通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西安市小寨西路—朱雀大街、小寨西路—含光路和太白南路—吉祥路叁个交叉口行人过街的航拍视频为基础,提出了行人过街自由速度的测定条件,并分别给出行人过街自由速度按性别和年龄因素的统计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总体行人过街速度以及行人过街速度的时空特性。根据行人过街的航拍视频提取行人流基本参数,根据行人流参数关系曲线,建立了信号控制交叉口过街行人流的速度—密度、速度—占用空间、流量—密度、流量—占用空间的函数关系模型,并根据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修正,得到行人过街最小动态空间和通行能力的理论值。同时,对双向行人群的阻滞特性与自组织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应用性建议。借助Simi Motion软件,在行人空间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行人个体的躲避行为与超越行为,量化了行人过街时的微观行为特性参数。最后,根据行人过街自由速度的分析结果,基于行人宏观交通行为特性和微观交通行为特性的分析,对目前行人仿真广泛应用的社会力模型结合行人过街的实际场景进行参数标定与改进研究,并通过VISSIM仿真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可靠性和优越性。研究结论可为行人过街的仿真建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19)
凌飞阳[8](2017)在《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特性及管控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丰富,手机正渗透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手机依赖也因此逐步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手机引发的“低头族”现象已波及到交通出行领域,尤其行人在过街时使用手机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伤亡事故持续扩大。手机分心会干扰行人的过街速度、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和判断决策,进而影响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因此,探究手机分心对行人过街安全的影响机理和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将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对“低头族”现象的关注,对降低行人过街伤亡事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进行研究。首先,设计真实道路交通环境下的行人手机分心过街任务实验,通过摄像机获取行人过街过程中的过街启动时间、过街左右观察交通次数、平均过街速度和过街失败等行为特性指标,利用眼动仪捕捉瞳孔直径、注视点分布百分比、注视时间分布百分比、注视点平均注视时间和扫视频率等眼动特性指标,运用差异性分析探究手机分心和不同手机使用方式对行人过街行为指标和眼动特性指标的影响,论证了手机分心对行人过街安全的影响;其次,基于改进计划行为理论设计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量表,针对405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信效度检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释和预测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掌握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手机分心对行人过街安全的影响和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从行人交通安全规划、行人交通安全教育和行人交通安全管理叁方面提出相关管控措施,为有效减少行人过街使用手机不安全行为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刘雪,李军令,刘斯津[9](2016)在《长春市行人过街速度特性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春市不同路口居民的过街速度为研究对象,对长春市行人的过街交通特性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的道路交通环境及信号控制方式等都会对居民的过街速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调查,给出上述不同因素对行人过街速度的影响值,为长春市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陈明涛[10](2016)在《路段行人过街特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路段行人过街信号控制是解决路段过街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的重要手段,就行人而言,信号控制可以提高过街的安全性,但对于机动车而言,这种相当于增加一个交叉口的管理方式往往会造成机动车延误增加、道路通行能力降低等影响。且信号配时方案不符合行人过街的实际需求,还会出现行人过街时间不足或浪费的现象。目前,随着视频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行人和机动车的检测精度不断提高,能够提取大量的有效数据,其中行人数量、行人等待时间可以精准的提取。利用等待区域过街人群规模及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这两个简单且可测参数进行信号配时,实现实时适应控制,合理满足不同数量的行人群过街需求,有效提升时间利用效率。本文在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交通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路段人行横道处的行人过街特性,进一步研究了路段行人过街控制方法。主要完成工作及结论概括如下:(1)信号控制路段过街行人特性分析通过数据调查分析,研究路段行人过街速度特性和等待时间阈值,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行人群过街速度的变化,并建立了过街人群规模与速度的关系模型,探索了不同绿灯时段的行人过街速度的变化规律。应用生存分析法,得到了主次干道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等待时间阈值,利用COX模型分析了行人等待时间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2)路段行人过街与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考虑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特性,对行人过街绿灯时间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基于过街人群规模的绿灯时间模型。进而研究了路段与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提出利用“等效共红时间”寻找最佳过街空挡的单向协调控制方案以及基于“最大绿波带”的双向协调控制方案。通过实例验证,得到协调控制在交通高峰状态下适用性较高,但在平峰状态下适用性较低。(3)路段行人过街模糊逻辑控制方法研究在交通平峰状态下,研究路段行人过街模糊逻辑控制,通过对模糊逻辑控制器原理的探究,制定以行人过街等待时间、机动车流量、机动车释放车头时距为输入变量的路段行人过街模糊逻辑控制器。通过仿真验证,得到模糊逻辑控制效果优于传统的感应控制方法,且在平峰状态下模糊逻辑控制的适用性较高。最后,利用综合延误分析了两种控制方法的适用范围。本文通过对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交通流特性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高峰期和平峰期两种状态下的路段行人过街信号控制方法,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行人过街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加强寒区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的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管理,分析温度因素对行人过街特性的影响,对长春市四处无信号控制路段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行人过街速度、过街行为等参数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行人过街特性存在影响,男性行人过街平均速度高于女性,冰雪气候条件下女性过街速度分布的集中程度高于男性,不同性别、不同气候条件下行人的二次过街行为不同,感受到危险情况下,行人倾向于结群过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人过街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丁袁,马健霄,潘义勇.有无信号控制路段下行人过街眼动特性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9
[2].刘星宇,吴立新,王鹏,王思玉.寒区城市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特性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9
[3].韩婷.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和速度特性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
[4].王玉全,刘凯华.城市道路行人过街交通特性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7
[5].于晨.行人过街行为特性的双层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7
[6].孙琦,李彦巧.商业街区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研究——以黄浦路万达广场路段为例[J].城市地理.2017
[7].陈君.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特性分析及建模[D].长安大学.2017
[8].凌飞阳.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特性及管控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9].刘雪,李军令,刘斯津.长春市行人过街速度特性调查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
[10].陈明涛.路段行人过街特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