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官制度论文-陈曦,吕文艳

医官制度论文-陈曦,吕文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官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驻泊医官,地方医疗资源,宋代

医官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吕文艳[1](2018)在《宋代驻泊医官制度及其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驻泊医官制度是宋代地方医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驻泊医官初设时间不详,徽宗朝为解决翰林医官局冗员问题,向地方差遣驻泊医官,由此制定除授、磨勘、俸给等方面规定,逐步完善该制度。政和年间,驻泊医官主要从翰林医官局的翰林医官至翰林祗候九阶官员中差遣,其后太医局与地方医学生员也在其列。驻泊医官地位低下,因其可理为官户、升迁快而成为转官的阶梯,导致除授中的弊端。驻泊医官以诊治病人为主要任务,还参与其他救助事业,有助于增加地方医疗资源,但各州郡驻泊医官数量有限,其作用尚不可估计过高。(本文来源于《宋史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迟芬芳[2](2018)在《宋代医官管理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中医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医官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医官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医政机构任职的医务人员,他们享受国家俸禄,接受政府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诊疗病患、编校医书、传授医学、防控疫情等。因此研究医官管理是研究宋代医事制度非常重要的一环。经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目前中医界全面系统研究宋代医官管理制度者较为少见,部分内容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本论文以考察宋代医官管理制度的背景为起始,在探讨宋代医官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医官的教育、考试、选任、差遣、奖惩等各方面予以考察与分析,力求厘清医官管理制度的运营方式和实施成效。这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宋代医政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探究宋代医学的发展因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当今有效健全地实施医师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亦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1.宋以前医官管理制度概况西周时期,我国即出现了最早的医官管理制度。《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医师》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医师分类、职责、疗效考核等内容。秦汉时期,官办医学教育机构尚未建立,政府以征召法为主要方式选任医官。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医官管理的主要机构——太医署。东晋时期《医药疾病令》出现,标志着医官管理的法律化萌芽。隋唐已降,官办医学教育发展起来,医官选任趋向多样化,包括有生徒、贡举、制举叁种形式。由于《唐律》《唐律疏议》等律学的发展,医官考核、奖惩管理趋向制度化。2.宋代医官管理制度的形成背景分析宋代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皇权至上,各项管理呈现出鲜明的人治特点。宋代实行土地私有产权制度,土地买卖自由,商品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人口增多;宋代实行抑武兴文的基本国策,政府提倡“仁政”,重视医学,认为医乃仁术。这种尊儒崇医的文化,使得医学具有了发展的土壤。同时习医人数量增多,使得医官的选任获得了可靠来源;宋代将文官分为幕职州县官、京官、升朝官叁大类,其官、职、差遣分离,使得医官管理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宋代官员采取科举取士制,这种论才选人的方式应用于医官选任表现为“试选法”;宋代的法律体系由律、敕、令、格、式、断例、指挥、条制等各种形式组成,这些形式融合于医官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3.宋代医官的基本状况分析宋代医官群体是由专门的医学机构负责管理,机构设置内容主要包括医政管理、药政管理、医学教育、医疗救助四类。宋初,官办医学教育尚未建立,医官人数相应设置较少。北宋中期以后,医学教育趋向专业化,试选法、荫补法、荐举法等方式大量得以使用,但客观上也导致医官人数略有冗滥现象产生,最高人数达1069人。南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政府财政紧张,医官人数大幅度减少,最低人数减少至43人。宋代医官的职责主要包括防治疫情、编校医书、救治患者、传授医学等。政府通过对医官主要职责的考核,确定其俸禄、升迁、奖惩,达到管理医官的目的。北宋中期以前,医官官阶附属于武官官阶。北宋后期至南宋末年,为加强管理,凸显医官职能,政府施行了独立于文武官员的二十二阶医官官阶。通常医官品阶越高,其俸禄与赏赐越高;医官品阶最高为从六品,皆着绿服;如遇皇帝恩赐,可着绯色或紫服。翰林医痊以上阶别的医官视为官户,享有一定的特权。除上古时代因医附属于巫而地位较高之外,医官的社会地位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加强而不断下降。由于宋代皇帝整体较为重视医学,重文抑武等因素影响,医官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医官与同时期的文武官员来讲,其社会地位整体依然较低。4.宋代医官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医官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下述6个方面:教育管理宋初,由太医署负责管理医学教育,当时医学分为九科,医学生分为医学和针学两大类,由医学博士和助教负责教学工作。北宋中期始,政府专设太医局,实行专业化医学教育,该方法一直沿用至南宋。北宋后期,“太医学叁舍法”采取分科、分级、分斋教学模式。医学生所学内容既有经典医籍,也有宋政府编修的方书,各方面充分体现出宋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考试管理宋代医学生入学考试称为试补。政府对入学资质、考试内容、考试题型、录用标准等均设置有详细规定。医官如欲获得差遣或升职,需参加铨试,即由礼部和太常寺主持,对医官医术水平、品德、言语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各类考试主要考察经典医籍、方书、本草等内容,并注重临床诊疗考察;考试题型包括墨义、脉义、大义、经义、运气、假令病法六种。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和有序,宋政府严格采取锁试、禁挟书、通行试卷、弥封誊录等制度,以杜绝考试作弊。选任管理试选法是宋政府选任医官的主要方式。北宋后期,政府还采取了“太医学叁舍法”,将医学生平时考试成绩和日常纪律结合后加以考选;而征召法、荐补法则是宋政府选任医官的辅助方式,通常是在医官人数缺乏时使用。选任主要依据是参试者的医治水平;荫补法则是基于皇帝对医官的恩赐而授予其子弟医官资格的特殊行为,但受赏者如需获得任职或升迁,仍需正常参加考试,故本质上荫补法亦属于辅助方式范围中。差遣管理医官差遣包括特旨差遣、翰林医官院差遣、破格差遣叁种方式。宋政府结合医官工作的实际状况,确立了按考试成绩高低、供职先后、实际需求、专职分配等差遣原则。为避免差遣出现混乱,政府还建立有医官差遣薄,使得实施过程有据可查。同时还对医官违反差遣规定的行为严格予以规范和纠正,并将其细节纳入医官考课的范围。考核管理宋代采取磨勘和考课相结合的方式,以综合考察医官任期年限、医治水平、医德水准。家状和手历是医官磨勘考课的主要文书;磨勘注重医官的任职期限,通常任期满五年,即可升迁品秩;考课则注重医官医治水平、医疗过错、治愈人数的审查。奖惩管理宋代的医官奖励措施以行政奖励为主,经济奖励为辅。行政奖励主要包括升改章服、迁转、免试、减磨勘等;经济奖励则包括赐绢、听寄资等方式。惩罚措施包括刑事处罚、行政处罚、经济处罚叁种形式,其中刑事处罚主要有医绞、编管、徒刑、以盗论等;行政处罚含除名、勒停、追官、降官、薄责降职、戒励等形式;经济处罚则主要是罚铜。5.讨论与分析宋代医官管理制度较之前代有了明显突破:走向专业化管理;制度化趋势明显;以医政建置为基本框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系统化的整体管理格局。宋代医官管理制度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一定的灵活性、较强的稳定性等特点;起到了提高医官社会地位和医治水平、促进宋代医学发展的作用,达到了有效管理医官的社会效果;在教育培训、选任管理、考核管理、奖惩等方面的实施成效,可给当今中医师的管理以有益的启示。6.结论与启示①宋代医官管理制度是在宋以前医官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继承并予以创新,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②宋代医官管理制度是在宋代特定政治、经济、文化、官制、法律等综合因素影响下运行的,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③ 宋代医官管理制度提高了宋代医官社会地位和医治水平,促进了宋代医学的发展;④宋代医官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医师管理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迟芬芳,梁永宣[3](2018)在《宋代医官选任制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医学发达,建立众多医政管理机构,选任大量医学人才充任医官。通过梳理宋代选任医官的方法,包括试选法、征召法、萌补法、荐举法等,分析宋代政府选任医官时禁止携带书籍、锁试、通行试卷等严格的措施,认为宋代医官选任制度较为成熟,可有效选任医官,或对当代医政管理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中医药文化》期刊2018年02期)

段乃粲[4](2017)在《明清太医院医官培养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医院之设始于金代,在元代成为全国最高医药卫生管理机关,明清两代继承元制,设置了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职,负责宫廷医疗保健与国家医政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能为皇家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太医院对本院医官的培养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从人才选拔、教学、考核升迁等方面都确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明清太医院对历代的医学教育制度做了相应的吸收、补充和调整。在招生方面,主要采取吸收医家子弟、征召保送民间通医人员的方式,明代中后期还可以通过捐纳钱财来补任太医院医官。教学方面,明代十分注重医官的终身教育,自御医以下都要在院使、院判的领导下参与医学课程的学习;清代太医院特设教习厅,由经验丰富的太医教授医术。升迁考核方面,明政府规定太医院的医士、医生须定期参加考校,成为医官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还要接受考察与考满。清代太医院中,吏目及以下诸医一律参加医学会考,按成绩升迁,御医及以上的医官则一律遵从京官考课之例。明清太医院的医士、医生们劳役繁重却只能领取微薄的薪俸,只有获得品级才能享受与正式文官相同的待遇。明清时期的宫廷医官除了太医院自身培养的之外,还有一部分提拔自民间,由于民间医生培养方式具有官办机构不具备的优越性,因此太医院还对民间医学的优秀成果进行了大规模的借鉴和吸收,为太医院人才队伍的充实和宫廷医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清之际,官方医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还传播至周边国家乃至欧洲,为人类医药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之后随着西学东来,太医院也开始尝试着中西药的结合使用,但尚无主动培养西医人才的意识。直到鸦片战争后,西医才逐渐侵入中国,与中医分庭抗礼。(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5)

李蜜[5](2012)在《《周礼》的医官制度与医学思想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周礼》医师诸职的文本描绘了一种医官制度及其按科分职的架构,这种制度与架构虽非历史真实的复写,然又具有特定的思想来源与现实基础。同时,其间一些表述医学概念的名词语汇与战国后期以来的医学观念也存在着一定联系。若结合医家文献考辨其中的细节,或有新的发现。这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周礼》中这些词语的确指,另一方面也可佐证医师诸职文本写成的背景时代。(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2012年02期)

赵维宁[6](2008)在《元朝医官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从蒙古国初期开始,统治者就注意收罗医家在身边,并在太宗时期初步形成了医官制度。到了忽必烈时期,医官制度正式形成。元朝医官制度承袭于宋,借鉴于金,并带有本朝特色。元朝医官机构的主依托是太医院,它处理全国各种医学事务,各类医官也各行其职,使得太医院的工作运行顺畅。元朝医官的选拔、考核、奖惩等制度是在宋金两朝的原有制度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值得注意的是,医官在元朝享有特殊的地位,升迁较快,加上蒙古族统治者对儒士不够重视,很多儒士都弃文从医,医官从政的事件屡有发生,儒医一体也成为了典型的时代特征。元朝的中医学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医官在其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他们承载了医学进步与社会稳定的重任。因此,元朝医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无论在中国官制史上还是在医学发展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高伟[7](2006)在《宋代医官制度之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对医官制度作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创立翰林医官院负责医官人事管理,创立医官名号和阶衔以及地方医官等级制度;医科取士效法太学叁舍考选法,考核通过者直接赐医学出身,授与官阶与官职。中央与县级以上行政区都开办医学教育,医学赐第之后许多人做了州县官,占了文官的职缺,引起文官的不满;同时医官队伍庞大,冗员过多。(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高伟[8](2005)在《先秦两汉医官制度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文献中所能见到的资料梳理了先秦两汉的医官制度,涉及了医官设置、医官来源、帝王疾病医治等问题,并认为汉代医官制度的性质就是为皇室和官僚服务。(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9](1994)在《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太医院是国家最高医药卫生管理机构,总领天下医政,分口设官,形成超越前代的十分严密的医官制度。元代太医院的主要特征有叁:一为品秩极高。大德五年,升太医院为正二品,地位高于六部,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其二,无所统属。至元五年,一度沿用金朝制度隶属宣徽院。至元二十五年,又脱离宣徽院,重新成为"无所于统"的独立机构。其叁为长官数多。大德五年,取消提点一职,以院使为长官。后此职员额不断增加,最终定为12员。元代太医院大致有四个系统。一是御医系统,主要负(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1994年05期)

高伟[10](1994)在《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医院”的名称始自金朝,到元代已演变成国家最高医药卫生管理机构。本文考述了元太医院建立发展过程,探讨了太医院及所属御医、医学、官医、惠民药局四个系统的职责和医官设置情况,是对《元史·百官志》有关部分的更正与补充。(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医官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宋代是中医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医官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医官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医政机构任职的医务人员,他们享受国家俸禄,接受政府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诊疗病患、编校医书、传授医学、防控疫情等。因此研究医官管理是研究宋代医事制度非常重要的一环。经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目前中医界全面系统研究宋代医官管理制度者较为少见,部分内容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本论文以考察宋代医官管理制度的背景为起始,在探讨宋代医官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医官的教育、考试、选任、差遣、奖惩等各方面予以考察与分析,力求厘清医官管理制度的运营方式和实施成效。这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宋代医政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探究宋代医学的发展因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当今有效健全地实施医师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亦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1.宋以前医官管理制度概况西周时期,我国即出现了最早的医官管理制度。《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医师》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医师分类、职责、疗效考核等内容。秦汉时期,官办医学教育机构尚未建立,政府以征召法为主要方式选任医官。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医官管理的主要机构——太医署。东晋时期《医药疾病令》出现,标志着医官管理的法律化萌芽。隋唐已降,官办医学教育发展起来,医官选任趋向多样化,包括有生徒、贡举、制举叁种形式。由于《唐律》《唐律疏议》等律学的发展,医官考核、奖惩管理趋向制度化。2.宋代医官管理制度的形成背景分析宋代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皇权至上,各项管理呈现出鲜明的人治特点。宋代实行土地私有产权制度,土地买卖自由,商品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人口增多;宋代实行抑武兴文的基本国策,政府提倡“仁政”,重视医学,认为医乃仁术。这种尊儒崇医的文化,使得医学具有了发展的土壤。同时习医人数量增多,使得医官的选任获得了可靠来源;宋代将文官分为幕职州县官、京官、升朝官叁大类,其官、职、差遣分离,使得医官管理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宋代官员采取科举取士制,这种论才选人的方式应用于医官选任表现为“试选法”;宋代的法律体系由律、敕、令、格、式、断例、指挥、条制等各种形式组成,这些形式融合于医官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3.宋代医官的基本状况分析宋代医官群体是由专门的医学机构负责管理,机构设置内容主要包括医政管理、药政管理、医学教育、医疗救助四类。宋初,官办医学教育尚未建立,医官人数相应设置较少。北宋中期以后,医学教育趋向专业化,试选法、荫补法、荐举法等方式大量得以使用,但客观上也导致医官人数略有冗滥现象产生,最高人数达1069人。南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政府财政紧张,医官人数大幅度减少,最低人数减少至43人。宋代医官的职责主要包括防治疫情、编校医书、救治患者、传授医学等。政府通过对医官主要职责的考核,确定其俸禄、升迁、奖惩,达到管理医官的目的。北宋中期以前,医官官阶附属于武官官阶。北宋后期至南宋末年,为加强管理,凸显医官职能,政府施行了独立于文武官员的二十二阶医官官阶。通常医官品阶越高,其俸禄与赏赐越高;医官品阶最高为从六品,皆着绿服;如遇皇帝恩赐,可着绯色或紫服。翰林医痊以上阶别的医官视为官户,享有一定的特权。除上古时代因医附属于巫而地位较高之外,医官的社会地位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加强而不断下降。由于宋代皇帝整体较为重视医学,重文抑武等因素影响,医官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医官与同时期的文武官员来讲,其社会地位整体依然较低。4.宋代医官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医官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下述6个方面:教育管理宋初,由太医署负责管理医学教育,当时医学分为九科,医学生分为医学和针学两大类,由医学博士和助教负责教学工作。北宋中期始,政府专设太医局,实行专业化医学教育,该方法一直沿用至南宋。北宋后期,“太医学叁舍法”采取分科、分级、分斋教学模式。医学生所学内容既有经典医籍,也有宋政府编修的方书,各方面充分体现出宋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考试管理宋代医学生入学考试称为试补。政府对入学资质、考试内容、考试题型、录用标准等均设置有详细规定。医官如欲获得差遣或升职,需参加铨试,即由礼部和太常寺主持,对医官医术水平、品德、言语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各类考试主要考察经典医籍、方书、本草等内容,并注重临床诊疗考察;考试题型包括墨义、脉义、大义、经义、运气、假令病法六种。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和有序,宋政府严格采取锁试、禁挟书、通行试卷、弥封誊录等制度,以杜绝考试作弊。选任管理试选法是宋政府选任医官的主要方式。北宋后期,政府还采取了“太医学叁舍法”,将医学生平时考试成绩和日常纪律结合后加以考选;而征召法、荐补法则是宋政府选任医官的辅助方式,通常是在医官人数缺乏时使用。选任主要依据是参试者的医治水平;荫补法则是基于皇帝对医官的恩赐而授予其子弟医官资格的特殊行为,但受赏者如需获得任职或升迁,仍需正常参加考试,故本质上荫补法亦属于辅助方式范围中。差遣管理医官差遣包括特旨差遣、翰林医官院差遣、破格差遣叁种方式。宋政府结合医官工作的实际状况,确立了按考试成绩高低、供职先后、实际需求、专职分配等差遣原则。为避免差遣出现混乱,政府还建立有医官差遣薄,使得实施过程有据可查。同时还对医官违反差遣规定的行为严格予以规范和纠正,并将其细节纳入医官考课的范围。考核管理宋代采取磨勘和考课相结合的方式,以综合考察医官任期年限、医治水平、医德水准。家状和手历是医官磨勘考课的主要文书;磨勘注重医官的任职期限,通常任期满五年,即可升迁品秩;考课则注重医官医治水平、医疗过错、治愈人数的审查。奖惩管理宋代的医官奖励措施以行政奖励为主,经济奖励为辅。行政奖励主要包括升改章服、迁转、免试、减磨勘等;经济奖励则包括赐绢、听寄资等方式。惩罚措施包括刑事处罚、行政处罚、经济处罚叁种形式,其中刑事处罚主要有医绞、编管、徒刑、以盗论等;行政处罚含除名、勒停、追官、降官、薄责降职、戒励等形式;经济处罚则主要是罚铜。5.讨论与分析宋代医官管理制度较之前代有了明显突破:走向专业化管理;制度化趋势明显;以医政建置为基本框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系统化的整体管理格局。宋代医官管理制度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一定的灵活性、较强的稳定性等特点;起到了提高医官社会地位和医治水平、促进宋代医学发展的作用,达到了有效管理医官的社会效果;在教育培训、选任管理、考核管理、奖惩等方面的实施成效,可给当今中医师的管理以有益的启示。6.结论与启示①宋代医官管理制度是在宋以前医官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继承并予以创新,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②宋代医官管理制度是在宋代特定政治、经济、文化、官制、法律等综合因素影响下运行的,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③ 宋代医官管理制度提高了宋代医官社会地位和医治水平,促进了宋代医学的发展;④宋代医官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医师管理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官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曦,吕文艳.宋代驻泊医官制度及其实践[J].宋史研究论丛.2018

[2].迟芬芳.宋代医官管理制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3].迟芬芳,梁永宣.宋代医官选任制度探析[J].中医药文化.2018

[4].段乃粲.明清太医院医官培养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李蜜.《周礼》的医官制度与医学思想考辨[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

[6].赵维宁.元朝医官制度[D].吉林大学.2008

[7].高伟.宋代医官制度之管窥[J].兰州大学学报.2006

[8].高伟.先秦两汉医官制度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2005

[9]..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J].文史知识.1994

[10].高伟.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J].兰州大学学报.1994

标签:;  ;  ;  

医官制度论文-陈曦,吕文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