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鲍梁,撒世忠,谢拥军

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鲍梁,撒世忠,谢拥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夏热冬冷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冷却塔,湿球温度

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鲍梁,撒世忠,谢拥军[1](2019)在《冷却塔在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中的选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一直被誉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空调领域应用的典范。该空调类型已经成功实施在办公、医院、宾馆、机场、科技住宅、别墅群、展览中心等建筑类型。夏热冬冷地区为保持土壤热平衡及考虑投资成本,在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中,无可避免的要使用到冷却塔,文章以实际项目案例,探讨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冷却塔的选型。以期为类似项目的投资、建设、选型提供参考,为项目的设计、实施、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李灏,蔡颖玲[2](2019)在《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系统夏季工况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系统在不同控制策略下土壤温升与COP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白天冷却塔-GCHP联合运行夜间关闭冷却塔(模式1)、白天冷却塔-GCHP联合运行夜间关闭热泵机组(模式2)和控制源侧流量的配比(模式3)与GCHP单独运行试验对比发现加入冷却塔能显着阻止COP下降,且连续制冷优于间歇制冷。模式3改善效果最佳,机组COP最大增幅为30%,最小减幅为17%;系统COP最大增幅为25%,最小减幅为16%。在土壤温升方面,3种模式均能减缓土壤周围温度的增加。在埋深30 m处,模式2效果最佳,土壤温升降低了24%;在埋深45 m和60 m处,模式3效果最佳,土壤温升降低了31%,对于上海夏季炎热需长期供冷地区,模式3为最优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9年08期)

赵秋雨,孟龙飞[3](2019)在《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土壤蓄冷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为例,运用Trnsys软件的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夏热冬冷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土壤蓄冷的影响因素。Trnsys系统模型模拟了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土壤在室外干球温度和土壤初始温度影响下,其蓄冷性能的变化。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土壤初始温度是影响土壤蓄冷性能的主要因素。在土壤温度达到25℃时,建议停止向土壤散热,开启冷却塔蓄冷。(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7期)

韩非[4](2019)在《土壤源热泵系统节能方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介绍土壤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基础上,探讨了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土壤源热泵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其主要部件地热换热器的埋管方式、结构、管材、运行等特点。选取几种常用的冷热源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比较,结合合肥地区目前能源价格,采用动态费用年值法,计算出了几种配置方案夏季冬季运行成本,评价了各配置方案的经济性。最后对土壤源热泵系统技术进行经济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付文彪[5](2019)在《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空调采暖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采用太阳能为浅层土壤补充热量,可以解决地埋管换热井区域浅层土壤温度下降的问题,从而保证供暖效果,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就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空调采暖系统进行了设计。(本文来源于《山西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汤同芳,李顺刚[6](2019)在《六安市档案馆土壤源热泵系统岩土热物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六安市档案馆为对象,运用热响应测试法对地下岩土热物性进行测试,采用线热源理论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在工程所在地地质条件下选用土壤源热泵系统较为合适。(本文来源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任彦舟[7](2019)在《严寒地区中深层土壤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严寒地区热负荷大、冷热负荷不平衡率高的特点严重限制了该区域浅层地热能供暖的应用,且随着钻探技术的进步与钻井费用的降低,采用中深层土壤源热泵系统利用地热能供暖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国内关于中深层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模拟,没有实验数据的支撑,缺乏说服力。且因为我国严寒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中深层土壤源热泵的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经验。为此,本文以哈尔滨某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项目为基础,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严寒地区中深层套管式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地源端的供给能力,包括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传热特性分析、地源热泵运行模式分析、地埋管换热区域土壤温度热响应规律,为中深层土壤源热泵在我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传热特性方面,采用单一控制变量法对管内循环流量、地埋管埋深、地埋管取热时间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流量增加,地埋管进出水温差降低,换热量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直至最后恒定。因此在特定工况下,地埋管存在换热上限,实验工况下,1000m换热量为65kW时已经不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1200m为100kW。埋深方面,地埋管埋深越深,换热量越大,出水温度越高。当总换热量一定时,多根浅层地埋管的埋管总长度大于单根深层地埋管。机组运行模式方面,分析了间歇模式地源热泵叁种运行份额下机组、地埋管与供暖末端的变化。发现间歇运行份额越大,热泵制热量越大,机组能效比、出水温度越低。机组工作状态的切换反应到供暖房间温度的变化有2~3h的延迟。换热区域土壤温度响应方面,发现机组取热时,土壤温度逐渐衰减直至最后达到稳定温度,土壤深度越大,温度衰减幅度越高,到达稳定温度需要的时间越久。机组停止取热后,土壤温度逐渐回升直至恢复到初始状态。与取热时土壤温度衰减至稳定温度先后顺序一致,浅层土壤先恢复到初始温度,土壤位置越深,温度恢复到初始状态需要的时间越久。(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馨,鲁倩男,梁传志,李梅,陈海洋[8](2019)在《严寒地区生态节能实验楼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实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源热泵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季节冷热负荷的不平衡性,会产生地下温度场失衡的问题,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降低,甚至无法满足严寒地区的供热需求,这一问题在严寒地区更为明显,尤其表现在土壤源热泵只负责冬季供暖,夏季不运行的情况。以生态节能实验楼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整个供暖季的连续实测和数据采集,分析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探究实例建筑中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际供暖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利用SPSS软件对六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辨识出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并给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随着用户侧进出水温差增大,系统的供热量增加,主机COP和系统EER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了5%~22%。典型日机组供热量的不达标率仅占16.7%,机组供热量在工作时间均满足供热需求,说明机组的制热能力较好。取热量是对机组性能及室内温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钱雨宁[9](2019)在《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空调系统运行及经济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源热泵系统和冰蓄冷系统都是当今能源政策鼓励的技术,且均有其优势和不足,土壤源热泵这一技术可进行夏季供冷和冬季供暖但不能利用峰谷电价差,国内外对这一系统进行了较多研究;而冰蓄冷系统能够利用峰谷电价差却不能供热,将两者相互结合,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本课题以北京市某科研办公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冷热源采用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设计及模拟计算,并对比常规电制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和冰蓄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分析联合系统的能耗和经济性。首先,采用以EnergyPlus为计算核心的HY-EP软件计算了建筑物的全年动态负荷,得到全年逐时负荷、逐月累积冷热负荷及全年累积冷热负荷,为系统的方案设计、能耗分析等提供依据。其次,对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进行设计计算。建立了叁种冰蓄冷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联合系统图,并以其中的有基载的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的联合系统为例,进行联合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选型。然后,在EnergyPlus软件中建立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的计算模型,并将设计计算的结果及控制策略等信息在计算模型中进行设置,再进行联合系统的模拟计算,并输出房间温度、冷水供水温度、蓄冰系统出水温度、冷却塔出水温度等计算结果,以查验模拟计算结果。最后,在HY-EP软件中建立了两个对比系统,分别为常规的电制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和冰蓄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将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与这两个系统进行能耗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的空调和供热系统能耗之和比2个对比模型均低,同时运行费用也是最低的;采用一次投资回收静态年限法对上述叁个模型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相比常规电制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4.1年,回收年限合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高文龙[10](2019)在《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集热器面积选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由于人们既要求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又重视建筑节能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节能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系统是联合太阳能与地热能的复合式热泵供热系统,该系统用太阳能集热来补充地源热泵长期供暖单取热运行下岩土损失的热量,又可以两者联合供暖,有效地将两种绿色能源应用在能耗巨大的建筑行业中。本文针对单取热供暖的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研究该系统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合理选择方法。在西安市气候条件下,针对10000 m~2的住宅供暖建筑面积,应用TRNSYS软件建立该复合系统的动态运行换热模型。根据太阳能集热系统是否在冬季联合供暖运行分两种工况进行多种条件的仿真计算,得到对应不同岩土导热系数值的相对最佳集热器面积,从而得到这两种工况的单位建筑面积相对最佳集热器面积与岩土导热系数的关系。本课题针对在冬季太阳能集热系统是否联合供暖设计了两种工况。在供暖期,工况一只开启土壤源热泵系统,不考虑太阳能系统辅助供暖;而工况二同时开启土壤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辅助系统,将太阳能集热作为供暖热源的补充。在过渡季节(蓄热期),两种工况都开启太阳能集热系统,用于恢复埋管周围的岩土温度。应用TRNSYS软件建立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设置两种工况下的仿真模块参数。其中,建筑负荷应用DeST软件进行计算,地埋管需求量应用GeoStar软件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导入TRNSYS仿真系统模型。在非供暖期,以恢复埋管周围岩土体温度到初始温度为准,设置两种工况下的最小集热器面积;在合理蓄热时段运行的基础上,以系统长期运行下的总投资最低为准,选取相对最佳集热器面积。最后,选取西安城区常见的岩土导热系数对上述运行工况进行计算,研究两种工况下岩土导热系数与相对最佳集热器面积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确定相对最佳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大小,以致使系统技术上可靠,同时经济上合理,从而推进建筑行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5)

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系统在不同控制策略下土壤温升与COP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白天冷却塔-GCHP联合运行夜间关闭冷却塔(模式1)、白天冷却塔-GCHP联合运行夜间关闭热泵机组(模式2)和控制源侧流量的配比(模式3)与GCHP单独运行试验对比发现加入冷却塔能显着阻止COP下降,且连续制冷优于间歇制冷。模式3改善效果最佳,机组COP最大增幅为30%,最小减幅为17%;系统COP最大增幅为25%,最小减幅为16%。在土壤温升方面,3种模式均能减缓土壤周围温度的增加。在埋深30 m处,模式2效果最佳,土壤温升降低了24%;在埋深45 m和60 m处,模式3效果最佳,土壤温升降低了31%,对于上海夏季炎热需长期供冷地区,模式3为最优控制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鲍梁,撒世忠,谢拥军.冷却塔在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中的选型探讨[J].江苏建筑.2019

[2].李灏,蔡颖玲.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系统夏季工况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19

[3].赵秋雨,孟龙飞.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土壤蓄冷影响因素研究[J].节能.2019

[4].韩非.土壤源热泵系统节能方案分析[J].安徽建筑.2019

[5].付文彪.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空调采暖系统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2019

[6].汤同芳,李顺刚.六安市档案馆土壤源热泵系统岩土热物性测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任彦舟.严寒地区中深层土壤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8].刘馨,鲁倩男,梁传志,李梅,陈海洋.严寒地区生态节能实验楼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实例研究[J].建设科技.2019

[9].钱雨宁.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空调系统运行及经济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0].高文龙.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集热器面积选择方法[D].长安大学.2019

标签:;  ;  ;  ;  

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鲍梁,撒世忠,谢拥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