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方丹参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药复方丹参制剂,制备,工艺
复方丹参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尹伟[1](2018)在《中药复方丹参制剂制备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要复方丹参制剂制备工艺。方法应用不同提取工艺制备重要复方丹参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样品进行测定,对比不同样品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醇提法工艺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含量均高于水提法工艺。结论在进行中药复方丹参制剂制备工艺选择中,醇提法所得产品的丹参酮IIA以及丹酚酸B含量均高于水提法,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78期)
张正伟[2](2018)在《中药复方丹参制剂制备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中药复方丹参制剂的制备工艺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不同提取工艺制备丹参复方制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制得的样品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样品丹参酮II A和丹酚酸B含量。结果水提法丹参酮II A含量为2.31mg/g,醇提法丹参酮II A含量为3.66mg/g;水提法丹酚酸B含量为27.63mg/g,醇提法丹酚酸B含量为35.42mg/g。结论醇提法制备复方丹参制剂所得产品丹参酮II A及丹酚酸B均高于水提法,成分流失少,明显优于水提法。(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程芬,吴勇[3](2016)在《浅析复方丹参制剂的合理成分和药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方丹参制剂属于中药药剂,主要成分是丹参、叁七和冰片,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治疗胸闷、胸痛、心绞痛、冠心病,而且临床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本文研究复方丹参制剂合理成分,探讨复方丹参制剂药理作用,以此提高制剂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6年14期)
叶扬帆,蒋娇君[4](2016)在《复方丹参制剂的药理作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临床常用的复方丹参制剂的药理作用,为临床择优选择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复方丹参制剂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抗血栓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复方丹参制剂属于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在治疗心肌缺血、冠心病方面效果显着,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结论:复方丹参制剂可有效改善血管功能,抗凝血、抗血栓,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功效。(本文来源于《淮海医药》期刊2016年03期)
王清云[5](2016)在《复方丹参制剂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方丹参制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制剂,多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引起的胸闷、胸痹、胸痛等症状以及心绞痛、冠心病等病症,且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本文就复方丹参制剂中的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临床分析和对比,以期更好的提高复方丹参制剂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6年05期)
潘月异[6](2016)在《复方颗粒丹参制剂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进药典中制备方法进行复方丹参颗粒的制备,为提高丹参酮ⅡA转化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药典中复方丹参颗粒制备工艺进行改进,减少水、温度等对丹参醇提取物含量的影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两种工艺制备成的原料药、中间品及成品复方丹参颗粒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改进工艺组将原料药转化为复方丹参颗粒成品,4批平均转化率高于药典组(P<0.05)。结论:改进工艺后的复方丹参颗粒制备法操作简单,能提高原料药至成品药的转化率,使丹参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减少工艺制备对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提高药效,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6年09期)
徐倩,郭征兵[7](2015)在《复方丹参制剂的有效成分及临床药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参、冰片以及叁七等共同组成了复方丹参制剂,丹参的主要提取物为以丹参素为主的水溶性酚酸类物质[1],叁七的主要提取物则是叁七总皂苷,再将冰片加入其中从而调成相应的制剂。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复方丹参制剂的有效成分及临床药理,报道如下。1有效成分冰片、叁七以及丹参等共同组成了复方丹参制剂。丹参具有凉血消痈、活血化瘀以及解痉止痛之功效,对于热痹疼痛以及心烦不眠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水溶性成分以及脂溶(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5年31期)
刘志军[8](2015)在《复方丹参制剂对氟伐他汀临床群体药动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氟伐他汀(fluvastatin,FV)在体内主要由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介导转运进入肝脏发挥调血脂疗效,OATP1B1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影响FV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本课题组前期离体研究表明,丹参素能诱导OATP1B1表达,但丹参制剂对FV的转运代谢的影响尚未见有文献报道。临床常用丹参制剂合并FV治疗高脂血症,其对FV在人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影响亦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OATP1B1基因多态性和合并丹参制剂对FV在高脂血症患者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的影响,而临床患者的病例数据较难收集,故采用群体药动学和遗传药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复方丹参制剂对FV临床群体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多中心收集高脂血症患者口服口服40mg或80mg FV后的临床病例报告和血样标本等数据,应用NONMEM软件建立FV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考察各影响因素对FV药动学参数影响的贡献大小,尝试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建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丹参制剂合并氟伐他汀临床试验方案,按方案收集高脂血症患者口服FV前、服药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的血样标本和临床病例报告。2.建立LC-MS/MS方法检测FV血浆药物浓度;采用RFLP-PCR方法检测OATP1B1第3外显子388A>G、第5外显子521T>C位点基因突变情况。3.以FV血药浓度数据为基础,比较目标函数值(OBJ,objective function value)和模型拟合优度,选择最优的房室模型为结构模型。应用NONMEM程序建立氟伐他汀PPK基础模型,考察性别、年龄等45个因素对FV群体药动学的影响。基础模型中纳入协变量建立最终PPK模型,采用自举法(Bootstrap)方法抽样500次进行模型验证,并采用可视化预测检查(VPC)进一步评价氟伐他汀PPK模型拟合优度。4分析所筛选协变量对氟伐他汀群体药动学参数的影响。结果:1.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共收集52例服用FV高脂血症患者的52份CRF,164份血样标本,测到服药后血药浓度点为112个。52名高脂血症患者均为汉族,男女比率为23/29,平均年龄为61.86±9.06岁。2.本研究所建立的氟伐他汀LC-MS/MS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专属性,检测下限为0.5ng/m L。OATP1B1 388 A>G、OATP1B1 521T>C突变者有7、9名,分别占全部高脂血症患者的13.5%、17.3%。3.FV在高脂血症患者体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可用一房室模型描述,个体间变异符合乘法模型。筛选出合并丹参素给药、年龄、OATP1B1 388A>G、OATP1B1521T>C、4个因素对FV的PPK参数有显着影响。氟伐他汀的清除率和分布容积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0.116L/h和4.16×103L。自举法验证500次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符。4.合并使用丹参制剂后清除率上升22%、老年人(68.85±12.31岁)较年轻人(54.32±15.78)分布容积上升75%、OATP1B1 388A>G突变后清除率降低57%、OATP1B1 521T>C突变后分布容积下降49.5%。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氟伐他汀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稳定性好,可为临床合理使用氟伐他汀提供一定理论基础。2.合并丹参制剂可显着升高氟伐他汀清除率,可能与其诱导OTAP1B1表达有关。3.老年人较年轻人分布荣容积显着上升,可能与体内脂肪蓄积有关。4.OATP1B1 388A>G显着降低清除率、521T>C显着降低分布容积,可能与基因突变降低氟伐他汀的转运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5-01)
潘素静,龙晓英,林婉婷,陈永钧[9](2013)在《复方丹参制剂口服吸收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复方丹参制剂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口服吸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尤其是对复方丹参方中的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叁七皂苷类成分等有效成分胃肠道吸收差的原因及机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脂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水溶性成分的生物膜渗透性与黏附性来提高这些成分吸收进行了较系统的文献总结与分析,为复方丹参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3年07期)
杨珅珅[10](2012)在《复方丹参制剂有效组分促吸收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临床应用广泛,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显着疗效的名方“复方丹参片”为样本,针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较为复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特点,以其有效部位丹参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叁七总皂昔为物质基础,选取其中的代表性成分丹参酮ⅡA(TS),丹酚酸B (SAB),叁七皂苷R1(R1)及人参皂苷Rb1(Rb1), Rg1(Rg1)为研究对象,运用超临界C02萃取技术与等度渗漉法提取TS与SAB有效成分,以多个有效组分在单一提取物及与不同组药配伍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为依据,将中药复方的配伍研究与药代动力学结合进行,探索有效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规律:根据有效组分各自的理化特点和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建立了适用于有效组分吸收研究的整体动物、大鼠原位灌注及Caco-2细胞模型,系统地研究吸收促进剂对于多个有效组分的促吸收效果及作用机制。建立TS, SAB, R1,Rb1及Rg1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的定性、定量质量控制方法。以TS、SAB的提取率和含量为考察指标,兼顾有效成分的理化特点与稳定性,将单因素考察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最终确立最佳提取纯化工艺条件。超临界流体C02萃取TS,提取率达93.4%,含量为42.1%。利用超临界流体C02萃取后的药材残渣经50%酸性乙醇渗漉提取SAB,提取率为93.4%,含量为10.6%。渗漉液浓缩至适当体积后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酚酸提取物中SAB的含量为58.4%,转移率为79.7%。建立快速、灵敏、专属性良好的UPLC-MS/MS法用以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TS, SAB, R1, Rb1及Rg1。与单一提取物的体内过程相比,丹参酮提取物与丹酚酸提取物、丹参酮或是丹酚酸提取物与叁七皂苷提取物配伍应用后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性的差异(p>0.05),不存在吸收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过程相互独立,不存在酶竞争和代谢抑制。冰片对于R1,Rb1及Rg1具有不同程度的促吸收作用。与冰片合用后,Rg1,Rb1和R1的AUC0-72h值分别提高了64.0%,31.0%,7.7%,对于Rg1的促吸收效果最为显着(p<0.05)。冰片对于各皂苷成分促吸收效果的差异与化合物本身的分子结构与相对分子量相关。复方丹参制剂处方配伍的合理性基于药效学而非药动学的协同作用。针对有效组分各自的理化特点和影响其吸收的因素,系统地研究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sol)、泊洛沙姆188(F68)、癸酸钠(SC)、去氧胆酸钠(SDC)对多个有效组分的促吸收效果。各吸收促进剂对于有效组分的促吸收作用程度差别较大,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各吸收促进剂对于TS促吸收能力的强弱顺序为:TPGS> Labrasol> F68 ≈ SDC> SC;对于SAB、R1、Rg1及Rb1促吸收能力的强弱顺序为:SC>SDC>F68。与对照组相比,4% TPGS、10% Labrasol、4% F68组TS的Cmax和AUC0-72h分别提高了2.5和2.6倍,1.5和1.4倍,1.8和1.3倍。推测各吸收促进剂对于TS的促吸收作用与其最大增溶浓度及P·gp的抑制强度相关。SC对于SAB、R1、Rg1及Rb1的促吸收作用最为显着。当SC浓度达到4%时,与对照组相比,SAB、R1、Rg1及Rb1的Cmax和AUC0-72h分别提高了4.0和1.7倍,5.6和2.0倍,3.6和1.6倍,1.7和2.0倍。推测各吸收促进剂对于SAB、 R1、Rg1及Rb1的促吸收作用与其调控紧密连接的作用相关。SC对于BCSⅢ型药物的促吸收作用较为显着,其促吸收作用具有非特异性及浓度依赖性,可以作为改善Ⅲ型药物膜透过性的首选促进剂。应用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和Caco-2细胞模型考察各吸收促进剂对于有效成分的促吸收效果,探索促进剂的促吸收作用机制并评价其粘膜毒性。采用以上两种生物模型评价各吸收促进剂对于TS的促吸收作用时添加适量浓度的Tween-80,其增溶作用可以消除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对于TS吸收的影响,因此可以直接用来评价吸收促进剂对于药物透膜性的影响。各吸收促进剂对于TS促透作用的强弱可能与其对P-gp的抑制强度相关,而抑制强度可能与吸收促进剂各自的亲水亲油平衡值和临界胶束浓度有关。综合SAB、R1、Rg1及Rb1与吸收促进剂联用后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与跨膜电阻值(TEER)的测定结果,推测各吸收促进剂能够可逆性地打开细胞旁路处的紧密连接而增加药物旁路吸收。吸收促进促进剂对紧密连接的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磷脂酶C依赖性通路、Ca2+-E钙黏素通路及络氨酸激酶-磷酸酶通路等途径改变紧密连接的状态而增加药物膜通透性。(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12-08-01)
复方丹参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中药复方丹参制剂的制备工艺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不同提取工艺制备丹参复方制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制得的样品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样品丹参酮II A和丹酚酸B含量。结果水提法丹参酮II A含量为2.31mg/g,醇提法丹参酮II A含量为3.66mg/g;水提法丹酚酸B含量为27.63mg/g,醇提法丹酚酸B含量为35.42mg/g。结论醇提法制备复方丹参制剂所得产品丹参酮II A及丹酚酸B均高于水提法,成分流失少,明显优于水提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方丹参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尹伟.中药复方丹参制剂制备工艺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2].张正伟.中药复方丹参制剂制备工艺探讨[J].临床研究.2018
[3].程芬,吴勇.浅析复方丹参制剂的合理成分和药理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
[4].叶扬帆,蒋娇君.复方丹参制剂的药理作用探讨[J].淮海医药.2016
[5].王清云.复方丹参制剂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对比[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
[6].潘月异.复方颗粒丹参制剂制备工艺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
[7].徐倩,郭征兵.复方丹参制剂的有效成分及临床药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
[8].刘志军.复方丹参制剂对氟伐他汀临床群体药动学特征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5
[9].潘素静,龙晓英,林婉婷,陈永钧.复方丹参制剂口服吸收研究新进展[J].中成药.2013
[10].杨珅珅.复方丹参制剂有效组分促吸收方法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