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涵义论文-刘昂

微观涵义论文-刘昂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涵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态识解,微观涵义,汉语典籍英译,核心意义

微观涵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昂[1](2012)在《从汉语典籍英译看微观涵义的动态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义的动态识解的思维方式与客观语义学的词义静态观截然相反。客观语义学认为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在的,共有的,不变的属性,因而未能对词义给与令人满意的解释。Cruse认为:词项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其意义是在实际运用中概念化者通过不同的识解过程而形成的。意义具有高度的语境依赖性,并只有在语境中才会明晰化。毫无疑问,词义动态识解理论,突破了客观语义词义静态观的局限性,体现着词汇语义学的新成果,被称为词义研究的新动向。动态识解这一认知途径使得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达到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程度,这一过程涉及到词语在微观层面上的涵义,因而更加接近实际应用中的词语意义。翻译作为一种通过意义转换而实现的语言交际行为,是以理解与表达为基本环节的翻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能否正确的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将会影响翻译译文的质量。尤其是古文的翻译,能否正确理解词的意义对翻译的准确与否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翻译家,他们都尽力把中国的古典文学通过翻译介绍到国外,但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还远远不够,其中《古文观止》的翻译几乎还无人问津,只是翻译其中个别的选文,北京大学的罗经国教授在2005年翻译了一本名叫《古文观止选译》的书,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本文以《古文观止》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微观涵义的动态识解对这些语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动态识解理论对汉语典籍微观涵义的理据和解释力,旨在为汉语典籍英译提供新的视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蔡奕[2](2009)在《行为动词微观涵义的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词汇语义学研究方法,以成分分析和语义场的理论为代表,认为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在的,固有的,不变的属性,因而未能对其给与令人满意的解释。如成分分析法认为一个词可以分成多个语义特征,但所得到的并不一定是在使用这个词时我们所理解的意义。而语义场的理论则依赖于一个词与同一语义场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其意义,这也和实际应用中的词义相去甚远。以认知语义学为基础,动态识解这一认知途径使得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达到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程度,这一过程涉及到词语在微观层面上的涵义,因而更加接近实际应用中的词语意义。Alan Cruse和张建理等学者的研究证明动态识解的认知途径可适用于名词和形容词,那么它是否也适用于动词呢?本研究假设答案是肯定的,其目的在于将动态识解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其他词类上,也就是行为动词,以期发现在识解这些词的涵义过程中的规律性。本研究选择了8个较为常用的行为动词作为代表性的研究对象,run, swim, walk, jump, take, throw, eat, drink,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一,行为动词的微观涵义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识解行为动词微观涵义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应用观察和归纳的方法,在对这8个词的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果。第一,行为动词的微观涵义主要表现在时间性,参与者和发生方式叁个方面;而这些方面是动词所特有的。第二,在识解行为动词的过程中主要有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语核心意义的映射,为进一步识解其涵义提供了意义潜势;第二阶段是前意义的收集过程;第叁阶段是前一阶段所识解出的全部前意义的整合,包括时间性,参与者和发生方式被融合到一起构成词语的最终释义。通过对run和take两个词的实例分析得出结论,动态识解的认知途径是可以应用在动词这一词类上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12-01)

彭晓峰[3](1998)在《简析宏微观经济背景下公平的不同涵义及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是一个复杂的、极易引起争议的概念。如何理解公平的涵义,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现实分配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关系到公众利用自身掌握的生产要素运用于财富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对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公平的研究,必须考虑财富分配过程中所包含的价值判断,分别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背景下来探讨。 一、公平在微观经济背景下应定义为规则平等 在微观经济背景下只有企业和公众参与生产和收入分配过程,政府不介入这一过程,其主要职能是作为“比赛裁判”,保证收入分配规则实施的公正性,相应公平的涵义应是指规则平等:即竞争平等以及按生产要素贡献来分配报(本文来源于《探索》期刊1998年02期)

微观涵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词汇语义学研究方法,以成分分析和语义场的理论为代表,认为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在的,固有的,不变的属性,因而未能对其给与令人满意的解释。如成分分析法认为一个词可以分成多个语义特征,但所得到的并不一定是在使用这个词时我们所理解的意义。而语义场的理论则依赖于一个词与同一语义场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其意义,这也和实际应用中的词义相去甚远。以认知语义学为基础,动态识解这一认知途径使得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达到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程度,这一过程涉及到词语在微观层面上的涵义,因而更加接近实际应用中的词语意义。Alan Cruse和张建理等学者的研究证明动态识解的认知途径可适用于名词和形容词,那么它是否也适用于动词呢?本研究假设答案是肯定的,其目的在于将动态识解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其他词类上,也就是行为动词,以期发现在识解这些词的涵义过程中的规律性。本研究选择了8个较为常用的行为动词作为代表性的研究对象,run, swim, walk, jump, take, throw, eat, drink,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一,行为动词的微观涵义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识解行为动词微观涵义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应用观察和归纳的方法,在对这8个词的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果。第一,行为动词的微观涵义主要表现在时间性,参与者和发生方式叁个方面;而这些方面是动词所特有的。第二,在识解行为动词的过程中主要有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语核心意义的映射,为进一步识解其涵义提供了意义潜势;第二阶段是前意义的收集过程;第叁阶段是前一阶段所识解出的全部前意义的整合,包括时间性,参与者和发生方式被融合到一起构成词语的最终释义。通过对run和take两个词的实例分析得出结论,动态识解的认知途径是可以应用在动词这一词类上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涵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昂.从汉语典籍英译看微观涵义的动态识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蔡奕.行为动词微观涵义的识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彭晓峰.简析宏微观经济背景下公平的不同涵义及相互关系[J].探索.1998

标签:;  ;  ;  ;  

微观涵义论文-刘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