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晚稻论文-俞祥群,姜振辉,王江怀,林景东,刘益珍

春玉米晚稻论文-俞祥群,姜振辉,王江怀,林景东,刘益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玉米晚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足迹,春玉米-晚稻轮作,减氮施肥,温室气体排放

春玉米晚稻论文文献综述

俞祥群,姜振辉,王江怀,林景东,刘益珍[1](2019)在《减氮施肥对春玉米-晚稻生产系统碳足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的日益认识,低碳农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低碳农业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改进氮肥管理可能有助于减缓作物生产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实现对作物稳产甚至高产的需求.本试验利用生命周期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150、225、300 kg N·hm~(-2))对春玉米-晚稻轮作系统碳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增加,两季作物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和碳足迹增加.在春玉米生产过程中,氮肥生产和施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碳足迹贡献最大,占36.2%~50.2%;而在晚稻生产中,甲烷的排放贡献最大,占42.8%~48.0%,并且随氮肥用量增加甲烷排放增加.当氮肥施用量减少25%(225 kg N·hm~(-2))和50%(150 kg N·hm~(-2))时,春玉米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分别下降了21.9%和44.3%,碳足迹分别下降了20.3%和39.1%;晚稻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分别下降了12.3%和20.4%,碳足迹分别降低了13.7%和16.7%.氮肥减量对春玉米产量无显着影响,而晚稻产量在225 kg N·hm~(-2)施肥量下最高.因此,春玉米氮肥用量降低至150 kg N·hm~(-2)和晚稻氮肥用量降低至225 kg N·hm~(-2)不仅能够保持作物高产,而且还能大幅度降低作物系统的碳足迹.(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凤招,吴冬梅[2](2015)在《春玉米—晚稻模式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玉米—晚稻模式是南方稻田水旱轮作的主要种植方式之一。本文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分析春玉米与晚稻轮作栽培的优势,并对春玉米、晚稻的主要栽培技术作简要阐述。(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刘关海,周炎生,刘志忠[3](2012)在《鲜食蚕豆/春玉米—晚稻高效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鲜食蚕豆套种春玉米—晚稻粮经结合种植制度现已成为松阳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新模式,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蚕豆、玉米、晚稻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19期)

李小勇[4](2011)在《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挖掘南方双季稻田的粮食生产潜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因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南方季节性干旱问题,促进南方稻区“粮-经-饲”结构协调发展,提高稻田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益,促进稻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和低碳发展,为稻田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R-R)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定位试验和土壤-作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M-R)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及氮素利用特征;土壤背景供氮对M-R模式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及不同施氮水平和耕作方式对M-R模式中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R模式的周年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优势显着,与传统R-R模式比较,产量和物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20.0%和23.2%;土地资源利用率,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75%,14.7%,20.4%,12.1%和19.1%;周年总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16.7%和8.04%,体现了M-R模式高产高效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特点。2.M-R模式的N肥利用效率与R-R模式不同。与传统R-R模式比较,M-R模式的周年氮素收获指数提高3.01%~3.98%;氮肥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8%~12.6%和12.7%~20.6%,氮肥吸收利用率(RE)增加13.0%-20.3%,而氮肥偏生产力(PFP)、农学利用率(AE)和生理利用率(PE)偏低,但与R-R模式差异均不显着。3.与R-R模式的连作晚稻比较,采用同一耕作方式,M-R模式的晚稻产量增幅为2.13%~6.47%;增产原因主要是由于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后剑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PSⅡ的光化学量子产量(EQY)提高,热耗散(qN)降低,表现出光化学利用效率优势,最终使晚稻总干物质重增加了3.7%~6.8%。与常规翻耕栽培(CT)比较,免耕移栽(NT)使M-R模式的晚稻产量显着增加10.5%,增产效应显着的原因在于单位面积有效穗和颖花量增加(8.53%和6.77%);采用翻耕+秸秆碳(CTC)、翻耕+秸秆还田(CTS)处理可使M-R模式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4%和3.3。4.采用同一耕作方式,M-R模式晚稻收获后土壤全量养分与R-R模式比较,差异不显着;但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CTC除外)有不同程度提高。正常翻耕条件下,与R-R模式比较,M-R模式晚稻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4.44%,且土壤pH值略有降低;采用免耕、秸秆还田和添加生物碳等措施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0.8%,3.41%和44.4%。5.与R-R模式的连作晚稻比较,采用同一施氮水平,M-R模式的晚稻产量增加2.41%~6.32%,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的增加,生育后期(齐穗期后15天)LAI提高了1.34%~17.5%,叶片SPAD值提高0.75%~2.64%,剑叶净光合速率(Pn)提高7.77%~11.1%;同时提高PSⅡ的EQY和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热耗散(qN),辐射利用率(RUE)提高,最终使总干物重增加(1.64%~4.22%)而增产。6.在低土壤背景氮下,与NoNo比较,M-R模式NoN处理的晚稻产量显着增加41.8%,增产原因在于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在生育后期,LAI和叶片的SPAD显着提高了52.0%和13.0%;剑叶Pn明显提高13.2%、EQY、ETR和qP上相对优势较大,qN较低,RUE提高了4.49%;最终导致总干物质积累量显着提高了21.2%;高土壤背景氮下,与NN比较,M-R模式NNM处理的晚稻产量提高了4.73%,增产原因在于单位面积颖花量和有效穗的增加。7.晚季不同土壤背景供氮下,采用同一施氮水平,与R-R模式比较,M-R模式晚稻收获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降幅分别为5.44%~15.1%和1.4%~10.3%;土壤pH值略升高;在低土壤背景氮下,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4.65%,13.7%%和10.5%;在高土壤背景氮下,碱解氮平均增加2.33%,速效钾平均降低了12.0%。在两季不施氮肥情况下,M-R模式的晚稻土壤碱解氮含量比R-R模式降低了9.30%,晚季增施氮肥能明显提高其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但会降低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在两季施氮情况下,土壤碱解氮则提高了2.5%,晚季增施有机肥能明显提高其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但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钾的含量。8.整个生育期间,M-R模式晚季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出与R-R模式一致动态特征:土壤pH呈“先降后升,再略降低”的趋势;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略升高”的趋势;全量养分含量变化较小;在低土壤背景氮下,速效养分含量均呈“先持续下降,后略升高”的趋势;在高土壤背景氮下,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与低土壤背景氮的趋势一样,而碱解氮呈“先持续下降后升高,再略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7-05)

雷恩[5](2009)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我国南方双季稻田的粮食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最佳种植模式,于2008年在湖南醴陵市白兔潭镇高产双季稻田,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了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模式A)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研究,以双季水稻(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模式B)和双季玉米(春玉米-秋玉米)种植模式(模式C)为对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式A双季全年总产量为21280.8kg/hm2,与模式C (20988.4kg/hm~2)没有显着差异,比模式B(17174.6kg/hm2)显着增产。总成本投入大小亦以模式A>模式C>模式B,最后模式A的纯收益与模式C相当没有显着差异,但显着大于模式B。模式A春玉米产值占该模式总产值的56.8%,晚稻占43.2%,成本投入中春玉米农资产品的投入和晚稻的田间管理费用分别占主要因素。(2)模式A春玉米高产(12187.7kg/hm2)主要源于高的穗粒数(625粒/穗)和千粒重(423.1g)的增加,晚稻高产(9093.1kg/hm2)主要源于单位面积上较大的有效穗数(259.5万穗/hm2)和穗粒数(161粒/穗)。与此同时,春玉米和晚稻较高的地上部生物产量(分别为2292.3g/m2和1684.5g/m2)是模式A高产的物质基础。(3)对于春玉米-晚稻高产种植模式下春玉米,充分利用温光水资源,适期早播,选用半紧凑中晚熟杂交品种,合理施肥,采取控湿控倒、增穗(粒)、增(粒)重的“双控、双增”栽培配套技术,是夺取稻田春玉米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选用晚熟大穗杂交品种,培育壮秧,增加本田移栽基数,足穗增粒,抗倒防衰,是夺取玉米茬晚稻高产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20)

郭望模,段彬伍,朱智伟,王建方,谢桐洲[6](2007)在《复合微生物菌肥在稻田生产系统“春玉米-晚稻”中的肥效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味精发酵设备对肺炎克氏杆菌(Klebsella Pneumoniae)(经鉴定为非致病菌)、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phosphaticum)、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ginosus)复合微生物菌种进行封闭发酵,灭菌草炭吸附菌液的固体菌肥,在"春玉米-单季晚稻"种植方式上进行连续试验。结果显示,菌肥增加春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在减少30%N素化肥的基础上,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增施复合微生物菌肥(15 kg/hm2),均能比常规施用复合肥明显提高春玉米的产量。施用适量复合微生物菌肥对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一定效果,可部分替代N素化肥,而水稻不至于显着减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07年05期)

刘书槐,周晓毛,李林,杨光立[7](2003)在《稻田春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和土壤肥力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玉米秸秆对稻田土壤肥力及晚稻产量的影响,2001~2002年在岳阳进行了玉米秸秆还田试验。设2种玉米秸秆还田量水平即100%和50%,以不还田为对照。两年研究表明:(1)在稻田环境下,玉米秸秆易于腐解;(2)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及全量N,P,K含量均呈小幅度下降,速效N,P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而速效K增加;(3)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03年03期)

谢新良,马志辉[8](2002)在《稻田春玉米/大豆—优质晚稻模式效益及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连续2年的试验、示范结果,分析了稻田春玉米/大豆—优质晚稻种植模式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技术环节中的育苗方式、栽植密度、穗肥水平和乙草胺施用等主要栽培因子效应进行了对比试验和调查分析,提出了本模式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关键,即:选用良种、适时播种移栽、合理施肥、加强病虫防治。(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02年04期)

张文彬[9](2000)在《蚕豆—西瓜+春玉米—晚稻水田新叁熟栽培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门县近年推广“蚕豆—西瓜间春玉米—晚稻”水田新叁熟,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值可达到1800元以上。推广该熟制的关键在于晚稻的收获期与蚕豆播种期茬口衔接,既要保证蚕豆(日本一寸蚕豆)的适时播种,又要安排晚稻适期收获,使之达到熟熟高产目的。为此在栽培技术上应抓好以下各点。1.选好品种选用良种是保证叁熟平衡高产的基础。冬作蚕豆选用出口优质大粒型品种日本一寸蚕豆,西瓜选用中熟杂交西瓜或礼品西瓜;春玉米选用鲜食白玉糯品种,如苏玉糯1号和浙玉糯97等;晚(本文来源于《新农村》期刊2000年09期)

虞中式[10](2000)在《蔬菜——春玉米(春大豆)——晚稻栽培模式收益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碶镇是北仑区重点产粮乡镇,有耕田2470公顷,在传统农业时以麦—稻—稻、油—稻—稻栽培模式为主,经济效益低,平均667平方米毛收仅400~500元,因此,普遍出现耕田冬空夏荒现象。 1997年以来,我们注重粮田种植结构调整,突出了效益农业,并在邬隘片进行了试点,推出了蔬菜——春玉米或春大豆——(本文来源于《宁波农业科技》期刊2000年02期)

春玉米晚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春玉米—晚稻模式是南方稻田水旱轮作的主要种植方式之一。本文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分析春玉米与晚稻轮作栽培的优势,并对春玉米、晚稻的主要栽培技术作简要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玉米晚稻论文参考文献

[1].俞祥群,姜振辉,王江怀,林景东,刘益珍.减氮施肥对春玉米-晚稻生产系统碳足迹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陈凤招,吴冬梅.春玉米—晚稻模式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

[3].刘关海,周炎生,刘志忠.鲜食蚕豆/春玉米—晚稻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

[4].李小勇.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5].雷恩.高产栽培条件下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6].郭望模,段彬伍,朱智伟,王建方,谢桐洲.复合微生物菌肥在稻田生产系统“春玉米-晚稻”中的肥效试验研究[J].中国稻米.2007

[7].刘书槐,周晓毛,李林,杨光立.稻田春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和土壤肥力的效应[J].作物研究.2003

[8].谢新良,马志辉.稻田春玉米/大豆—优质晚稻模式效益及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02

[9].张文彬.蚕豆—西瓜+春玉米—晚稻水田新叁熟栽培技术要点[J].新农村.2000

[10].虞中式.蔬菜——春玉米(春大豆)——晚稻栽培模式收益高[J].宁波农业科技.2000

标签:;  ;  ;  ;  

春玉米晚稻论文-俞祥群,姜振辉,王江怀,林景东,刘益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