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3+)掺杂BaFBr:Eu~(2+)中F(Br~-)核的性质

Al~(3+)掺杂BaFBr:Eu~(2+)中F(Br~-)核的性质

一、Al~(3+) 掺杂BaFBr∶Eu~(2+)中F(Br~- )心的性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田书宇[1](2020)在《稀土掺杂碱土金属氧化物多波段光激励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激励发光材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光致发光材料。该材料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等较高能量光源辐照下可以存储部分能量,当移除激发光源以后,在长波红外光刺激(无法直接激发材料)下材料会对外重新释放所存储能量,表现为持续可见的短波发光,这便是光激励现象。由于光激励发光材料具有存储信息量高,读取过程耗时短,二次发光随时间分辨不同等独特优点,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对该材料发展的重视。基于新型光激励材料的设计理念,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的碱土金属氧化物上,通过不同的稀土元素掺杂,制备了多种新型光激励材料,实现了蓝、绿、红不同颜色的光激励发光,并深入研究了缺陷态的调控对于光激励材料发光性能和应用的影响。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在碱土金属氧化物Ca Al2Si2O8中:Eu2+/Eu3+中通过Nd3+离子的引入,实现了峰值位于430 nm的蓝色光激励发光。且通过缺陷态的进一步调控优化了Ca Al2Si2O8:Eu2+/Eu3+,Nd3+的光激励性能。同时通过材料发光及光激励性能的耦合,就该材料的多重防伪应用进行了展示(2)通过Tb3+,Bi3+的掺杂,在Ba2Ga2Ge O7中实现了绿色光激励发光。通过研究Ba2Ga2Ge O7:Tb3+中发光与光激励现象的差别,深入讨论了载流子在发光及光激励过程中的不同传输路径。(3)通过Pr3+离子的掺杂,我们在锗酸盐Ba Zr Ge3O9中成功引入了深陷阱,实现了红色光激励发光,并对该材料的缺陷态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成像用非常温光激励材料的概念,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究。

来冰冰[2](2019)在《基于廉价载体后修饰法固载铜配合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均相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由于其易于分离、回收等优点,其固载化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铜配合物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有机反应中。相比较于其它固载方法,利用后修饰方法将载体材料功能化进而固载金属铜配合物具有灵活性高、载体和金属配合物之间键合牢固等优点,成为均相铜催化剂固载化常用的手段之一。尽管如此,最近Vittorio Farina和Johannes G.de Vries等学者批判性的提出多相化的均相催化剂很难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金属配合物的成本,而忽略了载体材料的价格和繁琐的催化剂制备过程导致的成本增加问题。并且,金属配合物和载体之间的链接共价键稳定性较差,底物和固体材料之间的传质不顺畅等因素也极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基于廉价易得的载体材料,利用简单、高效的后修饰方法,发展适宜的固载金属配合物方法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分别从二氧化硅(HMS)和工业造纸废弃物木质素磺酸钠两种廉价易得载体材料出发,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发展的反应构建适宜的后修饰方法,并借此设计和制备了高活性的固载化铜配合物催化剂。所制备的催化剂在经典的氧化反应、偶联反应、多组分反应、生物质高值转化过程,以及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中表现出卓越的催化活性。同时,该新型的固载方法不仅改善了传统后修饰方法中的链接试剂和金属配合物稳定性差的问题,同时还利用载体和被固载的金属配合物之间的协同效应,解决了部分均相催化体系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后修饰方法,利用廉价、易得的巯基功能化二氧化硅材料(HMS-SH)和2-烷氧基-3,4-二氢吡喃之间的开环反应将1,3二酮片段通过共价键嫁接于二氧化硅表面,通过配体交换制备了金属乙酰丙酮配合物催化剂(HMS-DP-M)。通过光谱学表征和实验验证,2-烷氧基-3,4-二氢吡喃化合物既作为高灵活性的链接试剂又作为稳定的配体供体,使得所制备的多相铜配合物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催化活性。该催化剂不仅可以高效的催化许多有机转化反应,还可以循环使用多次。(2)利用巯基二氧化硅和2-氯甲基苯-3,4-二氢吡喃的开环反应,同时将1,3-二酮和氯甲基片段嫁接到了二氧化硅表面。利用氯甲基片段和1-丁基咪唑的季铵化反应以及1,3二酮配体和乙酰丙酮铜配合物之间的配体交换反应,制备了双功能多相铜催化剂(HMS-acac-IL-Cu)。该催化剂不但具有乙酰丙酮铜片段,还有两亲性离子液体“尾链”。后者可以增加水相中多相铜催化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提高有机底物和固体催化剂之间的传质效率。经过实验验证,所制备的催化剂可以高效地催化水相中的苯甲醛、苯胺和苯乙炔的A3反应以及经典的click反应,且该双功能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多次而保持活性不减。(3)以造纸工业废弃物木质素磺酸钠为多阴离子载体,通过其和双阳离子液体在水相中的絮凝过程,得到疏水性的复合材料(DIS@LS)。再经过乙烯砜和N,N,N’-三甲基乙二胺的连续两步迈克尔加成反应,将TMEDA片段嫁接到了木质素磺酸盐载体上。最后利用TMEDA和CuI的配位性制备了多相铜催化剂(DIS@LS-TMEDA-Cu)。经过实验验证,该多相铜催化剂可以高效的催化苯乙炔和炔醇在低原料比例条件下的交叉偶联反应。通过热力学计算和气相分析,证明木质素磺酸钠载体骨架结构中的羟基和炔醇结构中的羟基发生了氢键作用,从而选择性富集炔醇组分到固-液界面,有效避免了苯乙炔自身的偶联反应,提高了交叉偶联产率。该催化体系同时利用了载体材料和铜配合物的协同效应,解决了长期困扰苯乙炔和炔烃偶联反应选择性较差的问题。该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多次。(4)利用木质素磺酸钠和邻醛基苯磺酸钠的酚醛缩合反应,制备得到酚醛树脂类LS-FAS-Cu非均相材料。经过光谱学表征,所制备的材料较原来的载体材料具有更多的-SO3Na基团,从而具有较高的金属铜交换位点。通过考察其催化活性,我们发现该催化剂可以高效地催化合成吲哚、吡啶、异喹啉、萘胺等多种含氮杂环类化合物,反应后催化剂没有明显的金属浸出。循环性能测试发现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循环使用多次保持催化活性不减。

关安翔[3](2017)在《单一基质光色可调白光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旨在研究出一种单一基质白光发射的荧光粉,以解决由InGaN基和YAG:Ce3+黄色荧光粉组装而成的白光LED由于缺少红光组分而导致色温偏高、显色指数差等缺点。实验通过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6Gd2Na2(P04)6F2:Eu2+,Mn2+、Ca2NaSi04F:Ce3+,Mn2+、Ca3YNa(P04)3F:Ce3+,Mn2+以及Sr8ZnY(P04)7:Ce3+,Mn2+,Tb3+四个体系的单相白光荧光粉,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以及荧光寿命测试系统等手段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在表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样品形貌特征和基质组成,激活剂/敏化剂对物质相纯度、荧光强度的影响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实验所得结论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在还原气氛的条件下合成了 Eu2+、Mn2+单掺和共掺的Sr6Gd2Na2(P04)6F2荧光粉。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纯相,并未观察到杂相的存在。样品呈无规则颗粒状,表面光滑,颗粒尺寸分布在5μm左右。共掺Eu2+和Mn2+的荧光粉样品在300 nm的激发下能够同时发射出Eu2+位于460 nm和Mn2+位于560 nm处的特征峰,且560 nm处的发射峰比单掺Mn2+样品的发射峰强2.02倍。荧光寿命曲线及相关的机理研究证明了 Eu2+和Mn2+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且能量传递机理以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为主,两种离子之间的临界距离为17.52 A。CIE色坐标分析表明所合成的Sr6Gd2Na2(P04)6F2:Eu2+,Mn2+系列荧光粉兼具颜色可调及白光发射的特性,可作为白光LED用白光荧光粉的潜在材料使用。(2)采用高温固相还原的方法制备了Ce3+、Mn2+共掺的Ca2NaSiO4F光色可调的荧光粉。在552 nnm监测下,Ce3+、Mn2+共掺荧光粉样品的激发光谱从250 nm延伸至450 nm,能够很好地与近紫外芯片相匹配。在338 nm的激发下,Ca2NaSi04F:Ce3+,Mn2+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包含了Ce3+和Mn2+分别位于453 nm和552 nm处的特征发射峰。随着Mn2+掺杂浓度的增加,Ce3+的发射峰强度逐渐减弱,其荧光寿命也不断减小,证明Ce3+-Mn2+间存在能量传递,且能量传递方向是从Ce3+到Mn2+。基于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通过调控Mn2+的掺杂量,得到了发光颜色由蓝色逐渐变至蓝白色的荧光粉。(3)高温固相法合成的Ca3YNa(P04)3F:Ce3+,Mn2+纯相荧光粉在300nm的激发下具有两条宽且强的发射带。位于405 nm处的蓝光发射带归属于Ce3+的5d1→4f1跃迁,而位于560 nm处的黄光发射带对应于Mn2+的4T1(4G)→6A1(6S)跃迁。实验证明,Ce3+到Mn2+之间存在能量传递作用,可使Mn2+的荧光发射强度大大增强,且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传递速率最大值可达89.35%和314.62×106s-1,说明Ce3+到Mn2+的能量传递是十分有效的。通过能量传递作用,在适当调节Ce3+和Mn2+之间相对掺杂比例的基础上,可以使目标荧光粉的发光颜色由蓝色逐步向白色和黄色转变。实验结果表明,Ca3YNa(P04)3F:Ce3+,Mn2+荧光粉可用作紫外基白光LED上白光发射荧光材料。(4)通过高温固相合成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以Sr8ZnY(P04)7为基质,Ce3+/Mn2+/Tb3+为掺杂离子的荧光粉。在双掺样品中,Ce3+的共掺杂使Mn2+和Tb3+的发射光强度得到大幅度增强,说明分别存在Ce3+→Mn2+和Ce3+→Tb3+两种类型的能量传递;其中,Ce3+→Mn2+能量传递机理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而Ce3+→Tb3+能量传递为四极-四极相互作用。对于Ce3+、Mn2+和Tb3+三掺的体系,其发射光谱同时包含了三种离子的特征发射峰:Ce3+离子410 nm的蓝光发射,Mn2+离子600 nm的红光发射以及Tb3+离子490 nm和545 nm 的绿光发射。实验所得 Sr8ZnY(P04)7:0.05Ce3+,0.11Mn2+,0.11Tb3+荧光粉的相关色温为5144.83 K,CIE值(0.33,0.34)与标准白光色坐标(0.33,0.33)非常接近,说明Sr8ZnY(P04)7:Ce3+,Mn2+,Tb3+荧光粉在白光LED用单一基质白光荧光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石鹏途[4](2006)在《稀土转光玻璃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用转光材料近几年发展迅速。传统的转光膜能够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实现增产增收,但是转光膜的耐候性和后加工性能较差,加之废弃的转光膜易造成环境污染,因而,转光膜在应用上受到了限制。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合成了一类新型的转光玻璃,这种转光玻璃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转光材料。1.在空气气氛中合成了CaO-B2O3-SiO2:Eu3+玻璃体系。采用逐点搜索法研究了体系的玻璃形成区、用XRD研究了合成温度、利用红外光谱研究了玻璃的网络结构;研究了玻璃体系中Eu3+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归属了相应的跃迁发射;研究了掺杂Eu3+浓度对其发光强度的影响;研究了Eu3+的发光强度与玻璃厚度的关系。2.在还原气氛中合成了CaO-B2O3-SiO2:Eu2+玻璃体系。研究了该玻璃体系中Eu2+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并归属了其相应的跃迁发射;研究了掺杂Eu2+浓度对其发光强度的影响;研究了合成条件与Eu离子在玻璃中发光性质的关系;研究了玻璃中Eu2+的ESR性质,证实了玻璃体系中Eu2+的存在,得到了玻璃体系中Eu2+的能级图。3.在空气中用常规的高温合成法合成了CaO-B2O3-SiO2:Sm3+玻璃。研究了这种玻璃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合理归属了各谱项和跃迁;研究了荧光强度与激活剂离子Sm3+浓度的关系;我们研究了激发波长与玻璃中的Sm3+在605nm和650nm处发光强度比的关系;研究了Sm3+的掺杂浓度与荧光强度比I650/I605的关系;B2O3/SiO2比例最佳是在1.2至0.8之间。4.研究了CaO-B2O3-SiO2:Ce3+玻璃体系中Ce3+离子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归属了对应的跃迁发射。研究了Ce3+离子在玻璃中的配位状态和能级图。研究了CaO-B2O3-SiO2:Sm、Ce玻璃体系中的光谱性质,解释了其可能的机理。5.合成了CaO-B2O3-SiO2:Pr3+玻璃体系。研究了Pr3+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归属其对应的跃迁发射,确定了Pr3+在玻璃体系中的能级图;研究了Pr3+在该玻璃体系中的浓度猝灭效应;利用文献资料,对玻璃体系中Pr3+的光谱参数进行了拟合。6.研究了该玻璃体系中的敏化现象。发现存在Bi3+→Eu3+、Gd3+→Eu3+、Sm3+→Eu3+、Pr3+→Eu3+、Tb3+→Eu3+、Bi3+→Sm3+、Mn2+→Sm3+等敏化现象,我们分析了其光谱性质,探讨了敏化机理。Bi3+的加入使Eu3+离子发光强度大幅度增强,Bi3+和Eu3+之间以光的再吸收能量传递为主,不属于共振传递和激子传输能量。研究了其敏化发光的机理,同时研究了Bi3+的最佳掺杂浓度。Pr3+和Sm3+的加入使Eu3+离子发光强度增强,敏化的能量传递过程可能是声子支助的共振转移,研究了其敏化发光的机理,同时研究了Pr3+和Sm3+的最佳掺杂浓度。当Eu3+离子和Tb3+离子共存于CaO-B2O3-SiO2体系时,会发生了电子的传递:Eu3+(4f6)+Tb3+(4f8)→Eu2+(4f7)+Tb4+(4f7)Eu3+(4f6)离子趋向于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更稳定的电子构型Eu2+(4f7),而Tb3+(4f8)离子趋向于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更稳定的电子构型Tb4+(4f7)。Gd3+的加入使Eu3+离子发光强度增强,研究了其能量传递机理,同时研究了Gd3+的最佳掺杂浓度。Bi3+的加入使Sm3+离子发光强度大幅度增强,Bi3+和Sm3+之间以共振传递为主,而不属于光的再吸收能量传递和激子传输能量。研究表明,Bi3+→Sm3+的能量传递是电偶极.电四极的相互作用,同时研究了Bi3+的最佳掺杂浓度。Mn2+的加入使Sm3+离子发光强度大幅度增强,研究表明,Mn2+→Sm3+的能量传递是电偶极-电四极的相互作用,同时研究了Mn2+的最佳掺杂浓度。

马宇平[5](2005)在《燃烧合成法制备碱土金属卤化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aFBr:Eu2+具有优良的光激励发光性能,是IP(Imaging Plate)当前最理想的涂覆材料,广泛的应用于医疗的数字化影像仪(CR)和工业无损探伤中。BaFBr:Eu2+的传统制备方法是高温固相法,这种方法发展至今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如:耗时耗能,产物颗粒粗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相应的提出了利用燃烧合成法这种新的制备方法来制备BaFBr:Eu2+的新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利用燃烧合成法最终制备出具有较高性能的BaFBr:Eu2+材料。通过制备方法的研究、燃烧合成工艺的研究和燃烧合成制备的BaFBr:Eu2+材料性质的研究,系统详细地探讨了制备方法、工艺参数、基质组成、元素比例及其发光性能等内容。并且利用XRD,电子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发光材料合成、晶相结构、光谱特征等性质。实验结果显示,利用金属硝酸盐和尿素的氧化还原反应制备材料的燃烧合成法,是一种节能、快速、高效的方法,与传统的高温固相法相比,用这种方法制备BaFBr:Eu2+具有如下优点:1.不需预球磨,反应物是溶在水中的,可以使其混合充分且均匀。2.反应时间短,反应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3.烧成温度低,在500-700度下就可以完成。4.产品纯度高,生成的晶相单一,反应转化率接近100%。5.不需要还原气氛,反映过程放出大量还原性气体,形成自发的还原气氛。6.产物颗粒小,产物蓬松,易于研磨,颗粒可以达到几μm.燃烧合成法自出现以后,在合成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焊接熔铸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它实现了难熔金属之间的合成,而且在制备长余辉材料方面也得到应用,但当前应用这种合成方法通常是制备氧化物和含氧酸盐,对于制备BaFBr:Eu2+这种不含氧的无机化合物还是个空白,本课题针对这个空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和实验研究。在制备过程中,通过对产物进行加F复烧的后处理过程巧妙的解决了F元素易挥发、难掺入的制备障碍,同时大幅度的提高了产物的光激励发光强度;在对产物颗粒尺寸研究的基础上,又首次实现了产物颗粒尺寸的可控性,通过对尿素用量、反应空间、复烧过程这三个因素进行控制,实现了在不损失发光性能的前提下对产物颗粒尺寸的控制。此外,本文还在自制IP板的性能测试和发光动力学计算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对IP板的线性范围和饱和点等参数进行测量,和日本产的IP板进行比较,以达到优化CR的设计的目的。并且利用动力学方程进行相应的计算,进一步在理论上对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

刘永胜,余华[6](2005)在《BaFBr:Eu2+中Al3+的最佳掺杂浓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把Al3+掺入BaFBr:Eu2+中,取代了其中部分Ba2+,这些金属离子将影响到色心F(Br- ),使其激发能变小。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谱研究了掺杂Al3+ 的量值对光激励发光强度的影响,确定光激励发光强度最大时的最佳掺杂比例为0.015%。对这一结果从色心的形成机理上进行了讨论,指出掺杂量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掺杂Al3+能导致俘获电子的空位发生聚集,俘获电子的能力变弱,使光激励发光强度降低。

郑震[7](2004)在《工业用γ射线影像板的金属增感与色心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Fuji Film公司推出商用影像板。其曝光剂量低、影像灰度丰富,分辨率高,且图像可数字化处理并可储存于光盘中,易于存储和检查,影像板可反复使用上万次。上个世纪末,影像板以其优良的性能为人们所青睐并在医疗领域迅速推广。快速、清晰和数字化的射线探测不仅是医疗也是工业探伤所急切需要的。现在工业探伤仍然使用古老的荧光胶片来探测射线影像,探测时间长、影像质量差,很难满足人们对快速、高质影像探测的需求。影像板在低于胶片影像的1/7的曝光剂量就能得到清晰影像,尤其能显着改善荧光胶片γ射线探测时所需时间长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影像板在工业探伤领域应用的可行性,然后研究了如何进一步缩短曝光剂量得到更清晰的影像,来突现影像板在工业探伤领域的优点,主要从增感和改善影像板材料性能两个方面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国内,关于影像板在工业无损探伤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考察了影像板工业射线无损探测时的影像质量和探测条件。用我们新研制的光激励发光材料做成的影像板代替感光胶片使用,得到了清晰的X射线和γ射线的焊缝透射影像,这在国内还是首次。本文还考察了胶片和影像板的探测过程和影像处理工序,得出了目前影像板在工业探伤上的主要优势与障碍。2、目前胶片使用增感法来提高其射线利用率,缩短曝光时间。对影像板的增感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研究对比了应用于荧光胶片的两种增感方法。认为对高能γ射线探测时,金属增感法适用于影像板且能保证较好的影像清晰度。3、研究比较了两种常用金属增感材料(钽和铅)的前屏增感系数。研究了不同厚度的前铅箔屏对影像板光激励发光强度的影响。用理论公式计算了加入前铅箔产生的各种二次能量对影像板的作用,分析了加入前铅箔对提高影像板光激励发光强度的原因。4、研究了铅的后屏增感对影像板光激励发光强度的影响,确定后增感屏在提高影响板影像质量方面的作用。计算得出后铅屏主要屏蔽的是环境的特征X射线。5、从结构原理上研究了材料陷阱结构对影像板的激励光波长和射线存储能力的影响。提出了掺杂杂质离子的价态是影像板激励光波长红移的主要因素。首次提出高价态主族杂质离子掺杂的色心结构的光激励波长红移量要高于低价态主族杂质离子掺杂色心结构的光激励波长红移量。首次提出掺杂高价态杂质离子也可能是提高影像板及其它光存储材料光激励发光强度的一个途径。

余华,熊光楠,李岩[8](2002)在《利用热释光和光激励技术研究合成工艺对BaFBr∶Eu2+,Al3+发光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热释发光谱和光激励发光谱表征了不同合成工艺条件对合成BaFBr:Eu2+,Al3+发光性质的影响。利用理论分析找出了热释发光衰减与光激励衰减的异同,理论上计算了不同的合成工艺对BaFBr:Eu2+,Al3+色心能级的影响,其热释发光谱和光激励发光谱的理论计算值能较好的吻合,并且能够很好的表征实验结果。

余华,熊光楠,陈士明,严晓敏,郑震,张丽平[9](2002)在《Al3+ 掺杂BaFBr∶Eu2+中F(Br- )心的性质(英文)》文中认为作为光激励发光的首选材料BaFBr∶Eu2 + ,在其中掺杂一定量的Al3 + 后 ,其光激励发光谱向长波方向发生了较大的红移现象。红移的机理是掺杂的Al3 + 离子取代了BaFBr∶Eu2 + 晶格中的Ba2 + 离子 ,且处于F(Br-)心的次近邻位所致。本文利用喇曼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对受掺杂Al3 + 微扰的F(Br-)心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首次在喇曼光谱的高频移区观测到了由于掺杂Al3 + 所引起的新结构的产生 ,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谱表征了在BaFBr∶Eu2 + 中Al3 + 与F(Br-)心的相对位置 ,并且得出F(Br-)心与O-F 心存在着空间相关性。

余华,熊光楠,朱汇,高素华,王世铭,李岩[10](2002)在《掺杂型BaFBr:Eu2+的热释发光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aFBr:Eu2+是利用色心存储电子-空穴对并用可见光激励读出存储信息(产生Eu2+的4f65d→4f7的跃迁)的优良的光激励发光材料。通过热释发光技术研究了BaFBr:Eu2+的热激活行为,对其低温段和高温段的热释发光峰分别进行了归属。通过对BaFBr:Eu2+以及掺杂Na+或Al3+的BaFBr:Eu2+的热释发光(TL)谱和光激励发光(PSL)谱的表征,指出在BaFBr:Eu2+中掺杂Na+或AL3+影响了F(Br-)色心,使其陷阱深度变浅,并从理论上加以计算,得出的热致激发能量的变化与光致激发能量的变化能很好地吻合。

二、Al~(3+) 掺杂BaFBr∶Eu~(2+)中F(Br~- )心的性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l~(3+) 掺杂BaFBr∶Eu~(2+)中F(Br~- )心的性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掺杂碱土金属氧化物多波段光激励发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致发光材料
    1.2 光激励发光材料简介
    1.3 多色光激励发光材料介绍
    1.4 光激励发光材料机理
        1.4.1 稀土掺杂硫化物的光激励发光机理
        1.4.2 稀土掺杂碱土金属卤化物的光激励发光机理
    1.5 光激励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样品制备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制备工艺
    2.2 荧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图谱表征
        2.2.2 荧光光谱分析
        2.2.3 热释光分析
        2.2.4 变温光谱及变温余辉、光激励测试分析
        2.2.5 色坐标分析
        2.2.6 变温热释光曲线分析
第三章 蓝色光激励材料CaAl_2Si_2O_8:Eu~(2+)/Eu~(3+),Nd~(3+)的性能及应用探究
    3.1 引言
    3.2 CaAl_2Si_2O_8:Eu~(2+),Eu~(3+),Nd~(3+)的物相分析
    3.3 CaAl_2Si_2O_8:Eu~(2+)/Eu~(3+),Nd~(3+)系列样品的光学特性
    3.4 CaAl_2Si_2O_8:Eu~(2+)/Eu~(3+),Nd~(3+)防伪应用研究
        3.4.1 CaAl_2Si_2O_8: Eu~(2+)/ Eu~(3+), Nd~(3+)光致变色防伪模型
        3.4.2 CaAl_2Si_2O_8:Eu~(2+)/Eu~(3+),Nd~(3+)热稳定性防伪模型
        3.4.3 CaAl_2Si_2O_8:Eu~(2+)/Eu~(3+),Nd~(3+)光激励防伪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绿色光激励材料Ba_2Ga_2GeO_7:Tb~(3+),Bi~(3+)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Ba_2Ga_2GeO_7:Tb~(3+),Bi~(3+)的物相及光学性能分析
        4.2.1 Ba_2Ga_2GeO_7:Tb~(3+),Bi~(3+)样品的结构表征
        4.2.2 Ba_2Ga_2GeO_7:Tb~(3+),Bi~(3+)样品的光学性能表征
        4.2.3 Ba_2Ga_2GeO_7:Tb~(3+),Bi~(3+)热释光本征机理的探究
    4.3 小结
第五章 红色光激励材料BaZrGe_3O_9:Pr~(3+)的性能及应用探究
    5.1 引言
    5.2 BaZrGe_3O_9:Pr~(3+)的物相及结构分析
    5.3 BaZrGe_3O_9:Pr~(3+)的常温下的光学性能分析
    5.4 BaZrGe_3O_9:Pr~(3+)的高温下的光激励性能分析
    5.5 高温光激励材料BaZrGe_3O_9:0.0075Pr~(3+)实际用于生物成像的展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基于廉价载体后修饰法固载铜配合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非均相催化剂概述
    1.2 后修饰法固载均相铜配合物研究现状
    1.3 本文选题思路
    1.4 参考文献
2 基于巯基二氧化硅和取代二氢吡喃开环反应制备非均相金属乙酰丙酮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2.1 研究背景
    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5 参考文献
3 基于巯基二氧化硅和取代二氢吡喃开环反应制备兼具乙酰丙酮配体和两亲性的离子液体片段的双功能固体催化剂及其在水相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5 参考文献
4 基于木质素/双阳离子复合物载体材料制备特定功能非均相催化剂及其在非对称1,3丁二炔的合成中的应用
    4.1 研究背景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5 参考文献
5 木质素磺酸钠基酚醛树脂负载的铜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氮杂环合成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5.4 实验部分
    5.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附录Ⅰ 代表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单一基质光色可调白光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粉的发光原理
    1.3 基本概念
        1.3.1 基质、激活剂、敏化剂和电荷补偿剂
        1.3.2 能量传递及传递方式
        1.3.3 浓度猝灭
    1.4 镧系元素
        1.4.1 镧系元素的光谱学性质
        1.4.2 部分稀土离子和Mn~(2+)的光谱特性
    1.5 获取白光的方法
        1.5.1 多色芯片组合法
        1.5.2 多量子阱法
        1.5.3 荧光粉涂敷光转换法
    1.6 荧光材料的性能评价指标
    1.7 白光LED的发展
    1.8 论文的选题思想及主要内容
    1.9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手段
        2.2.1 物相表征
        2.2.2 表面形貌分析及元素组分测定
        2.2.3 紫外吸收性能表征
        2.2.4 荧光性能表征
        2.2.5 荧光寿命分析
第三章 Sr_6Gd_2Na_2(PO_4)_6F_2:Eu~(2+),Mn~(2+)荧光粉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Sr_6Gd_2Na_2(PO_4)_6F_2:Eu~(2+),Mn~(2+)荧光粉的合成
    3.3 产物的物相表征及形貌分析
        3.3.1 结构表征及分析
        3.3.2 产物表面形貌特征及EDS分析
    3.4 UV-vis吸收性能分析
    3.5 荧光性能分析
        3.5.1 Sr_6Gd_2Na_2(PO_4)_6F_2:Eu~(2+),Mn~(2+)的荧光光谱
        3.5.2 Mn~(2+)掺杂浓度对样品荧光性质的影响
    3.6 Eu~(2+)与Mn~(2+)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
        3.6.1 荧光寿命
        3.6.2 能量传递机理分析
    3.7 Sr_6Gd_2Na_2(PO_4)_6F_2:Eu~(2+),Mn~(2+)的色坐标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_2NaSiO_4F:Ce~(3+),Mn~(2+)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Ca_2NaSiO_4F:Ce~(3+),Mn~(2+)的合成
    4.3 相纯度分析
    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5 Ca_2NaSiO_4F:Ce~(3+),Mn~(2+)荧光性能分析
    4.6 Ce~(3+)-Mn~(2+)能量传递
    4.7 Ca_2NaSiO_4F:Ce~(3+),Mn~(2+)色坐标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a_2NaSiO_4F:Ce~(3+),Mn~(2+)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Ca_3YNa(PO_4)_3F:Ce~(3+),Mn~(2+)的合成
    5.3 XRD表征与形貌分析
        5.3.1 物相表征
        5.3.2 形貌表征及能谱分析
    5.4 UV-vis吸收光谱
    5.5 Ca_3YNa(PO_4)_3F:Ce~(3+),Mn~(2+)的荧光光谱
    5.6 温度对荧光的影响
    5.7 Ce~(3+)-Mn~(2+)离子间的能量传递
        5.7.1 Ca_3YNa(PO_4)_3F:Ce~(3+),Mn~(2+)的荧光寿命表征
        5.7.2 Ce~(3+)-Mn~(2+)能量传递的机理归属
    5.8 Ca_3YNa(P0_4)_3F:Ce~(3+),Mn~(2T)的CIE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e~(3+),Mn~(2+),Tb~(3+)掺杂的Sr_8ZnY(PO_4)_7荧光粉的固相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6.1 引言
    6.2 Sr_8ZnY(PO_4)_7:Ce~(2+)/Mn~(2+)/Tb~(3+)荧光粉的合成
    6.3 相纯度分析及形貌表征
        6.3.1 XRD表征分析
        6.3.2 SEM和EDS分析
    6.4 UV-vis吸收光谱
    6.5 Sr_8ZnY(PO_4)_7:Ce~(3+),Mn~(2+)的荧光性能分析
        6.5.1 Sr_8ZnY(PO_4)_7:Ce~(3+),Mn~(2+)的荧光光谱
        6.5.2 Ce~(3+)-Mn~(2+)能量传递机理
        6.5.3 Sr_8ZnY(PO_4)_7:Ce~(3+),Mn~(2+)的荧光寿命
    6.6 Sr_8ZnY(PO_4)_7:Ce~(3+),Tb~(3+)的荧光性能分析
        6.6.1 Sr_8ZnY(PO_4)_7:Ce~(3+),Tb~(3+)的荧光光谱
        6.6.2 Ce~(3+)-Tb~(3+)能量传递机理
    6.7 Sr_8ZnY(PO_4)_7:Ce~(3+),Tb~(3+)的荧光光谱及能量传递分析
    6.8 Sr_8ZnY(PO_4)_7:Ce~(3+)/MN~(2+)/Tb~(3+)的色坐标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稀土转光玻璃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农用转光材料
        1.1.1 农用转光材料的特点及要求
        1.1.2 植物生长灯用转光材料
        1.1.3 塑料薄膜用转光材料
    1.2 稀土原子和离子的电子组态及离子价态
    1.3 稀土离子(Eu~(3+)、Eu~(2+)、Sm~(3+)、Pr~(3+))发光特点
        1.3.1 Eu~(2+)的发光特点
        1.3.2 Eu~(3+)的发光特点
        1.3.3 钐离子(Sm~(3+))的发光特点
        1.3.4 镨离子(Pr~(3+))的发光特点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稀土转光玻璃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玻璃材料的生长条件及其相关因素
        2.3.2 光学玻璃制造对原材料的要求
        2.3.3 玻璃形成区
        2.3.4 温度与玻璃形成的关系
        2.3.5 玻璃厚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2.3.6 B_2O_3/SiO_2比例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2.3.7 玻璃体中基质的成分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CaO-B_2O_3-SiO_2:Eu~(3+)玻璃中Eu~(3+)的荧光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玻璃的激发光谱
        3.3.2 玻璃的发射光谱
        3.3.3 掺杂Eu~(3+)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CaO-B_2O_3-SiO_2:Eu~(2+)玻璃中Eu~(2+)的荧光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玻璃的发光性质
        4.3.2 玻璃中Eu~(2+)的发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4.3.3 玻璃中Eu~(2+)的发光性质与合成条件的关系
        4.3.4 玻璃中Eu~(2+)的ESR性质与能级图
    4.4 小结
第五章 CaO-B_2O_3-SiO_2:Sm~(3+)玻璃中Sm~(3+)的荧光性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样品的吸收光谱
        5.3.2 玻璃的激发光谱
        5.3.3 玻璃的发射光谱
        5.3.4 掺杂Sm~(3+)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CaO-B_2O_3-SiO_2:Ce以及Sm、Ce玻璃中稀土离子的荧光性质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aO-B_2O_3-SiO_2:Ce~(3+)玻璃的激发光谱
        6.3.2 CaO-B_2O_3-SiO_2:Ce~(3+)玻璃的发射光谱
        6.3.3 CaO-B_2O_3-SiO_2:Sm_2O_3-CeO_2的激发光谱
        6.3.4 CaO-B_2O_3-SiO_2:Sm_2O_3-CeO_2的发射光谱
    6.4 小结
第七章 CaO-B_2O_3-SiO_2:pr~(3+)玻璃中Pr~(3+)的荧光性质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
        7.2.2 仪器设备
        7.2.3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CaO-B_2O_3-SiO_2:Pr~(3+)玻璃的激发光谱
        7.3.2 CaO-B_2O_3-SiO_2:pr~(3+)玻璃的发射光谱
        7.3.3 CaO-B_2O_3-SiO_2:pr~(3+)玻璃的浓度猝灭效应
        7.3.4 Pr~(3+)光谱参数的拟合
    7.4 小结
第八章 共激活CaO-B_2O_3-SiO_2玻璃中的敏化现象及其敏化机理的研究
    8.1 前言
    8.2 实验部分
        8.2.1 试剂
        8.2.2 仪器设备
        8.2.3 实验方法
    8.3 基本理论
        8.3.1 能量传输
        8.3.2 敏化发光与敏化剂
    8.4 结果与讨论
        8.4.1 Bi~(3+)对Eu~(3+)的敏化发光及其敏化机理的研究
        8.4.2 Pr~(3+)对Eu~(3+)的敏化发光及其敏化机理的研究
        8.4.3 Sm~(3+)对Eu~(3+)的敏化发光及其敏化机理的研究
        8.4.4 Tb~(3+)对Eu~(3+)的敏化发光及其敏化机理的研究
        8.4.5 Gd~(3+)对Eu~(3+)的敏化发光及其敏化机理的研究
        8.4.6 Bi~(3+)对Sm~(3+)的敏化发光及其敏化机理的研究
        8.4.7 Mn~(3+)对Sm~(3+)的敏化发光及其敏化机理的研究
    8.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燃烧合成法制备碱土金属卤化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光激励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光激励发光现象的理论研究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
    第一节 发光材料的制备技术
        2.1.1 固相制备方法
        2.1.2 表面扩散法
        2.1.3 湿化学制备方法
        2.1.4 燃烧合成法
    第二节 燃烧合成法的发展及其应用
        2.2.1 燃烧合成技术
        2.2.2 燃烧合成技术特点
        2.2.3 燃烧合成法的理论基础
        2.2.4 燃烧合成技术工艺发展
    第三节 本课题的提出
        2.3.1 当前现状的分析
        2.3.2 课题的提出
        2.3.3 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和研究的总体思路
        2.3.4 论文实验内容
第三章 制备过程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原材料和实验流程
        3.1.1 实验原料种类
        3.1.2 实验流程
    第二节 反应原料的选择和配比研究
        3.2.1 反应原料的选择
        3.2.2 反应原料配比的研究
        3.2.3 反应过程的分析与研究
    第三节 初始工艺的研究
    第四节 尿素含量和氧化剂含量的研究
        3.4.1 尿素的用量
        3.4.2 氧化剂用量的研究
    第五节 反应炉温的研究
    第六节 反应空间的研究
    第七节 发光中心含量的研究
    第八节 产物后处理过程的研究
        3.8.1 复烧中NH4F 的加入量的研究
        3.8.2 复烧过程反应炉温和反应时间的研究
    第九节 燃烧合成制备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3.9.1 开放性的反应空间
        3.9.2 马福炉的使用维护
        3.9.3 产物要在室温下骤冷
    第十节 小结
第四章产物的性能测试及其研究
    第一节 产物的成分分析及其颗粒研究
        4.1.1 成分分析
        4.1.2 产物的颗粒分析
    第二节 产物发光性质的研究
        4.2.1 光致发光
        4.2.2 光激励发光
    第三节 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的产物的性能比较
    第四节 产物颗粒度的控制性研究
        4.4.1 尿素的用量对产物颗粒的影响
        4.4.2 反应空间对产物颗粒尺寸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自制 IP板的性能参数测量和理论研究
    第一节 实验装置的组成及其使用
        5.1.1 试验装置的组装及实验过程操作
        5.1.2 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
        5.1.3 光电倍增管饱和状态的研究及其排除措施
    第二节 实验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第三节 动力学方程的理论性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BaFBr:Eu2+中Al3+的最佳掺杂浓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测试结果
    3.2 分析讨论
4 结 论

(7)工业用γ射线影像板的金属增感与色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引言
    第一节 射线无损检测技术
    第二节 射线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与仪器
    第三节 射线检测的新仪器—射线影像板(IP板)
    第四节 快速发展的探测源—γ射线
    第五节 增感屏的现状
    第六节 小结
    第七节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影像板的高能射线影像与增感的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 影像板的工业探测可行性研究
    第二节 增感法可行性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金属屏增感法实验
    第一节 噪声研究
    第二节 前屏提高影像板对射线利用率的研究
    第三节 后屏提高影像板对射线利用率的研究
    第四节 粉层厚度对影像板对射线利用率的提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金属增感法的理论计算原理
    第一节 增感原理
    第二节 关于铅前增感屏增感系数的计算
    第三节 关于铅后增感屏增感系数的计算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掺杂离子价态及色心结构对影像板光激励发光性能的机理研究
    第一节 色心理论
    第二节 影像板激励光的红移与掺杂离子价态的关系
    第三节 色心俘获电子能力与色心结构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所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利用热释光和光激励技术研究合成工艺对BaFBr∶Eu2+,Al3+发光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2 结果与讨论
3 结 论

(9)Al3+ 掺杂BaFBr∶Eu2+中F(Br- )心的性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2 Experiments
3 Discussion

(10)掺杂型BaFBr:Eu2+的热释发光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及讨论

四、Al~(3+) 掺杂BaFBr∶Eu~(2+)中F(Br~- )心的性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掺杂碱土金属氧化物多波段光激励发光性能的研究[D]. 田书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基于廉价载体后修饰法固载铜配合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来冰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单一基质光色可调白光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 关安翔. 广西大学, 2017(01)
  • [4]稀土转光玻璃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的研究[D]. 石鹏途. 中南大学, 2006(12)
  • [5]燃烧合成法制备碱土金属卤化物的研究[D]. 马宇平. 天津理工大学, 2005(03)
  • [6]BaFBr:Eu2+中Al3+的最佳掺杂浓度研究[J]. 刘永胜,余华. 光电子·激光, 2005(04)
  • [7]工业用γ射线影像板的金属增感与色心研究[D]. 郑震. 天津理工大学, 2004(03)
  • [8]利用热释光和光激励技术研究合成工艺对BaFBr∶Eu2+,Al3+发光性质的影响[J]. 余华,熊光楠,李岩. 中国稀土学报, 2002(06)
  • [9]Al3+ 掺杂BaFBr∶Eu2+中F(Br- )心的性质(英文)[J]. 余华,熊光楠,陈士明,严晓敏,郑震,张丽平. 发光学报, 2002(06)
  • [10]掺杂型BaFBr:Eu2+的热释发光性质的研究[J]. 余华,熊光楠,朱汇,高素华,王世铭,李岩. 光学学报, 2002(12)

标签:;  ;  ;  ;  ;  

Al~(3+)掺杂BaFBr:Eu~(2+)中F(Br~-)核的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