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纪录片论文-李姝

私纪录片论文-李姝

导读:本文包含了私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传播,影像疗愈,私纪录片,生命教育

私纪录片论文文献综述

李姝[1](2019)在《认知传播与影像疗愈:私纪录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中国首部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问世,报告中显示近半数的人群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高校学子自杀、"弑亲"、"寝室投毒"、与父母决裂公布万言书等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互联网上的热搜度居高不下。人们对这些极端的反社会行为和残缺的人格充满震惊、痛惜和疑惑。面对愈发增长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面对功利主义、自私冷漠、悲观厌世、责任心丧失、亲密关系障碍等饱受负能量席卷的个体,面对数字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信仰危机的现状,促进人格发展、改变自我认知、正视生命价值、重塑人文精神,也许是当下学术研究和学校育人的职责与担当。本文拟从认知传播和影像疗愈的视域切入,通过跨学科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对生命教育崭新路径的提出贡献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想,杨林顺[2](2019)在《自我的呐喊:私纪录片的讲述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私纪录片具有独特的风格,私纪录片的创作者在拍摄中投注情感,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私纪录片的拍摄不为盈利,不为主流甚至不为他人发声,只为自我发声,创作者不再刻意隐藏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是以个人化的视角去窥探自我或他人的隐秘空间。本文探讨总结私纪录片的讲述特点,从对象之私及空间之私两方面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0期)

王萌[3](2019)在《现代·殖民·国族——1930年代中国台湾人的私纪录片与日据侧影》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早年留学日本的中国台湾人刘呐鸥和邓南光受到日本20世纪20—40年代业余电影运动的影响,创作了从个人视角出发的私纪录片。无独有偶,在他们的私纪录片中显示出对现代主义的迷恋,对殖民地中国台湾和东北的展现,同时在纪录片中反映了日据时期的高压环境引发的对于国族的暧昧性。两位作者的私人纪录片通过个体创作反映了日据时期中国台湾的一个侧面,成为研究民族史的影像证据。(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7期)

陈亚威[4](2019)在《《四个春天》:家庭私纪录片的情感突围与伦理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四个春天》以时代缺失的人文关照和现实关照为社会注入了巨大的情感能量。其展现的极具原生美感的慢生活图景成为了受众心中理想家庭的投射,以此实现了情感突围。作为私纪录片,它不仅陷入天生的伦理困境,还因其商品的身份为私纪录片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7期)

陆瑶[5](2019)在《自我的观照:私纪录片的价值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私纪录片"私"的内涵与滥觞,指出私纪录片的价值取向,私纪录片最基本的动力与作用是自我宣泄,在自我宣泄的过程中,私纪录片的创作者会得到自我治疗,最终实现拯救自我或他人。(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宗玉[6](2019)在《私纪录片创作中的伦理表达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说出现在社会纪录片时期的私纪录片是纪录片发展史上的新亮点,但在纪录片正努力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私纪录片概念尚且不清,混淆甚至是错用的状况经常出现,种种原因导致其不易得到受众和研究者的关注。相比之下,私纪录片更注重感性,更符合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体系,其小众化的特色以及特殊性正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它出现的方式与过去完全不同,可以自由地拍摄纪录片,将相机引导到家庭中,并且不再故意隐藏创作者自己的情感,以一种主导者的身份和全新的方式演绎纪录片的真实。独立拍摄给私纪录片提供了额外的自由度,打破了创作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屏障,创作者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由此而引发的人文关怀和涉及的伦理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这也是在私纪录片中研究伦理问题的必要性。诸如“私”“私人性”“隐私性”之类的词汇都将私纪录片的表达延伸至道德伦理范畴,与传统纪录片相比,私纪录片的伦理问题更鲜明,例如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伦理关系,绝对隐私的暴露等等,将伦理研究与私纪录片相结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私纪录片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其内容的私密性,触发拍摄私密性生活的心理动因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伦理问题就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从创作动因出发,结合笔者毕业作品私纪录片《日暮》,探寻创作者拍摄的动机、目的、心中所想,可以更好地研究与“私纪录片”相关的伦理问题。(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胡满江,董靖[7](2019)在《私纪录片的创作语境与特征分析——以陆庆屹导演的《四个春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私纪录片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以自我书写的方式表达着对周围熟悉环境和人物的另一种认知,开拓了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并且带着它独具治愈性的特点吸引着更多人的注意。本文将以《四个春天》为例,分析私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和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11期)

张慧[8](2019)在《自我反射在私纪录片创作中的呈现与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私纪录片的创作者以独特的内部视角,将镜头对向家人、自己、朋友等亲密熟悉的人,将内部世界作为关注的焦点,创作者不再隐匿他们和影片主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从自我的真实生命体验中去创作,重视自我反射意识的流动和构建。私纪录片中自我反射式手法运用较多,其运用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为私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于前人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自我反射性私纪录片作品,以及个人在毕业作品中的创作体验,本文分四章来论述自我反射式在私纪录片中的运用,首先阐述私纪录片和自我反射式的概念历程,其次解析私纪录片中自我反射式的呈现和本质,然后探讨自我反射式在私纪录片中的构建和作用,最后反思使用自我反射式手法创作时需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私纪录片创作中自我反射式手法的可行性和适用度,以及私纪录片中运用自我反射式产生的艺术之美,从而助力私纪录片更好地发展。(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0)

孙誉轩[9](2019)在《私纪录片的伦理道德探究——以《日常对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家用DV的普及,私纪录片也随之发展起来。然而,私纪录片具有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特点,私纪录片一般将镜头对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朋友、家人等,以一种较私密的方式完成拍摄。在拍摄中,导演可能既是拍摄者也是被拍摄对象。因此,如何对待被拍摄者,拍摄时应把握怎样的尺度,应该以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底线作为基准,如何平衡拍摄者和被摄对象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问题。另外,对于私纪录片存在的合理性和功能也做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07期)

黄钟军[10](2019)在《台湾私纪录片的个体认同和公共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新纪录片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历经吴乙峰全景学派兴盛的90时代后直至新世纪,其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台湾纪录片均有了极大的发展,多数作品逐渐呈现出个人化、艺术化和商业化的特性。本文以2000年后台湾纪录片创作趋势中出现的部分"私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意图阐释台湾私纪录片是如何撕开一个审视自我与家庭的口子,处理与个体认同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从而成为窥探台湾社会真相的一个窗口。(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3期)

私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私纪录片具有独特的风格,私纪录片的创作者在拍摄中投注情感,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私纪录片的拍摄不为盈利,不为主流甚至不为他人发声,只为自我发声,创作者不再刻意隐藏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是以个人化的视角去窥探自我或他人的隐秘空间。本文探讨总结私纪录片的讲述特点,从对象之私及空间之私两方面进行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私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姝.认知传播与影像疗愈:私纪录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

[2].李想,杨林顺.自我的呐喊:私纪录片的讲述特点[J].视听.2019

[3].王萌.现代·殖民·国族——1930年代中国台湾人的私纪录片与日据侧影[J].电影文学.2019

[4].陈亚威.《四个春天》:家庭私纪录片的情感突围与伦理困境[J].戏剧之家.2019

[5].陆瑶.自我的观照:私纪录片的价值指向[J].传播力研究.2019

[6].宗玉.私纪录片创作中的伦理表达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7].胡满江,董靖.私纪录片的创作语境与特征分析——以陆庆屹导演的《四个春天》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

[8].张慧.自我反射在私纪录片创作中的呈现与构建[D].四川师范大学.2019

[9].孙誉轩.私纪录片的伦理道德探究——以《日常对话》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

[10].黄钟军.台湾私纪录片的个体认同和公共表达[J].当代电影.2019

标签:;  ;  ;  ;  

私纪录片论文-李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