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集论文-李建江

天籁集论文-李建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籁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朴,《天籁集》,遗民心态,庙堂政治

天籁集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江[1](2019)在《疏离与认同:白朴遗民心态下的庙堂与江湖——以《天籁集》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朴《天籁集》是其遗民心态的集中体现。对新朝荐举的拒绝,确立了他江湖身份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认同,并不断强化;怀古诸作表现出深沉的历史感,这是现实创伤记忆的艺术呈现,反映出他在精神上对庙堂的疏离意识。但出于家族原因,使之与现实政治难以决裂,所以一些应酬之作往往具有与其真实心态龃龉的贺语,对于此类词作写作模式的分析,会进一步明晰其江湖心理认同的坚定。此外,对于世俗生活世界,他一面具有"玩世"之心,一面则富于深情,这都与其世事痛苦体验的深刻性与江湖寄身的生命动荡感相关,与其遗民心态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常瑞霞[2](2014)在《“逸”与“适”的双向改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朴(1226——1306以后),一生有两次进入仕途的机会,均放弃,拒不出仕。白朴向往山林之乐,追求生活之“逸”;但又不得不屈从于生存之“适”,其交往人物多为元朝权宦,对民生疾苦亦多有关怀。这种“逸”对“适”的提升以及“适”对“逸”的反作用构成了白朴的人生姿态:半隐半俗。这种人生姿态在金亡二代士人中具有代表性,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白朴的人生轨迹。白朴幼经丧乱,金亡后与父白华居真定。少有才名,出入青楼楚馆、勾栏瓦舍,积极投身文学创作,以杂剧闻名当时。晚年移居建康,直至终老。其次介绍了白朴的创作情况以及以其词集《天籁集》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原因。白朴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其作品。白朴词、散曲、杂剧叁种文体皆有创作,但他平生最看重词的创作,其词前多小序,交AI写作作时间和缘由,为我们了解其生平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散曲、杂剧虽无具体编年,但表达的思想与其词相通。故本文以《天籁集》为中心,以散曲、杂剧以及其他史实作为辅助材料对白朴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以其作品为研究文本,以《天籁集》为中心,分别从内容和用典两个方面看白朴的人生姿态与自我期许。具体从“历史”、“山水”、“歌舞娱乐”和“功名”这四个方面透视其半山林半人间即半隐半俗的人生姿态;并通过对人物用典中主要化用人物对象的分析透视白朴的自我期许,即纵情山水,归隐遁世。论文第二章,首先从朝代、儒释道思想影响以及隐逸方式叁个方面纵横分析隐逸的发展脉络。其次分析白朴“逸”与“适”的双向改写。生存层面之“适”:通过白朴青年依附史天泽、中年漂泊困顿与权贵的交游以及对其移居建康之后儒户身份的考证等,考察白朴的生存情况。通过对《天籁集》作品分析透视白朴生活层面之“逸”,即对山水和审美的沉醉。最后,从白朴幼年失母、父白华的影响、元好问在金亡后出处选择的影响以及全真教理论归宿四个方面分析“逸”与“适”双向改写发生的缘由。论文结语部分,对白朴“半隐半俗”的人生姿态做了总结。白朴的这种身在尘世而精神超脱的人生姿态代表了金元之际一类文人的生活状态,其词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隐逸避世思想也体现了金元文坛的创作倾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4-01)

马琳娜[3](2004)在《论白朴和他的《天籁集》》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朴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元曲四大家”之一;同时他又长于填词,有《天籁集》传世。可以说一身兼擅雅俗两类文体。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对白朴及其《天籁集》进行整体上的研究。 首先第一章从文体角度出发,将白朴的词曲从内容题材到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作家本身所具有的主、客观因素,探讨白朴词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进而研究金元之际的特定历史时期词曲互动的这一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文体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在第二章中我们扩大了研究范围,对同处于金元时期的、对白朴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代文学宗师元好问进行关注,具体从曲和词两个方面分别探讨白朴对元好问的师承关系,以及白朴对元氏文风的发展,进而总结出元、白两位文学大家对金元时期北方文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叁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当时与以元、白为代表的北方词坛并立的南方词坛,重点将白朴与南方词坛的代表作家张炎的词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索南、北方词坛在题材与风格方面的差异;同时从白朴、张炎的词风转变、多格并存的风格中看到了南北词坛交流、融合的趋势,而这种交流与融合也预示了元代词坛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05-16)

徐凌云[4](1999)在《《天籁集编年校注》后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杂剧和散曲代表了元曲最高的成就,但他们的生平除元末的钟嗣成和元末明初人贾仲明在他们的《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中留下了一鳞半爪外,在其他文献中却很难寻觅,而白朴却是他们中的幸运儿,除部分杂剧和散曲外,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研究他生平、思想、学识、文风、交游等的重要词集——《天籁集》。(本文来源于《古籍研究》期刊1999年03期)

何砚华[5](1998)在《《天籁集》叁十四首词系年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曲名世的白朴,有词集《天籁集》。对《天籁集》一百零四首词作的系年,历来研究者有数量不一的勾稽考订,根据现有资料,基本可以确定系年的词作,应在叁十四首左右。(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俞玄穆[6](1996)在《白朴《天籁集》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朴《天籁集》的艺术特色(韩国)俞玄穆有元一代在文学上是曲的时代,曾在宋代盛极一时的词降至元代却备受冷落,很少有人在此逞才使气。在这种情形下,白朴的《天籁集》虽然存词仅104首,但无疑弥显珍贵。当然,我们所以看重《天籁集》,并不仅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4期)

胡世厚[7](1991)在《一曲心灵剖白的歌——评白朴词《天籁集》》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朴是元曲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杂剧与散曲作家,而且也是一位着名词人,是元代词坛的代表作家。然而近七百年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的杂剧与散曲,而对他的词作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甚或认为白朴“所作《天籁集》,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人间词话》)。辛弃疾词工意境,而王国维论词又唯重“意境”二字,故其推重稼轩。白朴词篇篇“皆自肺腑流出”,率意而为,真实自然,可谓是“我手写我心”,因而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王国维贬低白朴词作,未免失之偏颇。这里,让我们追寻白朴的心理轨迹,欣赏一支坦诚真率的心灵之歌!(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1991年04期)

徐凌云[8](1988)在《白朴《天籁集》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朴作为元杂剧大家,六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但作为元词的代表作家,却很少为人所知和道及。他的词集天籁集,几乎失传,到了清康熙年间,才由他的裔孙白驹(千里),交中表杨友敬(希洛),转请一代词宗朱彝尊作序、校正。析为二卷,刻版(本文来源于《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8年04期)

原源[9](1988)在《从《天籁集》看白朴的思想情感和处世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朴是我国十叁世纪卓越的戏曲大师和着名词人。他生前编成的词集《天籁集》,反映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处世态度。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一白朴生于1226年,世居河曲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为一邦之望姓。父亲白华仕至枢密院判官、右司郎中,在金王朝中位极一时。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包围金都汴京,又联宋攻金,金帝出走,朴父随逃。不久,汴京城破,白朴不仅父子离散,而且又“苍惶失母”,他只好随元好问北上,寄居聊城,数载乃归。这些亡国、丧家、失母诸事,在白朴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既长,他又颠沛流(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1988年05期)

天籁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朴(1226——1306以后),一生有两次进入仕途的机会,均放弃,拒不出仕。白朴向往山林之乐,追求生活之“逸”;但又不得不屈从于生存之“适”,其交往人物多为元朝权宦,对民生疾苦亦多有关怀。这种“逸”对“适”的提升以及“适”对“逸”的反作用构成了白朴的人生姿态:半隐半俗。这种人生姿态在金亡二代士人中具有代表性,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白朴的人生轨迹。白朴幼经丧乱,金亡后与父白华居真定。少有才名,出入青楼楚馆、勾栏瓦舍,积极投身文学创作,以杂剧闻名当时。晚年移居建康,直至终老。其次介绍了白朴的创作情况以及以其词集《天籁集》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原因。白朴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其作品。白朴词、散曲、杂剧叁种文体皆有创作,但他平生最看重词的创作,其词前多小序,交AI写作作时间和缘由,为我们了解其生平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散曲、杂剧虽无具体编年,但表达的思想与其词相通。故本文以《天籁集》为中心,以散曲、杂剧以及其他史实作为辅助材料对白朴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以其作品为研究文本,以《天籁集》为中心,分别从内容和用典两个方面看白朴的人生姿态与自我期许。具体从“历史”、“山水”、“歌舞娱乐”和“功名”这四个方面透视其半山林半人间即半隐半俗的人生姿态;并通过对人物用典中主要化用人物对象的分析透视白朴的自我期许,即纵情山水,归隐遁世。论文第二章,首先从朝代、儒释道思想影响以及隐逸方式叁个方面纵横分析隐逸的发展脉络。其次分析白朴“逸”与“适”的双向改写。生存层面之“适”:通过白朴青年依附史天泽、中年漂泊困顿与权贵的交游以及对其移居建康之后儒户身份的考证等,考察白朴的生存情况。通过对《天籁集》作品分析透视白朴生活层面之“逸”,即对山水和审美的沉醉。最后,从白朴幼年失母、父白华的影响、元好问在金亡后出处选择的影响以及全真教理论归宿四个方面分析“逸”与“适”双向改写发生的缘由。论文结语部分,对白朴“半隐半俗”的人生姿态做了总结。白朴的这种身在尘世而精神超脱的人生姿态代表了金元之际一类文人的生活状态,其词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隐逸避世思想也体现了金元文坛的创作倾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籁集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江.疏离与认同:白朴遗民心态下的庙堂与江湖——以《天籁集》为中心[J].阴山学刊.2019

[2].常瑞霞.“逸”与“适”的双向改写[D].吉林大学.2014

[3].马琳娜.论白朴和他的《天籁集》[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徐凌云.《天籁集编年校注》后记[J].古籍研究.1999

[5].何砚华.《天籁集》叁十四首词系年述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

[6].俞玄穆.白朴《天籁集》的艺术特色[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7].胡世厚.一曲心灵剖白的歌——评白朴词《天籁集》[J].中州学刊.1991

[8].徐凌云.白朴《天籁集》简论[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9].原源.从《天籁集》看白朴的思想情感和处世态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

标签:;  ;  ;  ;  

天籁集论文-李建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