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及价值评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及价值评析

广西容县人民医院广西容县5375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患者接受一般科室护理;研究组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职能等生活质量指标结果更好,对比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满意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方法;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35-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就目前来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只占到同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0%,但是病死率却高达40%,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差。临床研究发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充分的护理干预,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心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就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入院后接受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左室射血分数在45%以下,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例。研究组中有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为49岁、最大的为82岁,平均为(70.53±6.47)岁。参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的为48岁、最大的为81岁,平均为(69.73±6.68)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一般科室护理,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开展各项工作;研究组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包括:(1)用药指导:科学合理的用药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改善的重要,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例如利尿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出院之后还需要继续用药,因此做好用药指导非常重要。向患者说明遵照医嘱的重要性,将药物的功效、用药注意时间、主要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提高自我监测水平。同时说明自行增减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损害,在病情好转或者加重之后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检查。(2)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由于病情痛苦、病程较长等因素,大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恐惧等非常明显[2]。而不良情绪会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促使儿茶酚胺水平上升,进一步加快心率、上升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病情加重。而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才能够提高患者的应激水平,改善疗效。本组中,对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说明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疾病康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多和患者交流,了解其不健康心理的症结所在,从而给予个体化的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3)生活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指导家属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给予清淡、营养丰富的饮食,限制盐分和油脂的摄入,戒烟酒。症状较轻的患者不需要对日常活动进行限制,但是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当避免剧烈的疼痛、缩短工作时间,保持安静的休息,出现异常情况后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在出院之前做好健康指导,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出现体重异常增加、水肿或者呼吸困难症状之后第一时间求助于医生[3]。告知患者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的联系方式,以便于更好的与医师取得联系,及时解决问题。

1.3评价指标

1.3.1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DS)与抑郁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观察对比。

1.3.2生活质量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职能、社会职能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比。

1.4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以t值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心理健康得分对比

研究组38例患者护理前后的平均SAS得分为(26.68±3.25)分和(21.56±3.09)分、平均SDS得分为(27.36±3.86)分和(22.08±3.78)分;参照组38例患者护理前后的平均SAS得分为(27.11±3.15)分和(25.03±3.15)分、平均SDS得分为(27.17±3.66)分和(24.74±3.90)分。研究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具有显著性(P<0.05)。

2.2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生理功能得分为(28.46±6.25)分、心理功能得分为(26.95±6.71)分、社会职能得分为(8.53±0.84)分、精神职能得分为(8.08±0.79)分;参照组38例患者的生理功能得分为(25.06±6.16)分、心理功能得分为(22.15±6.48)分、社会职能得分为(6.14±0.78)分、精神职能得分为(5.96±0.81),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对比组建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治疗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该病对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危害仍然非常大,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该病的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4]。有学者讨论了影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现饮食习惯、前次住院的心功能、治疗依从性等影响较大,这也意味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适当的护理改善饮食、治疗依从性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本组中,对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通过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生活指导等方式全面改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从而重视用药和日常饮食习惯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与用药习惯[5]。最终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下降,对比参照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此外,对比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患者,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明显更好,差异结果同样显著(P<0.05)。提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能够较好的改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辉,郑豫珍,杨丽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61-1066.

[2]高学叶.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精神、生理健康及心功能的积极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139-140,142.

[3]冯琼芳,吴瑞英.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6):7-9,28.

[4]钱海兰,王君俏,缪爱凤等.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47-450.

[5]彭银燕,邝沛玲,符霞等.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11):36-38.

标签:;  ;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及价值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