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荚膜多糖论文-刘茹凤,王欣茹,李红,陈晓航,冯宜扬

型荚膜多糖论文-刘茹凤,王欣茹,李红,陈晓航,冯宜扬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荚膜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免疫球蛋白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型荚膜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刘茹凤,王欣茹,李红,陈晓航,冯宜扬[1](2019)在《检测人血清中肺炎球菌10A型荚膜多糖IgG抗体的包被抗原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用于23价肺炎多糖疫苗免疫后临床血清样本检测的包被用10A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Pn10A)。方法根据WHO推荐的检测人血清中肺炎球菌荚膜多糖IgG抗体含量的ELISA(PnPS ELISA),包被不同来源(ATCC、A公司、B公司、5个公司混合)的10A多糖[Pn10A(ATCC)、Pn10A(A)、Pn10A(B)、Pn10A(mix)],检测38份血清中Pn10A 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MC)和相同样本免疫前、后的阳转率(免疫后/免疫前≥2为阳转),确定用于临床血清检测的包被Pn10A。结果用Pn10A(ATCC)、Pn10A(A)、Pn10A(B)包被检测38份相同样本免疫前、后血清中Pn10A IgG抗体的GMC和阳转率,Pn10A(A)与Pn10A(ATCC)包被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一致性好(r>0.9);Pn10A(B)与Pn10A(ATCC)包被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一致性差(r<0.8);再以Pn10A(A)、Pn10A(ATCC)、 Pn10A(mix)包被检测另46份相同样本免疫前、后血清中Pn10A IgG抗体的GMC和阳转率,Pn10A(A)、Pn10A(mix)与Pn10A(ATCC)包被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一致性好(r>0.9),免疫前、后GMC值相近,阳转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10A(A)、Pn10A(mix)与Pn10A(ATCC)均可以作为包被多糖用于检测人血清中肺炎球菌Pn10A IgG抗体;但从长久使用相同抗原检测大批量临床样本的需求考虑,Pn10A(mix)更具有足量、经济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熊成鹤[2](2019)在《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的寡糖蛋白缀合物和GPI结构的成孔毒素抑制剂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感染一直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为了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人们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但目前主要是使用抗生素类等抗菌药物来杀灭病原体。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为了应对新出现的感染危机,人们需要研发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糖类化合物可以说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结构最多样性的有机物。细胞糖萼是一层覆盖在细胞表面的糖质,它参与细胞分化、识别、粘附,甚至包括病理发展等多种生物过程。细菌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就是一类细胞糖萼,很多细菌的荚膜多糖不仅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荚膜多糖糖链结构的差异还是细菌分型的重要依据,而且很多荚膜多糖具有免疫原性、结构高度保守性,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研制疫苗的理想靶标抗原。人们通过接种糖类疫苗来预防一些细菌的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等都已上市应用,相比于抗生素,这些细菌糖类疫苗疫苗可以大规模接种,且接种后可长效防护。其中肺炎链球菌第一代疫苗是荚膜多糖疫苗,但是,单纯的荚膜多糖免疫原性较差,不能产生依赖于T细胞的免疫应答。为了解决该问题,人们将荚膜多糖与免疫原性较强的载体蛋白进行共价连接制备多糖蛋白缀合物,发展了第二代多糖结合疫苗。但上述两代细菌疫苗的多糖来源均为细菌提取,获得的荚膜多糖存在微观不均一、制备的糖蛋白缀合物存在质量不易控制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通过化学手段合成结构明确、糖链长短不一的荚膜多糖寡糖抗原,进而与载体蛋白相连制备糖蛋白缀合物,发展了第叁代半合成疫苗,并且通过构效关系的研究,可确定出最佳的寡糖抗原结构。肺炎链球菌3型(SP3)是强致病性的亚型之一,它可引起成人侵袭性肺炎球菌病、坏死性肺炎和急性中耳炎。尽管SP3 CPS已经在肺炎十叁价多糖结合疫苗(PCV13)中存在,但其CPS缀合物表现出较低的免疫球蛋白G(IgG)响应,影响了整个PCV13的保护功效。因此,本论文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以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为研究对象,制备系列具有明确抗原结构特征的SP3寡糖蛋白缀合物用于免疫活性评价:设计与合成了四个含有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重复片段的寡糖抗原(五、六、七、八糖);并将寡糖抗原与破伤风类毒素(TT)缀合得到寡糖蛋白缀合物候选疫苗;最后对制备缀合物的免疫活性和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还发现,许多细菌之所以致病,是由其分泌的成孔毒素引起的。这些成孔毒素是由细菌分泌产生的毒蛋白,它不仅仅是细菌的主要毒力和致病因子,还参与了细菌的生长和发育等过程。包括气单胞菌溶素和CAMP因子在内的成孔毒素能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孔状聚合物,并嵌入细胞膜内形成小孔,从而破坏细胞渗透屏障,导致反向离子交换和其他致命反应,最终杀死宿主细胞并导致疾病。但大多数的成孔毒素是亲水性的蛋白,并不含有明显的成孔结构,为了建立跨膜孔,成孔毒素通常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糖基磷脂酰肌醇(GPI)结合,从而形成孔状聚合物,并将聚合物插入至细胞膜中形成小孔。而GPI锚是一类天然糖脂,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它通过将自身的脂质部分插入细胞膜的方式将蛋白质或糖蛋白固定在细胞表面。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孔毒素CAMP因子既能与GPI结合,又能与GPI结构片段结合,并且不含磷酸甘油脂的GPI衍生物能够抑制由CAMP因子导致的绵羊红细胞溶血现象。鉴于此,本论文另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筛选有效的基于GPI结构的成孔毒素抑制剂,主要包括:设计与合成一系列基于GPI结构的不同大小结构特征的衍生物;设计合成了基于氟硼二吡咯(BODIPY)荧光染料为标记探针的GPI衍生物,用于成孔毒素抑制剂的筛选。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一、对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寡糖衍生物以及荧光或生物素标记的GPI锚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做了详细综述。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重复片段是由一分子糖醛酸和一分子葡萄糖以β-(1→4)键相连组成的二糖,由于分子中含有糖醛酸,其寡糖合成分为两种方式.①通过合理的保护基操作和组装策略,直接使用糖醛酸模块来构建糖链,最后脱除全部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②全部使用葡萄糖模块来构建糖链,然后选择性地裸露出需要转化为糖醛酸的葡萄糖模块6-OH,最后一步将所有的羟亚甲基(CH2OH)氧化为羧基(COOH)来实现糖醛酸的引入。而对于荧光或生物素标记的GPI锚衍生物的合成,主要是荧光分子或生物素衍生物中含有竣基,与GPI锚结构中额外的氨基以酰胺键相连,由于GPI锚结构中含有一分子氨基葡萄糖,在荧光分子或生物素与GPI锚缩合之前,氨基葡萄糖上自由的2-氨基先采用Boc保护基团保护,最后Boc保护基在缩合反应后用强酸脱除得到目标化合物。二、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相关寡糖及其蛋白缀合物的合成和免疫活性评价。我们以D-葡萄糖为起始原料,利用预活化糖苷化方法,首先构建了关键中间体二糖SP-10,利用SP-10来获得其他二糖和叁糖模块,同时SP-10还起到延伸糖链的作用。通过[3+2]、[4+2]、[3+4]、[4+4]的组装策略成功构建了全保护五、六、七、八糖糖链,合成过程中充分利用苯甲酰基的邻基参与作用立体专一性地生成β糖苷键。选择性地裸露出葡萄糖基6-OH,一步将葡萄糖残基氧化成葡萄糖醛酸残基,最后脱除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SP-(1-4)。通过交联剂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醋,SP-(1-4)分别与载体蛋白BSA和TT共价缀合得到一系列寡糖蛋白缀合物,其载糖量是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MALDF-TOF)质谱仪测定载体蛋白缀合前后分子量的差值计算得来。SP3寡糖蛋白缀合物的初步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引起依赖于T细胞的免疫应答,产生IgG抗体,并且五、六糖蛋白缀合物的免疫效果要显着强于七、八糖蛋白缀合物的免疫效果。叁、GPI荧光标记物和基于GPI结构的成孔毒素抑制剂合成。我们分别以D-氨基葡萄糖和α-甲苷葡萄糖为起始原料,制得氨基葡萄糖供体GI-24和光学纯肌醇受体GI-38,进而偶联得到底座伪二糖GI-40。与此同时,以D-甘露糖为起始原料制备了甘露叁糖供体GI-56。随后,采用[3+2]组装策略构建了全保护GPI核心伪五糖GI-57,紧接着在其Man-Ⅲ的6-O位引入磷酸乙醇胺、将氨基葡萄糖2-氨基以Boc保护基保护,催化氢化后的产物GI-62与含有羧酸长链的BODIPY衍生物GI-66在HATU[2-(7-氧化苯并叁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作用下缩合。可惜的是,用酸性选择脱除Boc保护基的同时终产物失去了荧光性。我们又将Boc保护基替换成碱性脱除的Fmoc保护基,成功制得GPI荧光标记物GI-14和15。另一方面,以D-甘露糖为起始原料制备了Man-I的2-O位含有乙酰基的甘露单、二、叁糖硫苷供体(GI-46、86、89),然后采用[1+2]、[2+2]、[3+2]组装策略构建了伪叁、四、五糖(GI-90、95、100),脱除Man-1 2-O位乙酰基或肌醇1-O位对甲氧基苄基,紧接着磷酸乙醇胺化或单磷酸化。与此同时,将光学纯肌醇模块和伪二糖模块结构中肌醇1-OH单磷酸化,最后脱除保护基得到了一系列含有不同官能团、糖链长短不一的GPI衍生物GI-(1-13)。上述制备系列GPI化合物GI-(1-13)和两种GPI荧光探针GI-14、15为筛选有效的成孔毒素的抑制剂奠定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宋战辉,陈创夫[3](2015)在《金黄色葡萄球菌5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环境常在菌,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致病菌,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从患乳腺炎的奶牛乳汁中分离到的致病菌近一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分离菌株中94%~100%含有荚膜多糖(Cp)[1]。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多糖共有11种血清型,其中5型和8型荚膜多糖约占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5年05期)

王楷宬,赵峡,陆承平,姚火春[4](2014)在《猪链球菌1、2、14、1/2型荚膜多糖的单糖组成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猪链球菌1、2、14和1/2型间存在单向或双向的交叉抗原性,这种交叉抗原性的产生原因至今未被揭示。【方法】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柱对猪链球菌14和1/2型荚膜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经苯酚-硫酸检测和dot-ELISA辅助鉴定,确定荚膜多糖成分。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14和1/2型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分子量分别为487.38 kDa和512.72 kDa。【结果】经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标记液相色谱法和核磁共振测定14和1/2型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单糖组成分别为:Glc/Gal/GlcNAc/Rha/Neu5Ac(1∶2.94∶1.35∶0.24∶0.37)和Glc/Gal/GlcNAc/GalNAc/Rha/Neu5Ac(1∶1.67∶1.05∶0.93∶0.72∶0.7)。并与已知的猪链球菌1、2型荚膜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4种血清型荚膜多糖都具有Glc、GlcNAc、Gal和Neu5Ac,但单糖组成和比列并无明显相似性,这种交叉抗原性可能是由于荚膜多糖的空间结构相似性和(或)细胞表面的其他成分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威,廖红梅,谢谦,黄放,邹莎莎[5](2013)在《肺炎球菌1型荚膜多糖多克隆抗体制备与夹心ELISA法建立及其在多糖浓度测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肺炎球菌1型全菌体制备多克隆抗体,并且利用该抗体建立肺炎1型荚膜多糖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检测发酵和纯化过程中的多糖浓度。方法用灭活的1型肺炎链球菌免疫家兔6周,获得高滴度的抗多糖血清,经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的兔抗肺炎1型多糖抗体IgG。以纯化IgG作为包被抗体,加入多糖样品,再以生物素化的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建立夹心ELISA法检测肺炎1型多糖浓度。确定标准曲线的最佳线性范围,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准确性和精密度验证。结果兔免疫血清经过双向免疫扩散检测抗体滴度可达1∶32;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56~50 ng/mL;最低检测限为3.13 ng/mL。在标准品中混入其他型别多糖或培养基,回收率分别为102%和108%;该方法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分别为6.08%和7.01%。结论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其特异性、准确性和精密度均良好,可以特异地检测肺炎球菌1型多糖浓度。(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3年05期)

袁林,王贤卓,郭建军[6](2013)在《金黄色葡萄菌5型荚膜多糖偶联鞭毛蛋白疫苗对小鼠乳腺炎模型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金黄色葡萄菌5型荚膜多糖(CP5)分别与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Flagellin、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了偶联,并在小鼠模型上比较了这2种偶联疫苗所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粘膜免疫反应。[方法]以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为载体蛋白,与CP5进行化学偶联,并在小鼠乳腺部位免疫,然后通过检测小鼠乳汁中的抗体分析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乳腺局部免疫后flagellin-CP5组在乳腺部位引起了sIgA为代表的粘膜免疫反应和IgG为主的体液免疫反应。CP5和鞭毛蛋白的偶联物能够诱导更高的体液免疫以及粘膜免疫反应。[结论]鞭毛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佐剂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王姝懿[7](2012)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8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偶联物免疫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cow mastitis)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而荚膜多糖和黏附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主要的毒力因子。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机体后,由于荚膜多糖的抗吞噬作用,使其难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进而细菌的黏附素识别并特异性的黏附到组织、细胞的特定分子上是感染的关键,细菌成功定植后,进一步产生酶和毒素,使得感染难以控制。因此本文通过化学方法将荚膜多糖和黏附素蛋白偶联,制备偶联物,并对其进行免疫学特性的研究。从而为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多糖-黏附素蛋白二价毒力因子疫苗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本实验研究在哥伦比亚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营养成分,通过观察菌落生长情况,从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用此条件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采用加酶法对血清8型荚膜多糖进行提取,并用酚提蛋白法和过柱层析法对提取的粗糖进行纯化,同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在获得纯化的血清8型荚膜多糖的基础之上,以己二酰肼为间桥,碳二亚胺为偶联剂,纯化的ClfA-FnBPB融合蛋白为载体蛋白,使CP和ClfA-FnBPB偶联制备偶联物。在偶联过程中确定荚膜多糖-蛋白质偶联物的最佳质量比。其次,利用紫外光谱扫描法、苯酚-硫酸法等对偶联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计算偶联比。最后,用制备的偶联物免疫Ba1B/c小鼠,同时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并对小鼠进行攻毒保护试验,评价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产生血清8型荚膜多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加有1%乳糖、2%NaCl和10%胎牛血清的哥伦比亚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旺盛。用此条件培养的菌株提纯的荚膜多糖,其粗糖的纯度为34.43%,精制多糖的纯度为79.68%。核酸和蛋白的含量为0.1365mg/mL。用化学方法制备的荚膜多糖-蛋白质偶联物在其质量比为1:2时可证明偶联成功,计算得到偶联比为1:1.89。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二免后7天,偶联物组可产生抗体,且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6400,说明偶联物刺激小鼠产生了免疫应答。阴性对照组和单独多糖组均没有抗体产生,而单独融合蛋白组在二免后产生了抗体反应,但抗体效价较低,最高时仅为1:100。本实验对叁免后两周的小鼠进行攻毒保护,结果表明,偶联物组的攻毒保护率最高,可达80%,而阴性对照组、单独多糖组以及单独融合蛋白组的保护率分别为20%、30%和60%,可见荚膜多糖-蛋白质偶联物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达到了本实验的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杨学云,吴建勇,李建军,王登峰,王治才[8](2012)在《金黄色葡萄球菌5型荚膜多糖偶联抗原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5型荚膜多糖(CP5)纯化与偶联技术方法,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CP5偶联抗原,采用高压破碎菌体的方法释放荚膜多糖,酶处理去除核酸和蛋白质,通过离子交换层析进一步纯化,得到纯化的CP5,并对其纯度和反应原性进行检测;采用己二酸二酰肼(ADH)间桥法制备CP5-牛血清白蛋白(CP5-BSA)偶联抗原,加佐剂免疫小鼠,进行抗体水平测定。结果表明,纯化的CP5纯度为675.1g/kg,经用免疫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纯化多糖仅与同型菌株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偶联抗原CP5-BSA可以刺激小鼠产生CP5免疫应答。此研究结果为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刘春生,徐耀辉,陈陆,杨霞,王新娟[9](2011)在《猪链球菌9型荚膜多糖cps9G基因的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克隆表达猪链球菌9型荚膜多糖部分抗原表位。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法以猪链球菌9型河南分离株PY-2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cps9G全基因序列。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amHⅠ、XhoⅠ进行双酶切后,将其定向克隆到p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ps9G,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结果表明,经1.2mmol/L IPTG诱导4h后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菌株表达出了约50 700的融合蛋白条带,与预期一致。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具有特异的生物学活性。这为以后建立快速、简便、特异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制备单克隆抗体提供了较好的抗原,同时为研制猪链球菌亚单位疫苗和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吴建勇,杨学云,王治才[10](2010)在《金黄色葡萄球菌8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反应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金黄色葡萄球菌8型荚膜多糖(CP8),采用高压破碎菌体释放荚膜多糖,酶处理去除核酸和蛋白,再通过离子交换层析进一步纯化得到CP8荚膜多糖,并对荚膜多糖的纯度和反应原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得到的荚膜多糖纯度为63.83%,净产量为6.23 mg/L。用免疫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结果纯化的CP8仅与CP8抗血清反应,反应原性在pH2.5~11.5范围内稳定。表明,获得的CP8荚膜多糖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良好的反应原性,可用于制备载体蛋白-荚膜多糖完全抗原,研发有效的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型荚膜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菌感染一直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为了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人们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但目前主要是使用抗生素类等抗菌药物来杀灭病原体。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为了应对新出现的感染危机,人们需要研发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糖类化合物可以说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结构最多样性的有机物。细胞糖萼是一层覆盖在细胞表面的糖质,它参与细胞分化、识别、粘附,甚至包括病理发展等多种生物过程。细菌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就是一类细胞糖萼,很多细菌的荚膜多糖不仅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荚膜多糖糖链结构的差异还是细菌分型的重要依据,而且很多荚膜多糖具有免疫原性、结构高度保守性,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研制疫苗的理想靶标抗原。人们通过接种糖类疫苗来预防一些细菌的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等都已上市应用,相比于抗生素,这些细菌糖类疫苗疫苗可以大规模接种,且接种后可长效防护。其中肺炎链球菌第一代疫苗是荚膜多糖疫苗,但是,单纯的荚膜多糖免疫原性较差,不能产生依赖于T细胞的免疫应答。为了解决该问题,人们将荚膜多糖与免疫原性较强的载体蛋白进行共价连接制备多糖蛋白缀合物,发展了第二代多糖结合疫苗。但上述两代细菌疫苗的多糖来源均为细菌提取,获得的荚膜多糖存在微观不均一、制备的糖蛋白缀合物存在质量不易控制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通过化学手段合成结构明确、糖链长短不一的荚膜多糖寡糖抗原,进而与载体蛋白相连制备糖蛋白缀合物,发展了第叁代半合成疫苗,并且通过构效关系的研究,可确定出最佳的寡糖抗原结构。肺炎链球菌3型(SP3)是强致病性的亚型之一,它可引起成人侵袭性肺炎球菌病、坏死性肺炎和急性中耳炎。尽管SP3 CPS已经在肺炎十叁价多糖结合疫苗(PCV13)中存在,但其CPS缀合物表现出较低的免疫球蛋白G(IgG)响应,影响了整个PCV13的保护功效。因此,本论文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以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为研究对象,制备系列具有明确抗原结构特征的SP3寡糖蛋白缀合物用于免疫活性评价:设计与合成了四个含有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重复片段的寡糖抗原(五、六、七、八糖);并将寡糖抗原与破伤风类毒素(TT)缀合得到寡糖蛋白缀合物候选疫苗;最后对制备缀合物的免疫活性和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还发现,许多细菌之所以致病,是由其分泌的成孔毒素引起的。这些成孔毒素是由细菌分泌产生的毒蛋白,它不仅仅是细菌的主要毒力和致病因子,还参与了细菌的生长和发育等过程。包括气单胞菌溶素和CAMP因子在内的成孔毒素能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孔状聚合物,并嵌入细胞膜内形成小孔,从而破坏细胞渗透屏障,导致反向离子交换和其他致命反应,最终杀死宿主细胞并导致疾病。但大多数的成孔毒素是亲水性的蛋白,并不含有明显的成孔结构,为了建立跨膜孔,成孔毒素通常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糖基磷脂酰肌醇(GPI)结合,从而形成孔状聚合物,并将聚合物插入至细胞膜中形成小孔。而GPI锚是一类天然糖脂,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它通过将自身的脂质部分插入细胞膜的方式将蛋白质或糖蛋白固定在细胞表面。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孔毒素CAMP因子既能与GPI结合,又能与GPI结构片段结合,并且不含磷酸甘油脂的GPI衍生物能够抑制由CAMP因子导致的绵羊红细胞溶血现象。鉴于此,本论文另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筛选有效的基于GPI结构的成孔毒素抑制剂,主要包括:设计与合成一系列基于GPI结构的不同大小结构特征的衍生物;设计合成了基于氟硼二吡咯(BODIPY)荧光染料为标记探针的GPI衍生物,用于成孔毒素抑制剂的筛选。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一、对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寡糖衍生物以及荧光或生物素标记的GPI锚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做了详细综述。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重复片段是由一分子糖醛酸和一分子葡萄糖以β-(1→4)键相连组成的二糖,由于分子中含有糖醛酸,其寡糖合成分为两种方式.①通过合理的保护基操作和组装策略,直接使用糖醛酸模块来构建糖链,最后脱除全部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②全部使用葡萄糖模块来构建糖链,然后选择性地裸露出需要转化为糖醛酸的葡萄糖模块6-OH,最后一步将所有的羟亚甲基(CH2OH)氧化为羧基(COOH)来实现糖醛酸的引入。而对于荧光或生物素标记的GPI锚衍生物的合成,主要是荧光分子或生物素衍生物中含有竣基,与GPI锚结构中额外的氨基以酰胺键相连,由于GPI锚结构中含有一分子氨基葡萄糖,在荧光分子或生物素与GPI锚缩合之前,氨基葡萄糖上自由的2-氨基先采用Boc保护基团保护,最后Boc保护基在缩合反应后用强酸脱除得到目标化合物。二、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相关寡糖及其蛋白缀合物的合成和免疫活性评价。我们以D-葡萄糖为起始原料,利用预活化糖苷化方法,首先构建了关键中间体二糖SP-10,利用SP-10来获得其他二糖和叁糖模块,同时SP-10还起到延伸糖链的作用。通过[3+2]、[4+2]、[3+4]、[4+4]的组装策略成功构建了全保护五、六、七、八糖糖链,合成过程中充分利用苯甲酰基的邻基参与作用立体专一性地生成β糖苷键。选择性地裸露出葡萄糖基6-OH,一步将葡萄糖残基氧化成葡萄糖醛酸残基,最后脱除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SP-(1-4)。通过交联剂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醋,SP-(1-4)分别与载体蛋白BSA和TT共价缀合得到一系列寡糖蛋白缀合物,其载糖量是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MALDF-TOF)质谱仪测定载体蛋白缀合前后分子量的差值计算得来。SP3寡糖蛋白缀合物的初步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引起依赖于T细胞的免疫应答,产生IgG抗体,并且五、六糖蛋白缀合物的免疫效果要显着强于七、八糖蛋白缀合物的免疫效果。叁、GPI荧光标记物和基于GPI结构的成孔毒素抑制剂合成。我们分别以D-氨基葡萄糖和α-甲苷葡萄糖为起始原料,制得氨基葡萄糖供体GI-24和光学纯肌醇受体GI-38,进而偶联得到底座伪二糖GI-40。与此同时,以D-甘露糖为起始原料制备了甘露叁糖供体GI-56。随后,采用[3+2]组装策略构建了全保护GPI核心伪五糖GI-57,紧接着在其Man-Ⅲ的6-O位引入磷酸乙醇胺、将氨基葡萄糖2-氨基以Boc保护基保护,催化氢化后的产物GI-62与含有羧酸长链的BODIPY衍生物GI-66在HATU[2-(7-氧化苯并叁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作用下缩合。可惜的是,用酸性选择脱除Boc保护基的同时终产物失去了荧光性。我们又将Boc保护基替换成碱性脱除的Fmoc保护基,成功制得GPI荧光标记物GI-14和15。另一方面,以D-甘露糖为起始原料制备了Man-I的2-O位含有乙酰基的甘露单、二、叁糖硫苷供体(GI-46、86、89),然后采用[1+2]、[2+2]、[3+2]组装策略构建了伪叁、四、五糖(GI-90、95、100),脱除Man-1 2-O位乙酰基或肌醇1-O位对甲氧基苄基,紧接着磷酸乙醇胺化或单磷酸化。与此同时,将光学纯肌醇模块和伪二糖模块结构中肌醇1-OH单磷酸化,最后脱除保护基得到了一系列含有不同官能团、糖链长短不一的GPI衍生物GI-(1-13)。上述制备系列GPI化合物GI-(1-13)和两种GPI荧光探针GI-14、15为筛选有效的成孔毒素的抑制剂奠定物质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荚膜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刘茹凤,王欣茹,李红,陈晓航,冯宜扬.检测人血清中肺炎球菌10A型荚膜多糖IgG抗体的包被抗原适用性研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9

[2].熊成鹤.肺炎链球菌3型荚膜多糖的寡糖蛋白缀合物和GPI结构的成孔毒素抑制剂的合成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宋战辉,陈创夫.金黄色葡萄球菌5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

[4].王楷宬,赵峡,陆承平,姚火春.猪链球菌1、2、14、1/2型荚膜多糖的单糖组成比较[J].微生物学报.2014

[5].刘威,廖红梅,谢谦,黄放,邹莎莎.肺炎球菌1型荚膜多糖多克隆抗体制备与夹心ELISA法建立及其在多糖浓度测定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3

[6].袁林,王贤卓,郭建军.金黄色葡萄菌5型荚膜多糖偶联鞭毛蛋白疫苗对小鼠乳腺炎模型的保护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

[7].王姝懿.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8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偶联物免疫学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8].杨学云,吴建勇,李建军,王登峰,王治才.金黄色葡萄球菌5型荚膜多糖偶联抗原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12

[9].刘春生,徐耀辉,陈陆,杨霞,王新娟.猪链球菌9型荚膜多糖cps9G基因的原核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11

[10].吴建勇,杨学云,王治才.金黄色葡萄球菌8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反应原性[J].中国兽医科学.2010

标签:;  ;  ;  ;  

型荚膜多糖论文-刘茹凤,王欣茹,李红,陈晓航,冯宜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