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参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我参照加工,空间距离,增强效应
空间参照论文文献综述
章鹏程,李杨卓,周淑金,高湘萍,潘鑫[1](2019)在《自我参照加工的近空间距离增强效应: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空间距离如何影响自我参照加工。首先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不同空间距离怎样影响自我参照加工的过程,再结合再认测试验证影响的稳定性。结果显示:(1)学习阶段,近空间距离在晚期认知加工阶段对自我参照加工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在再认测试中得到了验证;(2)研究结果同样也发现了学习阶段近空间距离对他人参照加工的增强作用,但未在再认测试中得到验证。本研究证实了近空间距离能够促进自我参照更加精细化加工,拓展了对自我参照加工的认识和自我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朱玲,王树声,李小龙,石璐[2](2019)在《文象:一种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设计的环境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1.何谓"文象"中国有"观物取象"的文化传统,对城市规划有较深的影响。中国规划善于提炼环境中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物象,并以之作为参照,建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这些影响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设计的特殊环境物象可称之为"文象",其对于构建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历来为规划家所重视。"文象"涉及到自然山水、文化遗存等,如两山对峙的"天阙"、叁峰列峙而中峰高两侧峰低的"笔架山"、流水弯折回旋的"回澜",以及"文山""象山""凤山"等特殊形态的自然山川;此外,历史遗留的文化建筑、文化遗迹等也是"文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6期)
王姗,潘运,苏元平[3](2018)在《空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的空间参照框架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认知的研究表明,数字可系统表征到相应的空间位置,即较小数字与左侧空间相关联,较大数字与右侧空间相关联。关于数字与空间联结的主要证据是空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SNARC效应)。当前大量研究证实SNARC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关于效应的产生机制仍存在着争论。本文在梳理分析相关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的影响,分析了某一特定空间参照框架、空间参照框架组织(多重参照框架、激活次级参照框架)在SNARC效应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但空间参照框架是否是SNARC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刘鹏飞,赫曦滢[4](2018)在《马克思主义解放政治学与空间重塑——以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为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融入地理学元素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政治学理论是美国着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哈维通过分析《共产党宣言》中的解放政治意蕴,对空间进行了批判性的政治重构,并进一步塑造了在宏观与微观、社会与身体之间流动相通的唯物辩证法。针对于地理差异性与多样性研究的地理不平衡发展理论是哈维解放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抓手。在此基础上,哈维将乌托邦细分为空间和社会两种形式,并将其辩证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其"辩证乌托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杨阳[5](2018)在《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数字加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空间—数字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简称SNARC效应)一直是数字加工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热点之一。国外大量研究表明,SNARC效应和空间参照框架密切相关。尽管国外研究从多重组织的参照框架角度探讨了SNARC效应的发生,但非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下不同类型的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从SNARC效应的影响因素这一焦点问题出发,以在非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中存在着基于主体(个体的想象)和基于客体(实物的呈现)两种不同程度的空间参照框架为主线。设计了两个实验,探讨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与非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一致和交叉的情况下SNARC效应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基于主体的空间参照框架和基于客体的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影响的差异。本研究以162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包括两个实验,其中82名被试完成实验一(基于主体的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的影响)的任务,80名被试完成实验二(基于客体的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的影响)的任务。两个实验中的被试分别分为四个组,分别完成HH(水平的空间参照框架下要求被试按左右水平的键做反应,即非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和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保持水平方向一致)、HV(水平的空间参照框架下要求被试按底端到顶部垂直的键做反应,即水平非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和垂直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保持水平与垂直方向交叉)、VH(近远垂直的空间参照框架下要求被试按左右水平的键做反应,即近远垂直非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和水平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保持近远垂直与水平方向交叉)和VV(近远垂直的空间参照框架下要求被试按底端到顶部垂直的键做反应,即非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和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保持近远垂直方向一致)四种条件的实验任务。研究结果发现:(1)基于主体的空间参照框架下,HH和VV条件下出现显着的SNARC效应,HV和VH条件下SNARC效应消失;(2)基于客体的空间参照框架下,HH和VV条件下出现显着的SNARC效应,HV和VH条件下SNARC效应消失;(3)HH条件下,基于主体的空间参照框架和基于客体的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4)VV条件下,基于主体的空间参照框架和基于客体的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的影响有显着差异,基于客体的空间参照框架下SNARC效应增强。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在空间参照框架与SNARC效应的关系中,非自我中心空间参照框架和自我中心空间参照框架方向一致是SNARC效应出现的必要条件;在非自我为中心的空间参照框架中存在着基于主体和基于客体两中不同类型的空间参照框架,其对SNARC效应的影响不同。(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1)
李士一,白学军,孙弘进[6](2017)在《空间参照信息影响内隐记忆的空间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特定视角习得的场景记忆能否从新异视角进行提取,是空间记忆领域的经典问题。研究发现,如果视角变化是由观察者移动带来的,在新异视角下的记忆提取成绩与学习视角一样好,被称为空间更新效应。观察者移动带来的空间更新的机制存在争论:在此过程中观察者更新了与每个物体的关系,还是更新了与空间参照信息的关系?具体到实验设计中,观察者移动带来的空间更新能否独立于空间参照信息而存在(Mou, et al., 2004)?前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多基于外显记忆任务,本研究考察内隐记忆中的空间更新是否依赖与空间参照信息。本研究采用背景提示效应这一内隐空间记忆的范式,以6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重复场景、新异场景)×2(学习阶段、测试阶段)×2(观察者移动、观察者不动)×2(有、无空间参照信息)的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场景中有、无空间参照信息时,观察者移动带来的视角变化对背景提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存在空间参照信息时,背景提示效应能够在观察者运动后的新异视角得到迁移;当没有空间参照信息时,习得的效应不能迁移到新视角。该结果表明在内隐记忆的空间更新依赖于空间参照系信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李科辉[7](2017)在《参照政府采购模式,试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事业的综合发展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参照政府采购模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事业可从工程、货物和服务叁个方向突破,产业市场应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博物馆学文集.12》期刊2017-11-01)
宋晨[8](2017)在《空间信息的内隐学习:自我参照还是环境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着大量丰富的空间信息,一方面我们进行着有意识外显地学习、记忆;另一方面我们大脑里存在一种无意义的记忆形式参与和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记忆加工。Chun和Jiang(1998)将目标物体与特定的整体背景同时多次呈现给被试时,发现被试会形成内隐记忆从而加速自己的搜索行为,即背景线索效应。我们很多时候需要组织空间信息、表征空间方位、给予物体具体定位。常会用到空间参照框架去表征空间方位。空间参照框架分为自我中心参照和环境中心参照。自我中心参照是以观察者本身为参照物,基于自身与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表征空间中的物体方位。环境中心参照是以地球经纬线为参照物,基于环境与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表征空间中的物体方位。个体在进行环境中心参照表征过程中,利用的环境信息分为两种:(1)环境特征信息;(2)物体间的信息,如物体间朝向一致性。在个体学习空间环境信息时,是以自我中心参照表征还是以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目前还存有争论。本研究设计4项实验来探讨这一问题。实验1探究个体在学习空间信息时,能否内隐地采用环境中心参照表征。实验中采用背景线索效应范式,通过旋转屏幕这一操作来分离环境中心参照和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以15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字母L和T组成的搜索场景为实验材料。实验设计是2(场景:重复,新异)X7(时间阶段:1-7)两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实验场景和时间阶段,因变量为被试的搜索反应时间。结果发现:学习阶段,被试表现出了背景线索效应。测试阶段,背景线索效应得到了保持。表明个体能够内隐地采用环境中心参照表征空间信息。实验2探究个体在学习空间信息时,是否内隐地利用了环境信息-屏幕边框进行空间表征。实验采用背景线索效应范式,在测试阶段,使用黑色圆环遮挡可提供环境特征信息的屏幕边框。以15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材料和实验设计与实验1相同。结果发现:学习阶段,被试表现出了背景线索效应。测试阶段,背景线索效应得到了保持。表明个体没有内隐地利用环境特征-屏幕边框进行空间表征。实验3探究个体在学习空间信息时,是否内隐地利用了环境信息-物体间的统一朝向进行空间表征。实验中采用背景线索效应范式,操纵了场景中干扰字母L的朝向,使它们分别随机旋转45°、90°、135°、180°、225°、270°。同时在测试阶段继续用黑色圆环对屏幕进行遮挡。以16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学习阶段,被试表现出了背景线索效应。测试阶段,背景线索效应消失。表明个体利用了统一的物体朝向进行空间表征。实验4探究个体在学习空间信息时,是否具备内隐地利用环境信息-屏幕边框进行空间表征的能力。实验中采用背景线索效应范式,操纵了场景中干扰字母L的朝向,仅仅保留场景与屏幕边框的联系。以16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学习阶段,被试表现出了背景线索效应。测试阶段,背景线索效应消失。表明个体并不具备利用屏幕边框信息进行表征的能力。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到以下结论:1.背景线索效应学习并不只是基于快照式的自我中心参照表征的,也可以利用环境中心参照进行表征。2.在学习空间信息过程中,被试可以内隐地利用环境信息作为参照。3.在旋转屏幕条件下,被试没有且并不能利用物体与屏幕边框的相对关系来进行空间表征。4.在旋转屏幕条件下,被试能够内隐地借助物体间统一朝向性来表征空间信息。(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严楚尧[9](2017)在《以空间为参照的返回抑制源自预期性重投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视觉刺激出现在先前注意停留过的位置时我们对其加工效率会降低,这种注意的抑制性机制被称作返回抑制。返回抑制被认为通过抑制注意返回先前停留的位置从而提高个体对视觉信息的搜索效率。为实现该功能,返回抑制需要以外界空间为参照。早期研究发现,眼跳结束后在线索的空间位置上存在返回抑制效应,证明返回抑制被编码在空间参照系中。新近的研究表明返回抑制还被编码在视网膜参照系中,并有学者认为返回抑制可以通过在视网膜参照系上被预期性重投射到线索的空间位置,生成以空间为参照的返回抑制。本论文的目的便是证明该假设。在研究1中我们通过返回眼跳任务观察到返回抑制效应在视网膜参照系上动态转移所产生的视网膜痕迹,表明以空间为参照的返回抑制本质上被编码在视网膜参照系中,是通过重投射机制形成的。在研究2中我们通过在眼跳发生前呈现目标刺激并测量反应时,进一步检验返回抑制的重投射是否具有预期性。结果发现在眼跳发生前瞬间,返回抑制效应被预期性重投射到眼跳后线索未来的视网膜位置上。随后我们进一步证明该效应不是由于返回抑制的空间分布所引发的虚假效应。本文的结果首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证明以空间为参照的返回抑制是通过预期性重投射机制形成的。(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王爱君,沈路,迟莹莹,刘晓乐,陈骐[10](2016)在《听障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要求被试分别在近处空间和远处空间完成空间参照框架的判断任务,考察了听障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相对于听力正常人群,听障人群完成自我参照框架判断任务的反应时更长,而在完成环境参照框架判断任务无显着差异;(2)听障人群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交互作用呈现出相反模式。研究表明,听障人群在听力功能受损后,其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也产生了变化。(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空间参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何谓"文象"中国有"观物取象"的文化传统,对城市规划有较深的影响。中国规划善于提炼环境中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物象,并以之作为参照,建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这些影响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设计的特殊环境物象可称之为"文象",其对于构建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历来为规划家所重视。"文象"涉及到自然山水、文化遗存等,如两山对峙的"天阙"、叁峰列峙而中峰高两侧峰低的"笔架山"、流水弯折回旋的"回澜",以及"文山""象山""凤山"等特殊形态的自然山川;此外,历史遗留的文化建筑、文化遗迹等也是"文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参照论文参考文献
[1].章鹏程,李杨卓,周淑金,高湘萍,潘鑫.自我参照加工的近空间距离增强效应: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9
[2].朱玲,王树声,李小龙,石璐.文象:一种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设计的环境参照[J].城市规划.2019
[3].王姗,潘运,苏元平.空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的空间参照框架解释[J].心理研究.2018
[4].刘鹏飞,赫曦滢.马克思主义解放政治学与空间重塑——以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为参照[J].贵州社会科学.2018
[5].杨阳.空间参照框架对SNARC效应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8
[6].李士一,白学军,孙弘进.空间参照信息影响内隐记忆的空间更新[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7].李科辉.参照政府采购模式,试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事业的综合发展空间[C].博物馆学文集.12.2017
[8].宋晨.空间信息的内隐学习:自我参照还是环境参照?[D].天津师范大学.2017
[9].严楚尧.以空间为参照的返回抑制源自预期性重投射[D].杭州师范大学.2017
[10].王爱君,沈路,迟莹莹,刘晓乐,陈骐.听障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J].心理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