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速公路建设中景观绿化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广西高速公路建设中景观绿化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广西高速公路建设景观绿化工作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韦丁学[1](2021)在《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设计文件审查工作管理探讨》文中认为文章结合广西某高速公路投资管理公司建设管理工作经验,阐述了当前加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审查工作的背景和理念,分析了勘察设计文件审查工作的管理要点,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维鑫[2](2021)在《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与景观环境一直以来以一种互动关系共生于一个系统之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创造了不同的城市类型,其中山水城市模式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城市典范。中国古代营城往往离不开山水环境,视其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的城市研究却往往与古人营城所展示出来的山水人居环境思想有所偏差。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容易被忽视,过度人工化趋势明显,伴随着地域文化特色的逐步衰微,使得城市风貌特色逐步衰退,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趋同现象。桂林是我国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桂林城市的风景建设一直与城市建设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山水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指导桂林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其城市与风景建设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桂林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对城市特色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景一体化理论为依据,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基于城景交互的视角,将建国以后桂林的城市规划划分为城景决择期、城景协调期、城景创新期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风景建设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各个时期城市发展与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发现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具有“街巷对景”、“建筑隐景”、“城市融景”、“人文点景”四个规律,总结出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同时,依据桂林的城景交互规律和模式,探讨桂林城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未来发展构想,以期延续和强化桂林山水城市特征,为桂林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与桂林类似的山水城市提供借鉴。

冯慧[3](2020)在《秦岭重要生态功能区路域生态影响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宝汉高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建设是现代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穿越山区的情况日趋增多。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在高速公路选线、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开展科学评估,制订和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协调公路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山区公路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秦岭是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功能,是国家层面确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时秦岭山地也是连接我国南北骨干交通的重要咽喉。本研究针对现阶段道路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宝汉高速西线(坎坪至石门段)作为研究样段,通过资料分析、野外考察、问卷调查、“3S”技术等方法,提出了路域景观生态系统动态模型,明确了路域景观生态系统评价的空间尺度,构建了路域景观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例验证。文中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区域视角提出了路域景观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分析框架,设定高速公路路域影响范围按照大-中-小(辐射区-基质区-核心区)三个尺度层次,用以判定不同尺度区域逐层递进的影响效应。以理想路线选择模型为切入点,建立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理想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因素指标进行评估,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及影响序列,判定不同尺度下的各指标对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相适宜平衡状态的影响关系,选取关键性指标带入到理想道路路线选择验证实例中,综合评价分析及问题诊断。2.设定路域评价范围,得出交通走廊生态安全区。以宝鸡渭河以南,汉中汉江以北,东以宝鸡市行政区边界及汉中市行政区边界为界,西以勉县、宁强县与汉江交汇点止的区域,作为路域大尺度(辐射区)评价范围。采用30m分辨率的区域生态系统分类数据,应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辐射区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估,明确各类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的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特征。从总体上看,辐射区域生态极重要区和极敏感区连片分布,面积9907.93km2,占影响区总面积的54.99%;其次为重要区面积7180.53km2,占影响区总面积的39.85%;一般区集中在平原和河谷一带,面积929.73km2,占影响区总面积的5.16%,说明辐射区整体上属于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在对其贯穿南北连接“宝鸡-汉中”高速公路的生态交通走廊应避开极重要区域,在重要、一般等级区域内进行规划。最终将交通走廊选在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均为重要等级的汉台区-勉县-留坝-凤县一线,所在区域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确定的交通走廊位置适宜。3.在明确高速公路走廊位置的基础上,针对路域生态系统的基质区-核心区评价层次,从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水环境、动植物分布、环境敏感区等生态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区域内交通网、道路服务公众调查、景观现状、景观敏感性、各段路域景观环境等因素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得出高速公路路域内村镇、林带、水库、农田、地表饮用水、动植物通道、沿线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空间分布。根据路线走廊方案,经筛选和调整,选取公路重点区域敏感路段进行比选,结合经济投资分析,选取避让重点生态区域,沿河流走向布设线路,采用桥梁跨越、隧道穿行等的建设模式。制定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明确“避让多桥隧”公路模式设置的合理性。4.针对路域重点区域的重要节点及点位评价分析,提出生态保护优化策略。对节点区域道路景观提出沿线景观恢复对策及景观绿化设计的优化方案。规划设计道路沿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通过美学价值改善其空间功能,合理确定沿线各服务区、停车区,进行构筑物环境区域的美学处理,完成沿线范围布线区域的农田景观、隧道景观、山水林带景观、湿地景观、乡村风景的特殊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方案。最后,在道路景观生态管理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本研究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人为道路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问题,提出了从公路规划走廊选线、方案比选、重点段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的分析框架和管理对策,为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支撑能力,保护原有生态环境,降低人为破坏度,实现路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潘斌[4](2020)在《基于生态理念的美丽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人次逐年增高,促使众多个性化、自由式旅游的兴起,人们希望在出游途中可以感受安全、舒适、畅通、美丽的行车环境以及使用人性化的服务设施,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美丽公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产物,致力于为居民提供绿色优美出行环境的同时实现沿线经济的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美丽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在考虑功能性的前提下还应该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使美丽公路既满足交通运输、行车安全、通行效率等要求,又能与周边环境形成一路一景观,一路一特色的多元化格局。然而,目前国内关于美丽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及设计方法较为匮乏,如何在美丽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中做到既减少对沿路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又满足大众对公路出行环境的美好愿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美丽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对美丽公路的研究背景进行了深度剖析,归纳了当前美丽公路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进展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有关地方法规,明确了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的相关概念,并运用生态设计理论、可再生设计理论、场所文脉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恢复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归纳出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原则,并依据理论及举例具体提出了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策略,即保护与利用设计策略、多样性设计策略、循环再生设计策略、乡土化设计策略与协同恢复设计策略。通过对国内外公路景观生态设计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总结案例实践中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应以生态选线为前提、线形与环境协调为基础、注重植物多样性配置、建设生态设施及构筑物等设计内容与思路。最后,本文结合上述理论研究结果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引例论证了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包括美丽公路线路选线应注重原生景观的保育,依据不同区段进行生态布设;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应在满足线形自身协调的基础上强调与外部景观环境的生态融合;绿化景观设计应在符合经济、美观的要求上追求文化内涵与形式美感,并注重植物多样性配置;服务设施景观设计以及构筑物景观设计应基于周围环境协调的同时突出地方文化,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等五方面生态设计要点与方法。力图在研究中构建出完整的设计框架,丰富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行的借鉴依据。

李振[5](2020)在《探讨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公路景观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休闲时代的到来,一般的公路景观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公路全域化景观建设的推进,即公路沿线可绿化路段绿化率达到100%,植被恢复率达到100%,也对公路路域景观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无论是大众的现实需要还是公路整体的景观建设需要都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公路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作出反思。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路域的景观效果,尽量减少公路建设给路域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满足经济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同时又与公路周边景观及环境相融合,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对于美丽公路路域景观,国家和政府顶层设计层面还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标准,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规划设计要素不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构建,有关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设计方法亟待完善。本文首先对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概念及内涵进行分析,对美丽公路路域景观做了尝试性的梳理和探索性的研究;尝试总结出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构成要素;从公路绿化、线性空间、公路构造物、路基工程、沿线建筑和视域景观六个方面探讨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设计方法;总结提炼出路域景观的造景艺术手法;针对山区美丽公路边坡设计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基于视觉效果的路域景观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调查与相关资料查阅等形式构建了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综合环境因子、植物因子、地域文化因子、公路文化因子”共4项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指标。随后采用专家打分法,制定出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评级办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对国内一般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形成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楠[6](2020)在《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边坡开挖工程形成的裸露坡体,存在土壤结构薄弱、缺乏植物覆盖、易被雨水冲刷等问题,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的红黏土边坡此类问题尤为显着,采用必要的生态防护措施对于边坡的安全稳定、水土保持和植物群落重建至关重要。由于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具有水土流失严重、抗冲刷性差、植物种子易被冲刷的修复难点,应用传统生态修复技术存在边坡抗侵蚀性差、植物生长速度慢、工程造价高、修复材料降解难度大的问题。因此,针对华南多雨区的气候特征和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土壤特性,研发基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生态修复技术与配套工艺,对于针对性解决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难题并有效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W-OH、人造壤土剂和抗侵蚀固土剂三种新型功能材料,针对土质及土石混杂两种边坡特征,开展了基于三种新型功能材料的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基材配比室内实验和修复效果现场实验研究,形成了针对土质边坡的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和针对土石混杂边坡的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两种新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和传统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分析边坡生态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和植物护坡机理,根据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的病害特征,针对红黏土边坡抗冲刷性能差和坡面养分含量低两个主要特征,引入W-OH、人造壤土剂和抗侵蚀固土剂三种新型功能材料代替传统材料,开展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基于正交试验方法设计开展两种新型技术的基质配比方案实验,分别开展了植物出芽量、植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抗冲刷性能的实验研究,运用极差分析方法确定出两种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的最佳基质配比方案,提出了用于土质边坡的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和用于土石混杂边坡的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并形成了配套工艺方法。(3)依托广东省惠清高速公路,开展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现场应用研究,结合常规的传统喷播植草技术和CF网喷灌植草技术,在植物生长不同周期内对坡面植物和土壤进行采样对比实验,从植生效益和土壤改良效益两方面开展新型生态修复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修复效果差异性研究。(4)依托植物和土壤实测数据,以植生效益、土壤改良效益和经济与可行性为准则层建立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与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

黄秋丽[7](2020)在《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及其景观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藤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现代城市立体绿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对南宁城市公园中的园林藤本植物进行调查与分析,从园林藤本植物物种、常用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形式、园林藤本植物典型应用形式、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四个主要方面展开研究,进而归纳提出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物种及景观营造的优势、问题与优化建议,以期为南宁园林藤本植物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参考,从而为园林藤本植物景观营造的发展提供助力。此研究是对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的首次系统性研究,主要调查研究成果如下:(1)在园林藤本植物物种方面: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共计59种,隶属于25科52属。其中,常用园林藤本植物29种,占比达49.15%,应用频率较高的前三种园林藤本植物为光叶子花(21次)、合果芋(18次)、异叶地锦(18次)。草质藤本植物与木质藤本植物分别为26种、33种,占比分别为44.07%、55.93%,并且依观赏特性可分为观花、观叶、观果、观茎、观根、兼观花叶、兼观花果、兼观叶茎、兼观果茎9类。同时,按应用形式分类,可分为棚架绿化、立柱绿化、假山石绿化、墙面绿化、篱垣绿化、地面绿化、造型绿化、悬垂绿化8类。(2)在常用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形式和园林藤本植物典型应用形式方面:南宁城市公园常用的29种园林藤本植物中代表性园林藤本植物有10种,分别为光叶子花、异叶地锦、合果芋、炮仗花、蒜香藤、使君子、吊竹梅、五爪金龙、龟背竹、绿萝。其中,异叶地锦、龟背竹、绿萝适用于现今其所被应用的所有应用形式,并且景观效果较佳。光叶子花、合果芋、炮仗花、蒜香藤、使君子、吊竹梅、五爪金龙虽均有景观效果欠佳的应用形式,但其多数应用形式景观效果均较佳。同时,棚架绿化、立柱绿化、假山石绿化、墙面绿化、篱垣绿化、地面绿化为园林藤本植物典型应用形式。(3)在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方面: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有6个,分别为青秀山风景区、南湖公园、南宁市人民公园、金花茶公园、新秀公园、南宁动物园,并且具有以下可借鉴学习的园林藤本植物景观营造经验:在空间分布上应以“集中分布为主,分散分布为辅”,景观单元应突出“线状>点状>面状”的特点,季相色彩应以“紫色、紫红色、橙黄色、黄色”为参考,并且应具备园林藤本植物应用自身特色。

王盼[8](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提升研究 ——以巩义市S235省道为例》文中提出“全域旅游”的理念自2008年被提出,也逐渐被广泛认同。“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在2017年被政府部门纳入工作计划,全域旅游也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板块。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大力倡导,城市快速路作为旅游经济发展最有力的连接点,其景观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进入2010年之后,国内城市快速路的迅猛建设,虽然更加方便了人们往返于城市与旅游景区之间,但同时也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使城市快速路整体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汇总整理不同专家的观点,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及相关建议,对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提升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立了由2个准则层要素、11个子目标层要素及50个指标层要素构成的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提升要素体系。第二,运用SPSS26.0软件,采取因子分析法,通过对子目标层的11个主要影响要素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320份有效问卷调查的数据作为样本空间进行分析,得出11个子目标层要素的得分及其影响程度排序:绿化>植物>地形、地貌>水体>建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景观艺术设施>道路本身设施>照明安全设施>防护设施>虚拟景观。第三,结合影响要素体系构建及相关案例研究经验的借鉴,以及全域旅游的相关政策,从改造提升总流程及改造规划布局设计两大方面进行提升策略的构建。并从绿化种植、背景空间、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筑及景观艺术设施、道路本身、附属设施和人文七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提升设计,探讨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最后,结合上述研究,选取巩义市S235省道景观改造提升为例,结合巩义市全域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总体设计构思和总体设计目标,从景观区段、绿化种植、背景空间、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筑及景观艺术设施、道路本身及附属设施等七个方面对巩义市S235省道进行景观改造提升,将上述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设计策略体系运用到实际,促进巩义的全域旅游发展。

方文[9](2020)在《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具有维持大气碳氧平衡、调节城市小气候、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作用,同时也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成渝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重庆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森林对该区域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为凸显。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是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在尽可能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同时,对城市森林生态网络进行分析和优化,从而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重庆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4个时间节点,利用16个景观指数(类型层次8个,景观层次8个)从区域尺度(重庆主城九区及璧山、永川和江津区长江以北区域8570 km2范围)和城市尺度(重庆主城九区2737 km2范围)对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测算潜在生态网络,采用生态廊道综合指数对生态网络进行评价与优化。在城市尺度下的源斑块和重要生态节点中,于2009年和2018年对人为干扰强度较大的半自然林和人工林进行样方(样带)调查,分析10年间的木本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并以高速公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建植为例,分析初始建植物种对群落结构及小环境的影响。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在区域尺度,自2009年到2018年,城市森林面积增加了27640.08 ha;城市森林中小型斑块、中型斑块、大型斑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而巨型斑块比例逐年上升。景观层次上,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离度指数逐年下降;而蔓延度指数、连接度指数、聚集度指数逐年增加,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城市森林景观类型较少,斑块密度较低,景观斑块聚集性和均匀度较高,但连接度偏低;城市森林斑块的地形位梯度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中低、中高地形位。2018年城市森林综合评价3分以上的源斑块40块,提取潜在生态廊道780条,节点320个,归并删除冗余重复廊道,得到540条优化生态廊道和224个生态节点(其中生态断裂点153个,踏脚石71个)。优化后生态网络呈网状结构,可有效改善区域尺度下城市森林景观格局。(2)在城市尺度,自2009年到2018年,研究区城市森林面积减少了1206.69 ha。其中生态片林和河岸防护林逐年减少,游憩林、景观美化林和道路防护林有所增加。此间自然林和半自然林面积减少,人工林面积逐年增加。城市森林小型斑块、中型斑块和大型斑块面积逐年减少,微型斑块和巨型斑块面积逐年增加。在景观层次上,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分散指数有增加的趋势,蔓延度、连接度和聚集度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城市森林斑块的地形位梯度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中低地形位。2018年城市森林综合评价3分以上的源斑块31个,提取潜在生态廊道465条,节点199个,经归并和重力模型提取,得到278条优化生态廊道,124个生态节点(其中生态断裂点83个,踏脚石41个)。研究区城市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得到改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得以优化。(3)2009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干扰强度的半自然林和人工林进行样方(样带)调查,各设置样地5个样方100个。2009年半自然林植被类型共有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26个群系,物种41科、55属、72种;2018年共记录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25个群系,物种42科、56属、75种,增加了1科1属3种。人工林2009年共记录1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24个群系,物种26科38属47种,减少了1科1属1种,乔木变化了5种,灌木变化了7种。10年间半自然林前5种乔木层树种重要值排序几乎没有变化,仅平顶山样地中的刺桐跌落前5种地位,香樟上升为前5种之一;灌木层树种没有发生变化,但部分样地内物种重要值排序发生了变化。半自然林总体上物种多样性有所增加;人工林总体上木本植物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有所降低,乔木层略有增加。半自然林木本植物乔灌比和常绿落叶比在种类上保持不变,在数量上灌木数量有所增加;乔木层和灌木层木本植物常绿落叶比在此期间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人工林木本植物乔灌比种类没有变化,灌木数量减少。半自然林乔木层胸径等级在2009年和2018年均呈明显的“增长型”,且中间没有断层现象,表明群落总体上更新良好;10年间平均胸径都有所减小,从12.3 cm降到11.6 cm。人工林在10年间乔木层平均胸径从13.85 cm增加到14.91 cm;DBH>l cm的个体各个径级均呈明显的“衰退型”,在8个径级中都有个体分布,表明群落总体上相对稳定,群落呈现出“衰老型”特征。半自然林和人工林平均生物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样地内半自然林呈正向演替,而人工林受人为喜好较大,在人为干预下保持着相对稳定。(4)通过2009年在高速公路廊道人工建植群落并持续观测和调查,建植初期,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可直接影响道路生态廊道植被的覆盖率实现时间以及群落生物量的积累。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越多,高植被覆盖率形成时间越短,群落积累的生物量则越多,二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可间接对道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的固碳释氧能力形成积极影响,有利于道路廊道生态系统在固碳释氧生态功能的发挥。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的结构特征中物种多样性水平密切相关。相同生长季节内,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越多,所在生境接纳新物种的潜力愈强,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群落盖度也越大,所在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水平也越高。道路生态廊道植被所在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水平与植被的固持水土能力(护坡性能)密切相关:群落中植物多样性水平越高,所在生态系统越稳定、抗干扰能力就越强。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越多,所在群落中植物多样性水平越高,抗冲蚀能力、蓄水保土能力也越强,区域内的产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则越小,且随着建植时间的延长而趋势越明显。初始建植植物物种数量能够影响建植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发展方向,初始建植植物物种数量越多建植区土壤理化指标越向积极方向发展,如土壤pH值、速效N、P、K及全N、全P和全K等指标均随物种数量的增加而相应提升,且二者间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建植条件一致的条件下,提高初始建植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植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促进道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发挥。综上,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面积在不同研究尺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区域尺度上逐年增加,在城市尺度上逐年递减;研究形成的2个尺度的生态网络可为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城市森林中半自然林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演替特征,而人工林表现出受人为喜好的影响,无明显变化规律;初始建植物种数量直接影响着生态廊道植物群落的质量和发展趋势。

靳馥阳[10](2021)在《地域视野下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研究 ——以沿黄公路服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路事业也是蒸蒸日上,公路服务区的重要性也渐渐凸显出来。公路服务区作为公路服务附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来往司乘人员提供如厕、停车、休息、购物、就餐、加油的功能。通过调查发现,陕西公路服务区虽然起步较早,也可以满足司乘人员的基本需求。但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陕西也跟着国家的步伐,经济大步向前迈进,所以陕西大多数公路服务区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做出改进。与此同时陕西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交通要道。旅游业发展迅速,并且开发出更多的旅游项目,其中西安还在2020年被评为“全国人民最想去的网红城市”。以旅游时代为契机,陕西公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公路服务区的发展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陕西公路服务区除了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更是带动沿线地区与世界文化的互相交融,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所以,对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的研究是迫在眉睫的。本文以陕西公路服务区为研究对象,以设计因素、案例分析、现存问题、设计策略、实践验证为本文的主线,章节中会穿插作者对陕西公路服务区的调研结果,以及对其他城市或者国外的公路服务区的调研结果,理论来源实际的分析问题。总体框架是,作者首先从自然、人、社会、车辆需求及交通规范、人文等方面分析影响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的设计因素;然后分别列举陕西公路服务区中的实际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出陕西公路服务区共同的设计特点;紧接着找出陕西公路服务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根据陕西公路服务区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的设计策略;最后,理论结合实践,以沿黄公路府谷墙头服务区为例,归纳总结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中的设计方法和具体细节。

二、广西高速公路建设景观绿化工作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高速公路建设景观绿化工作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设计文件审查工作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当前加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审查工作背景和理念
2 探讨改进设计审查方式,加强设计审查及管理
    2.1 设计成果数字化审查
        2.1.1 基础数据文件数字化
        2.1.2 成果文件数字化
    2.2 设计标准化审查
    2.3 勘察设计通病清单化审查
    2.4 经济指标合理性审查
3 结语

(2)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概念和相关理论
        1.4.1 概念解析
        1.4.2 相关理论
    1.5 既往研究综述
        1.5.1 城市与景观交互关系研究
        1.5.2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3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4 小结
第2章 桂林城市环境特征研究
    2.1 史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历史沿革
    2.2 城市环境构成
        2.2.1 山水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3 城市环境特征
        2.3.1 山水环境特征
        2.3.2 人文环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桂林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3.1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分期
        3.1.1 分期依据
        3.1.2 分期内容
    3.2 建国以前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2.1 城市规划演进
        3.2.2 城景交互特征
        3.2.3 规划演进的影响因素
    3.3 建国以后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3.1 城景决择期
        3.3.2 城景协调期
        3.3.3 城景创新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景决择期:工业导向和工业与风景并重的城市规划
    4.1 工业主导的被动规划(1949-1958)
        4.1.1 社会背景
        4.1.2 规划建设
    4.2 工业与风景同步建设的探索规划(1959-1977)
        4.2.1 社会背景
        4.2.2 规划建设
    4.3 城景决择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4.3.1 城市建设特征
        4.3.2 风景建设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景协调期: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5.1 理性主义思维下的保护规划(1978-1989)
        5.1.1 社会背景
        5.1.2 规划实践
    5.2 增长主义导向下的快速规划(1990-2006)
        5.2.1 社会背景
        5.2.2 规划实践
    5.3 城景协调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5.3.1 城市建设特征
        5.3.2 风景建设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景创新期:转型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6.1 城市格局重构下的新规划(2007-2019)
        6.1.1 社会背景
        6.1.2 规划实践
    6.2 城景创新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6.2.1 城市建设特征
        6.2.2 风景建设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模式及未来构想
    7.1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
        7.1.1 街巷对景
        7.1.2 建筑隐景
        7.1.3 城市融景
        7.1.4 人文点景
    7.2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模式
    7.3 桂林城景交互的问题总结
        7.3.1 产业发展较慢
        7.3.2 绿地质量不高
        7.3.3 城市特色衰微
        7.3.4 新区活力不足
    7.4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构想
        7.4.1 产业转型
        7.4.2 景观共享
        7.4.3 文化保护
        7.4.4 新旧协调
        7.4.5 配套齐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建国以后各时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8.1.2 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规律
        8.1.3 具有桂林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
    8.2 创新点
        8.2.1 城市规划演进分期方法的创新
        8.2.2 桂林城市规划演进研究时限的创新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秦岭重要生态功能区路域生态影响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宝汉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3 道路生态系统的发展
        1.3.1 道路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
        1.3.2 道路生态系统的建设应用
        1.3.3 道路生态系统应用效应比较
    1.4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方法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案例选择与概况
        2.3.1 案例选择
        2.3.2 案例概况
    2.4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案
        2.4.1 数据采集
        2.4.2 研究方案
第三章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3.1 理论概念与研究框架
        3.1.1 理论概念
        3.1.2 高速公路路域景观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分析框架
    3.2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3.2.1 结构组成
        3.2.2 功能分析
    3.3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理想道路模型构建
        3.3.1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区域界定的提出
        3.3.2 辐射区—基质区—核心区协调关系
        3.3.3 理想高速公路选线模型设想
    3.4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3.4.1 评价目的和任务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3 评价方法选择
        3.4.4 评价权重确定及结果应用
第四章 路域生态环境背景条件综合评估
    4.1 自然生态环境基础
    4.2 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4.3 路域辐射区评价范围划定
    4.4 辐射区生态系统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分析
        4.4.1 水源涵养
        4.4.2 土壤保持
        4.4.3 生物多样性
        4.4.4 水土流失敏感性
    4.5 交通走廊位置的确定
第五章 宝汉高速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5.1 基质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5.1.1 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等级评价
        5.1.2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5.1.3 植被与植物资源
        5.1.4 土地利用现状
        5.1.5 土壤侵蚀现状
        5.1.6 野生动物资源
        5.1.7 路域湿地及风景区现状
    5.2 基质区水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5.2.1 地表水环境现状分析及评价
        5.2.2 施工期、营运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5.3 基质区景观环境分析及评价
        5.3.1 景观环境现状调查与敏感性评价
        5.3.2 施工期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5.3.3 营运期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5.3.4 景观影响评价小结
    5.4 核心区交通通达度评价分析
        5.4.1 调查综述
        5.4.2 目的与内容
        5.4.3 交通量观测
        5.4.4 出行分布与特性
        5.4.5 交通量预测
        5.4.6 车型比例预测
        5.4.7 高速公路结构及规模设计
    5.5 路域主要控制因素问题诊断
        5.5.1 交通运输网现状及规划对路线方案布设的影响
        5.5.2 秦岭生态功能区影响分析
        5.5.3 环境保护的要求
        5.5.4 农村出行阻隔影响分析
        5.5.5 对沿线文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5.6 路域重要节点理想线路确定
        5.6.1 留坝至汉中段路线方案介绍
        5.6.2 留坝至汉中段工程方案比选
        5.6.3 留坝至汉中段路线走廊方案综合比较
        5.6.4 生态环境优化方案比选
        5.6.5 褒河梯级水库(规划)路段局部方案研究比选
        5.6.6 汉中石门水库路段局部方案研究比选
    5.7 理想线路方案选择
第六章 宝汉高速路域景观生态系统重点区优化策略
    6.1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总体优化策略分析
    6.2 路域重点点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策略
        6.2.1 水库区影响及保护
        6.2.2 桥隧构筑物影响及保护
        6.2.3 服务管理区影响及保护
        6.2.4 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影响及保护
        6.2.5 天然林、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资源影响及保护
    6.3 路域敏感区景观规划设计提升策略
        6.3.1 路域景观规划
        6.3.2 路域景观绿化设计提升
        6.3.3 路域景观旅游规划提升
    6.4 路域景观生态管理措施与建议
        6.4.1 公路生态环境管理措施
        6.4.2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生态理念的美丽公路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需求
        1.1.2 政策引导
        1.1.3 当前美丽公路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综述
        1.2.2 国内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综述
    1.3 基本概念解析
        1.3.1 公路景观
        1.3.2 美丽公路
        1.3.3 生态设计
        1.3.4 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与传统公路景观设计的区别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框架
    2.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5 本章小结
3 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理论研究
    3.1 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设计理论
        3.1.2 可再生设计理论
        3.1.3 场所·文脉理论
        3.1.4 生态恢复理论
        3.1.5 生态美学理论
    3.2 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3.2.1 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
        3.2.2 多样性原则
        3.2.3 4R原则
        3.2.4 地域性原则
        3.2.5 协同恢复原则
        3.2.6 生态美原则
    3.3 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策略
        3.3.1 保护与利用设计策略
        3.3.2 多样性设计策略
        3.3.3 循环再生设计策略
        3.3.4 乡土化设计策略
        3.3.5 协同恢复设计策略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公路景观生态设计实践研究
    4.1 哥伦比亚河历史路
        4.1.1 项目概述
        4.1.2 项目分析
        4.1.3 项目总结
    4.2 云南怒江美丽公路
        4.2.1 项目概述
        4.2.2 项目分析
        4.2.3 项目总结
    4.3 巢湖S105省道北外环——柘皋河桥段
        4.3.1 项目概述
        4.3.2 项目分析
        4.3.3 项目总结
    4.4 芜湖G329六郎段特色公路
        4.4.1 项目概况
        4.4.2 项目分析
        4.4.3 项目总结
    4.5 环巢湖大道
        4.5.1 项目概述
        4.5.2 项目分析
        4.5.3 项目总结
    4.6 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设计思路
        4.6.1 以生态选线为前提
        4.6.2 线形与环境协调为基础
        4.6.3 注重植物多样性配置
        4.6.4 建设生态设施与构筑物
    4.7 本章小结
5 美丽公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
    5.1 美丽公路线路选线
        5.1.1 选线思路
        5.1.2 不同区段布线
        5.1.3 原生景观的保育
    5.2 美丽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
        5.2.1 公路线形自身元素的协调
        5.2.2 线形与地形的协调
        5.2.3 线形与植被的协调
    5.3 美丽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5.3.1 绿化景观设计要点
        5.3.2 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
        5.3.3 边坡绿化设计
        5.3.4 路侧绿化设计
    5.4 美丽公路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5.4.1 服务设施景观设计要点
        5.4.2 驿站
        5.4.3 观景台
        5.4.4 景观标识
    5.5 美丽公路构筑物景观设计
        5.5.1 构筑物景观设计要点
        5.5.2 边坡挡墙
        5.5.3 排水边沟
        5.5.4 隧道口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探讨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存在的不足之处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公路
        1.3.2 美丽公路
        1.3.3 路域景观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概述
    3.1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景观美学理论
        3.1.3 环境心理学理论
    3.2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3.2.1 地理环境
        3.2.2 人文社会
        3.2.3 经济因素
    3.3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的原则
        3.3.1 功能性原则
        3.3.2 整体性原则
        3.3.3 地域性原则
        3.3.4 可持续原则
        3.3.5 公众参与原则
    3.4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构成要素
        3.4.1 路域核心区景观
        3.4.2 路域影响区景观
        3.4.3 路域辐射区景观
第四章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策略
    4.1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造景处理手法
        4.1.1 借景与障景
        4.1.3 引导与示意
    4.2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要素的设计
        4.2.1 绿化景观
        4.2.2 线形空间景观
        4.2.3 美丽公路构造物景观
        4.2.4 建筑景观
    4.3 美丽公路视域景观设计
        4.3.1 优质景观的借景方法
        4.3.2 劣质景观的障景方法
        4.3.3 借景点的布置
        4.3.4 美丽公路路域边坡设计
    4.4 视觉效果相关的路域景观设计
        4.4.1 动态视觉景观设计
        4.4.2 美丽公路景观尺度设计
第五章 美丽公路案例分析
    5.1 徽州古城至呈坎景区美丽公路案例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概况
        5.1.3 项目路域景观分析
    5.2 黄山区X042美丽公路案例分析
        5.2.1 项目背景
        5.2.2 项目概况
        5.2.3 设计分析
第六章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评价方法
    6.1 评价理论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标准
        6.3.1 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
        6.3.2 评价标准和权重的确定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1.2.2 红黏土边坡防护技术研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边坡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研究
    2.1 边坡生态修复
        2.1.1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修复
        2.1.2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
    2.2 边坡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2.2.1 限制因子原理
        2.2.2 生态适应性原理
        2.2.3 群落演替原理
    2.3 植物护坡相关机理
        2.3.1 植物护坡力学效应
        2.3.2 植物护坡水文效应
        2.3.3 圬工结构与植物护坡联合效应
    2.4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特征与生态修复需求
        2.4.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病害特征
        2.4.2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需求
        2.4.3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目标
    2.5 本章小结
3 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室内实验研究
    3.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物理特性分析
        3.1.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物理特性参数
        3.1.2 土质边坡特性
        3.1.3 土石混杂边坡特性
    3.2 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功能材料选择
        3.2.1 功能材料选择依据
        3.2.2 W-OH有机固化剂
        3.2.3 抗侵蚀固土剂
        3.2.4 人造壤土剂
    3.3 生态修复基材配比正交试验研究
        3.3.1 不同基材配比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3.2 不同基材配比方案实验过程
        3.3.3 基于出芽量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3.3.4 基于植物生物量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3.3.5 基于土壤养分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3.3.6 基于抗冲刷性能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3.4 基于极差分析的最佳基材配比研究
        3.4.1 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3.4.2 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3.5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3.5.1 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
        3.5.2 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现场实验与修复效果研究
    4.1 依托工程概况
        4.1.1 工程建设背景
        4.1.2 工程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4.2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现场实验
        4.2.1 边坡实验样地
        4.2.2 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对比
        4.2.3 实验边坡养护观测方案
    4.3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生效益研究
        4.3.1 实验边坡植物株高与密度
        4.3.2 实验边坡植物覆盖度与均匀度
        4.3.3 实验边坡植物生物量
    4.4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的土壤改良效益研究
        4.4.1 实验边坡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4.4.2 实验边坡土壤抗蚀性分析
        4.4.3 实验边坡根土复合体力学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红黏土边坡修复效果综合评价
    5.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5.2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5.2.1 指标及权重确定原理和方法
        5.2.2 综合评价原理及方法
    5.3 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3.2 评价指标结构体系的构建
    5.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1 判断矩阵权重计算
        5.4.2 评级系统权重统计
    5.5 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修复效果模糊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及其景观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藤本植物
        1.3.2 植物景观
    1.4 藤本植物的价值
        1.4.1 观赏价值
        1.4.2 生态价值
        1.4.3 文化价值
    1.5 藤本植物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调查区域概况、调查方案及数据处理
    2.1 调查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人文环境
    2.2 调查方案及数据处理
        2.2.1 园林藤本植物物种调查
        2.2.2 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调查
第三章 园林藤本植物物种调查结果分析
    3.1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物种分布分析
        3.1.2 应用频率分析
        3.1.3 科属种的构成分析
        3.1.4 生活型组成分析
        3.1.5 物种来源分析
        3.1.6 观赏特性分析
        3.1.7 应用形式分析
        3.1.8 物种特点分析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用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形式分析
    4.1 种类及应用次数
    4.2 各植物应用形式汇总对比与分析
        4.2.1 应用形式汇总
        4.2.2 应用形式景观效果对比
        4.2.3 应用形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园林藤本植物典型应用形式分析
    5.1 各应用形式汇总
    5.2 典型应用形式分析
        5.2.1 棚架绿化
        5.2.2 立柱绿化
        5.2.3 假山石绿化
        5.2.4 墙面绿化
        5.2.5 篱垣绿化
        5.2.6 地面绿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调查结果分析
    6.1 调查结果与分析
        6.1.1 青秀山风景区
        6.1.2 南湖公园
        6.1.3 南宁市人民公园
        6.1.4 金花茶公园
        6.1.5 新秀公园
        6.1.6 南宁动物园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园林藤本植物物种及景观营造优势、问题与优化建议
    7.1 物种及景观营造的优势
        7.1.1 物种的优势
        7.1.2 景观营造的优势
    7.2 物种及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7.2.1 物种存在的问题
        7.2.2 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7.3 物种及景观营造的优化建议
        7.3.1 物种的优化建议
        7.3.2 景观营造的优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研究的创新点
        8.2.2 研究的不足
        8.2.3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附表
    附录3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提升研究 ——以巩义市S235省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全域旅游
        2.1.2 城市快速路
        2.1.3 景观
        2.1.4 城市快速路景观
    2.2 理论基础
        2.2.1 景观美学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道路生态学
        2.2.4 旅游心理学
        2.2.5 景观与旅游AVC理论
        2.2.6 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2.7 道路景观与交通安全性
    2.3 本章小结
3 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提升要素及案例分析
    3.1 改造提升要素选取
        3.1.1 要素选取原则
        3.1.2 要素选取
        3.1.3 要素选取内涵
        3.1.4 要素筛选结果分析
    3.2 改造提升要素分析
        3.2.1 实证分析
        3.2.2 实证结果分析
    3.3 相关案例研究
        3.3.1 青海扎碾公路: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融合
        3.3.2 泰顺县311省道——百里生态景观大道
        3.3.3 江北快速路景观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提升策略
    4.1 改造提升原则
    4.2 改造提升策略体系
        4.2.1 改造提升总流程
        4.2.2 改造规划布局设计
    4.3 改造提升设计方法
        4.3.1 绿化种植景观改造设计
        4.3.2 背景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4.3.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景观改造设计
        4.3.4 建筑及景观艺术设施改造设计
        4.3.5 道路本身景观改造设计
        4.3.6 附属设施景观改造设计
        4.3.7 人文景观改造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以巩义市S235省道为例实践研究
    5.1 相关概况解读
        5.1.1 区域概况
        5.1.2 项目概况
    5.2 相关改造要素调查分析
    5.3 总体提升设计
        5.3.1 总体设计构思
        5.3.2 总体设计目标
    5.4 详细提升设计
        5.4.1 景观区段改造设计
        5.4.2 绿化种植景观改造设计
        5.4.3 背景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5.4.4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景观改造设计
        5.4.5 建筑及景观艺术设施改造设计
        5.4.6 道路本身景观改造设计
        5.4.7 附属设施景观改造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9)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城市森林研究现状
        1.1.1 城市森林的概念
        1.1.2 城市森林的发展
        1.1.3 城市森林类型及影响因子
    1.2 生态网络研究现状
        1.2.1 生态网络组成
        1.2.2 生态网络基础理论
        1.2.3 国内外生态网络应用实践研究
        1.2.4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网络
        1.2.5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评价方法研究
    1.3 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近自然建植研究现状
        1.3.1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1.3.2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与人为干扰的研究
        1.3.3 城市森林近自然群落建植研究
        1.3.4 重庆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的研究与实践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内容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基于区域尺度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网络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2 区域尺度上重庆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区域尺度的重庆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优化
        3.3.1 研究内容
        3.3.2 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城市尺度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网络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2 城市尺度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4.2.1 研究内容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城市尺度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研究
        4.3.1 研究内容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城市尺度下城市森林斑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样地选择
        5.1.3 调查群落类型
        5.1.4 样带和样方调查
        5.1.5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城市尺度下城市森林分布与群落类型变化
        5.2.2 木本植物群落组成变化
        5.2.3 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5.2.4 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变化
    5.3 讨论
        5.3.1 群落树种的选择
        5.3.2 城市尺度下城市森林斑块变化
        5.3.3 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变化
        5.3.4 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及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变化
    5.4 小结
第6章 道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建植模式及其动态变化—以高速公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建植为例
    6.1 研究内容和方法
        6.1.1 研究区概况
        6.1.2 研究内容
        6.1.3 试验设计
        6.1.4 指标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群落指标分析
        6.2.2 固持水土能力分析
        6.2.3 边坡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建植系列和配置模式对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的影响
        6.3.2 不同建植系列和配置模式对植物群落固持水土能力的影响
        6.3.3 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10)地域视野下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研究 ——以沿黄公路服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陕西省公路发展概况
        1.1.2 陕西公路服务区现状
        1.1.3 公路服务区的重要作用
        1.1.4 陕西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服务区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公路服务区设计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陕西地理和气候
        2.1.2 陕西地理气候对服务区设计的影响
    2.2 人的因素
        2.2.1 人的生理需求
        2.2.2 人的心理需求
    2.3 社会的因素
        2.3.1 经济因素
        2.3.2 车辆增长量
        2.3.3 交通时间因素
        2.3.4 交通量因素
    2.4 车辆需求及交通规范因素
        2.4.1 车辆需求因素
        2.4.2 交通规范因素
    2.5 人文因素
        2.5.1 陕西民居特色
        2.5.2 陕西建筑构件
    2.6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公路服务区调研与分析
    3.1 占地面积
        3.1.1 数据分析
        3.1.2 陕西服务区占地面积分析
        3.1.3 适合的占地面积
    3.2 场地布局模式
        3.2.1 场地布局模式种类分析
        3.2.2 陕西服务区场地布局模式分析
    3.3 内部布局模式
        3.3.1 内部布局模式种类分析
        3.3.2 陕西服务区内部布局模式分析
    3.4 交通流线布局模式
        3.4.1 交通流线布局模式分析
        3.4.2 陕西服务区交通流线布局模式分析
    3.5 建筑面积
        3.5.1 数据分析
        3.5.2 陕西服务区建筑面积分析
        3.5.3 适合的建筑面积
    3.6 建筑功能类型
        3.6.1 陕西服务区建筑功能类型分析
        3.6.2 适合的建筑功能类型
    3.7 建筑功能形式
        3.7.1 功能形式分析
        3.7.2 陕西服务区建筑功能形式分析
        3.7.3 适合的建筑功能形式
    3.8 立面设计
        3.8.1 陕西服务区立面设计分析
        3.8.2 适合的立面设计探讨
    3.9 本章小结
4 对陕西公路服务区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4.1 陕西服务区场地布局地域性设计策略
        4.1.1 总体规划,阶段实施
        4.1.2 因地制宜
    4.2 陕西服务区造型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4.2.1 从传统建筑中寻找原型
        4.2.2 从地域文化中提取设计符号
        4.2.3 适应地域气候
    4.3 陕西服务区空间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4.3.1 外部空间场景化
        4.3.2 场所感的创造
    4.4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沿黄公路服务区设计实践——以府谷墙头服务区为例
    5.1 沿黄公路服务区建设概况
        5.1.1 沿黄公路概况
        5.1.2 沿黄公路建设
        5.1.3 沿黄公路服务区建设的背景
        5.1.4 沿黄公路服务区建设的市场分析
        5.1.5 沿黄公路服务区建设交通量调查
    5.2 府谷墙头服务区项目概况
        5.2.1 项目概况
        5.2.2 基地分析
        5.2.3 市场需求分析
        5.2.4 规划定位
    5.3 地域背景下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策略的应用
        5.3.1 府谷墙头服务区场地布局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应用
        5.3.2 府谷墙头服务区造型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应用
        5.3.3 府谷墙头服务区空间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广西高速公路建设景观绿化工作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设计文件审查工作管理探讨[J]. 韦丁学. 西部交通科技, 2021(05)
  • [2]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D]. 李维鑫.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秦岭重要生态功能区路域生态影响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宝汉高速为例[D]. 冯慧. 西北大学, 2020
  • [4]基于生态理念的美丽公路景观规划设计[D]. 潘斌.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探讨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方法[D]. 李振.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 张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及其景观调查与分析[D]. 黄秋丽. 广西大学, 2020(02)
  • [8]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快速路景观改造提升研究 ——以巩义市S235省道为例[D]. 王盼.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9]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与群落特征研究[D]. 方文. 西南大学, 2020
  • [10]地域视野下陕西公路服务区设计研究 ——以沿黄公路服务区为例[D]. 靳馥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广西高速公路建设中景观绿化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