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步发射论文-许桎樟,李强,方举鹏

异步发射论文-许桎樟,李强,方举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步发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管火炮,异步发射,膛口,数值模拟

异步发射论文文献综述

许桎樟,李强,方举鹏[1](2012)在《双管火炮异步发射时膛口流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结合动网格技术建立了双管火炮异步发射时膛口流场的二维数值模拟模型,正确描述了双管不同步发射时炮口流场的激波系结构的形成﹑发展与相互干扰的过程。模拟结果得出双管不同步发射时对弹丸飞出膛口后的飞行姿态影响较大,从而弹丸偏移速度会影响双管火炮的射击精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2年02期)

刘辉[2](2012)在《MIMO异步发射衰落信道容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支持高达1Gbps的下行传输速率,由于电磁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基站发射功率无法进一步提高,使得LTE系统基站的覆盖范围将逐步变小,LTE-A系统规定,小区间的频率复用因子为1,因此系统的干扰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用户传输速率的不断增加,将加深有限的频谱资源与高带宽需求之间的矛盾,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亟待提高。为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发射的协作多点传输技术,利用协作多点传输的思想有效解决了系统小区间的干扰问题,同时通过异步发射技术提高了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全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异步发射MIMO信道容量、异步发射MIMO-OFDM信道容量以及异步发射CoMP信道容量,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验证。首先,分析了单用户异步发射MIMO系统和同步发射MIMO-OFDM系统的容量。建立了单用户异步发射系统的系统模型,给出了信道容量表达公式,分析了异步发射单用户系统的系统容量,并且通过计算机仿真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SNR下,异步发射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明显优于同步发射MIMO系统;发射端的符号帧越长,系统容量性能的改善越明显。其次,提出了一种采用异步发射的CoMP传输技术。建立了一种异步发射CoMP传输模型,在传统的CoMP系统发射端引入人为的频延,使系统在利用空间分集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延迟分集的优势,在相同的信噪比下,异步传输CoMP系统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同步CoMP系统。最后,分析了异步发射CoMP传输系统的信道容量,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传统的同步发射CoMP传输系统,其系统容量跟发射天线间的相关系数成反比关系;而我们建议的异步发射CoMP系统,由于延迟分集的引入,充了利用了发射信号波形的相关性,使得相关性成为可利用的有用因素,其信道容量随着相关性的增大而增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传输的协作多点传输技术,解决了小区间同频干扰问题,改善了边缘用户的性能,同时提升了系统的频谱利用率。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IMT-A、IEEE802.11、IEEE802.16等无线通信标准演进的候选方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刘田,莫韬甫,文荣,唐友喜[3](2012)在《莱斯信道下多载波异步发射分层空时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距路径的存在使多天线信道矩阵的条件数增加,造成同步多载波分层空时码的线性检测性能严重下降甚至失效。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射信号设计方法:在频域上将每个天线上的多载波信号异步发射。在莱斯信道中得到了联合迫零检测的误比特率表达式,并在未编码和Turbo编码情况下与同步多载波分层空时码进行了仿真对比。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异步多载波发射结构能够突破同步多载波分层空时码对接收天线数的限制,利用线性检测方法可以获得系统的最大可能空间分集度。(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孙德福[4](2010)在《一种异步发射信号的MIMO差分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异步发射信号的MIMO系统模型:在V-BLAST系统各发射天线对应的数据流中人为添加时延,使得各发射天线的信号异步发射、异步到达接收机。基于该系统模型,提出了一种差分检测方法,解决了传统V-BLAST方法无法进行差分检测以及无法实现单天线检测的难题。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在不同的相对时延情况下的误码率性能不同。(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0年07期)

官鹭,唐友喜,邵士海,邓凯[5](2010)在《基于迫零检测的异步V-BLAST最优发射功率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异步发射V-BLAST各路子流的符号在时间上未对齐,同步V-BLAST所采用的逐符号功率分配方法不再适用。针对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以块平均误比特率为优化目标,逐符号块进行功率分配的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每个符号的瞬时信噪比,然后求出异步符号块的平均误比特率,最后求解优化问题得到各天线的最优发射功率值。平坦瑞利衰落信道下的仿真表明:两发两收、BPSK调制、迫零检测的异步V-BLAST,误比特率为10?3时最优功率分配有2dB的性能改善。(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林华炯[6](2010)在《异步发射MIMO系统的检测及编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步发射的贝尔实验室的垂直分层空时码(V-BLAST)系统最早发表在2007年的IEEE Transaction on Vehicle Technology杂志上,这种空时发射系统具有同步发射的V-BLAST系统所无法获得的一个重要性质:可以采用简单的迫零(ZF)检测算法来获得系统最大的分集增益,因此它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空时编码结构。由于异步多天线发射使得接收信号的采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采样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相关性,进而影响到整个采样信号的有效信噪比。因此在推导该系统的各种最优检测算法时不应将某种形式的采样方式作为先验信息。另外如何在异步发射的V-BLAST系统中利用非线性检测来进一步提高检测性能也是需要研究的方向。最后考虑到异步发射的V-BLAST系统可以使用计算复杂度低的检测算法取得系统的最大分集,是否可以在异步发射的多入多出(MIMO)系统中寻找到一种简单、高效的编码方式来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并且仍然能够使用低复杂度的检测和译码算法。本文针对上面的问题,研究了异步发射的V-BLAST系统的最佳线性检测、非线性检测以及异步发射MIMO系统中的信道特征和空时编码几个方面。首先考虑到需要将采样方式作为推导最优检测的一部分,所以提出一种直接对未采样接收信号的连续信号模型进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现代数学中的泛函分析的理论知识,推导出了最佳迫零(ZF)检测算法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算法。同时通过分集增益分析证明了它们都获得系统最大的分集增益。接下来基于各个接收天线匹配滤波器输出的采样信号的向量表达,首先给出了一种直观的串行干扰消除(SIC)检测算法。随后通过分析指出该SIC检测结构存在两个固有的缺陷:一是不能扩展到排序串行干扰消除(OSIC)检测,二是在每一层做干扰消除时浪费了不必要的能量。因此随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IC检测算法以及基于它的OSIC检测算法。最后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异步发射MIMO系统的信道特征。首先还是从未采样接收信号直接分析,通过推导异步发射MIMO系统的最大似然检测,找到系统的充分统计量以及基于它的系统数学表达模型。然后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异步发射MIMO系统的容量和最佳分集-复用折中关系。最后提出了一种具有简单的编译码算法,并且能够达到系统的分集-复用折中限的空时编码结构。本文的研究内容丰富了异步发射V-BLAST系统检测技术的研究,并对异步发射MIMO系统的信道特征和空时编码进行了探索性的基础研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3-01)

易新平[7](2009)在《异步发射MIMO-OFDM信号设计与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范围内手机用户数的迅猛增长和新型无线多媒体业务的不断涌现,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宽带无线多媒体业务需求,成为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IMT-Advanced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技术能够显着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技术能够有效地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减小信道均衡复杂性。二者相结合的MIMO-OFDM技术充分利用空、时、频资源,能够满足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IMT-Advanced的需求。传统的基于分层空时编码的MIMO信号,在各个天线上同步发射和接收。这种同步发射MIMO的接收端检测算法受到限制:最大似然检测能达到完全接收分集,但检测复杂度太高,工程不易实现;迫零检测能够降低检测复杂度,但是以牺牲性能为代价,并需要保证接收天线数不能少于发射天线数;其他基于抵消和置零的检测算法(如最小均方误差检测)是接收分集度和检测复杂度的折中方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使用低复杂度的算法实现完全接收分集,也没有突破收发天线数的限制。针对同步发射MIMO的不足,本文讨论了MIMO异步发射及其线性检测算法,提出了异步发射MIMO信号的最优线性检测算法,并分析了其分集阶数。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发现:异步发射MIMO最优线性检测算法采用最大比合并和最小均方误差检测,能够得到完全接收分集,并且突破了收发天线数目的限制。为了解决MIMO-OFDM的异步发射问题,本文接下来将MIMO异步发射策略拓展到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结合OFDM技术,提出了频延异步发射MIMO-OFDM方案,并讨论了其线性检测算法和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发现:频延异步发射MIMO-OFDM方案比同步发射方案有更低的误码率,仅用线性检测算法就可以得到完全接收分集,并且突破了收发天线数目的限制。尽管频延异步发射MIMO-OFDM方案线性检测算法能够提供良好的性能,但是其检测复杂度远远高于同步发射方案。本文对频延异步发射策略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循环移位异步发射MIMO-OFDM方案,并讨论了其线性检测算法和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发现:循环移位异步发射MIMO-OFDM与频延异步发射方案线性检测算法误码率性能相近,但具有和同步发射方案相近的检测复杂度。异步发射MIMO-OFDM提供了一种多天线空时编码结构,可以满足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技术需求。在频率选择性衰落环境下,能够采用低复杂度的线性检测算法接收分层空时码,并获得完全接收分集,可作为LTE、IMT-Adavancd等无线通信标准的候选演进方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邵士海[8](2008)在《多天线异步发射信号的设计及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IMT-Advanced的技术需求征集工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展开,在有限的频谱范围内提供更高的信息速率,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IMT-Advanced研究的重点。但是,移动通信系统也正面临着通信基站天线站址选择难、通信环境电磁辐射大和通信频谱资源短缺等制约移动通信发展的问题。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IMT-Advanced必须在满足速率需求的同时,彻底解决这些基本问题。从物理层空时信号设计和检测算法角度来看,解决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需要一个能够在近距离含有直射路径的信道接入环境下,具有高效频谱利用率,能够采用低复杂度检测算法实现接收的空时编码技术,同时这也是论文研究工作的目标。首先,在平坦Rayleigh衰落信道下,通过将贝尔实验室的垂直分层空时码(V-BLAST:Vertical Bell Laboratories LAyered Space-Time)各子流信号人为延时不同时间异步发射,采用低复杂度的迫零检测算法实现了达到V-BLAST最大可能分集增益的目的,而在常规同步V-BLAST结构下,只有通过高复杂度的最大似然检测才能实现。此外,异步发射结构突破了常规分层空时码要求接收天线数不能少于发射天线数的限制,仅用一个接收天线就可以达到区分多天线发射信号的检测自由度。其次,论文分析并提出多天线情况下空间成型脉冲波形相关性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信号处理资源,通过它的优化设计,可以实现V-BLAST类分层空时码在含有LOS路径和相关性的衰落信道下正常工作。并且首次提出,LOS路径是一种对分层空时码性能改善有益的因素,而不应该像传统处理方式那样,对LOS路径进行抑制或者被动的适应。在平坦衰落Ricean信道下,推导并给出了多天线异步发射分层空时编码结构采用ZF检测的误码率闭合表达式,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证明了异步发射分层空时编码的有效性。最后,将多天线异步发射的分层空时编码思想应用在扩频通信系统中,在系统干扰一定的情况下,比同步扩频系统的误码率性能有明显的改善,这说明在满足通信业务错误概率指标的前提下,可以节省设备发射功率,降低扩频系统全网干扰,使系统实际接入用户的容量接近网络的理论设计值。以上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满足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物理层技术需求的多天线空时编码结构,实现了能够在含有直射路径环境下采用低复杂度检测算法接收高频谱效率分层空时码的目的,可作为IMT-Adavancd、IEEE 802.11、IEEE 802.16等无线通信标准的演进候选方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8-03-08)

刘元恒[9](2006)在《异步感应型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原始的机械发射器到较先进的化学发射器,再到优秀的电磁发射器,发射技术大致经过了这叁个阶段。电磁发射技术是在发射理论和技术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它具有发射速度高、效率高、性能优良、可控性好和结构多样等普通发射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使得电磁发射技术在未来军事和民用相关领域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应用潜力。本文针对异步感应型线圈电磁发射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电磁发射器的叁种类型,根据它们的特点,选择效率较高的异步感应型线圈电磁发射器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基于一种电流环分析方法,对影响异步感应型线圈发射器的发射速度和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设计异步感应型线圈发射器的基本准则。由于理论分析缺乏直观性,又存在较大误差,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仿真计算,直观的反映了各个因素的影响效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电磁发射器的设计起到了指导作用。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搭建了一种异步感应型线圈发射系统,并设计了实验用变频电源,该发射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实验数据较好地验证了理论设计和仿真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11-01)

异步发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支持高达1Gbps的下行传输速率,由于电磁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基站发射功率无法进一步提高,使得LTE系统基站的覆盖范围将逐步变小,LTE-A系统规定,小区间的频率复用因子为1,因此系统的干扰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用户传输速率的不断增加,将加深有限的频谱资源与高带宽需求之间的矛盾,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亟待提高。为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发射的协作多点传输技术,利用协作多点传输的思想有效解决了系统小区间的干扰问题,同时通过异步发射技术提高了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全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异步发射MIMO信道容量、异步发射MIMO-OFDM信道容量以及异步发射CoMP信道容量,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验证。首先,分析了单用户异步发射MIMO系统和同步发射MIMO-OFDM系统的容量。建立了单用户异步发射系统的系统模型,给出了信道容量表达公式,分析了异步发射单用户系统的系统容量,并且通过计算机仿真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SNR下,异步发射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明显优于同步发射MIMO系统;发射端的符号帧越长,系统容量性能的改善越明显。其次,提出了一种采用异步发射的CoMP传输技术。建立了一种异步发射CoMP传输模型,在传统的CoMP系统发射端引入人为的频延,使系统在利用空间分集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延迟分集的优势,在相同的信噪比下,异步传输CoMP系统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同步CoMP系统。最后,分析了异步发射CoMP传输系统的信道容量,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传统的同步发射CoMP传输系统,其系统容量跟发射天线间的相关系数成反比关系;而我们建议的异步发射CoMP系统,由于延迟分集的引入,充了利用了发射信号波形的相关性,使得相关性成为可利用的有用因素,其信道容量随着相关性的增大而增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传输的协作多点传输技术,解决了小区间同频干扰问题,改善了边缘用户的性能,同时提升了系统的频谱利用率。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IMT-A、IEEE802.11、IEEE802.16等无线通信标准演进的候选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步发射论文参考文献

[1].许桎樟,李强,方举鹏.双管火炮异步发射时膛口流场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2

[2].刘辉.MIMO异步发射衰落信道容量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刘田,莫韬甫,文荣,唐友喜.莱斯信道下多载波异步发射分层空时码设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

[4].孙德福.一种异步发射信号的MIMO差分检测方法[J].电讯技术.2010

[5].官鹭,唐友喜,邵士海,邓凯.基于迫零检测的异步V-BLAST最优发射功率分配[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

[6].林华炯.异步发射MIMO系统的检测及编码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0

[7].易新平.异步发射MIMO-OFDM信号设计与检测[D].电子科技大学.2009

[8].邵士海.多天线异步发射信号的设计及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9].刘元恒.异步感应型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标签:;  ;  ;  ;  

异步发射论文-许桎樟,李强,方举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