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体性论文-桑明旭

资本主体性论文-桑明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资本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资本主体性,历史批判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

资本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桑明旭[1](2019)在《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性逻辑,深度阐释该逻辑需要回答两大基础性问题:(1)在马克思指明的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是否具备现实基础?(2)在以批判、对抗和斗争为主要话语范畴的唯物史观框架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如何安放?换言之,唯物史观何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在抽象的价值观批判和资本逻辑一般批判语境中,这两大问题是无法深度澄明的,必须开启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与资本主体性逻辑相对立。资本主体性发展至当前,面对普遍化、深层化的现代性危机,其强制性输出原则难以为继,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的历史必要性由此得以显现。以主体性退缩为基本条件的资本创新推动了当代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由此具备了现实可行性。马克思资本主体性批判的历史指向不是"主体性的黄昏",而是共同体的公共性发展。这表明,公共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公共性逻辑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向度。唯物史观的公共性向度不仅超越了现代主义哲学的单一主体性思维,也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公共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公共性问题上的虚幻性、抽象性、虚无性,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哲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余伟如[2](2019)在《主体性资本及其终结:重申《资本论》的政治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主体性资本的理论弱化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政治结论,不是对《资本论》的科学解读。说资本是主体,并不意味着人(无产阶级)不是主体,资本不可战胜。资本的主体性既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绝对的客体性",也不是被设想出来的"虚假的主体性"。资本寄生于人,并把具体的工人个体"整合"为无产阶级来剥削。资本的主体性始终源于人对主体性的让渡,但人的主体性并没有就此退场,反倒一次次被赋予又一次次被抽离。"工人是自由人"、资本的人格化具有必然性。资本要不断增殖,工人就必须始终作为主体,以更大规模的产业后备军,即阶级主体的形式被再生产出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作为主体的人以去主体性的主体活动,始终实现自身和外部环境的更新。在这一过程中,"自由"作为变革的目的和条件得以清晰,变革的心理基础得以奠定,理性精神的启蒙和历史性实践的启蒙得以会盟,它们将一同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统治的革命性实践开辟道路。(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6期)

韩宗生[3](2019)在《资本主体性的分化与歧变逻辑——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社会是对当代社会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刻画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当前的研究中,大多数侧重于分析与探讨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相比之下,客观理性分析风险社会生成机制的研究显得不足。应以探索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根源为目标,从资本的主体化逻辑来梳理和呈现资本这一因素在风险社会生成中的作用机理。资本的主体化逻辑可区分为总体性逻辑、扩张性逻辑与矛盾性逻辑叁个维度,通过层层分析来建构资本主体化逻辑与风险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理论思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雷琼[4](2018)在《资本逻辑视域中社会治理的主体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中,主体问题占据重要的地位,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贯穿了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的视角转换,是马克思社会治理主体性问题探讨的基本思路。在《资本论》中,统摄社会的资本逻辑是马克思社会治理主体性问题的基本逻辑,在资本的结构化过程中,劳动本体以及由劳动本体所建构的治理主体消解了,人和物都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人的主体地位让位给资本,所有的社会关系演变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物的关系,从而展现出与强调人的主体性不同的资本主义的治理实践。研究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中的主体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资本逻辑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人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解放之路。(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8年05期)

郑礼肖,孙晓晖[5](2018)在《主体性困境的致因探究——以资本逻辑为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意识及其在实践中生发出的各种主体行为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困境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行为得不到充分发挥。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导逻辑,也是主体性困境生成和深化的主要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劳动二重性的物化状态出发,厘清了资本逻辑表现为物化逻辑的现实,从货币关系下价值与其货币表现之间的矛盾运动中阐述了资本逻辑表现为货币逻辑。在当代社会,符号逻辑成为资本逻辑突出的表现形式。物化逻辑、货币逻辑以及符号逻辑构成了资本逻辑叁种重要的表现形式。物化逻辑、货币逻辑和符号逻辑体现在经济生活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主体性的发挥。物化逻辑在生产领域的统治表现为人成了资本的对立面,人的劳动成了异化劳动,主体性困境由此生成;货币逻辑在分配和交换领域的统治表现为人成为资本家增加货币量的工具,深化了主体性困境;符号逻辑在消费领域的统治表现为符号创造并满足了人的各种虚幻要求,人内在的精神追求被符号逻辑所主宰,使主体性陷入深度的困境之中。(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8年02期)

季勇[6](2018)在《资本主义管理与现代无产阶级主体性产生的历史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存续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历史转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主体性的积极塑造正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要求。而对工业化早期的管理和纪律举措进行分析,则能说明劳动力本身何以成为合格商品的途经。通过将"为什么"及"如何"进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结合起来,能进一步透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和古典经济学产生错谬的社会历史根源,并加深我们对于工人阶级解放实质内涵的领会。(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皇甫晓涛[7](2018)在《论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本质与文化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理论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资本是实证的还是实践的、经济学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经济学是数理的还是生物的与文化的、市场经济是公共的还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等五大理论问题进行方法论的学术探究,以此揭示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本质和文化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理论本质。(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文丰[8](2017)在《全球化与主体性缺失的后果——斯洛特戴克《资本的内部》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德国思想家彼德·斯洛特戴克的《资本的内部》通过"球面学"的宏大历史叙事,将全球化故事展示为被解构的后现代思想范式。其主要观点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全球化过程与现代普世主义思想的碎片化之间的紧张冲突。在看似支离破碎的叙事线索中,阐发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在全球化时代关于自我认识的思考与困惑。(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28期)

郑小霞[9](2017)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下的资本主体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体性思想,以资本及其主体性特征为线索,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从思辨批判向现实生活批判的转向。资本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主体,资本主体性在资本主义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资本较之于劳动的优越性,在资本主义具体生产过程中表现为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控制权,在资本主义后生产过程中则表现为自身强大的价值通约性。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性思想对我们认识当今世情、国情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吴静[10](2017)在《先验的经验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德勒兹的主体性哲学思想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勒兹的"主体性"概念试图从根基上矫正在主体性哲学中存在的二元对立以及对差异的压制。因此,德勒兹反对固定的"主体"和僵化的"客体",强调一种流动的主体性和偶然发生的事件,并从这一点出发提出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先验的经验主义。德勒兹把经验主义的任务界定成为分析"事物的状态,以此从中析取出非现在性的概念";为了分析"事物的状态",他力图寻找到一个非人格化的、前个体性的场域,主体性正是由这个场域生发而来。这个主体性概念是德勒兹的积极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核心。(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资本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主体性资本的理论弱化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政治结论,不是对《资本论》的科学解读。说资本是主体,并不意味着人(无产阶级)不是主体,资本不可战胜。资本的主体性既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绝对的客体性",也不是被设想出来的"虚假的主体性"。资本寄生于人,并把具体的工人个体"整合"为无产阶级来剥削。资本的主体性始终源于人对主体性的让渡,但人的主体性并没有就此退场,反倒一次次被赋予又一次次被抽离。"工人是自由人"、资本的人格化具有必然性。资本要不断增殖,工人就必须始终作为主体,以更大规模的产业后备军,即阶级主体的形式被再生产出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作为主体的人以去主体性的主体活动,始终实现自身和外部环境的更新。在这一过程中,"自由"作为变革的目的和条件得以清晰,变革的心理基础得以奠定,理性精神的启蒙和历史性实践的启蒙得以会盟,它们将一同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统治的革命性实践开辟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资本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桑明旭.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余伟如.主体性资本及其终结:重申《资本论》的政治结论[J].天府新论.2019

[3].韩宗生.资本主体性的分化与歧变逻辑——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根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雷琼.资本逻辑视域中社会治理的主体性问题[J].南方论刊.2018

[5].郑礼肖,孙晓晖.主体性困境的致因探究——以资本逻辑为基点[J].知与行.2018

[6].季勇.资本主义管理与现代无产阶级主体性产生的历史根源[J].河北学刊.2018

[7].皇甫晓涛.论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本质与文化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理论本质[J].兰州学刊.2018

[8].文丰.全球化与主体性缺失的后果——斯洛特戴克《资本的内部》述评[J].才智.2017

[9].郑小霞.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下的资本主体性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10].吴静.先验的经验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德勒兹的主体性哲学思想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

标签:;  ;  ;  ;  

资本主体性论文-桑明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