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论文-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

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论文-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

导读:本文包含了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次同步阻尼控制器,参数设计,相位补偿器,比例增益

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1](2019)在《电力系统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是抑制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有效方法。相位补偿环节和比例环节的参数设计过程是次同步阻尼控制器参数设计的关键部分。本文首先提出了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相位补偿环节参数的设计方法。在确定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补偿相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比例环节参数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的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南方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陈宝平,林涛,陈汝斯,张健南,盛逸标[2](2018)在《机侧与网侧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参数协调综合抑制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存在阻尼耦合,针对一种特定振荡模式设计控制器,会对其他频段的振荡模式造成不利的影响。综合考虑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这2种模式,基于模式分离方法设计机侧与网侧附加阻尼控制器,将阻尼耦合问题转化为控制器之间的参数协调优化问题。使各控制器之间以及对应同一振荡模式的各通道之间的参数协调配合,以综合抑制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最大限度地降低模式之间的阻尼耦合;在协调优化过程中,对次同步振荡模式的阻尼比阈值进行动态设定,即次同步振荡模式的频率越大,其所需阻尼比的阈值越小。特征值分析与时域仿真结果均表明,所提协调控制策略能显着地改善系统各频段的阻尼特性;相比于传统的阻尼控制策略,所提协调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阻尼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8年11期)

郭抒颖,韩民晓,黄永宁,张汉花,李旭涛[3](2019)在《基于Prony辨识的VSC-HVD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VSC-HVDC)能够实现有功、无功解耦,具有控制响应迅速等特点。利用其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SSDC)可以抑制交流系统中出现的次同步振荡(SSO)现象。本文通过Prony辨识得到含VSC-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等值降阶模型,进而利用极点配置法设计VSC-HVD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最后在PSCAD/EMTDC中建立了并联VSC-HVDC的次同步振荡系统模型进行时域仿真,验证了所设计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陈宝平,林涛,陈汝斯,张健南[4](2018)在《多通道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器协调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抑制系统中的次同步谐振,研究了多通道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器之间的协调优化策略。基于模态分离和相位补偿设计了多通道SEDC、TCSC-SSDC和HVDC-SSDC,在充分研究了所有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器的特点及其适应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修改后的IEEE SSR第一标准测试系统,以待改善谐振模式阻尼比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阻尼控制器参数进行协调优化,以得到能最大程度提高谐振模式阻尼的控制器参数。特征值计算和时域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参数协调优化的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次同步谐振,改善了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8年05期)

徐大鹏,刘威,沙志成,陈实,李宽[5](2017)在《基于射影定理次同步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流输电线路中加入串联补偿,可有效提高电力输送能力,但串联补偿的接入,有可能引起送端火电机组的次同步谐振现象,从而造成机组轴系的损坏。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作为抑制次同步谐振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而被广泛使用在实际工程中。本文从系统传递函数的角度出发,基于射影定理设计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首先通过TLS-ESPRIT算法得到发电机轴系固有扭振频率下的系统传递函数,然后基于射影定理设计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最终实现次同步谐振的抑制。以IEEE第一标准模型作为实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矩阵束算法和射影定理设计的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可有效抑制交流串联补偿引起的次同步谐振,且所设计控制器具有阶数低的优点,有利于工程实现。(本文来源于《山东电力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王中阳,李润秋,朱岸明,罗迪[6](2016)在《基于柔性直流阻尼控制器与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协同抑制次同步振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包含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直流输电(MMC_HVDC)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中出现的次同步振荡(SSO)问题,对基于MMC_HVDC的次同步阻尼控制器(MMC_SSDC)与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SEDC)的协同抑制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待研究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设计了MMC_SSDC和SEDC的结构并针对实际算例整定其相位补偿及增益参数;然后分别从理论分析和系统电气阻尼特性的矢量迭加关系方面对MMC_SSDC和SEDC协同抑制策略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在PSCAD/EMTDC上搭建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为335电平的交直流混合系统时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和协同抑制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MMC_SSDC和SEDC在增加系统电气阻尼的效果上不仅不会相互影响且基本满足矢量迭加关系,利用两者协同抑制SSO的方案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6年10期)

朱鑫要,金梦,李建生,陈静[7](2016)在《统一潮流控制器附加阻尼抑制次同步谐振的理论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的推广应用,中国电力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次同步谐振(SSR)问题。针对SSR问题,文中基于采用电流控制模式的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提出了一种UPFC附加阻尼控制抑制SSR的方法;首先选择了附加阻尼控制信号接入UPFC控制器的位置,然后设计了UPF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SSDC),并推导了其抑制系统SSR的机理,且所设计的SSDC采用了模态分离控制以达到抑制多模态SSR的目的。最后,综合利用复转矩系数和时域仿真的方法,对所设计的UPFC装置SSDC抑制SSR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SSDC在有效抑制SSR的同时,不会影响系统和UPFC装置的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6年16期)

王杉,张超,王立德,王渝红,李兴源[8](2016)在《基于测试信号法的HVD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汽轮发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SSO)问题,从系统电气阻尼角度阐述了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SSDC)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机理,进而提出一种基于测试信号法相位补偿原理的SSDC设计方法。对SSDC的结构、输入信号的选取、相位补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设计。在PSCAD/EMTDC中构建SSO的测试系统,基于测试信号法计算,该系统电气阻尼系数为负,表明测试系统会引发SSO。采用所设计的SSDC控制后,电气阻尼系数均为正。时域仿真也验证了所设计的SSDC能够有效抑制直流控制引起的SSO。(本文来源于《大电机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穆子龙,李洪兵,李志勇[9](2014)在《基于PID控制和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高压直流附加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快速可控为出发点,采用极大极小值原理和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新方法,针对向家坝—上海±800 k 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送端可能发生的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问题,建立一种基于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UHVDC附加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 damping controller,SSDC)模型。对不同方式的时域仿真结果表明,该SSDC控制器能够有效抑制交直流互联电网送端系统汽轮机组的轴系扭振,可在相当大范围内保证系统的SSO稳定性,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张宋彬,江全元,陈跃辉,张文磊,宋军英[10](2014)在《含DFIG风机的电力系统次同步谐振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抑制双馈异步风机经串联补偿线路并网导致的次同步谐振(SSR),基于阻抗分析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设计了相应的次同步谐振阻尼控制器(SSRDC)。该附加控制器以风机转速偏差作为反馈输入信号引入转子变流器控制的内环中,采用典型的超前-滞后校正模型。以附加SSRDC引入系统后带来好的稳定效果为目的建立优化模型,并且调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该优化模型,得到该控制器参数。MATLAB/Simulink下的仿真结果表明附加SSRDC能够有效地抑制SSR,并且在转子侧引入附加SSRDC抑制SSR的效果明显比在定子侧引入SSRDC好,同时验证了基于阻抗法设计的附加SSRDC抑制SSR的效果比基于状态空间法设计的SSRDC更好。(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4年06期)

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存在阻尼耦合,针对一种特定振荡模式设计控制器,会对其他频段的振荡模式造成不利的影响。综合考虑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这2种模式,基于模式分离方法设计机侧与网侧附加阻尼控制器,将阻尼耦合问题转化为控制器之间的参数协调优化问题。使各控制器之间以及对应同一振荡模式的各通道之间的参数协调配合,以综合抑制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最大限度地降低模式之间的阻尼耦合;在协调优化过程中,对次同步振荡模式的阻尼比阈值进行动态设定,即次同步振荡模式的频率越大,其所需阻尼比的阈值越小。特征值分析与时域仿真结果均表明,所提协调控制策略能显着地改善系统各频段的阻尼特性;相比于传统的阻尼控制策略,所提协调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阻尼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电力系统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9

[2].陈宝平,林涛,陈汝斯,张健南,盛逸标.机侧与网侧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器参数协调综合抑制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8

[3].郭抒颖,韩民晓,黄永宁,张汉花,李旭涛.基于Prony辨识的VSC-HVD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4].陈宝平,林涛,陈汝斯,张健南.多通道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器协调优化策略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8

[5].徐大鹏,刘威,沙志成,陈实,李宽.基于射影定理次同步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设计[J].山东电力技术.2017

[6].王中阳,李润秋,朱岸明,罗迪.基于柔性直流阻尼控制器与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器协同抑制次同步振荡研究[J].机电工程.2016

[7].朱鑫要,金梦,李建生,陈静.统一潮流控制器附加阻尼抑制次同步谐振的理论与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

[8].王杉,张超,王立德,王渝红,李兴源.基于测试信号法的HVDC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设计[J].大电机技术.2016

[9].穆子龙,李洪兵,李志勇.基于PID控制和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高压直流附加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

[10].张宋彬,江全元,陈跃辉,张文磊,宋军英.含DFIG风机的电力系统次同步谐振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

标签:;  ;  ;  ;  

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论文-杨冰灯,王西田,刘时雨,解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