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论文-李换兵,郑秋榕,崔凝

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论文-李换兵,郑秋榕,崔凝

导读:本文包含了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抛物面槽式集热器,几何损失,光学损失,效率

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换兵,郑秋榕,崔凝[1](2015)在《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抛物面槽式太阳能光热电站热力系统的动态特性,以美国SEGS电站Ⅵ号机组(SEGSⅥ)为对象,采用理论建模和数学计算的方法对抛物面槽式太阳能电站聚光集热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太阳时的变化,通过计算南北放置、东西跟踪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入射角,分析抛物面槽式集热器的余弦效应、入射角修正因子、行间遮挡和端部损失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几何损失和光学损失对集热器获得有效太阳辐射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典型日几何损失对集热器获得有效辐射能的影响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所有几何损失中,余弦效应是影响集热器获得有效辐射能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SEGSⅥ电站热力系统实时动态仿真模型提供全面可靠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15年09期)

侯静,郑宏飞,常泽辉,于苗苗[2](2015)在《一种复合抛物面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种新型复合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光学仿真和热性能研究。介绍了聚光器的设计与工作原理,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了叁维建模,利用蒙特卡洛光线追迹模拟不同入射角、不同安装误差偏角的情况下,圆柱形聚光接收体表面上能流分布特征及光学效率的变化规律。光学仿真结果表明,当镜面反射率为0.92,在太阳光线入射角为0~7.5°时,光线接收率为99.36%~51.51%,聚光效率为92.14%~48.1%。室外测试结果显示,装置热效率为43.2%。(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5年07期)

徐立,李鑫,原郭丰,孙飞虎,马兴良[3](2013)在《太阳位置对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运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延庆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太阳位置变化情况,通过理论计算水平南北轴抛物面槽式集热器自东向西跟踪过程中采光平面上的太阳入射角,分析线性聚焦抛物形反射镜面对吸热器的余弦效应和端损失效应,提出抛物面槽式集热器有效太阳投入能量的概念,并对实验测得的典型日法向直射辐照度进行修正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余弦效应对抛物面槽式集热器的影响最为明显,约占到日输入能量的15%;对于两列相同结构的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长度越短,受到的端损失效应影响越大;特别是,当集热器长度超过100 m时,端损失效应的影响会不足1%,因此可考虑忽略此修正.(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徐立,原郭丰,孙飞虎[4](2013)在《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稳态与动态测试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测试主要可以分为稳态和动态测试2种方法,依据二者所采用的物理模型,比较它们的应用范围,并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基于北京延庆实验平台测得的天气和集热器运行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的多元回归,得到稳态测试模型和动态测试模型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58和0.96.研究表明:对于稳态测试方法,虽然物理参数少,但测试条件要求极高,只能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上进行,不适合于实际运行方式下的槽式集热器;而动态测试方法充分考虑集热器的光学响应和热容特性,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测试条件,使现场规模化槽式集热器热性能测试成为可能,是未来标准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崔映红,卑振华,赵熙[5](2010)在《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场热损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的计算集热器场吸收有用能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影响集热器场效率的热学因素,优化了集热器场效率计算模型,并验证了优化模型的精确性。利用优化模型对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场热损失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热器集热元件热效率、入射角以及由入射角引起的端部损失是影响集热器场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太阳辐射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入射角越小、集热器热收集元件的热效率越高时,集热器场效率越高。(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0年05期)

崔映红,卑振华[6](2010)在《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集热器传热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简化,不失模型精度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均能反应的前提下,简化了模型,便于工程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集热器热效率随着流体温度的升高而变小,流体温度小于300℃时,无论集热器处于何种运行工况以及何种流量,其热效率都为60~70%;当真空区域空气压力小于13 332.2 Pa时,集热器效率变化较快,大于13 332.2 Pa时,效率几乎不变;集热器效率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变大,450~950 W/m2是集热器运行的最佳辐射区间;当风速小于5 m/s时,大气温度越高,集热器热效率越高。(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卑振华[7](2009)在《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损失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是一种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对集热器热损失机理进行研究,可进一步掌握集热器的热力性能,为改进现有集热器技术、提高太阳能热利用效率提供了方向。本论文首先对已有的集热器传热模型进行简化,在验证简化模型精确性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影响集热器热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抛物面槽式集热器场的能量传递、转换过程,分析并且计算了集热器场的各项热损失,得到了影响集热器场热效率的主要因素。对于采用蒸汽直接产生(DSG)系统的集热器场,初步探讨了这种集热器场的水动力稳定性,并计算了其循环水泵耗功。(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河北)》期刊2009-12-18)

徐涛[8](2009)在《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是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效率直接影响电厂的发电效率。而集热器效率受其光学性能和传热性能综合影响。集热器吸收管表面光学聚光比分布是集热器传热性能分析的重要边界条件,因此对光学聚光分布比的正确分析会对整个集热器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本论文以槽式抛物面集热器的散焦现象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影响集热器光学性能的因素,并用Monte Carlo光线追踪法对集热器光学性能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分析太阳形状、跟踪误差对吸收管表面光学聚光比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计算机模拟结果统计分析和几何光学分析,找到吸收管表面光学聚光比的分布规律,并用拟合函数来定量描述其分布情况。论文主要结果包括:(1)得到了槽式抛物面集热器的最大几何聚光比和最小几何聚光比;(2)准确可信的Monte Carlo光线跟踪法计算机模拟程序;(3)考虑太阳形状影响时,几何聚光比和边缘角对吸收管表面光学聚光比的影响变化;(4)拟合出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且精度高的吸收管表面光学聚光比的分布函数。(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5-01)

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一种新型复合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光学仿真和热性能研究。介绍了聚光器的设计与工作原理,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了叁维建模,利用蒙特卡洛光线追迹模拟不同入射角、不同安装误差偏角的情况下,圆柱形聚光接收体表面上能流分布特征及光学效率的变化规律。光学仿真结果表明,当镜面反射率为0.92,在太阳光线入射角为0~7.5°时,光线接收率为99.36%~51.51%,聚光效率为92.14%~48.1%。室外测试结果显示,装置热效率为43.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换兵,郑秋榕,崔凝.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15

[2].侯静,郑宏飞,常泽辉,于苗苗.一种复合抛物面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性能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5

[3].徐立,李鑫,原郭丰,孙飞虎,马兴良.太阳位置对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运行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

[4].徐立,原郭丰,孙飞虎.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稳态与动态测试方法的比较[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3

[5].崔映红,卑振华,赵熙.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场热损失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0

[6].崔映红,卑振华.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力性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卑振华.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热损失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

[8].徐涛.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光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

标签:;  ;  ;  ;  

槽式太阳能抛物面集热器论文-李换兵,郑秋榕,崔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