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预诊论文-姜英玉,钟源,李前慧,曾光

智能预诊论文-姜英玉,钟源,李前慧,曾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智能预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能预诊系统,预诊结果,准确性

智能预诊论文文献综述

姜英玉,钟源,李前慧,曾光[1](2019)在《智能预诊系统结果准确性的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国内App中常见的智能预诊系统结果准确性。方法截止2018年1月1日,在Apple App Store中筛选包含智能预诊功能的、免费的、面向公众的、针对人群的、针对全病种的7个App,在标准化病人案例中筛选内科病例7例,外科病例4例,妇科病例2例,儿科病例2例。按照病例所述病情逐一输入所筛选出的智能预诊系统中,记录系统出示的预诊结果,统计正确的诊断是否列在第一项、正确的诊断是否列在前叁项、是否列出正确诊断。结果①所有APP中仅App A询问用户的身高、体重,App C并未询问用户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就开始问诊,有3个系统允许用户在查找症状时同时输入多个症状;②预诊结果准确率为64.76%,正确诊断列在第一项占26.67%,正确诊断列在前叁项的占39.05%。结论当前现有的预诊系统结果准确性仍较低,用户应理性看待智能预诊系统的预诊结果,不能盲目依赖。(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15期)

张瑾,刘建华[2](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高炉自控设备故障智能预诊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3G/4G技术的成熟,使用智能手机安装相应的应用软件(APP)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诊断和简单的故障处理成为可能。目前以太互联网在工业生产中已经普遍应用,利用OPC、Android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在工业生产中对PLC系统的监控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在冶金行业中能对PLC系统进行智能预诊的App系统开发更具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05期)

李前慧,钟源,姜英玉,曾光[3](2019)在《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有效规范和评估智能预诊系统,需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其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和"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构建评价模型,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结果通过叁轮咨询,最终确立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结论智能预诊系统的核心服务质量在于预诊结果,因此应提高预诊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李前慧[4](2018)在《基于用户角度的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我国医疗资源短缺,但医疗浪费现象如小病看专家、小病大处方等过度医疗现象却非常严重。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医疗资源浪费占到医疗总费用的30%以上,严重地区可达40%-50%。而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根源之一就是患者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就诊前无法对病情进行客观预估而直接选择就诊医院,就诊时又无法与医生就病情严重程度平等对话。智能预诊系统的问世,使得患者在就诊前进行基本的医疗判断成为可能。但国内移动医疗尚处于发展阶段,移动医疗应用的性能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行业内缺少对于移动医疗应用的评估。目前国外已有评价智能预诊系统准确性的相关研究,但国内智能预诊系统的准确性还是未知数,其质量评价也只有相关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报道,对智能预诊系统的质量评价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系统性研究。因此,利用现有理论,确立一套评价智能预诊系统质量的指标体系,从而更好的评估国内智能预诊系统的服务质量,成为我们此次探索的重点。研究目的从用户角度出发,开发一套评价智能预诊系统质量的指标体系,为今后智能预诊系统的完善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持,也为移动医疗服务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对传统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理论和技术接受理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确立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赋权。研究内容(1)建立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理论模型。在传统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理论和技术接受理论基础上,提出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理论模型(2)确立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不断对初始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确立智能预诊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各级指标进行赋权,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1)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模型,认为智能预诊系统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它的有用性、易用性及准确性。(2)本研究邀请21名专家参与问卷咨询,共进行叁轮。叁轮问卷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95,0.90,专家积极性较高。而判断系数(Ca)、熟悉程度(Cs)、权威系数(Cr)叁值的算术平均数均高于0.7,标准差分别为0.11,0.11,0.10。综合以上各指标,本研究邀请的专家的权威性较高。(3)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智能预诊系统指标体系最终确立,共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两轮咨询后,各指标专家意见相对比较集中,专家评分意见的整体指标的肯德尔协调性(W=0.398)及各级指标协调性(一级指标W=0.496,二级指标W=0.364)均具有显着性。(4)对各位专家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即CR<0.1,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5)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总排序结果:一级指标排序为预诊结果(0.5962),交互性能(0.2266),预诊价值(0.1772);二级指标排序为预诊结果的准确性(0.3234),预诊方案的通俗性(0.1752),就诊指导(0.0997),预诊方案的全面性(0.0976),症状列表(0.0670),语言表述(0.0651),疾病知识(0.0499),问诊时间(0.0408),反应能力(0.0344),附加服务(0.0275),界面设计(0.0194)。结论(1)本研究经过两轮指标体系的德尔菲咨询,确立一套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为3个,分别为系统的交互性能、预诊结果和使用价值;二级指标为11个,分别为症状列表、界面设计、语言表述、问诊时间、反应能力、预诊方案的通俗性、预诊方案的全面性、预诊结果准确性、疾病知识、就诊指导、附加服务。(2)由第叁轮指标权重咨询结果可知,作为预诊系统,其核心质量在于预诊结果,权重为0.5962;其次是交互性能,权重为0.2266;最后是使用价值,权重为0.1772。(3)本研究从智能预诊系统的易用性、准确性和有用性作为切入点,确立的指标体系的整体指标协调性及各级指标的协调性均具有显着性,指标体系较合理。(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凯[5](2016)在《基于患者个人信息的智能预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医疗信息领域也进入大数据时代。临床医学方面,海量的临床数据常年堆积,但很少被用于学术研究。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患者往往病前不能有效预防,诊治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就医体验,治疗后不能及时反馈。本课题将从医院电子病历入手,研究出一套基于半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智能预诊方法,不仅能节省患者确定科室的时间,同样能大大提高医院医护人员效率,节省诊疗开支。患者的电子病历是半结构化的,其中主诉相对简短,现病史、既往史等患者个人信息不仅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特征。对于解决患者科室的预诊问题,本课题使用基于规则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索和尝试,基于探索结果最终分别用支持向量机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算法完成科室的多分类。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构建医疗实体间的关系库;如何实现患者科室的标准化。对于如何有效利用患者的病程记录信息以达到准确诊疗的目的,本文通过实验论证了使用何种诊疗信息有利于提升哪类科室的预诊正确率。在对预诊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本课题通过横向对比实验对模型进行优化,同时尝试加入患者不同种类的个人信息进行实验,以探索不同信息对科室预诊的贡献值,进而提升系统的性能。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系统的评测结果可知,本课题介绍的基于患者个人信息的智能预诊方法在性能上较使用纯规则和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均有显着提升。在两类数据集均取得较好的性能也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7-01)

刘美芳,尹纪庭,余建波[6](2012)在《基于SOA的工程机械远程智能预诊维护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程机械结构复杂、分布式作业和维护管理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工程机械远程健康智能预诊维护系统。该系统以一套设备智能预诊算法模型库SmartAgent为核心模块,通过SOA的异构资源共享等功能来系统地实现工程机械的分布式远程预诊维护。以一个关键机械部件(轴承)的性能衰退预诊为例,采用SmartAgent算法库中基于自组织映射的性能衰退评估模型和基于威布尔失效概率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系统地阐述了提出的设备健康远程预诊系统的应用流程,通过基于SOA的服务建立、发布与调用,实现了设备性能衰退的远程监控与预测,并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2年19期)

何海琴[7](2012)在《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心音预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脏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准确诊断已经成为引起高度关注的重要研究项目。心音信号蕴含了大量的心脏信息,心音图能反映心脏的早期病变信息,因此心音检测具有心电检测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临床价值。心脏疾病的早期预防是一个长期工程,人们往往由于时间或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坚持这个工程,因此开发出便携化大众化的心音预诊装置将有利于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课题将心音预诊和移动终端结合起来,在Android平台上开发出一套具有心音采集、显示、预诊和传送功能的心音预诊系统,旨在实现心音预诊的普及化和便携化。该系统分为叁个部分:心音采集部分、心音显示部分和心音预诊部分。其中采集部分由软硬件共同完成,硬件采集装置采用心音探头采集心音,构建滤波装置进行心音预处理,利用ADC转换模块完成模数转换,最后将心音信号传送给手机。软件部分利用手机上的麦克风接口接收心音信号并将其以WAV格式记录下来;心音显示部分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心音的显示、播放和发送。通过解析波形音频文件格式解读音频文件,定义音频的帧大小并以每帧中的音量最大值作为其幅值,以时间为横轴以音量大小为纵轴作图即可得心音图。得益于Android平台的特有优势,调用手机中已有的各种发送方式即可实现发送功能;心音预诊部分最终实现将心音分成正常和异常两大类,前期工作包括心音包络线的提取、分段定位和特征提取,通过对几种分类方法的比较提出了图形化表示和判别方法的分类策略,并设计了一种图加文字描述方式的心音分类结果报告,以一种既通俗易懂又简单美观的方式将心音预诊的结果告知用户。本课题包含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理论上主要是研究心音信号前期处理的各种方法和心音分类方法;应用开发的硬件方面设计了心音采集装置,该装置集成了心音滤波功能。软件方面是在Eclipse集成环境下以Java为编程语言开发的。图形化分类策略和预诊结果的图形化设计是本系统的特色和主要创新点。该系统不仅在模拟器上实现了集采集、显示、发送和分类于一身的所有基本功能,还完成了真机调试,并成功在真机HTC Desire HD(G 10)上获得运行,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2-01)

段立莹[8](2010)在《基于J2EE的智能预诊集成工具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运行效率和无故障时间对于实现安全运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采用先进的智能维护管理模式,利用预诊(Prognostics)技术和网络通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机械设备维护管理中的作用,进而达到对重大设备和关键部件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性能评估及剩余寿命的动态预测,对实现机械设备关键部件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以及近零故障运行(Near-Zero-Downtime)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基于Web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预诊作为一种新兴的维护技术,具备了诊断的实时化、智能化、系统化、早期化、网络化五大特点,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了设备实时性能评价与诊断、智能化系统、早期预诊等功能,引领了目前设备维护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面向智能预诊的网络化实现,对基于J2EE的智能预诊集成工具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实时预诊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统一的四层框架结构,完整地阐述了每层的功能及设计思想。并特别指出了智能预诊数据格式规范化对拓宽智能预诊应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J2EE的智能预诊系统框架。对基于J2EE智能预诊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基于信号处理算法的特征提取模块研究,基于特征选择算法的特征选择模块研究,基于Ajax的状态监测模块设计的研究,数据库及其接口技术的研究,Matlab与Java交互技术的研究,Java绘图技术框架JfreeChart和Joone开源神经网络算法的研究。最后,基于Ajax技术开发了的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模块,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JDBC技术开发了设备历史信息查询模块,利用Matlab Builder for Java开发了特征提取模块中的FFT、小波包分析算法和特征选择模块中的PCA和模糊聚类算法,并利用Joone框架开发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智能预诊算法。在结果展示中大量的采用了JfreeChart,便于使用者更好的理解智能预诊结果。基于ICONICS组态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了数据库连接及图形显示,实现了历史数据显示和动态地展现智能预诊的历史信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6-01)

熊星满[9](2010)在《智能预诊过程关联规则提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预诊是智能维护系统的核心环节,对智能预诊结果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维护人员制定决策的准确率和执行效率,但是智能预诊模型的预诊结果通常是以繁杂的数据形式存在的,比如神经网络的知识广泛分布在各个连接权值和阈值中,尤其当神经网络结构比较复杂时,连接权值矩阵和阈值矩阵会非常庞大,这些数据就难以直接被人们理解和应用。本文从数据挖掘角度通过提取关联规则来挖掘预诊结果数据中隐藏的预诊信息和预诊知识,将以数据形式存在的智能预诊结果转化为以关联规则形式表示的知识,提高智能预诊结果的可理解性。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智能预诊过程中的剩余寿命预测,但是SVR的预测精度与正则化参数C、不敏感系数ε以及核函数参数θ的选择紧密相关。针对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规则的参数选择方法。首先构建参数样本数据,然后利用数据挖掘工具CBA提取关联规则,最后验证关联规则。验证结果表明那些正确率高的参数关联规则可以被直接应用于SVR参数的选择,该方法为SVR参数选择提供一种新的途径。由于CBA工具对数据的规范性要求过于严格,本文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剪枝策略的分类关联规则提取算法MAMP。首先利用MA算法产生支持度和置信度满足阈值条件的原始关联规则,然后对这些规则进行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数据覆盖技术分析,保留用户最感兴趣的关联规则。验证结果表明,MAMP算法具有很好的剪枝效果,它能够在保证分类精度的前提下保持尽量少的关联规则,而且能够处理一般的数据,对数据规范性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MAMP算法能够较好地处理智能预诊模型生成的各种数据。性能评估是智能预诊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针对传统的基于断裂力学的金属疲劳性能评价方法建模的复杂性,本文从实验的角度建立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金属疲劳性能衰退评估模型,直接利用贝叶斯网络来学习金属疲劳实验数据,而不必去考虑金属疲劳破坏过程中疲劳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较传统方法有较大改进,它大大降低了建模的复杂性,考虑了更多因素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而且为设备或部件的在线性能监测提供了一种途径。本文最后利用MAMP算法提取了金属疲劳性能衰退评价结果的关联规则,将以数据形式表示的性能评价结果转化成以关联规则形式表达的知识,提高了智能预诊结果的可理解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关联规则来判断设备所处的性能状态,并制定相应的维护决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马海涛[10](2009)在《基于WEB的智能预诊工具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制造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需求日益增强,设备的可靠性、运行效率、以及无故障时间对于实现安全运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采用先进的智能维护管理模式,利用智能预诊技术和网络通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设备维护管理中的作用,进而达到对重大设备和关键部件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性能评估及剩余寿命的动态预测,对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以及近零故障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智能预诊的实施及网络化实现,对构建远程智能预诊工具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从实施智能预诊的角度出发,提出智能预诊统一的四层框架结构,完整地描述了各子模块的功能,并特别指出智能预诊数据格式规范化对拓宽智能预诊适用范围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智能预诊网络化实现的可行性,研究服务器资源及网络承载能力有限给智能预诊网络化实现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传输特征数据和应用快速收敛算法的解决方案。其次,本文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机算法解决了智能预诊网络化实现快速响应的问题,分析学习参数对回归模型精度的影响,分别采用遍历寻优、遗传算法寻优、多核结合的方法逐步改善模型的整体性能,保证了模型回归精度,同时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将该方法应用于汽轮机转子实际寿命损耗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叁,对智能预诊网络化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动态网页开发技术、数据库及接口技术、Matlab与Web接口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出离线模式与在线B/S模式相结合的远程预诊模式,并确定使用“Apache + MySQL + PHP”软件组合搭建预诊服务平台。最后,本文以汽轮机转子为应用对象,支持向量回归机为智能预诊方法,结合智能预诊框架,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构建基于Web的远程智能预诊工具。其实施过程包括:服务平台搭建、系统程序及显示结构设计和主要功能模块开发等。通过将工具移植到Linux系统下,提高工具的执行效率和安全性。该工具的成功实现,为基于Web的智能预诊提供了参考范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智能预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3G/4G技术的成熟,使用智能手机安装相应的应用软件(APP)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诊断和简单的故障处理成为可能。目前以太互联网在工业生产中已经普遍应用,利用OPC、Android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在工业生产中对PLC系统的监控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在冶金行业中能对PLC系统进行智能预诊的App系统开发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智能预诊论文参考文献

[1].姜英玉,钟源,李前慧,曾光.智能预诊系统结果准确性的评价研究[J].医学信息.2019

[2].张瑾,刘建华.基于“互联网+”的高炉自控设备故障智能预诊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3].李前慧,钟源,姜英玉,曾光.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

[4].李前慧.基于用户角度的智能预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5].陈凯.基于患者个人信息的智能预诊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6].刘美芳,尹纪庭,余建波.基于SOA的工程机械远程智能预诊维护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2

[7].何海琴.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心音预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2

[8].段立莹.基于J2EE的智能预诊集成工具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9].熊星满.智能预诊过程关联规则提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0].马海涛.基于WEB的智能预诊工具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标签:;  ;  ;  

智能预诊论文-姜英玉,钟源,李前慧,曾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