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思想论文-王玉姝,孙德彪

佛禅思想论文-王玉姝,孙德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禅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韦应物,诗歌,佛禅,功名人生

佛禅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姝,孙德彪[1](2019)在《韦应物诗歌佛禅思想对其功名人生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韦应物生活在唐朝的大历时期,同期多"贬官""禅悦"之人,但他的一生却颇多政绩,诗歌和政坛成就一直为后世所瞩目。其虽非贬官,但时而出仕时而归隐,在亦宦亦隐中成为大历诗坛中"一枝独异的花朵"。作为这一时期着名的诗人,其诗歌内容丰富,山水诗描绘清、静的自然之景,清幽静寂的自然环境净化世人的向外之心,送别诗、思乡怀古诗等则使世间逐利之人彻见本心,回归精神家园,找到精神的故里,达到随缘任运、心无挂碍之境界,最终证得世事变迁、万法皆空的佛学真谛。因当时佛禅隆盛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主体内心的恬静淡泊,韦应物的诗歌体现出洗心—本心—无心—空心的禅悟之理,也借诗歌实现其对自己功名人生的超越,找到心灵的归属。(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方桂林[2](2019)在《佛禅思想与中国当代导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诸多当代导演都倾心于佛禅文化,其作品也多渗透着佛禅思想。本文旨在透过林兆华、田沁鑫、赖声川叁位有代表性的导演者的戏剧实践,梳理和探讨中国当代导演接受佛禅思想影响的具体表现、成因及意义。林兆华迷恋禅宗的直觉思维,看重自己创造的第二主题;林兆华要求演员用禅的悟性去感受,实现以心传心的自由表演;他强调在静观中实现生命的飞跃,创造气韵生动的舞台景观。同时林兆华的直觉式创作也应注重“度”的把握,避免创作的随意性。田沁鑫的禅意戏剧试图突破宗教与艺术之间的界限,通过中国哲学——禅宗学说来净化人心,实现一种中国式的“卡塔西斯”。在舞台上努力通过“说破”、“不说破”、庄谐共生、空灵极简的空间设计、独立的音响功效等叙事策略去营造诗化禅境。佛禅思想影响着赖声川的戏剧创意,“因果观”和“如是观”对他创意灵感的获取予以具象化的指导,同时佛学理论以原型姿态在其作品中被重构,最为突出的就是“曼陀罗”和“中阴身”。其作品内涵既有慈悲利他精神,亦有诸法无我的观照。当代导演佛禅思想的成因,从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角度看,一方面是创作者对于佛禅文化的理念认同,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不自觉地影响渗透;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导演艺术的观念革新和二度西潮的推进,尤其是西方现代剧场中的东方趋向,另一方面则是观众的审美变化。佛禅思想于中国导演者的影响包括精神内涵、叙事创意、表演复象、空间想象。佛禅思想不应拘泥于宗教仪式渲染,更要深入攫取内在的美学肌理。其“非理性”、“直觉”思维也对探索叙事媒介多元化和戏剧民族化有着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小燕[3](2019)在《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书写唐代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的苦难而着称,其诗作具有"诗史"的审美价值。在杜甫的诸多诗作中,也有不少山水田园诗,虽然没有其现实主义的诗作影响大,但也具有其特有的审美价值。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文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的佛禅特色与影响。(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玉姝[4](2019)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杜甫与李奎报佛禅思想同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杜诗东传朝鲜后,因本身"诗史"的特点对朝鲜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人对其评价甚高,与杜甫同样具有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的李奎报亦十分推崇杜甫。因各自国情和所处时代的原因,二人在崇信传统儒家功业思想的同时都崇信佛教。二人在佛禅渊源、作品中的佛禅意境、佛禅思想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具有鲜明的国情特征,并衍射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佛禅感悟。(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孔德洁[5](2018)在《宋词中的佛禅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理学思想和文字禅兴起鼎盛的时期,文人名士学佛参禅成了一种风气,对宋代的文学带来了深刻影响,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理学思想和佛学思想的并存。词作为文学形式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鼎盛,在大量的词作中也有着佛教的印记。纵观宋朝的历史、文化发展及文人名士诗歌创作的环境,可清晰地看到佛禅思想对宋词的影响。以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词作大家的词为例,禅宗思想渗透在词作中,展示出宋词的禅趣、禅理。(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玉姝[6](2018)在《柳宗元佛禅思想与主体意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柳宗元与佛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仅精通佛理且将此思想寄寓于文学作品。柳宗元在歌咏自然山水草木的同时,将佛禅义理与个人主体意识相融合,运用佛禅的物我同根思想表达他被贬南荒之时内心的孤寂。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就是其自心自性、主体意识的体现。柳宗元虽身处逆境,但依然在寻求"量移",以期回到朝廷,进而实现出世和入世的完美结合。(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镱苏[7](2017)在《王阳明的佛禅思想与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王阳明的诗文语录书信的分析可知王阳明对禅宗公案语录比较熟悉,他的佛学修养局限于禅宗一派,他的佛学水平在明代士人当中处于中上水平。王阳明崇儒抑佛的立场导致他对交往僧人持保留态度,对自己的僧界交游情况有意遮蔽。他的诗歌中有神异、疏野、衰病、禅定、知客五种僧人形象,他的儒士身份和个性特征导致他对这五类僧人的情感态度各不相同。他诗歌中频繁描写的静坐意象在形式上与佛教禅定相似,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他的生活习惯、观景方式和心学主张,与佛教晏坐禅定意趣迥异。(本文来源于《泰州学术》期刊2017年00期)

朱丽华[8](2017)在《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之发展,由先秦而至宋代趋于成熟,陈寅恪先生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曾言:“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最高境界之风格,往往与人的生命人格相连。应该说在宋代,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于士人中极具典型性。诚如宋人黄震所言“读涪翁之书,而不于其本心之正大不可泯没者求之,岂惟不足知涪翁,亦恐自误。”(宋黄震《黄氏日钞》)。“临大节而不可夺”是其人格内核,亦是宋代士人的最强音。其精于儒,深于庄禅,取宏用精,践履实行,奠定其文化人格的坚实基础。黄庭坚文化人格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宋代士人及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感召力,也为后世所仰慕和钦佩。目前国内对于黄庭坚文学艺术成就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对其哲学思想、创作理论、诗学体系、诗词创作等的探讨广泛而深入,但对黄庭坚文化人格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多集中在儒释道叁教思想融通、士人心态、文艺美学、文化活动等方面。本文将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描述黄庭坚文化人格的外在表现,包括深挚的孝悌友朋之情,入世之独立公允、忧国爱民的淑世情怀,贬谪期间的大节不夺、随缘自适的坚韧旷达与自我超越,传道授业的诲人不倦,以及由此而形成巨大的人格魅力。黄庭坚此种文化人格固然彰显出其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与其信仰价值体系,但此种文化人格之成因亦为多元。本文拟从其家学渊源、亲族交游、仕途生涯、时代社会背景,及个人性格与理想人格取向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还原黄庭坚作为北宋中晚期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此期间自我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选择与追寻。此追寻过程既是其理想道德人格的构建过程,也是其艺术实践不断提升过程,更是其生命意义的自证过程。“光风霁月”是其理想人格境界,即以儒为本、融摄佛道的心性道德修养,“大节不夺”、“内刚外合”,既存忠义之气,又能随缘自适,淡泊功名,更有面对生命苦难之理性洞见、冷静担当与内在超越。黄庭坚少有诗名,在宗杜学韩的基础上,广学博纳,由技入道,在艺术实践与人生践履中逐渐寻求到文化之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以此为自我的疗救与生命的安顿。于是道、艺、人格叁者之间,彼此确认、相互增进,艺术不仅是技艺,是一种精神理路之探寻,是传统士大夫治世安邦、隐于林泉、心隐于朝之人生道路之外的存在方式,并以此来勉励生命。而恰是在这种以全力追求人格的道德完善与独立之中,展现了文苑、儒林、理学、庄禅之结合的最佳权衡点,从而使宋诗迥异于唐诗,诗歌理路向内向上撑开,趋于高远而深邃。禅学之于诗学,得之者,实有他人未知未至之精神殊胜处。佛禅之于黄庭坚不仅是禅语、禅趣、禅理、禅境之得、禅林之交游,更是自立自力无限向上之大丈夫求证之路。正缘于此,面对巨大传统诗学,黄庭坚未裹足不前,而是在集大成之中求取诗学新机,并展示诗学求取之理路,指点后来者以此向上,达“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高妙之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吴晓梅[9](2017)在《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中的佛禅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以其独有的东方文化特色在美国当代诗坛独树一帜。由于深受禅宗影响,雷克思罗斯诗歌不仅具有浓厚的佛禅意蕴,而且对于"空"这一禅宗的核心概念也有独特的阐释。基于"无我"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佛教教义与命题,他通过诗歌来揭示到达"空"之途径,阐明"空"之体悟。本文拟用雷克思罗斯诗论来阐释其诗歌中的佛禅思想,同时融合其诗歌创作观,指出雷氏在诗歌中运用禅宗的"双遣法"思维,创作出富含"空"之意境的诗歌。本文认为其诗歌中的佛禅思想可以为多元文化共生与碰撞的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并带来更多思索。(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庞海东[10](2016)在《论秦观词中的佛禅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秦观因词而名,然论家多称之为"女郎"词。秦观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两试不第,多次遭贬,多舛的际遇使其词蕴涵着更加深刻的身世之感、人生之叹。而导领其词作的思想更是杂以儒释道叁家,以儒家出世为主留恋俗世,困穷不达时则以佛道为归旨。故其词以情释佛,以艳情写禅境,蕴含着更深刻的广阔的人生之思与命运之争的别样内蕴。现从禅宗意境切入,分析秦观词婉约特色中的别样意蕴。(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2期)

佛禅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诸多当代导演都倾心于佛禅文化,其作品也多渗透着佛禅思想。本文旨在透过林兆华、田沁鑫、赖声川叁位有代表性的导演者的戏剧实践,梳理和探讨中国当代导演接受佛禅思想影响的具体表现、成因及意义。林兆华迷恋禅宗的直觉思维,看重自己创造的第二主题;林兆华要求演员用禅的悟性去感受,实现以心传心的自由表演;他强调在静观中实现生命的飞跃,创造气韵生动的舞台景观。同时林兆华的直觉式创作也应注重“度”的把握,避免创作的随意性。田沁鑫的禅意戏剧试图突破宗教与艺术之间的界限,通过中国哲学——禅宗学说来净化人心,实现一种中国式的“卡塔西斯”。在舞台上努力通过“说破”、“不说破”、庄谐共生、空灵极简的空间设计、独立的音响功效等叙事策略去营造诗化禅境。佛禅思想影响着赖声川的戏剧创意,“因果观”和“如是观”对他创意灵感的获取予以具象化的指导,同时佛学理论以原型姿态在其作品中被重构,最为突出的就是“曼陀罗”和“中阴身”。其作品内涵既有慈悲利他精神,亦有诸法无我的观照。当代导演佛禅思想的成因,从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角度看,一方面是创作者对于佛禅文化的理念认同,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不自觉地影响渗透;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导演艺术的观念革新和二度西潮的推进,尤其是西方现代剧场中的东方趋向,另一方面则是观众的审美变化。佛禅思想于中国导演者的影响包括精神内涵、叙事创意、表演复象、空间想象。佛禅思想不应拘泥于宗教仪式渲染,更要深入攫取内在的美学肌理。其“非理性”、“直觉”思维也对探索叙事媒介多元化和戏剧民族化有着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禅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姝,孙德彪.韦应物诗歌佛禅思想对其功名人生的超越[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方桂林.佛禅思想与中国当代导演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王小燕.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思想[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

[4].王玉姝.多元文化背景下杜甫与李奎报佛禅思想同异探析[J].东疆学刊.2019

[5].孔德洁.宋词中的佛禅思想[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

[6].王玉姝.柳宗元佛禅思想与主体意识探析[J].天中学刊.2018

[7].王镱苏.王阳明的佛禅思想与诗歌创作[J].泰州学术.2017

[8].朱丽华.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D].吉林大学.2017

[9].吴晓梅.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中的佛禅思想[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7

[10].庞海东.论秦观词中的佛禅思想[J].名作欣赏.2016

标签:;  ;  ;  ;  

佛禅思想论文-王玉姝,孙德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