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黏度,制冷剂,混合物,硬球模型
混合物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裕坤,曹法立,孟现阳,吴江涛[1](2019)在《R32/R1234ze(E)混合物黏度实验与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巴黎协议和基加利修正案的陆续颁布,传统的CFCs和HCFCs类制冷剂因其过高的GWP值将被淘汰,故寻找新型高效环保的制冷工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目前开发新型制冷工质的方法之一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即将HFOs类环保制冷剂与高效的HFCs类制冷剂混合使用,其中R32/R1234ze(E)因其优良的热物理性质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振动弦法黏度计对R32/R1234ze(E)混合物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的温度范围为263~363 K,压力范围为2~30 MPa.实验系统黏度测量的不确定度为2%。在获得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硬球模型对R32/R1234ze(E)混合物黏度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基于纯质黏度硬球模型及混合法则的混合物黏度计算方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7%,最大绝对偏差为2.8%。本文的研究工作为替代制冷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垚,贾秀璨,王晓坡[2](2019)在《CO_2膨胀体系混合物的黏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已有模型计算CO_2膨胀体系混合物黏度精度低的问题,在对已发表文献中的7种CO_2膨胀体系气液混合物(包括CO_2与正癸烷、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的黏度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CO_2膨胀体系的改进的Eyring-NRTL黏度模型,确定了模型中的二元作用交互参数与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献数据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参数。结果表明,对于CO_2/正癸烷体系黏度推算的平均偏差小于3%(310.93 K除外),CO_2与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体系的绝对平均偏差小于4%。通过与其他黏度模型的比较,表明改进的黏度模型可以用于计算CO_2膨胀体系的黏度数据。(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美琪[3](2019)在《基于修正的Kostiakov模型土石混合物入渗性能测量及其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石混合物入渗性能是水分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关键因素,影响着土石混合物地区灌溉系统的设计和径流的产生。由于土石混合物入渗过程复杂,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入渗,造成测量过程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基于修正的Kostiakov模型,采用短时间瞬时入渗率系统分析入渗模型对土石混合物入渗性能模拟的适用性、确定土石混合物达到稳定入渗所需时间以及土壤容重、碎石粒径及含量对土石混合物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大程度缩短土石混合物测量时间,提高测量效率且测量精度高。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论:(1)根据修正的Kostiakov模型,由瞬时入渗率(2 min、5 min、11 min)和饱和导水率计算完整的入渗过程,得出计算值与实测值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表明修正的Kostiakov模型对土石混合物入渗具有一定适用性,可将土石混合物入渗性能测量时间缩短到15 min以内。(2)根据修正的Kostiakov模型可计算出不同实验工况下土石混合物达到稳定入渗所需时间。本实验土石混合物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均在5 d以上,造成常规方法很难获取。(3)土壤容重、碎石含量及粒径对本实验土石混合物入渗能力有较大影响。土石混合物累积入渗量、饱和导水率、湿润锋运移深度与土壤容重、碎石粒径、碎石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4)根据土壤容重、碎石粒径及碎石含量与累积入渗量、饱和导水率、吸渗率S、稳定入渗率A、参数K和参数α的灰色关联度发现碎石含量对土石混合物入渗特征影响程度最大(τ=0.62),碎石粒径影响程度最小(τ=0.57)。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修正的Kostiakov模型,采用瞬时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计算完整的土石混合物入渗过程的方法能极大地缩短土石混合物入渗性能的测量时间,碎石含量是影响土石混合入渗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成果为土石混合物地区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6-01)
贾文龙,成婷婷,李忠吉,何玉发[4](2019)在《混合物非平衡气液两相临界流动压力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液两相临界流动压力是气液两相输送系统中安全阀尺寸设计、孔口泄漏速率计算的关键参数,现有的临界流动压力计算方法主要是针对单组分流体建立的,对多组分混合物的适用性差。针对这一问题,基于现有的非平衡均相流动(HNE-DS)模型和适用于多组分混合物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推导了新的非平衡压缩系数表达式;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新的临界流动压力比和非平衡压缩系数关联式,建立了改进的HNE-DS模型。结果表明:对于单组分流体,改进HNE-DS模型计算的临界压力比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偏差为3.3%,较原模型减小了1.6%。对于多组分混合物,改进HNE-DS模型的计算值更接近实际情况。成果为准确计算多组分混合物的临界流动压力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珺瑶,张月,邓帅,赵军,孙太尉[5](2019)在《CO_2混合物热物性在CCS研究中的作用: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各工艺过程的设计、运行都依赖于对CO_2及其混合物热物理性质的深入理解。同时,CCS的规模化发展和商业化进程,对CO_2混合物及其热物性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CO_2及其混合物热物性的发展现状,并尝试对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在实验研究方面,CO_2混合体系的研究进展视组分不同,差异较大,其中CO_2-N_2、CO_2-CH4、CO_2-H_2O和CO_2-H_2二元体系已形成较完善的物性数据库,而CO_2-NH_3、CO_2-NOx和CO_2-CO体系的物性数据还比较欠缺;在物性估算方面,面向CCS的物性估算模型研究自2008年开始活跃,基于不同理论构架,目前已逐步形成面向CCS的多元化的物性估算体系。物性研究在CCS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物性是支撑CCS过程研究的基础,其不准确性在过程模拟或计算中会被"放大",从而影响过程评估的准确性,本文从物性在循环构建和能效分析中的作用以及CO_2水合物的形成3个方面入手做了说明。文章最后对面向CCS的物性研究趋势进行了梳理,对分子模拟技术、通用性强的物性估算模型和物性在过程设计和循环分析中的角色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邱金友,张华,钟绍庚,吴志鸿[6](2019)在《R32/油混合物管内两相流动摩擦压降模型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32具有很好的热物性,且GWP值相对较低,在制冷剂的替代进程中有潜力得到推广应用。在蒸汽压缩制冷系统中,润滑油难免随制冷剂混入换热部件,恶化制冷剂侧的流动特性。基于文献R32/油混合物两相流动摩擦压降实验数据,对比文献中四种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结果表明:在低质流密度工况下,文献模型对实验的结果预测精度较高,在高质流密度工况下,预测结果偏离了实验结果,且预测值均大于实验值,模型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1期)
刘潜,张香兰,李巍[7](2018)在《基于COSMO-RS模型的分离油酚混合物的离子液体萃取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对其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OSMO-RS模型,以间甲酚和异丙苯作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离子液体在分离油酚体系中的应用;利用Turbomole软件建立了包含27种离子液体阴离子和48种离子液体阳离子的σ-图谱数据库,结合COSMOtherm软件对组成的1296种离子液体进行筛选,探讨了阴阳离子对间甲酚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对筛选得到适宜的离子液体进行液液相平衡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离子液体阴离子对间甲酚分离效果影响较大,以Cl~-和CH_3COO~-为阴离子的离子液体与间甲酚之间具有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因此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阳离子对间甲酚分离效果影响较小,碳链或支链的增加能适当提高离子液体对间甲酚的分离效果。实验得到的bmim OAc、bmim Cl、emim OAc、TPAC四种离子液体-间甲酚-异丙苯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表明,四种离子液体对间甲酚均具有较大的分配系数和选择性,且萃取分离效果的顺序为:emim OAc>bmim OAc>TPAC>bmim Cl,与COSMO-RS模拟筛选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筛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缪梦华,谷波,李萍[8](2018)在《POE VG32润滑油及R410A/油混合物的粘度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根据原始数据特性而分段拟合的POE VG32润滑油/R410A制冷剂粘度计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纯油粘度计算,所提出的模型在0℃到100℃的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为0.9%,精度高于其他模型。在用于润滑油及润滑油与制冷剂混合物粘度计算时,单个增强型模型计算公式无法适应油浓度从0到100%全范围混合物粘度计算,而迭加型模型在计算混合粘度时精度较低。本文提出在不同区间内使用增强型模型,使全范围内粘度计算误差低于0.6%。(本文来源于《制冷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吴宗铎,赵勇,严谨,宗智,高云[9](2019)在《球坐标系下多介质混合物模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介质混合模型在求解球坐标系下的Riemann问题时,需要考虑界面处压力平衡性弱、奇点处理、状态方程复杂等多个难点。本文将原始基于体积分数的Mie-Grüneisen多介质混合模型扩展到球坐标系下,并对多个细节进行了修正和改进,包括:在界面处对热力学参数进行修正、采用质量分数导出新输送方程、利用质量分数加权计算偏导数、采用相邻网格点的物理量定义奇点等。经过改进后的计算模型,可以得到无振荡的数值解,而且可以准确捕捉到冲击波和界面的位置。另外,使用改进后的质量分数模型比原始的体积分数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更准确。(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5期)
林娇燕[10](2018)在《颗粒与流体混合物模型解的一致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能量方法和一致的Gronwall不等式,研究了一个颗粒与流体混合物模型解关于时间的一致估计,这个关于时间的一致估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解的渐近行为.(本文来源于《数学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混合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已有模型计算CO_2膨胀体系混合物黏度精度低的问题,在对已发表文献中的7种CO_2膨胀体系气液混合物(包括CO_2与正癸烷、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的黏度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CO_2膨胀体系的改进的Eyring-NRTL黏度模型,确定了模型中的二元作用交互参数与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献数据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参数。结果表明,对于CO_2/正癸烷体系黏度推算的平均偏差小于3%(310.93 K除外),CO_2与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体系的绝对平均偏差小于4%。通过与其他黏度模型的比较,表明改进的黏度模型可以用于计算CO_2膨胀体系的黏度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物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孙裕坤,曹法立,孟现阳,吴江涛.R32/R1234ze(E)混合物黏度实验与模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张垚,贾秀璨,王晓坡.CO_2膨胀体系混合物的黏度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3].孙美琪.基于修正的Kostiakov模型土石混合物入渗性能测量及其实验验证[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4].贾文龙,成婷婷,李忠吉,何玉发.混合物非平衡气液两相临界流动压力计算模型[J].化学工程.2019
[5].王珺瑶,张月,邓帅,赵军,孙太尉.CO_2混合物热物性在CCS研究中的作用: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J].化工进展.2019
[6].邱金友,张华,钟绍庚,吴志鸿.R32/油混合物管内两相流动摩擦压降模型预测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7].刘潜,张香兰,李巍.基于COSMO-RS模型的分离油酚混合物的离子液体萃取剂筛选[J].化工学报.2018
[8].缪梦华,谷波,李萍.POEVG32润滑油及R410A/油混合物的粘度计算模型[J].制冷技术.2018
[9].吴宗铎,赵勇,严谨,宗智,高云.球坐标系下多介质混合物模型的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19
[10].林娇燕.颗粒与流体混合物模型解的一致估计[J].数学物理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