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稞,核糖体蛋白,RPL19,序列分析
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论文文献综述
徐齐君,扎桑,王玉林,原红军,曾兴权[1](2018)在《青稞核糖体蛋白基因HbRPL19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青稞核糖体蛋白基因HbRPL19,分析其序列特征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目的蛋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鉴定得到的青稞HbRPL19的序列设计了引物,从青稞叶片的c DNA中扩增得到目的片段,并对目的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鉴定和序列分析,同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RPL19,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后利用IPTG诱导外源蛋白质表达并检测。【结果】成功扩增出了青稞核糖体蛋白基因HbRPL19的CDS全长序列,大小为654 bp。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HbRPL19编码的蛋白质含有21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24.47 KD,理论等电点(p I)为10.42,总平均亲水性(GRAVY)为-0.353,不稳定系数为53.46,存在典型的SH3-like结构域和核糖体蛋白L19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RPL19与小麦和山羊草的RPL19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结论】获得了青稞抗寒相关基因HbRPL19的序列和蛋白。(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软林,赵雪梅,张志云,梁爱华[2](2017)在《八肋游仆虫胞质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核糖体蛋白基因的数目及其结构的特殊性,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八肋游仆虫胞质核糖体蛋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共鉴定得到98个基因编码78种不同的胞质核糖体蛋白。其中19种胞质核糖体蛋白基因发生了复制,尽管都是有功能的,但其中一个基因的表达受到限制。通过与高等真核生物比较,我们发现:八肋游仆虫核糖体蛋白eS30缺失了N端的类泛素结构域,eL6缺失了N端的Ribosomal_L6e_N结构域。另外,不同于其他高等真核生物,八肋游仆虫酸性核糖体磷酸化蛋白uL 10为碱性蛋白。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低等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装及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翁梁[3](2016)在《野桑蚕核糖体蛋白L2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野桑蚕(Bombyx mandaina)核糖体蛋白L21(RPL21)基因并进行半定量分析,为研究RPL21基因在昆虫体内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RT-PCR克隆野桑蚕RPL21基因序列,并采用半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野桑蚕4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扩增获得的野桑蚕RPL21基因序列全长为586 bp,其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8 k Da和11.01。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野桑蚕与其他12个物种的RPL21基因的相似性介于55.5%~91.6%,其中与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RPL21的相似性最低,与家蚕(Bombyx mori)的相似性最高。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野桑蚕RPL21基因在野桑蚕幼虫的中肠、丝腺、脂肪体、血液、睾丸、表皮、卵巢和脑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野桑蚕RPL21基因进化较保守,在各组织中分布广泛且表达水平稳定。(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宋丹妮,王春台,刘学群,谭艳平,刘新琼[4](2015)在《水稻核糖体蛋白基因OsRPL2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鉴定得到的水稻(Oryza sativa L.)核糖体蛋白质Os RPL2的序列设计了引物,从水稻叶片的c DNA中扩增得到目的片段。并对目的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鉴定和序列分析,同时在大肠杆菌中构建水稻核糖体蛋白质基因Os RPL2的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RPL2,转化入BL21(DE3)后利用IPTG诱导外源蛋白质表达并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了水稻核糖体蛋白质基因Os RPL2的c DNA序列,大小为1 570 bp,其编码的蛋白质含有502个氨基酸。根据序列分析的结果,水稻Os RPL2基因与多个植物核糖体蛋白质L2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并且其编码的Os RPL2蛋白质具有2个与核糖体蛋白质功能相关的功能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p GEX-4T1-RPL2重组子,诱导表达后,纯化得到了带有GST标签的可溶性Os RPL2蛋白质。(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万琼莲,杨子祥,王连春,蔡红,陈海如[5](2014)在《云南花生丛枝植原体16S rRNA和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及核糖体蛋白基因(ribosomal protein,rp)通用引物对发生在云南元谋的花生丛枝病病株DNA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扩增获得的云南元谋花生丛枝植原体(PnWB-YNym)16S rDNA、16S-23S rDNA和23S DNA片段总长1 806 bp,rp基因扩增片段长1 171 bp。云南株系与来源于台湾和海南的花生丛枝植原体均有较高同源性。比较16S rDNA片段,发现云南株系在5个位点上与来自台湾或海南的株系存在碱基差异,其中有1个位点的差异是云南元谋株系特异的;再分别比较核糖体蛋白rplV-rpsC 2个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云南株系rpsC编码的第194位氨基酸与台湾和海南的株系存在差异。经16S rDNA片段系统进化及iPhyClassifier在线分析,表明PnWBYNym在分类上属于16SrII-A亚组成员,与候选种‘Cand/datus Phytoplasma australasiae'相关;基于rp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PnWB-YNym与16SrII-A亚组各成员聚为同一亚进化支(iii)。(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梁日深,王超,邹青,周爱国,邹记兴[6](2013)在《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7种金线鱼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7种金线鱼属(Nemipterus)及2种锥齿鲷属(Pentapus)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S7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以二线眶棘鲈(Scolopsis bilineatus)做为外类群初步探讨了其分子进化关系。测序所得S7部分序列为734-746 bp,序列比对后得到同源序列743 bp。其中保守位点386个,变异位点351个,简约性信息位点289个。A+T含量(54.1%)高于G+C含量(45.9%)。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出7种金线鱼的遗传距离为0.042-0.294。S7序列存在大量碱基插入与缺失,其中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与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在第167、182、474、608、662 bp位置,金线鱼(N.virgatus)与印度洋金线鱼(N.bipunctatus)第227、332、401、604 bp的位置具有相同的碱基插入缺失特征,且具有种类特异性。最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与贝叶斯分析(BI)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7种金线鱼聚在一起,其中日本金线鱼与苏门答腊金线鱼聚为一支,金线鱼、深水金线鱼和印度洋金线鱼聚成一支。结论认为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形态与分子证据,才能进一步明确金线鱼属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梁日深,卓孝磊,龙敏明,黄桂菊,喻达辉[7](2013)在《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石鲈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核DNA分子标记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对分布于南海及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周边海区的石鲈属鱼类11种,结合石鲈亚科其他属如仿石鲈属,异孔石鲈属,八带石鲈属及锯鳃石鲈属等21种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鲈属的种类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除了大斑石鲈,断斑石鲈等6种石鲈属鱼类聚成一石鲈属的分支外,其他石鲈属种类都位于进化树的不同位置。侧扁石鲈与八带石鲈聚在一起,大棘石鲈与异孔石鲈属聚在一起。红海石鲈与纵带石鲈与仿石鲈属的种类关系较近,佩氏石鲈最先分化出来,位于整个石鲈亚科分支基部。该分类关系与其各自的地理分布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3年01期)
刘红梅[8](2013)在《人类核糖体蛋白加工假基因与其同源基因的序列信息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信息参数—非均匀指数和紧邻碱基关联,对核糖体蛋白加工假基因与对应核糖体蛋白基因编码序列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约占89%)假基因的非均匀性明显弱于对应功能基因编码序列,绝大多数(约占88%)假基因的紧邻碱基关联强于对应基因编码序列。(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3年02期)
向浏欣,付于银,王秋娟,冉燕子,李露[9](2012)在《茎瘤芥酸性核糖体蛋白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茎瘤芥幼苗叶片总RNA为模板,通过SMART RACE技术进行反转录和PCR扩增,克隆到瘤芥酸性核糖体蛋白P1基因(命名为BjARPP1,GenBank登录号:JX282179),并利用ProtParam、DNAMAN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核酸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酸性核糖体蛋白P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342 bp,编码113个氨基酸,等电点为4.27,相对分子质量为11.25 ku;二级结构预测显示α-螺旋占53.98%、不规则卷曲占33.68%、延伸链占12.39%,还含有5个磷酸化位点;同源进化树预测分析其与拟南芥的同源性为96%,与其他物种同源性低。茎瘤芥酸性核糖体蛋白P1基因为首次克隆,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结构、功能、遗传变异规律以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9期)
白瑞,于志慧,范瑞文,李鹏飞,程志学[10](2012)在《羊驼核糖体蛋白L41(RPL41)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outhern blotting技术从羊驼皮肤cDNA文库里筛选核糖体蛋白L41(RPL41)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大小为429 bp,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含有3个β折叠结构域,该结构域对RPL41基因功能的体现起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2年04期)
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核糖体蛋白基因的数目及其结构的特殊性,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八肋游仆虫胞质核糖体蛋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共鉴定得到98个基因编码78种不同的胞质核糖体蛋白。其中19种胞质核糖体蛋白基因发生了复制,尽管都是有功能的,但其中一个基因的表达受到限制。通过与高等真核生物比较,我们发现:八肋游仆虫核糖体蛋白eS30缺失了N端的类泛素结构域,eL6缺失了N端的Ribosomal_L6e_N结构域。另外,不同于其他高等真核生物,八肋游仆虫酸性核糖体磷酸化蛋白uL 10为碱性蛋白。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低等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装及功能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论文参考文献
[1].徐齐君,扎桑,王玉林,原红军,曾兴权.青稞核糖体蛋白基因HbRPL19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J].西南农业学报.2018
[2].王软林,赵雪梅,张志云,梁爱华.八肋游仆虫胞质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特征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7
[3].翁梁.野桑蚕核糖体蛋白L2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英文)[J].南方农业学报.2016
[4].宋丹妮,王春台,刘学群,谭艳平,刘新琼.水稻核糖体蛋白基因OsRPL2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载体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5
[5].万琼莲,杨子祥,王连春,蔡红,陈海如.云南花生丛枝植原体16SrRNA和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4
[6].梁日深,王超,邹青,周爱国,邹记兴.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7种金线鱼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J].中国水产科学.2013
[7].梁日深,卓孝磊,龙敏明,黄桂菊,喻达辉.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石鲈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
[8].刘红梅.人类核糖体蛋白加工假基因与其同源基因的序列信息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2013
[9].向浏欣,付于银,王秋娟,冉燕子,李露.茎瘤芥酸性核糖体蛋白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
[10].白瑞,于志慧,范瑞文,李鹏飞,程志学.羊驼核糖体蛋白L41(RPL41)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