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养气论文-王丽姣

知言养气论文-王丽姣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言养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子,性善论,思想,知言

知言养气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姣[1](2018)在《孟子性善论与知言养气之关系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在与告子辩论人性善与不善时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作为社会的人生来都有不忍人之心,所以人生来性善。性善虽然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但是后天的环境可以影响人性,所以想要保持性善,需要人在后天存养、扩充善性。"知言养气"是孟子提出关于尚友修身的观点,并不是直接讨论文学批评的,经过后人的发展演绎才进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言养气"将道德修养与鉴别言辞联系在了一起,这就从深层次说明了性善论是"知言养气"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4期)

陈屹,石惠[2](2018)在《有道不动心——王船山的“知言养气”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潘楚馨[3](2014)在《孟子的知言养气之说与不动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的知言养气之说从古到今争论甚多,其中还包含与告子关于不动心的讨论,以及对知言与养气更多的认识。因而正确分析与理解孟子这样的命题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知言养气之说以及不动心的仔细辨析,揭示出孟子知言养气之说的深刻内涵,找寻孟子不动心之说的根源。(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张益超[4](2013)在《孟子知言养气学说及其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观是作为人获得一种充分的、完全的内在修养后所产生出的一种外在的、能够由其他人所认知其本人修养结果的一种体现。孟子"知言养气"的逻辑结构,应是知言先,养气后;先知言,再养气。养气以知言为基础,并一定程度体现出知言。"知言",是为了我们营造更好的思想空间,是内在修养的基础,而"养气"则是对于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研究孟子的知言养气学说,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的言论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11期)

王兴国[5](2012)在《《孟子·“知言养气”》章义解——兼论孟子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知言养气章"在东亚儒学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千百年以来,对于此章的注解争议最大。我们在读《孟子》的时候,必须面对和重新理解、诠释"知言养气章"。在中国哲学史或心学史上,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工夫论的道路和方向,显示出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异趣,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但是,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不仅不同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并且超越了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孟子为自己的不动心之道,从理论上、价值伦理上和工夫践形的实践上奠定了一个儒家的心性学的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陈明[6](2011)在《王船山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诠释与其对孟子为学工夫的阐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的"知言养气"章,对于我们理解与把握孟子的为学工夫至关重要。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从历史背景、全篇文本脉络、各段论说的义理层次与思想意涵、以及个别词语的训解等方面,对此章做出了诸多独特的诠释。此外,船山基于对理学朱子与阳明为学主张的反省,通过重释孟子"知言"与"养气"工夫的次第与内涵,对于重构儒学的工夫体系,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李季[7](2010)在《黄宗羲与王夫之理气观之比较——以知言养气章之解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明末黄宗羲和王夫之理气观,试图管窥理学晚期之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因为理气观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本文只选取了两人对《孟子.公孙丑上》第叁章,即一般所说的《知言养气章》的解释为研究对象,兼顾一些别的文本。文中比较讨论了两人的理气观。黄宗羲是心学传统下的理气一元论,从人的角度来看,强调连贯性;王夫之是基于天道大易的理气一元论,从天的角度来看,强调统合性。两人代表了理学晚期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而且都对朱子学传统下的理气观有所反思,影响了后世的儒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林春虹[8](2009)在《辨知言养气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孟子"知言养气"历来众说纷纭,其间包含对孟子与告子之不动心的理解分歧,更包含对知言与养气的多种认识,正确辨析这一命题对理解孟子思想至关重要。文中通过细心辨解,认为告子接近于名家者流,而孟子知言养气说本质上是一种意志型、伦理型修养学,是对舍生取义之信仰的具体实践。(本文来源于《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弓亚斌[9](2009)在《“知言养气”与古代文论中的创作批评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言养气"是孟子关于塑造道德品质的论断,"知言"与"养气"互为联系,密不可分。这一关于人格理想的观点对古代文论的创作批评有深远的影响,在"文气论"和创作论的理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臻颖[10](2009)在《“不动心之道”小识——读《知言养气章》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言养气章》作为《孟子》中最为重要的一章之一,却也常常因为其强烈的哲学意味,而在古今众多注本中聚讼纷纷。本文立足于借助《孟子》文本的内证和对孟子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动心"、"志"与"气"这几个关键概念的辨析来提出对孟子的"不动心之道"的解释。同时,还比较了《知言养气章》中所提出的叁种"不动心之道"的异同,从而来突出孟子的"不动心之道"的特征。最后,进一步考察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与孔子和告子学说的关系,并认为,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中"质"的一面,告子则发展了孔子学说中"文"的一面。(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01期)

知言养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言养气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姣.孟子性善论与知言养气之关系浅析[J].长江丛刊.2018

[2].陈屹,石惠.有道不动心——王船山的“知言养气”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潘楚馨.孟子的知言养气之说与不动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

[4].张益超.孟子知言养气学说及其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J].学理论.2013

[5].王兴国.《孟子·“知言养气”》章义解——兼论孟子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6].陈明.王船山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诠释与其对孟子为学工夫的阐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李季.黄宗羲与王夫之理气观之比较——以知言养气章之解释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林春虹.辨知言养气说[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9].弓亚斌.“知言养气”与古代文论中的创作批评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

[10].李臻颖.“不动心之道”小识——读《知言养气章》札记[J].文教资料.2009

标签:;  ;  ;  ;  

知言养气论文-王丽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