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地基论文-马丽娜,张戎令,王起才,张唐瑜

高速铁路地基论文-马丽娜,张戎令,王起才,张唐瑜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速铁路地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铁路,泥岩,膨胀变形,原位试验

高速铁路地基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娜,张戎令,王起才,张唐瑜[1](2019)在《高速铁路泥岩地基原位减胀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兰新高铁一处典型"弱"膨胀泥岩地基为例,通过现场原位变形监测试验,分别设计了不同减胀措施,研究了不同减胀措施(渗水孔、级配碎石层和重复荷载)与膨胀变形的关系.结果表明:9个消能孔(直径5 cm×深度110 cm)消能后基坑膨胀量分别是7个消能孔、 5个消能孔膨胀量的0.42倍和0.26倍,即消能孔数量的增加可有效地消解膨胀泥岩的膨胀能;路基施工时可以采用多次碾压或堆卸载等重复加卸载的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消除路基的膨胀能;增设减胀层的方法施工相对简单易行且经济,可以有效地消减膨胀能,是避免膨胀变形量过大的实用工程措施.对变形量控制极为严格的高速铁路实际工程中,对膨胀土地基膨胀性应采取恰当的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李艳玲[2](2019)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基沉降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具体工程建设过程中,湿陷性黄土使其相关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必须科学处理路基沉降,本文首先分析路基沉降影响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控制技术。(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33期)

蒋楚生,司文明,曾惜,赵晓彦,刘汉阳[3](2019)在《电渗联合真空预压技术处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以川南城际铁路IDK 87+180~IDK 87+220段软土地基工程为依托,总结采用导电插塑板电渗联合真空预压快速固结处理技术的设计与施工的效果。本研究将电渗法与真空预压法有机结合,以实现软土地基的快速排水固结,形成新型电渗联合真空预压加固技术。研究结论:(1)电渗联合真空预压法可以用来处理渗透系数低的软土地基;(2)电渗联合真空预压法实现软土的快速脱水。在建设周期较短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分层数量、电极板间距、通电电压、通电周期等因素进一步缩短处理时间;(3)电渗联合真空预压法可实现软土的快速沉降,一般在30余天内完成施工,加固软土的各项指标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4)电渗联合真空预压法首次在高速铁路地基相关工程加固中获得了成功应用,具有显着的社会与经济及环保效益,可在铁路、道路相关工程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秦立朝,徐国元[4](2019)在《路基动态变形模量E_(vd)与地基系数K_(30)的相关性研究——以湘桂高速铁路扩改工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湘桂高速铁路扩改工程实况,对路基动态变形模量E_(vd)与地基系数K_(30)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别对基床底层和基床表层的Evd和K30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二者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和0.92,表明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进行反算,得到的K_(30)与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给出的标准相近。综合考虑检测的便捷性和施工的高效性,可以将Evd作为路基压实质量控制的主要力学指标,而K_(30)可通过Evd估算得到。(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02期)

饶雄[5](2019)在《地基InSAR技术在昌吉赣高速铁路路基边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昌吉赣高速铁路某边坡在抗滑桩治理后仍存在变形问题,本文采用地基InSAR技术对其进行高精度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在参数合理设置情况下,地基InSAR雷达回波信号较强,能够获取该边坡毫米级微小形变场;(2)该抗滑桩加固边坡在监测期间变形趋势较为平缓,大部分形变累积量在3 mm以内,部分区域形变累积量达到5~6 mm,说明该边坡整体相对稳定;(3)地基InSAR与全站仪监测结果较为吻合,但相比全站仪单点位移观测相比,地基InSAR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大、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可有效监测分析边坡形变空间特征及变化趋势。本文监测结果为该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初步验证了地基InSAR在高铁边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唐瑜,马丽娜,张戎令,王天双,李进前[6](2019)在《高速铁路泥岩地基膨胀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兰新高铁一处典型膨胀泥岩路段为研究对象,在此现场取样,室内自制试验箱进行厚度分别为20,40和60cm的泥岩地基膨胀模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和时间的增加,地基膨胀量整体呈外凸弧线增长;含水率小的地基膨胀潜势大,地基易膨胀,含水率大的地基反之;不同深度处的泥岩膨胀量不同,随着深度的增加,膨胀量逐渐减小;不同厚度地基含水率与膨胀量均呈良好指数关系;对地基膨胀量与含水率及地基厚度耦合作用下的计算模型进行探讨,计算模型所得膨胀量与实际室内试验量测数据拟合良好。研究成果可为膨胀泥岩地区高速铁路修建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地区同类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宋国壮[7](2019)在《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复合注浆强化理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等地区岩溶发育广泛,地下水长期作用使下卧基岩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极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甚至坍陷,严重威胁高速铁路上部结构的施工与运营安全。因此,对岩溶地基进行强化加固与变形控制显得至关重要。注浆技术既可以封堵地下水又能对破碎岩体进行充填加固,在地下工程灾害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受限于注浆工程的隐蔽性与被注岩土介质的各向异性,针对复杂岩溶发育地基的注浆材料、加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完善,相关注浆设计和施工方案亟需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为满足列车运行的高标准,对于岩溶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新建黔张常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强化注浆关键技术为研究背景,针对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工程稳定性及其对注浆加固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对新型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材料(Modified Polymers-Cement,MPC)展开了研发与性能控制试验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探究了地下水作用下水泥复合浆液岩溶裂隙注浆扩散规律与堵水机理。结合注浆治理现场试验,提出了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复合注浆强化加固关键技术。最后,分别对路堤填筑荷载和列车动力荷载作用下岩溶地基变形特征与路基稳定性进行了数值分析,构建了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变形控制与路基稳定性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开展了新型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Modified Polymers-Cement,MPC)研发与性能控制试验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强化加固的不同可泵期材料最佳组分及掺量。MPC浆液具有泵送性能可控、体积稳定性与后期强度高于传统注浆材料等方面的性能优越性。从硬化浆体流变-水化进程、孔隙结构等角度深入探究并揭示了聚合外加剂对水泥基注浆材料的物理-化学效应和性能调控机理。28d龄期下硬化MPC浆体孔径分布特征与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相一致,揭示了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组构间存在着本质关联。(2)建立了基于广义宾汉流体的黏度时变性MPC浆液岩溶裂隙注浆扩散理论模型,对地下水作用、浆液性能、裂隙发育特征以及注浆参数等因素影响下浆液扩散特征进行了数值分析,并揭示了水泥基复合浆液对岩溶导水裂隙的分区(留核沉积区、分层沉积区、动水绕流区)扩散封堵机理。(3)通过开展黔张常铁路岩溶地基强化注浆现场试验,提出了群孔多序帷幕注浆钻孔设计、多种注浆材料复合应用、托底-渗透复合注浆模式、复合注浆监测与效果检验的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复合注浆强化加固关键技术体系。注浆强化后浅层富水裂隙与深部溶洞得到有效充填,岩溶地基整体性和稳定性显着增强。(4)结合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路堤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覆盖型岩溶地基数值分析模型。基于强度折减原理,对路堤填筑高度、覆盖层工程特性、溶洞发育特征等显着性因素影响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变形特征与稳定性展开了系统研究。以地基变形系数K(地基最大侧向变形与竖向沉降比值)和稳定安全系数Fs作为控制性参数,构建了路堤荷载作用下兼顾工程稳定性与变形限制的覆盖型岩溶地基强化加固双参数控制体系,并提出了应用与验证该体系的“加筋支挡结构+注浆充填”联合加固措施。(5)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运用叁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手段(ABAQUS)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岩溶路基空间一体化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列车运行速度、地基岩溶化程度、溶洞发育特征和注浆强化加固措施等显着性因素对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特性与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3-01)

韩竹青[8](2019)在《某高速铁路动车段地基处理沉降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某境外高速铁路动车段淤泥质土地基的不同沉降要求,选出最优工程方案,首先根据工程地质条件、铁路等级以及工期等因素筛选适用于该动车段的地基处理方法;之后,根据地层条件和地基处理工程经验拟定各区域加固深度;最后,通过造价比较,确定各区域的最佳地基处理方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适用于该动车段淤泥质土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水泥土搅拌桩、预应力管桩以及塑料排水板。沉降要求为300 mm的区域Ⅰ,采用长16 m、间距1. 2 m、桩径0. 5 m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要求为15 mm的区域Ⅱ,采用长24 m、外径0. 4 m、桩间距1. 3 m的预应力管桩;沉降要求为400 mm的区域Ⅲ,采用深度为14 m、间距1. 0 m的塑料排水板结合堆载预压。(本文来源于《铁道勘察》期刊2019年01期)

赵国堂[9](2019)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软土地基沉降区深部转移的不平顺控制理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将软土地基沉降区向深部转移以控制轨道不平顺的思想,结合产生沉降的某高速铁路路基地质条件建立地基沉降传递模型,阐释了沉降区转移到深部以后,利用沉降变形向上传递过程中波长增加、幅值随之衰减以控制轨道不平顺的基本原理;研究刚性桩加固地基中下卧层沉降变形对轨道不平顺及刚性桩加固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验证基本原理的可用性和刚性桩加固技术实现沉降区深部转移的可行性;应用沉降区转移控制轨道不平顺理论分析判断现场地基沉降区位置,与实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本文理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厚毅,周游,钟康明,周正华,李玉萍[10](2018)在《场地条件对高速铁路地基土振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高速铁路是解决城市间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其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引起的环境问题,对铁路沿线居民及周围建筑等造成不利影响。在对高速铁路引起的振动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关于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随深度变化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Ⅱ、Ⅲ和Ⅳ类场地条件下的路堤式和高架桥式高速铁路,对0—5m不同深度处地基土的振动加速度响应进行了现场测试,并以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具有显着差异;Ⅱ类和Ⅲ类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总体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呈先快后慢的衰减趋势;而Ⅳ类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放大的趋势,在深3m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高速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频带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与场地相关。(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高速铁路地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具体工程建设过程中,湿陷性黄土使其相关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必须科学处理路基沉降,本文首先分析路基沉降影响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控制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速铁路地基论文参考文献

[1].马丽娜,张戎令,王起才,张唐瑜.高速铁路泥岩地基原位减胀试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艳玲.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基沉降控制技术[J].居舍.2019

[3].蒋楚生,司文明,曾惜,赵晓彦,刘汉阳.电渗联合真空预压技术处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J].铁道工程学报.2019

[4].秦立朝,徐国元.路基动态变形模量E_(vd)与地基系数K_(30)的相关性研究——以湘桂高速铁路扩改工程为例[J].工业技术创新.2019

[5].饶雄.地基InSAR技术在昌吉赣高速铁路路基边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9

[6].张唐瑜,马丽娜,张戎令,王天双,李进前.高速铁路泥岩地基膨胀特性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7].宋国壮.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复合注浆强化理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8].韩竹青.某高速铁路动车段地基处理沉降研究分析[J].铁道勘察.2019

[9].赵国堂.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软土地基沉降区深部转移的不平顺控制理论及应用[J].铁道学报.2019

[10].刘厚毅,周游,钟康明,周正华,李玉萍.场地条件对高速铁路地基土振动影响的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8

标签:;  ;  ;  ;  

高速铁路地基论文-马丽娜,张戎令,王起才,张唐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