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谜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谜语,同一性,集体记忆,有意味的形式
汉语谜语论文文献综述
徐盛桓[1](2018)在《精巧的语言 有意味的形式——汉语谜语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汉语谜语的语言运用。谜语活动——包括出谜和猜谜——反映参与者个人成长的内在经验,也反映他们所把握的集体人格记忆。谜语的出谜和猜谜首先要考虑谜面-谜底的同一性,而根本的是要按照集体记忆的思路进行工作。以集体记忆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同一性框架揭示了谜面-谜底的同一性特征,也揭示了谜语是如何建构和解读的,同时解释了有些谜语之所以是迷惑人的语言之秘密。谜语之所以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是因为谜面的语言具有形式美,是谜语的内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具有深刻的本体意义。(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梁久红,刘志萍[2](2017)在《汉语谜语结构及其会话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隐喻的相关理论,以汉语谜语为语料,运用归纳和分析的方法,对谜语编码和解码机制进行分析,发现谜语的会话机制是通过语境、相似性、关联等方式实现的,这些方式为汉语谜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黎洪[3](2016)在《汉语谜语与汉民族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谜语由文义谜和事物谜组成。前者与汉民族的语文文化,如诗句、熟语、谦辞、称名以及汉字等有着密切关系;后者与汉民族的事物文化,如农耕、器物、饮食、中医、民俗以及娱乐等有着较多联系。此外,在产生方式、流行范围、语言特点、社会功能等方面,二者亦存在明显差异。深入发掘文义谜和事物谜的文化内涵,厘清并揭示其间的区别,对于推进文化语言学建设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高文静[4](2015)在《汉语谜语符号系统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谜语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符号系统,是长期以来人们运用汉语显在与潜在规则形成的。谜语这一符号系统由叁个子系统构成,即谜面、谜目以及谜底。叁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具有预设性、关联性和生成性,其功能在于实现作为设谜者的编码者与作为猜谜者的解码者之间的会话。汉语谜语的谜面符号系统是由设谜者遵循或者偏离汉字汉语能指、所指及其结合关系,包括汉字的形体、结构,谐音、词汇双关以及隐喻、语用预设、关联等实现的。猜谜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人们必须在谜面、谜目确定的情境、语境范围内,依据隐喻认知的内在关联性以及本体喻体的相似性完成从编码到解码的理解进程。谜语这座“迷宫”的建筑物是语言文字本身的要素和结构,这些要素、结构按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生成谜面、谜目、谜底。设谜者为了让猜谜者最终猜到谜底,也需要为其设置一些导向性或指示性信息,这就是各种修辞手段。这些修辞手段都属于雷可夫所谓的“概念隐喻”。从谜语隐喻的表层来看,其话语符号总试图从人们所熟知的事物出发,以此作为喻体映射隐在谜面后面的本体,即谜底。当然也可从旧有事物出发建立起对另一事物的新认知,如此则旧事物为喻体(谜面),新认知为本体(谜底)。谜语符号系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涉身性”。在这一点上,谜语很好地体现了其作为隐喻话语的特色。(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5-05-01)
一瞥[5](2014)在《谜语:“汉语成语”之谜》一文中研究指出1.Galoper 2.Le cur et l'ambition 3.Regarder par la lunette astronomique 4.Voyage des oiseaux migrateurs 5.Champ de bataille 6.Mettre piedterre 7.Se donner le luxe de dire 8.Trancher le mot 9.Vouloir,c'est pouvoir(以上各谜面均各打一四字汉语成语)(本文来源于《法语学习》期刊2014年02期)
黄福荣,周治金,赵庆柏[6](2013)在《汉语成语谜语问题解决中思路竞争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谜语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通过简单联想和新异联想寻找答案这两种思路。两个实验中设置了包括寻常答案与新颖答案在内的若干备择答案(实验1为4个,实验2为6个)供被试选择,利用眼动技术记录被试在解题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内对新颖答案与寻常答案的平均注视时间,考察汉语成语谜语问题解决中两种思路之间冲突的过程。实验1操纵了任务要求,实验2操纵了规则线索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1)在成语谜语问题解决中的一段时间内新异联想和简单联想能够同时发生且形成竞争;(2)选择"新颖且合适答案"的任务要求,提高了成功形成新颖语义联结的概率,但是并没有加快新异联想发生、发展的进程,也没有改变两种思路相互竞争的局面;(3)有效的规则线索可以抑制简单联想,阻止其发生,同时可以加快新异联想发生、发展的进程。(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杨阳[7](2012)在《中英谜语文化比较及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谜和猜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是人民集体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提高智力,有益于身心的文化活动。我国的谜语历史悠久,很多谜语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语言运用也很有趣,谜语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文字的乐趣还能开发智力,培养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许多谜语机智诙谐,也体现人们认知思维的魅力。谜语中用到的比喻、双关、谐音、夸张等修辞手法都是来自人类语言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它是许多语言现象的融合,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精髓,而语言直接反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因此,可以说谜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思维和文化理念。研究中外谜语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区别,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外文化异同,从文化根源上去探寻不同民族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西方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分析的重要性,在西方的线性思维中,世界是由事实,而不是思想观念组成的,这种抽象思维的过程一般是分析、归纳、推理和演绎。谨慎严密,逻辑性强。而中国人则习惯于把两个对立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两者不可分割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这种传统式中国思维是典型的“中庸”思想,以辩证的观点看事物,强调整体的平衡。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与西方的存在差别:西方强调分析、事实、对立,中国注重感觉、联想、统一。这些思维方式的区别反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各民族语言上,而谜语作为各民族的一项传统文化更是各有特色,分析中英谜语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从而在语言教学方面做出调整,以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上建起一道桥梁,将谜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寻找不同文化的共通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两种文化的碰撞,体会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从自身的文化背景进入到中国文化中来,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谜语的引入不仅可以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让汉语学习者体会到汉语的妙处,而且还能启发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找准切入点,适当融入传统文化,使用更恰当的方法让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谜语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谜语的引入可能会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利于记忆,在与母语中的谜语做对比之后,也会更加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文化。那么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中怎样引入谜语才合适呢?本文通过探讨分析中英谜语的异同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让谜语完美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2-06-01)
黄福荣,韩磊,陈石,周治金[8](2011)在《汉语成语谜语问题解决过程中表征转换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征转换是顿悟问题解决的重要认知机制。本研究以汉语成语谜语问题为实验材料,操纵了任务要求(实验1),规则线索的有效性(实验2),和语义线索的类型(实验3),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谜语问题解决过程中表征转换的特点,以及规则线索和语义线索对于表征转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谜语问题的解决需要对不恰当的初始表征进行重构,表征的重构既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也可以无意识地进行;(2)有效的规则线索促进谜语问题表征的转换,对于需要进行双重表征转换的反扣谜题而言,有效的总体规则线索的作用更加显着;(3)语义线索没有改变表征转换的进程,新颖语义线索的主要作用在于谜语问题解决的后期促进新颖联结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李朝[9](2011)在《汉语植物谜语理解的RB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谜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是一种雅俗共赏、民间风情浓郁的文字联想游戏。谜语是根据人类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它往往需要人们通过隐喻联想进行解答。对谜语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大多数仅从其来源、命名、内容、分类、修辞等方面进行考察,因此这些传统理论多集中于对谜语的形式及内容的客观考察和静态描写。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也分别从心理学、隐喻、关联和概念整合视角来解读谜语,但是并没有从整体上对谜语理解的具体运作机制作出详尽的阐释。本文集百家之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继续开拓创新。笔者将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起来,从隐喻的视角具体分析谜语的理解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谜语理解的认知模型。本文以汉语谜语中的植物谜语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此类谜语的特点在概念整合网络的原有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语境构成输入空间Ⅰ,谜面构成输入空间Ⅱ,谜目构成输入空间Ⅲ。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猜谜者不断建构、筛选、调整语境假设,找到输入空间中合理的、相匹配的特征,投射到合成空间,达到对汉语植物谜语的准确解读。研究表明,新建立的理解谜语的RT-CBT模型能够阐释汉语谜语解读的幕后认知机制,为谜语的研究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1-04-01)
佘艺[10](2010)在《基于意向管辖多重整合论(IMT)的汉语人体谜语创作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谜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性游戏,汉语谜语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自公元五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从民俗学、修辞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对形式及内容的客观和静态描写。近年来,虽有个别研究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其意义解读过程作出研究,但理论框架不明,创作机制论述不清,且缺乏专题语料分析。据此,本文基于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BT)”,提出“意向管辖多重整合理论(IMT)”,并以此为理论框架详细分析了汉语人体谜语的创作过程,为解读汉语谜语机制提供一条新方案。本文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研究对象、选题理据、研究目的、所用语料、分析方法、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有关汉语谜语的过往研究,并分析这些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第叁章“理论框架”,在分析BT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IMT,以解读汉语人体谜语的创作机制。第四章“语料分析和讨论”,首先描写为此项研究所建立的封闭语料,并运用上文提出的理论框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241条汉语人体谜语的动态创作过程,并佐以相关数据和比例。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归纳叁点贡献:1.通过四个途径修补了BT:引入“事件域认知模型(ECM)”作为心理空间的内容;建立“意向空间(IS)”来管辖所有输入空间;用总类属空间(GG)来确保输入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最后的融合空间中得到实现;增加一种新发现的融合网络:“平衡网络(Balance Network)”。基于此,建立了本文的理论框架IMT模型。2.首次尝试运用IMT分析汉语人体谜语创作中的结构、语音及语义特点。3.在汉语人体谜语创作中总共用到15条概念隐喻,涉及到15种源域。在Deignan (2001)和K?vecses(2002)发现的源域类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种,另6种也得到了修补。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研究提出点滴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0-04-01)
汉语谜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隐喻的相关理论,以汉语谜语为语料,运用归纳和分析的方法,对谜语编码和解码机制进行分析,发现谜语的会话机制是通过语境、相似性、关联等方式实现的,这些方式为汉语谜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谜语论文参考文献
[1].徐盛桓.精巧的语言有意味的形式——汉语谜语语言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
[2].梁久红,刘志萍.汉语谜语结构及其会话机制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
[3].黎洪.汉语谜语与汉民族文化[J].宿州学院学报.2016
[4].高文静.汉语谜语符号系统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渤海大学.2015
[5].一瞥.谜语:“汉语成语”之谜[J].法语学习.2014
[6].黄福荣,周治金,赵庆柏.汉语成语谜语问题解决中思路竞争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3
[7].杨阳.中英谜语文化比较及谜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2
[8].黄福荣,韩磊,陈石,周治金.汉语成语谜语问题解决过程中表征转换的眼动研究[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9].李朝.汉语植物谜语理解的RBT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
[10].佘艺.基于意向管辖多重整合论(IMT)的汉语人体谜语创作机制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