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脊柱侧凸论文-孙武,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冯敏山

退行性脊柱侧凸论文-孙武,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冯敏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退行性脊柱侧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行性脊柱侧凸,微创,内固定,脊柱融合术

退行性脊柱侧凸论文文献综述

孙武,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冯敏山[1](2019)在《MIS-TLIF治疗下肢根性症状为主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常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比较,评估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下肢根性症状为主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优势。方法:2016年9月~2019年3月,行单节段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肢根性症状为主的退行性脊柱侧凸45例,MIS-TLIF组18例,PLIF组27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3天Hb、CRP数值及出院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及腰前凸度数;采用VAS评分、ODI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6~36月,平均23.3月。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3天Hb、CRP、出院时间、VAS和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优于PLIF组。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及腰前凸度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根性症状为主的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MIS-TLIF的围手术期疗效优于PLIF手术,半年以上随访疗效相近。(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18)

袁宁[2](2019)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行性脊柱侧凸在骨骺发育成熟以后发病,多继发于脊柱退行性改变、骨质疏松或骨软化症,畸形主要位于腰椎,且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1-5],表现为脊柱侧凸畸形伴随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包括椎管狭窄、脊椎滑移、脊柱旋转半脱位或侧方半脱位和腰椎前凸角变小(图1)。一、临床表现1.腰背部疼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腰椎周围肌肉软组织损伤、腰椎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退变增生、椎管狭窄神经(本文来源于《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希诺,海涌,关立,孙祥耀,刘玉增[3](2019)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着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付凯[4](2019)在《颈椎骨盆角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评价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VA的颈椎骨盆角是否更好的评价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颈椎骨盆角与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整理山东省立医院自2010年2月至2017年1月接诊并实施手术治疗的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共67例(男/女:7/60)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同时填写VAS、ODI及SRS-22量表,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矢状面评价:SVA与PI、TK、SS无显着相关性,与LL负相关,与PT、颈椎骨盆角正相关。C7/SFD与PI、TK无显着相关性,与LL、SS负相关,与PT、SVA正相关。颈椎骨盆角与PI、TK无显着相关性,与LL、SS负相关,与PT、SVA正相关。末次随访矢状面评价:SVA与PI、PT、SS、TK、C7/SFD相关性不明显,与LL负相关,与颈椎骨盆角正相关。颈椎骨盆角与PI、PT、SS、TK、C7/SFD无显着相关性,与LL负相关。术前生存质量评价:SVA与术前VAS评分、ODI评分存在正相关,与SRS-22总分负相关。术前C7/SFD与术前VAS评分、ODI评分存在正相关,与SRS-22总分存在负相关。颈椎骨盆角与VAS、ODI正相关,与SRS-22负相关。颈椎骨盆角与生存质量相关性整体强于SVA、C7/SFD。末次随访同术前的变化值评价:颈椎骨盆角与VAS、ODI变化值正相关,与SRS-22变化值负相关,与SRS-22总分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颈椎骨盆角包含了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序列的平衡情况的信息,观测其数据变化以评估手术畸形矫正、平衡恢复的可信度较高;同时颈椎骨盆角与患者疼痛情况、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对于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失衡纠正手术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5-01)

牛晓健,张莹,杨思振,邱浩,陈武桂[5](2019)在《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硬脊膜破裂、胸腔积液、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和休克)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合并症;术前风险评估指标,包括麻醉风险分级、营养风险筛查、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脊柱失状位轴;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手术椎间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术中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次数、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4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8±7.9(50~78)岁,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2.8%(21/64)。有合并症(57.1%vs 25.6%)、术前营养风险筛查≥1分(42.9%vs16.3%)、手术风险评估≥2分(52.4%vs 25.6%)和手术时间(279.3±97.8min vs 238.8±59.3min)、手术固定节段数(8.1±1.6 vs 6.9±2.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冠状面Cobb角、CBD、SV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和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椎间融合节段个数、减压节段个数、截骨等级以及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分值、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是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和手术时间是ADS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每增加1分(OR=3.114,P=0.032)、手术时间每增加1min(OR=1.010,P=0.033),发生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11倍和0.01倍。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有益。(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贺旭,马雪峰,刘恺,马鹏飞,阮烨[6](2019)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0—2016-10间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凸且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前腰背肌力量的测试结果分组。将可以完成"小飞燕"动作的45例患者作为A组,将不能完成"小飞燕"动作的55例患者作为B组。分别于入院首日、术后第3天和第24个月行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参数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JOA评分和胸腰段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2组患者入院首日各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及ODI、JOA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各项参数和评分均有较好的改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矢状位参数中的SVA、TK、TLK、PJA较A组增大;骨盆参数中PT较A组增大、SS较A组减小;而ODI与VAS评分也较A组差。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方肌群的力量较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维持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的矢状位失衡纠正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崔京福,闫鹏,刘金辉,刘纪恩[7](2019)在《长、短节段内固定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older degenerative scoliosis,OD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逐年增多[1]。该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守治疗效果差,后期往往需要手术干预[2],但目前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无定论[3],长节段或短节段内固定哪种方式能取得更佳的远期疗效尚无(本文来源于《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兆瀚,王征,吴兵,宋凯,张建党[8](2019)在《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MRI影像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评估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女性ADS患者52例,年龄55~65岁,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分别测量患者腰椎MRI上L1~S1椎间盘层面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并在患者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对椎旁肌L1~S1各层面FSF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椎旁肌退变程度和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L1~S1各层面FSF有显着性差异(P<0.01),L5/S1层面椎旁肌FSF明显大于其他层面(P<0.05)。冠状位Cobb角与L1/2、L2/3、L3/4、L4/5椎间盘层面CSA呈负相关(r=-0.358、-0.367、-0.329、-0.283,P<0.05)。椎旁肌FSF与PT在L1~S1各层面呈正相关(r=0.487、0.394、0.354、0.356、0.355,P<0.05),而与SS呈负相关(r=-0.494、-0.440、-0.373、-0.301、-0.300,P<0.05)。椎旁肌FSF与LL在L1/2、L2/3层面呈负相关(r=-0.398、-0.328,P<0.05)。椎旁肌总体FSF(TFSF)与PT呈正相关(r=0.395,P<0.01),与LL呈负相关(r=-0.345,P<0.05)。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FSF与SVA、PI、TK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呈正相关(P<0.05),而与椎旁肌各层面FSF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DS患者中,椎旁肌FSF与PT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椎旁肌的退变可能参与了脊柱退变和代偿机制的过程,椎旁肌FSF可能反映了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的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孙武,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高春雨[9](2019)在《根据症状特点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3~7年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依据症状特点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3~7年随访结果。方法: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依据症状分为A组(腰背痛为主)20例,行长节段矫形内固定术;B组(下肢根性症状为主)41例,行责任节段减压内固定术。采用VAS评分、ODI量表评估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9~79个月,平均55.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围手术期A组出现并发症2例,末次随访时B组出现邻近节段退变14例。结论:3~7年随访发现:依据症状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组疗效优于责任节段组;责任节段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高,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严浩,胡胜利,陈旺[10](2019)在《补阳还五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残留症状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残留症状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接受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患者62例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各31例,即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治疗后分析组JOA评分、Oswestry指数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临床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残留症状中,相较于西医治疗,采用中西结合方式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退行性脊柱侧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退行性脊柱侧凸在骨骺发育成熟以后发病,多继发于脊柱退行性改变、骨质疏松或骨软化症,畸形主要位于腰椎,且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1-5],表现为脊柱侧凸畸形伴随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包括椎管狭窄、脊椎滑移、脊柱旋转半脱位或侧方半脱位和腰椎前凸角变小(图1)。一、临床表现1.腰背部疼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腰椎周围肌肉软组织损伤、腰椎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退变增生、椎管狭窄神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行性脊柱侧凸论文参考文献

[1].孙武,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冯敏山.MIS-TLIF治疗下肢根性症状为主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评价[C].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9

[2].袁宁.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

[3].张希诺,海涌,关立,孙祥耀,刘玉增.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4].付凯.颈椎骨盆角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评价效果[D].济南大学.2019

[5].牛晓健,张莹,杨思振,邱浩,陈武桂.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6].贺旭,马雪峰,刘恺,马鹏飞,阮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

[7].崔京福,闫鹏,刘金辉,刘纪恩.长、短节段内固定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

[8].王兆瀚,王征,吴兵,宋凯,张建党.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9].孙武,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高春雨.根据症状特点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3~7年随访[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10].严浩,胡胜利,陈旺.补阳还五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残留症状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

标签:;  ;  ;  ;  

退行性脊柱侧凸论文-孙武,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冯敏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