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化合物论文-方多文

钼化合物论文-方多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钼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4,7-叁甲基-l,4,7-叁氮杂环壬烷,钨,钼化合物,新反应,分子结构

钼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方多文[1](2019)在《由Me_3tacn配体稳定的钨/钼化合物的新反应与分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1,4,7-叁甲基-l,4,7-叁氮杂环壬烷Me_3tacn是具有热力学和动力学双重稳定性的环状胺类配体,含配体Me_3tacn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在功能配位化学领域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优化其合成方法,在实验室以高产率合成出高纯度的配体Me_3tacn。主要研究了由含氮叁齿Me_3tacn配体稳定的零价、二价、五价和六价态钨/钼化合物的新反应和分子结构。Me_3tacn与M(CO)_6(M=W,Mo)在均叁甲苯中加热回流反应得到零价态的叁羰基钨/钼化合物(Me_3tacn)M(CO)_3(M=W 1a,Mo 1b)。以零价态化合物1a和1b为起始原料,分别与碘单质在氯仿中,氧化反应分别得到二价态的钨/钼化合物[(Me_3tacn)M(CO)_3I]PF_6(M=W 2a,Mo 2b);与浓盐酸在空气中加热回流反应得到相应的五价态钨/钼化合物[(Me_3tacn)MOCl_2]PF_6(M=W 3a,Mo 3b);与30%H_2O_2水溶液在四氢呋喃中反应,脱去叁个羰基进而氧化成六价态的钨/钼化合物(Me_3tacn)MO_3·4H_2O(M=W 4a,Mo 4b)。对以上8个含Me_3tacn叁齿配体的钨/钼化合物进行了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其中化合物1a、2a、4a、1b、3b、4b的分子结构。分别用二价态的钨/钼化合物2a、2b与含有不同取代基的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配体反应,得到7个相应含双齿硫配体的二价态钨/钼化合物[(Me_3tacn)W(CO)_2(S_2CNR_2)]I(R=Me,5a;~iPr,7a)、[(Me_3tacn)Mo(CO)_2(S_2CNR_2)]PF_6(R=Me,5b;Et,6b;~iPr,7b;~nPr,8b;~nBu,9b)。对以上7个化合物进行了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其中化合物5a、7a、5b、7b、8b的分子结构,它们均是二价态阳离子型化合物,双齿硫配体离域键合到钨/钼中心,形成配数为7的“琴凳式”结构。分别用五价态的钨/钼化合物3a、3b与不同取代基的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体在乙腈中反应,得到相应的6个五价的钨/钼双齿硫化合物12a、10b~14b,并对这6个钨/钼化合物进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推测出相应的结构构型。六价的钨/钼化合物4a、4b与高氯酸铜以4:1的摩尔比分别在丙酮和甲醇中反应,可以得到多{Me_3tacnMO_3}(M=W,Mo)基团的新化合物{[(Me_3tacn)MO_3]_4Cu}(ClO_4)_2(M=W 15a,Mo 15b)。将化合物15a和15b分别溶于乙腈中,加入[~nBu_4N]_2[Mo_6O_(19)],得到大阴离子改变的相应化合物{[(Me_3tacn)MO_3]_4Cu}[Mo_6O_(19)](M=W 16a,Mo 16b)。对以上4个新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通过分析光谱性质得出,它们是铜中心的四面体化合物,通过四个氧原子桥联四个(Me_3tacn)MO_3(M=W,Mo)配体。此外,在钨/钼化合物中按氧化态为零价、二价、五价、六价的钨/钼化合物分别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分析它们相应的氧化还原性质。(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2)

张梦娇[2](2018)在《活性炭与含钼化合物在软质聚氯乙烯中的协同阻燃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氯乙烯(PVC)是一类通用热塑性塑料,由于自身独特的性能而广泛用于各行各业。由于纯PVC中氯的质量分数为56.8%,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但是为了使PVC材料易于加工成型,需要加入大量易燃的增塑剂,反而恶化了其阻燃性,因而对PVC的阻燃性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加入传统的阻燃剂后,虽然改善了材料的阻燃性能,但同时也会恶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因而限制材料的应用。所以如何选取高效的阻燃剂,如何改善阻燃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成为了阻燃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对原料活性炭(AC)和叁氧化钼(MoO_3)进行了表征,然后将二者协同应用于PVC中,并对PVC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和残炭进行了分析;然后以MoO_3、磷酸(H_3PO_4)和离子液体(IL)为原料制备并表征了磷钼酸离子液体盐(PIL),然后将其与AC协同应用于PVC中,主要研究了PVC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具体工作如下:第一部分:AC和MoO_3的协同阻燃作用(1)通过对原料AC和MoO_3的表征,表明AC具有不规则形状且粒径大小不一,主要含有碳、氧、钙、铁等元素,比表面积为335.15 m~2/g,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MoO_3呈规则的纳米片状,其尺寸大约为10×4×0.5μm~3,也很稳定。(2)PVC复合材料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AC和MoO_3都均匀地分散在了PVC基体的连续相中。锥形量热测试(CCT)结果表明PVC/AC/MoO_3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烟释放速率峰值(PSPR)值最低,分别为174 kW/m~2和0.147 m~2/s,与比纯PVC相比分别降低了47.3%和59.9%,其阻燃性和抑烟性最佳。(3)热重分析(TG-DTG)结果表明AC可以促进PVC早期交联,因而PVC/AC的凝胶含量最高为73.9%。热重-红外联用(TG-IR)结果表明MoO_3可以促进PVC在短期内释放大量的HCl,从而使PVC/MoO_3具有一定的自熄作用。此外拉曼分析结果表明PVC/MoO_3残炭的微晶尺寸最小,石墨化程度最高。因而AC和MoO_3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使得PVC/AC/MoO_3的残炭最紧实,阻燃抑烟性最好。第二部分:AC和PIL的协同阻燃作用(1)以MoO_3和H_3PO_4为原料制得磷钼酸(PMoA),然后将PMoA分别与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IL4)和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IL16)混合制得沉淀1-丁基-3-甲基咪唑磷钼酸盐(PIL4)和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磷钼酸盐(PIL16),由SEM、FTIR和TG-DTG可知合成了目标产物,且PIL16的热稳定性低于PIL4。(2)PVC样品的LOI测试结果表明PIL4含量最高的PVC-5的LOI值最高,从而验证了PIL4的阻燃性最高。CCT结果表明PVC-3拥有最低的PHRR、总热释放(THR)、平均质量损失速率(Av-MLR)和平均有效燃烧热(Av-EHC)值,以及最低的PSPR、总烟释放(TSP)和平均比消光面积(Av-SEA)值。因此,AC和PIL4的质量比为8:2时,PVC样品的阻燃性能和抑烟性能最优。由于PIL16中长链烷基的存在,致使相同质量的PIL16中的磷、钼含量会低于相同质量的PIL4中的磷、钼含量,因而使PVC-7的阻燃抑烟性能略差于PVC-3。(3)PVC样品的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IL4和PIL16质量的增加,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增大。PVC-10和PVC-11样品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为504%、10.76 kJ/m~2和511%、12.25 kJ/m~2。二者的断裂伸长率与纯PVC相当,冲击强度与纯PVC相比分别提高了34.5%和53.1%。因此PVC-10和PVC-11样品既降低了成本,又同时具有优异的阻燃抑烟性能和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靖佳[3](2017)在《碳基钼化合物复合载体的制备及对Pt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重,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以其能量密度高、储存安全、操作方便、启动速度快等特点,有望大规模应用在电动汽车、移动电源等领域。想要取得商品化的应用,需满足电池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生产成本低等条件。Pt基催化剂是DMFC阳极的核心部分,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高低直接影响DMFC的性能。本文主要从合成低廉、高效、稳定的碳基钼化合物复合载体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以得到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且持久耐用的Pt基催化剂。开发了一步水热法合成的氮掺杂碳量子点与碳纳米管(NCQDs-MWCNT)、氮掺杂碳量子点与石墨烯(NCQDs-GN)复合载体提高催化剂活性的新方法,详细研究了Pt基催化剂的性能。研究发现:NCQDs在高温水热下与MWCNT、GN紧密结合,形成碳复合载体;NCQDs表面的含氧基团增强了复合载体在溶液中的亲水性,为Pt粒子的沉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小粒径NCQDs的存在,使Pt粒子同时沉积在NCQDs与MWCNT的交界面上,有利于Pt粒子的分散。Pt/NCQDs-MWCNT、Pt/NCQDs-GN催化剂分别与Pt/MWCNT、Pt/GN相比,都表现出了更高的甲醇氧化活性。同时,考察了前驱体添加量对Pt/MWCNT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随着前驱体添加量的增加,NCQDs在MWCNT上的团聚导致含氧官能团的减少,进而使催化剂性能下降。综合考虑Pt催化剂表现出的不同性能,得到最佳前驱体添加量。为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采用氧化钼(Mo O_2、Mo O_3)与碳复合作为Pt基催化剂的载体,研究了烧结温度对载体结构、和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的规律。通过模板自组装法合成多层的碳包覆Mo O_2纳米管核壳结构复合载体,实现了Mo O_2与碳的均匀结合。该特殊纳米管核壳结构,不仅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存在Mo O_2核与碳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Pt纳米粒子的沉积以及增加碳上的固Pt位。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800 o C时,催化剂Pt/Mo O_2@C表现出最优的甲醇氧化活性以及稳定性。若烧结温度过低时,载体表面碳化不完全,不利于Pt的沉积。若烧结温度过高,晶体物相发生改变,使碳层无序化程度增加,造成载体结构的不稳定。与Pt/Mo O_2@C催化剂相比,采用高温烧结法合成的Mo O_3-C新型碳复合载体对应的Pt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甲醇氧化活性和稳定性。催化剂性能提高的原因是Mo O_3可以为碳表面提供大量的含氧官能团,有利于Pt粒子的沉积与分散。同时,MoO_3有助于吸附CO等反应中间体转化成CO_2,提高载体的耐腐蚀性。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850 o C时,催化剂Pt/Mo O_3-C的甲醇氧化活性是商业Pt/C的1.95倍,稳定性是商业Pt/C的2.36倍。在保证催化剂活性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降低其生产成本,设计了化学性质稳定的二硫化钼(MoS_2)与碳材料复合,考察了不同MoS_2添加量对Pt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法构筑了多层结构的MoS_2-GN纳米片。层状的MoS_2-GN复合材料提供更多的电荷传递通道,有效促进了电荷的传递。MoS_2好的耐腐蚀性,且多层载体结构有利于固定Pt纳米粒子,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当添加量为15%时,催化剂Pt/MoS_2-GN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表现最好。相比于Pt/GN催化剂,Pt/MoS_2-GN的甲醇氧化活性是其1.92倍,稳定性比其提高了26.7%。与Pt/MoS_2-GN催化剂相比,Pt/MoS_2-MWCNT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其中,当添加量为37.5%时,催化剂的性能表现最优。相比于Pt/MWCNT催化剂,Pt/MoS_2-MWCNT的甲醇氧化活性是其2.0倍,稳定性比其提高了33.2%。催化性能的提高归因于特殊3D结构的设计,具有较高的空隙率以及高效的电荷传输通道。MoS_2可以抑制MWCNT的团聚,提供更多的Pt粒子沉积的活性位点。另外,耐腐蚀性强的MoS2与导电性好的MWCNT复合,增强了载体的导电性和抗腐蚀性,有利于提高催化剂整体的电化学性能。考察了磷化钼(Mo P)与碳材料复合作为载体的可行性,通过微波辅助乙二醇法制备了Pt基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Pt/Mo P-GN催化剂的甲醇氧化电流密度是Pt/GN的1.54倍,稳定性比后者提高了17.5%。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1)Pt与Mo P之间存在强烈的电子间相互作用;(2)Mo P为还原石墨烯表面提供官能团,有利于Pt纳米粒子的分散;(3)Mo P与GN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剂载体的耐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陆小龙[4](2017)在《层状钼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氢气气敏和应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贮箱作为航天器低温推进系统中所占重量和体积最大的部件,其轻量化水平决定着航天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发展复合材料燃料贮箱是未来航天器低温推挤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复合材料贮箱的研制涉及到多项关键技术。贮箱的无损检测与健康监测技术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保障复合材料贮箱的安全使用和考虑到燃料渗漏带来的危害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无损检测与健康监测技术。层状纳米材料包括石墨烯、过渡金属二硫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等优异的光、电、力学等特性,使得它们具备了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层状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在复合材料方面,层状纳米材料已可以用于导电、导热、耐磨、吸波复合材料等。进一步探究层状纳米材料在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是复合材料研究的一大热点。本论文针对复合材料贮箱研发过程中的渗漏监测和应变无损检测两大关键问题,从MoO_3和MoS_2这两种层状钼化合物出发开展探索研究。针对液氢燃料贮箱潜在的H_2渗漏问题,制备了MoO_3-x量子点和Pd/MoO_3纳米复合材料这两种H_2气敏材料,研究了它们在室温下的H_2气敏性能,阐述了气敏性能提升机理,并指出了这两种气敏材料未来在复合材料液氢贮箱渗漏检测方面的应用前景。针对复合材料的无损应变检测问题,制备了超薄MoS_2纳米片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单轴拉伸作用下复合材料中MoS_2纳米片的特征Raman峰随基体应变的迁移特性,指出了其在复合材料构件无损应变传感方面的应用前景。依据减小气敏材料晶粒尺寸可显着提升气敏性能的原理,本论文首先通过插层热剥离和光化学方法将层状MoO_3块体材料剥离制备成其相应的MoO_3-x量子点纳米颗粒,然后以该量子点作为H_2气敏材料,研究了室温下的H_2气敏传感性能。插层热剥离方法通过氢键作用将正丁胺插入MoO_3层间,利用高温下正丁胺热分解产生的瞬时高压将MoO_3片层有效剥离,同时在片层结构中引入缺陷,通过超声作用进一步分散制得量子点。光化学法利用UV光照下溶液中H+插层导致的片层晶格扭曲和光空穴积聚导致的光腐蚀作用刻蚀MoO_3纳米片,制备相应量子点。平均粒径为3.8nm的MoO_3-x量子点在室温下对于1000 ppm浓度H_2气体的传感灵敏度为9.02,响应和回复时间分别为64s和71s,较MoO_3纳米片薄膜的气敏性能显着提升。依据贵金属Pd对H_2的解离吸附作用可有效提升气敏传感性能的原理,分别通过光化学还原法和原位还原法制备了Pd纳米颗粒修饰MoO_3纳米片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该纳米复合材料的室温H_2气敏性能。光化学还原法可以有效将Pd纳米颗粒修饰在MoO_3纳米片表面,而且以其制备的Pd纳米颗粒较原位还原法修饰的Pd纳米颗粒尺寸更为均匀,也更易通过调整光照时间来调控Pd纳米粒子的尺寸。Pd/MoO_3纳米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对1000 ppm浓度的H_2气体的传感灵敏度为12.48,响应时间为24s。另外,该纳米复合材料在H_2环境下重复变色效果显着。未来,可进一步利于该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信号进行H_2气敏传感,利于复合材料液氢贮箱的渗漏检测。依据外力作用下MoS_2纳米片的Raman特征峰位可发生迁移的特性,首先高效制备了MoS_2纳米片,然后将其添加进树脂中制备复合材料薄膜,研究单轴拉伸下复合材料薄膜中MoS_2纳米片的Raman特征峰偏移来反馈复合材料轴向应变。液相剥离法虽可以大量制备MoS_2纳米片,但是以其制得的纳米片尺寸和厚度可控性稍差。而通过调控氧化剂用量,可以将液相剥离的MoS_2纳米片进一步化学剥离,制得超薄的纳米片。将化学剥离的MoS_2纳米片与PDMS复合,制备复合材料。在单轴拉伸作用下,复合材料中的纳米片的Raman特征峰可以发生显着的偏移,且夹层沉积的纳米片较表层沉积的纳米片的特征峰应变迁移率更大,E12g峰的迁移率为-0.64 cm-1/%,而A1g峰的迁移率为0.17cm-1/%,说明在夹层沉积复合方式下基体与纳米片的界面结合更强。MoS_2纳米片应变下的特征峰位迁移有望用于复合材料贮箱的无损应变传感。(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耿迪[5](2017)在《钼化合物/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分析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是碳纳米材料家族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力学强度以及优良的导电性等许多独特的性质,是目前普遍应用的催化载体材料。对于过渡金属化合物来说,如过渡金属氮化物以及过渡金属硫化物,它们都具有很强的硬度、很好的耐磨性和超级导电性。然而,这类催化剂无法提供大的表面积和小的粒子尺寸,且易堆迭,使得其电化学应用受到限制。作为导电载体,碳纳米材料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为过渡金属化合物的负载提供位置并减少堆迭现象,并且限制了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尺寸。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将碳纳米载体材料与过渡金属化合物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以此来得到更加好的电化学性质。本硕士学位论文以多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基础载体碳材料,将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负载于这两种碳材料上,制得了钼化合物/碳纳米混合材料。采用多种手段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并以L-半胱氨酸(L-CySH)和葡萄糖为探针,研究了钼化合物/碳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质。论文中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个新颖的、便利的并且有效的制备氮化钼纳米片/氮掺杂多壁碳纳米管(MoN/N-MWNTs)纳米复合物的方式。首先,采用水热反应制备了钼化合物/碳前驱体,随后,在氨气流中高温煅烧钼化合物/碳前驱体。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制备了一系列MoN纳米片负载量的MoN/N-MWNTs纳米复合物。MoN纳米片和N-MWNTs两种材料各自所具有的优异性能,给予了该纳米复合物良好的电化学特性。利用电化学方法,如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对这种复合物进行表征,我们发现MoN/N-MWNTs纳米复合物体现出了良好的电催化氧化L-CySH的性能。与N-MWNTs进行对比,MoN/N-MWNTs纳米复合物所表示出的电化学性能更加优异,例如更大的催化电流和较低的过电位。(2)采取一种简单且可扩展的方略制备了Ni掺杂的MoS_2纳米粒子/还原氧化石墨烯(Ni-MoS_2/rGO)复合材料。Ni-MoS_2所具有的高度暴露的活性位点和rGO所具有优良导电性和优异的电子传输速率,使得Ni-MoS_2/rGO复合物可以进行无酶葡萄糖检测。我们还对Mo和Ni的比例进行了优化,结果发现Mo:Ni的摩尔比为1:1时,电化学响应信号最大,催化性能也更加优异,例如快速的响应时间(<2 s)、宽的线性范围(0.005-8.2 mM)以及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此外,Ni-MoS_2/rGO复合物也表现出很大的扩散系数(D=1.83×10-3 cm2 s-1)和催化速率常数(Kcat=6.26×105 cm3 mol-1 s-1)。(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硕[6](2017)在《掺氮碳纳米管/钼化合物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对电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随着化石能源的急剧消耗,能源枯竭问题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且,传统能源的使用会排放大量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在能源枯竭的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雾霾等等。为了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和改善环境污染,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太阳能受到广泛关注。而利用太阳能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太阳能电池中。太阳能电池种类繁多,当今硅太阳能电池仍占据市场主体,但由于其成本较高,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由于其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质量小等优点而具有很好的前景;但是高性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所用的对电极为Pt材料,而且在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Pt还会被消耗,所以本文在寻求能够替代Pt作为DSSC对电极材料做了一些工作。本文通过水热处理的方法制备出叁氧化钼纳米线,然后经过冰水浴搅拌分别在叁氧化钼纳米线表层包覆了聚苯胺和聚吡咯,最后将包覆聚苯胺和聚吡咯的叁氧化钼纳米线放入管式炉中,分别在氩气和氨气的环境下进行原为固态反应生成掺氮碳纳米管/二氧化钼(MoO_2/NCNTs)和掺氮碳纳米管/氮化钼(MoN/NCNT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两种材料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分析,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发现MoO_2/NCNTs纳米复合材料内部为晶化的二氧化钼,而且内部并非一整条晶化的二氧化钼,而是排列有序的长度约为200 nm,宽度约为15 nm的二氧化钼纳米带,相邻的纳米带之间的空隙约有1~3 nm宽,与之对应的外部为非晶多孔掺氮碳纳米管。MoN/NCNTs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类似,内部为晶化的氮化钼,外部为非晶多孔掺氮碳纳米管,不过其外层的碳管厚度要比MoN/NCNTs纳米复合材料薄一些。利用上述制备的两种材料和Pt作为对电极分别组装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发现MoO_2/NCNTs纳米复合材料作DSSC对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接近Pt作DSSC对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MoN/NCNTs纳米复合材料作对电极也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而光电转换效率是衡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准,所以MoO_2/NCNTs和MoN/NCNTs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替代Pt作对电极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4-01)

张健健,胡建强,杨士钊[7](2016)在《有机钼化合物协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SC氧化实验评价了有机钼化合物(Mo NP)与p,p-二辛基二苯胺(DODPA)在PAO基础油中的抗氧协同性能,并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评价了二丁基辛基二硫代磷酸锌(T202)和二异辛基二硫代磷酸锌(T203)在150SN基础油中的抗磨协同性能。结果表明:Mo NP与DODPA具有很好的抗氧协同作用,与T202和T203具有良好的抗磨协同性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6年20期)

李爱霞[8](2016)在《铝铂掺杂团簇及羰基钼化合物催化CO氧化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过渡金属合金团簇因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能、催化活性和磁性等性质使其在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方面备受关注。研究发现相比纯团簇,掺杂团簇在催化性能上有所增加而其成本却大大减低。因此,本着高效低廉的原则,我们探究了Al-Pt团簇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应。虽然目前相关Al-Pt团簇的研究已经报道Al_(12)Pt团簇在催化一氧化碳氧化方面显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但是团簇尺寸的大小也会对团簇的催化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章中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探讨了Al_nPt(n=1-11)团簇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应。对Al_nPt团簇的基态结构以及小分子CO和O_2在团簇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发现:掺杂Pt原子会破坏合金团簇的对称性,结构发生畸变;O_2分子相比CO分子更容易吸附到团簇表面而参与反应。与此同时,为了阐明反应机理,我们研究了Al_nPt(n=1-11)团簇催化CO氧化反应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LH路径。对比相关Al-Pt研究结果,发现Pt原子的掺杂可以有效提高合金团簇对CO的催化性能,并且Al_(11)Pt团簇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性能。在氢氧燃料电池和工业应用中,水煤气转化反应因其能够较好的除去甲烷重整气过程中的副产物CO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反应。目前,大量有关水煤气转换反应的催化剂研究主要集中在闭壳的过渡金属面上、金属氧化物负载以及团簇表面。相比这些形式的催化剂,过渡金属羰基催化剂不仅能够有效的催化水煤气反应持续进行而且容易制取。因此,本章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Mo(CO)_6催化水煤气转化反应的四种机理,并分别在气相和甲醇溶液中进行反应以寻找最优反应路径和合适的反应条件。计算结果显示Torrent机理中OH~-脱去的一步需要较高的能量使得反应难以进行。而Barrows机理虽然避免了这一步,但却忽略了实验中观察到的重要中间体。与此同时,Rozanska和Zhang机理则对Torrent机理做了修改,很好的解决了Torrent机理中的难题。我们计算过程中发现在气相和甲醇溶液中Zhang机理是最合适的,其对应的反应路径为:Mo(CO)_6+OH~-→Mo(CO)_5(COOH)~-→Mo(CO)_5H~-+H_2O→Mo(CO)_4H_2(COOH)~-→Mo(CO)_4(COOH)~-+CO→Mo(CO)_5(COOH)~-。介于近年来催化剂中金属间协同作用在水煤气转化反应中的应用,我们设计了Mo的双核催化剂。通过计算单核Mo(CO)_6和双核Mo_2(CO)_(10)的反应势能面和Energy Span Model(ESM)模型的Turnover Frequency(TOF)值分析得到Mo_2(CO)_(10)的能垒较Mo(CO)_6低并且其TOF值较Mo(CO)_6大,表现了较好的催化性能。因此,我们认为双核Mo_2(CO)_(10)是一种好的水煤气反应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0)

王雪[9](2016)在《纳米坡缕石/含钼化合物复合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磨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是机械失效和能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润滑剂的使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因而在工业领域中一直被广泛应用。为适应现代机械的高速发展,新型润滑添加剂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课题研究将纳米坡缕石和钼化物复合材料添加到润滑油中,探究坡缕石/钼化物复合纳米粒子的减摩抗磨原理,以改善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使其适应现代机械对润滑剂的高要求,达到促进润滑剂的相关研究及升级换代的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确定纳米坡缕石/钼化物复合材料的成分。通过前期研究,本文利用摩擦磨损试验,分析对比了两种钼化物----钼酸铵和有机钼分别在润滑油和润滑脂中的摩擦性能。研究显示,虽然两种钼化物均对润滑剂的润滑效果有改善作用,但结合摩擦性能和两种钼化物本身的其它物理性质,有机钼比钼酸铵更适合用作润滑添加剂。因此,纳米坡缕石/钼化物复合材料的成分为纳米坡缕石和有机钼。(2)坡缕石/有机钼复合纳米添加剂组分配比的优化。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并结合理论分析,对不同组分含量的坡缕石/有机钼复合纳米添加剂对应润滑油的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坡缕石/有机钼复合纳米中坡缕石和有机钼的组成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添加剂粒子中坡缕石与有机钼的质量比值为2:1时,其减摩抗磨性能最好。(3)坡缕石/有机钼复合纳米添加剂在润滑油中含量的优化。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并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添加剂含量的润滑油试样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的含量为3%时,纳米坡缕石和有机钼的协同减摩抗磨性能最好,复合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最优,润滑油的减摩抗磨性最优。(4)探讨了坡缕石/有机钼复合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机理。通过对四球试验下钢球表面磨斑进行电镜扫描(SEM)和能谱分析(EDS),综合分析坡缕石/有机钼复合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抗磨原理。研究表明,坡缕石/有机钼复合纳米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学性能优良,这主要是因为纳米坡缕石粒子能在钢球表面形成自修复膜,改善了钢球表面的磨损,提高了润滑油的抗磨性。同时,坡缕石和有机钼有协同减摩抗磨效应,使坡缕石和有机钼在摩擦过程中彼此提高了活性,加速了钢球表面沉积膜的形成,因而提高了复合添加剂润滑油的摩擦性能。本文研究结果为坡缕石/有机钼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其在相关科研领域的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中都有着借鉴参考的意义。因此本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4-01)

陈全亮[10](2016)在《羟基羧酸钼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R,R-酒石酸为配体,在钼过氧溶液中合成了草酸钼配合物K_2[MoO_3(C_2O_4)]·H_2O(1).利用红外和单晶衍射光谱对该钼配合物进行表征发现该配合物不含过氧基团,草酸配体作为四齿配体和钼配位,形成链式结构.草酸钼配合物合成过程中,R,R-酒石酸发生了配体消除反应.该反应还与S-苹果酸和乳酸在钼过氧溶液中的配体消除反应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钼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氯乙烯(PVC)是一类通用热塑性塑料,由于自身独特的性能而广泛用于各行各业。由于纯PVC中氯的质量分数为56.8%,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但是为了使PVC材料易于加工成型,需要加入大量易燃的增塑剂,反而恶化了其阻燃性,因而对PVC的阻燃性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加入传统的阻燃剂后,虽然改善了材料的阻燃性能,但同时也会恶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因而限制材料的应用。所以如何选取高效的阻燃剂,如何改善阻燃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成为了阻燃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对原料活性炭(AC)和叁氧化钼(MoO_3)进行了表征,然后将二者协同应用于PVC中,并对PVC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和残炭进行了分析;然后以MoO_3、磷酸(H_3PO_4)和离子液体(IL)为原料制备并表征了磷钼酸离子液体盐(PIL),然后将其与AC协同应用于PVC中,主要研究了PVC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具体工作如下:第一部分:AC和MoO_3的协同阻燃作用(1)通过对原料AC和MoO_3的表征,表明AC具有不规则形状且粒径大小不一,主要含有碳、氧、钙、铁等元素,比表面积为335.15 m~2/g,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MoO_3呈规则的纳米片状,其尺寸大约为10×4×0.5μm~3,也很稳定。(2)PVC复合材料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AC和MoO_3都均匀地分散在了PVC基体的连续相中。锥形量热测试(CCT)结果表明PVC/AC/MoO_3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烟释放速率峰值(PSPR)值最低,分别为174 kW/m~2和0.147 m~2/s,与比纯PVC相比分别降低了47.3%和59.9%,其阻燃性和抑烟性最佳。(3)热重分析(TG-DTG)结果表明AC可以促进PVC早期交联,因而PVC/AC的凝胶含量最高为73.9%。热重-红外联用(TG-IR)结果表明MoO_3可以促进PVC在短期内释放大量的HCl,从而使PVC/MoO_3具有一定的自熄作用。此外拉曼分析结果表明PVC/MoO_3残炭的微晶尺寸最小,石墨化程度最高。因而AC和MoO_3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使得PVC/AC/MoO_3的残炭最紧实,阻燃抑烟性最好。第二部分:AC和PIL的协同阻燃作用(1)以MoO_3和H_3PO_4为原料制得磷钼酸(PMoA),然后将PMoA分别与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IL4)和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IL16)混合制得沉淀1-丁基-3-甲基咪唑磷钼酸盐(PIL4)和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磷钼酸盐(PIL16),由SEM、FTIR和TG-DTG可知合成了目标产物,且PIL16的热稳定性低于PIL4。(2)PVC样品的LOI测试结果表明PIL4含量最高的PVC-5的LOI值最高,从而验证了PIL4的阻燃性最高。CCT结果表明PVC-3拥有最低的PHRR、总热释放(THR)、平均质量损失速率(Av-MLR)和平均有效燃烧热(Av-EHC)值,以及最低的PSPR、总烟释放(TSP)和平均比消光面积(Av-SEA)值。因此,AC和PIL4的质量比为8:2时,PVC样品的阻燃性能和抑烟性能最优。由于PIL16中长链烷基的存在,致使相同质量的PIL16中的磷、钼含量会低于相同质量的PIL4中的磷、钼含量,因而使PVC-7的阻燃抑烟性能略差于PVC-3。(3)PVC样品的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IL4和PIL16质量的增加,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增大。PVC-10和PVC-11样品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为504%、10.76 kJ/m~2和511%、12.25 kJ/m~2。二者的断裂伸长率与纯PVC相当,冲击强度与纯PVC相比分别提高了34.5%和53.1%。因此PVC-10和PVC-11样品既降低了成本,又同时具有优异的阻燃抑烟性能和力学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钼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方多文.由Me_3tacn配体稳定的钨/钼化合物的新反应与分子结构[D].安徽工业大学.2019

[2].张梦娇.活性炭与含钼化合物在软质聚氯乙烯中的协同阻燃作用[D].河北大学.2018

[3].张靖佳.碳基钼化合物复合载体的制备及对Pt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陆小龙.层状钼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氢气气敏和应变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5].耿迪.钼化合物/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分析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6].王硕.掺氮碳纳米管/钼化合物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对电极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7].张健健,胡建强,杨士钊.有机钼化合物协同性能研究[J].山东化工.2016

[8].李爱霞.铝铂掺杂团簇及羰基钼化合物催化CO氧化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9].王雪.纳米坡缕石/含钼化合物复合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6

[10].陈全亮.羟基羧酸钼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标签:;  ;  ;  ;  ;  ;  ;  ;  

钼化合物论文-方多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