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美领导人的校园演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话收缩,介入,演讲,对比分析
中美领导人的校园演讲论文文献综述
张腾腾[1](2014)在《中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校园演讲对话收缩资源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领导人是国家的代表,他们的跨文化语境大学演讲在国际交流中占据着重要角色。因此,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但是大多学者从文体学,系统功能语法(指评价系统以前)和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分析。本研究从介入系统的对话收缩视角对比分析了中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校园演讲。介入系统是作者或说话人在众多不同立场中表达自己的立场并与潜在的受众进行协商的资源。它分为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对话收缩是作者或说话人对不同观点的挑战、抵制或限制。本文从官方网和官方出版的书籍中选取了14篇中美领导人国事互访期间的大学校园演讲,中美领导人演讲各7篇。在UAM Corpus Tool V2.8.12软件的辅助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对话收缩资源在中美领导人各自演讲中的分布,分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及其原因。以下是所得的结论:相同点:在收缩系统中美领导人都较多使用弃言而不是声言。在声言子系统中,一致资源使用最多。相同的原因可能在于政治公共演讲语篇有类似的目的而且收缩系统本身也有其一致的内部机制。不同点有:在收缩系统中,中国领导人使用更多认同资源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同时,他们还使用更多否定资源来纠正听众可能持有的错误观念。而美国领导人运用更多反示资源。引起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中美两国文化、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的不同。本研究从对话收缩视角对比分析了中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演讲。本研究扩展了介入系统的对话收缩在语篇中的应用,并对演讲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教学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4-05-26)
李巧莉[2](2014)在《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中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20世纪80年代初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标志着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了认知角度。根据Lakoff和Johnson (1980)的观点,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中。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Aristotle (1954)认为政治演讲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政治手段,可以用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以前很多学者就从修辞学和语用学角度研究政治语言。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隐喻角度研究政治语篇。国家领导人在大学校园的演讲属于政治语篇,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鼓动性和劝谏性等特点。从概念隐喻角度来研究此类政治语篇能够增进人们对美国文化及政治、经济及其他领域意图的了解。本研究语料来自中美国家领导人国外大学校园演讲,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中美国家领导人大学校园演讲中使用隐喻的类别与频率,找出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探讨其原因。研究数据表明,两种语言的校园演讲中共有的五大概念隐喻主要有:建筑隐喻,人体隐喻,旅途隐喻,自然隐喻,植物隐喻与战争隐喻。纽带隐喻和戏剧隐喻是美国校园演讲中特有的,围棋隐喻与圆圈隐喻是中文校园演讲中所特有的。使用相同的概念隐喻是因为全人类对于世界有着相似的体验与认知。使用不同隐喻的原因主要是中美深层文化存在不同,体现在历史、政治和价值观等方面。研究还发现两国领导人都倾向于借助大量的隐喻去映射抽象的政治概念,从而有效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愿望以达到交流、传播并激励受众群体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3)
毛素雯[3](2014)在《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中的介入资源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意在研究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异同及两国领导人对介入资源策略性使用方面的异同。本文以评价理论为语篇分析工具,选取中美领导人在2003年至2013年发表的跨文化校园演讲为语料,从介入子系统对中美领导人跨文化校园演讲中的介入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分两步进行。首先,对中美领导人跨文化校园演讲中的介入资源进行统计。数据表明,中美领导人在介入资源的使用上呈相同的趋势,即对压缩资源的使用多于扩展资源,对否认资源的使用多于承认资源,对包容性资源的使用多于归属资源,对承认性资源的使用多于疏远性资源,而且包容性资源的实现多由情态意义词来实现。然而在介入资源的总量上,美国领导人跨文化校园演讲中的介入资源总量远远多于中方,几乎是中方的两倍。此外,美国领导人跨文化校园演讲中的否定资源要多于反预期资源,而中方恰好相反。然后,作者对中美领导人跨文化校园演讲中的介入资源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中美领导人在对介入资源的战略性使用上有着异同点。相同点在于中美领导人都通过人称代词“我们”的使用来强化介入资源的联盟作用,且都较多引用演讲所在地国家的名言或谚语来加强与听众的一致。不同点一是对包容意义、承认意义以及认同意义的实现形式略有差异。此外,中国领导人在演讲中对本国名言或谚语的引用有时采用无源或隐性引用,而这一现象在美国领导人的跨文化校园演讲中则不多见。本文分析出的中美校园演讲中介入资源的相同点可从校园演讲的特征及目的两个方面得以解释,不同点则可以从中美两国在文化、意识形态及外交政策方面的不同得以解释。本研究作为一项尝试性研究,希望能在运用评价理论对比分析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领域作出一点贡献。同时,作者也希望本研究能有助于公众对国家领导人校园演讲的解读。(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4-04-15)
张腾腾[4](2013)在《中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校园演讲介入资源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比较分析了中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大学校园演讲中介入资源分布的异同及其中美政要如何运用类似或不同介入策略实现其演讲目的。研究发现:中美领导人在介入次系统选择上有相同的偏好,但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中国领导人运用更多认可资源和承认资源而美国领导人运用更多接纳资源来实现其演讲目的。(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3年08期)
李海艳[5](2013)在《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中概念隐喻的批评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一直是各国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日益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隐喻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说”到理查德的“互动理论”是传统的隐喻研究阶段,把隐喻仅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修辞手段。以莱考夫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的认知隐喻理论,使隐喻研究有了全新的突破,自此隐喻不再单纯地只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政治语言不仅仅表达了思想意义,更体现了人的权力意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近年来,随着认知隐喻学的发展,学者们试图采用隐喻的理论来分析政治语言,但是政治演讲作为政治语言的有效表达途径之一,其中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却并不多见。政治演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成功的演讲不仅能激发群众热情,并能获得听众的支持,因此政治演讲便成为了政治家们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有效工具。但因政治语言非常抽象,又十分枯燥,为了能被听众更好的理解与接受,政治家们便采用概念隐喻这一有力的语言工具。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本文将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并基于相关语料进行中美政治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以及概念隐喻在中美政治演讲中的功能。本文的语料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大学生所做的演讲,在研究过程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都有所应用。研究发现,在中美政治演讲中均存在着大量的政治隐喻,证明了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中美领导人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主要包括:建筑隐喻、家庭隐喻、宗教隐喻、战争隐喻、围棋隐喻、旅途隐喻、圆圈隐喻、植物隐喻等。其中,植物隐喻,建筑隐喻和家庭隐喻均存在于中美两种语言中,而始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概念隐喻是旅途隐喻和战争隐喻,此外,围棋隐喻和圆圈隐喻是中国所特有的,宗教隐喻是美国特有的。隐喻表达的相同之处源于人类相似的认知系统和生活体验,不同之处源于两国历史、宗教、意识形态、风俗传统的取向不同。并且,隐喻在政治演讲中存在着五种功能,而劝谏是其主要功能。本文采用新兴的批评性隐喻进行分析,它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新方法,即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等方法对概念隐喻进行分析,以此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以及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中美政治和文化的深层次研究,为政治语篇的翻译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外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全面掌握和了解;在语言研究层面上,本文是隐喻研究新方法的一种尝试,然而本文只是初步探索,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作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对概念隐喻,以及批评性隐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吴建晓,宓芬芳[6](2011)在《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的体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领导人在大学校园发表的演讲因其听众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本文以20篇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高等学府所发表的演讲为语料,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对其话步结构进行解读,找出异同点并分析存在异同的原因,以期对跨文化交流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吴建晓[7](2009)在《体裁分析视角下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概括了Swales和Bhatia的体裁分析框架,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综合分析中美两国领导人20篇校园演讲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并进行对比,挖掘其中存在的异同,并从中美传统文化、中西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叁方面分析存在异同的原因。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校园演讲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等方面存在以下异同:(1)在语篇结构上,中美领导人的演讲都包括叁个必要话步,但是相比之下,中国领导人的演讲在结构上更全面和完整。(2)在语言特征方面,从词汇特征看,两国领导人均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积极词汇,语言都比较正式,但是二者在演讲主题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异,美国领导人的语言更为风趣和幽默,而中国领导人的演讲更为正式;在句法上,二者均以陈述句为主体,祈愿句(wish sentences)出现频率较高,祈使句使用较少,但是相比美国领导人的演讲,中国领导人所用句式变化更复杂,祈使句使用也更多;在修辞手段上,二者均较多使用排比和类比,但是中国领导人使用的修辞手段更多,比喻、对比、引用典故等在美国领导人的演讲中出现较少。论文在最后一章对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09-01-01)
中美领导人的校园演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方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20世纪80年代初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标志着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了认知角度。根据Lakoff和Johnson (1980)的观点,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中。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Aristotle (1954)认为政治演讲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政治手段,可以用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以前很多学者就从修辞学和语用学角度研究政治语言。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隐喻角度研究政治语篇。国家领导人在大学校园的演讲属于政治语篇,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鼓动性和劝谏性等特点。从概念隐喻角度来研究此类政治语篇能够增进人们对美国文化及政治、经济及其他领域意图的了解。本研究语料来自中美国家领导人国外大学校园演讲,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中美国家领导人大学校园演讲中使用隐喻的类别与频率,找出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探讨其原因。研究数据表明,两种语言的校园演讲中共有的五大概念隐喻主要有:建筑隐喻,人体隐喻,旅途隐喻,自然隐喻,植物隐喻与战争隐喻。纽带隐喻和戏剧隐喻是美国校园演讲中特有的,围棋隐喻与圆圈隐喻是中文校园演讲中所特有的。使用相同的概念隐喻是因为全人类对于世界有着相似的体验与认知。使用不同隐喻的原因主要是中美深层文化存在不同,体现在历史、政治和价值观等方面。研究还发现两国领导人都倾向于借助大量的隐喻去映射抽象的政治概念,从而有效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愿望以达到交流、传播并激励受众群体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美领导人的校园演讲论文参考文献
[1].张腾腾.中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校园演讲对话收缩资源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4
[2].李巧莉.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中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3].毛素雯.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中的介入资源对比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4].张腾腾.中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校园演讲介入资源对比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
[5].李海艳.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中概念隐喻的批评性对比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6].吴建晓,宓芬芳.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的体裁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7].吴建晓.体裁分析视角下中美领导人校园演讲对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