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密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性,群密钥,管理协议
群密钥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杰[1](2019)在《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群密钥管理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但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安全性问题,如用户的身份信息、银行卡密钥等隐私信息被窃取。本课题研究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群通信安全性,群通信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群密钥管理协议实现的。在目前的研究中,群密钥管理协议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理想环境下,没有考虑具体的应用场景,无法适用于物联网环境;而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群密钥管理协议本身也存在安全漏洞,并且效能上也无法很好的满足物联网的需求。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两类群密钥管理协议。针对在物联网环境下有受信任的密钥分发中心的情况下,设计了群密钥分发协议。本协议针对物联网环境下的存储、计算、通信量和网络结构等特性,将群成员划分为多个子群,每个子群有密钥分发中心对群成员进行密钥分发管理。协议包括群密钥建立、群成员离开以及群成员加入叁个阶段。在群密钥建立阶段,密钥分发中心通过成员的公钥计算相关信息,并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给群成员,群成员接收信息之后解密信息并计算出群密钥;当群成员离开或加入时,密钥分发中心重新进行密钥分发,保证群通信的向前和向后安全性。课题对所设计的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以及BAN逻辑安全性证明,验证协议的安全性,并编写手机软件模拟物联网场景进行实验,并与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协议在存储、计算量以及能耗都能够满足物联网环境的需求。针对在物联网环境下无受信任的密钥分发中心的情况下,设计了群密钥协商协议。本协议是由群成员平等的来协商构建群密钥,按照协商的顺序,从第一个成员开始顺序计算相关信息给下一个成员,通过第一轮环形的计算,最后的成员计算出群密钥,再由最后的群成员按照相反的顺序计算信息并向前传递,通过第二轮的环形计算,全部的群成员获取群密钥。本课题同时对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以及BAN逻辑安全性证明,验证协议的安全性,并在手机端编程模拟物联网场景进行实验,与相关的协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满足物联网环境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寨卓儒[2](2019)在《基于无线信道特征的群密钥生成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车联网、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出现,多节点无线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同于传统基于计算复杂度的密钥生成机制,基于无线信道特征的密钥生成机制主要利用无线信道的互易性、唯一性和时变性来生成密钥,计算复杂度低,是实现香农“一次一密”的完美保密方案,更加适用于资源受限的网络。由于群组网络拓扑结构的复杂性,群密钥生成相对于点对点成对密钥生成,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基于环型拓扑和全网状拓扑,对物理层群密钥生成方案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研究了信道探测过程。本文针对现有群组信道探测方案中,节点可用探测时长随群组规模增大而减小的问题,利用双天线,设计了一个模拟全双工通信的“两步”信道探测方案,此方案下节点可用探测时长不受群组规模影响。仿真表明,在总功率约束下,当群组规模较大时,所提方案能够带来比现有群组探测方案更高的群密钥速率。二,研究了物理层群密钥分配过程。本文分析了现有群密钥分配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传输效率更高的“一次一密”双向二分段密钥传输方案。理论推导证明,所提方案能够达到群密钥安全容量。叁,研究了成对密钥速率对群密钥速率的影响。本文指出当成对密钥速率高于“初始”群密钥速率时,部分成对密钥对群密钥的生成没有贡献,并根据最大利用成对密钥的原则,设计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功率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1)
吴海云,王良民[3](2019)在《车联网中面向服务的隐私保护群密钥管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采用密钥树结构的群密钥管理方案在降低群密钥管理开销方面不彻底,且没有考虑车辆的身份隐私.笔者提出一个面向服务的隐私保护群密钥管理方案,利用车辆假名绑定服务保护身份隐私,基于中国剩余定理设计群密钥因子,使服务群的成员能以一个模运算获得群密钥.对其进行分析表明:笔者方案比经典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较少的计算和通信开销.(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代东明[4](2018)在《基于聚类算法的无线网络群密钥提取及容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无线信道的随机性来生成密钥为保证移动环境安全提供了新的选择。由于接收信号强度相比于其它无线信道特征更容易获取,因此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点对点密钥提取研究方案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大量点对点无线密钥产生的研究,基于无线信道特征如何在多个设备之间生成群密钥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主要关注多个无线设备(设备个数大于2个)之间的群密钥生成问题,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叁种现有的无线群密钥生成算法,包括差分提取群密钥算法、基于最大生成树的群密钥生成算法以及逐段提取群密钥算法,逐个讨论了算法中存在的不足。其中,差分提取算法生成群密钥的过程需要进行多次密钥协商,且提取的群密钥容量较低;基于最大生成树的群密钥生成算法需要判断群组内的最大生成树,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寻找群组内的最大生成树实属不易,且每产生1比特密钥就减小对应边重的方法时效性较差;逐段提取群密钥的方案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是分段提取的做法最终可能会造成密钥生成过程的时延较长。2)提出了一种新的单群密钥提取方法。针对差分提取群密钥算法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成对生成策略的群密钥提取算法。该方案根据群内中心节点与其余各节点间本地密钥的最短长度,利用均匀分布随机产生密钥,随之通过一次一密的方式成对生成群密钥。进而从理论上证明了当群内节点数大于2时,所提方案的群密钥容量完全优于文献方案,同时实现复杂性更低。3)针对现实情况中群内节点的分布可能较为分散,则上述单群群密钥提取方案存在重大缺陷:考虑距离带来的传播路径损耗,则节点之间相互提取的本地密钥容量差异较大,致使群密钥容量严重受限。为此,我们提出了群密钥的多子群层次提取算法,该算法可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子群划分问题,二是群密钥协商协议。第五章研究了子群划分问题,研究如何将群内节点划分至多个子群,以最大化每个子群内相互节点间的信噪比(以优化子群密钥容量),随后证明了该信噪比以子群划分的最优化模型可以通过执行固定K类的置信度传播(K-AP,Generating Specified K Clusters by 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得到。第六章则基于子群划分结果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群密钥提取方案,此方案适用于群内节点的分布为任意拓扑结构的情况。并证明了所提算法相较于成对生成策略群密钥生成算法可以实现密钥容量的提升,实验仿真验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吴海云[5](2017)在《面向车联网的群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产业和智能交通等。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简称IOV)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应用,有望改善目前的道路交通状况、确保道路驾驶安全,是构建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联网群组通信作为车联网通信系统的主要通信方式,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密切关注。车联网通信系统中,车辆规模较大、车辆的位置不断变化、车载自组织网的拓扑结构不断改变、无线信道中存在各种攻击、报文丢包率大,使得车联网群组通信的安全和效率受到挑战。群密钥管理是保证群组通信安全、群通信开销合理的关键。本文立足于车联网环境,以群密钥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车联网下具有隐私保护功能的群密钥管理方案以及带自愈能力的群密钥分配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介绍车载自组织网络和群密钥管理等技术背景,描述群密钥管理方案和自愈群密钥分配方案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工作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其次,针对现有的群密钥管理方案密钥管理开销较大、未协调车辆的身份隐私保护和可问责性之间的矛盾、忽略车联网中相邻路边单元(Road Side Unit,简称RSU)之间的盲区如何获取服务等问题,本文提出一个面向服务的隐私保护群密钥管理方案,利用车辆的假名绑定自身所订购的服务保护车辆身份隐私,并能在可信机构的协助下追溯车辆真实身份,解决问责、合理收费问题,基于中国剩余定理设计群密钥因子,使服务群的成员能够以一个模运算获得群密钥,提高了群密钥更新的效率,降低了群密钥更新的开销。此外,整个方案采用一个集中式的群密钥管理框架,加密服务的群密钥不会因为车辆跨RSU移交而改变,能适应车辆频繁跨RSU移交的车联网环境。对该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和效率分析表明,该方案具有身份隐私保护性、身份可追溯性、抵抗合谋攻击的能力,并具有较少群密钥管理开销,相比于现有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然后,针对车联网中群会话密钥在不可靠的无线信道上分配容易丢失,影响群组通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轻量级的自愈群密钥分配方案。该方案设计访问控制多项式和群密钥以指数的形式广播,并在广播消息中增加消息验证码,实现了群密钥的保密性和广播认证,利用滑动窗口机制恢复丢失的群会话密钥,缓解了通信开销。并针对车联网的子群和群间通信场景,提出子群自愈群密钥分配和安全群间通信方案,实现了子群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保密。安全性分析证明该方案具有通用自愈群密钥分配方案安全模型中定义的各项安全性以及广播认证能力,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案具有常数的存储开销,并在通信开销方面优于现存方案。最后,分析和总结面向车联网的群密钥管理方案仍然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陈若昕,陈杰,张跃宇,党岚君[6](2016)在《无证书非对称群密钥协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称群密钥协商方案的目的是协商一个只有群成员能够用来加解密消息的对称加解密密钥.为了满足网络通信的公开性,非对称群密钥协商方案在2009年被首次提出.非对称群密钥协商方案只需要协商出一个共享的群加密密钥,该加密密钥是公开的,且对应多个不同的解密密钥,即每个群成员都可以计算出一个对应于该加密密钥的解密密钥.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公开信息计算加密密钥从而可以给群成员发消息,但只有群成员可以正确解密.本文基于无证书公钥密码体系提出一个无证书可认证的非对称群密钥协商方案.首先实现了对群成员身份的认证、对公开信息正确性,完整性的验证,保证了群成员间的安全通信.其次分析了群用户的加入和退出,在成员加入退出后更新密钥以保证前向安全性和后向安全性.最后对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和效率分析,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中证明了该方案满足选择明文安全,通过与其它方案的效率对比说明该方案在实现相同功能和满足相同安全性的情况下效率更高.(本文来源于《密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勇,何明星,曾晟珂,李虓[7](2016)在《两轮次的可否认的群密钥协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否认的群密钥协商协议是指两方或多方参与者在一个开放的公共信道上通过协商得到一个共享的会话密钥,并利用该会话密钥建立一个安全的保密信道.同时,协议的可否认性使得在协商过程中产生的通信副本不能证明任何协议的参与者曾经参与了协商.正是由于协议的一系列特性,使得可否认的群密钥协商协议在隐私保护等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互联网中的金融谈判等.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构造一个安全的高效的可否认群密钥协商协议,其基本思想是将可否认认证引入到群密钥协商协议中.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在一个无认证的群密钥协商协议(DB-GKA协议)的基本上,利用零知识认证方案构建可否认的群密钥协商协议.在不改变原有协议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成功地构造一个模拟者S来证明了我们的协议满足可否认性,同时,利用分叉引理显示我们的协议满足认证性.相比于以往的协议,我们的协议在计算效率虽无明显优势,但是我们协议只需要两个轮次即可完成,这在通信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密码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孙丽艳,周森鑫,周健[8](2016)在《自主群密钥更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布式网络群组密钥更新中非更新成员参与共享密钥计算增加交互延时问题,提出一种自主密钥更新模型,通过DH协议和多项式设计一种自主群组密钥管理方案,具有单加密密钥多解密密钥加密解密性质。更新过程中,更新成员本地自主更新公开加密密钥,无需在线KMC支持,保护非更新成员解密密钥的有效性,减少密钥更新延时和非更新成员的计算开销,具有自主密钥更新模型的性质,适用延时受限的无线网络场景。(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刘建华,邱修峰,李妍[9](2016)在《针对大数据安全的动态群密钥传输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保基于大数据的群通信的安全性,并提高通信效率和实用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密钥传输协议。该协议允许任何一位群成员作为发起者分发群密钥,整个密钥传输过程无须在线的可信中心,且无须安全的通信信道。该协议的安全性基于Diffie-Hellman密钥协商协议以及线性秘密共享方案。当群成员发生变更时,群通信发起者与其他群成员间共享的两方秘密无须更新,能够很好地适应群成员的动态变化。该协议适用于许多基于大数据的面向群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霍丽娟,李朝阳,孙垒[10](2015)在《对Tasi群密钥协商协议的改进及安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J.L.Tsai等人提出的移动环境下群密钥协商协议存在的安全缺陷,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对其进行了改进:在数字签名中加入序列号,用以标记签名和将要生成的群密钥的次序,并将序列号作为数字签名公开验证信息之一,从而实现对移动用户或者具有较强计算能力的节点所发送消息的及时验证.由安全分析可知,改进后的协议不仅具有原来的安全特性,而且可以抵抗重放攻击或冒充攻击.(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Z1期)
群密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车联网、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出现,多节点无线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同于传统基于计算复杂度的密钥生成机制,基于无线信道特征的密钥生成机制主要利用无线信道的互易性、唯一性和时变性来生成密钥,计算复杂度低,是实现香农“一次一密”的完美保密方案,更加适用于资源受限的网络。由于群组网络拓扑结构的复杂性,群密钥生成相对于点对点成对密钥生成,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基于环型拓扑和全网状拓扑,对物理层群密钥生成方案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研究了信道探测过程。本文针对现有群组信道探测方案中,节点可用探测时长随群组规模增大而减小的问题,利用双天线,设计了一个模拟全双工通信的“两步”信道探测方案,此方案下节点可用探测时长不受群组规模影响。仿真表明,在总功率约束下,当群组规模较大时,所提方案能够带来比现有群组探测方案更高的群密钥速率。二,研究了物理层群密钥分配过程。本文分析了现有群密钥分配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传输效率更高的“一次一密”双向二分段密钥传输方案。理论推导证明,所提方案能够达到群密钥安全容量。叁,研究了成对密钥速率对群密钥速率的影响。本文指出当成对密钥速率高于“初始”群密钥速率时,部分成对密钥对群密钥的生成没有贡献,并根据最大利用成对密钥的原则,设计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功率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密钥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光杰.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群密钥管理协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寨卓儒.基于无线信道特征的群密钥生成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9
[3].吴海云,王良民.车联网中面向服务的隐私保护群密钥管理方案[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代东明.基于聚类算法的无线网络群密钥提取及容量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8
[5].吴海云.面向车联网的群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7
[6].陈若昕,陈杰,张跃宇,党岚君.无证书非对称群密钥协商协议[J].密码学报.2016
[7].陈勇,何明星,曾晟珂,李虓.两轮次的可否认的群密钥协商协议[J].密码学报.2016
[8].孙丽艳,周森鑫,周健.自主群密钥更新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6
[9].刘建华,邱修峰,李妍.针对大数据安全的动态群密钥传输协议[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
[10].霍丽娟,李朝阳,孙垒.对Tasi群密钥协商协议的改进及安全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