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声调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焦点标注策略,音系短语划分,重音,声调语言
声调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惠,冯胜利[1](2018)在《声调语言中重音和焦点标记作用的变异:来自汉语[数+量+的+名]结构的证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文献对普通话中Num+Cl+de+NP结构的表达里在何种条件下量词后出现de("的")存有分歧。网上搜到的数据和在很多相关着作中概括的相矛盾。通过调查说台湾"国语"的人和说普通话的人,了解他们对名词词组Num+Cl+de+NP的可接受性。Num+Cl的表达表示阅读的数量(与"阅读的性质"相对应)。调查表明,这样的分歧可能是由于方言的差异造成的。不管哪种量词类型,说台湾"国语"的人比说普通话的人更容易接受de用于后置量词中。研究表明,此类方言上的差异通过分析是可以预知的。在分析中,我们把de的出现当作一种语音措辞策略,来集中反映名词词组的数量。汉语各种方言,由于重音扮演角色的不同,应用策略也有所差异(韵律强弱对比)。(本文来源于《韵律语法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武波,江荻[2](2017)在《二声调语言呈现的轻重韵律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二声调的藏语泽库话和汉语红古话进行双音节词听辨实验和音高声学分析,提出藏语和汉语的部分方言不是典型声调型语言,而是轻-重型韵律模式语言。二声调语言透露出单字调是自发产生且尚未经社会约定形成稳定的音高系统现象,对语言固有的轻重韵律模式没有产生重要影响。这种韵律状态为探索汉藏语轻重模式提供了基础,也对进一步研究成熟多声调语言的韵律模型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南开语言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刘瑞昌[3](2015)在《声调语言的特征及其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的语言,从有无声调的角度看,大概可分为两大类: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各方言声调的对立特征比较多样,汉语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声调特点有许多明显区别,而且反映在声调的类型及声调系统内部关系的差别。(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5年34期)
徐立,周宁[4](2013)在《人工耳蜗植入与声调语言(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描述了在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和成人的中文四声识别。中文四声指的是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文四声的声学关联主要是基频(F0)随着时间的变化,辅助声学关联包括时程和时域包络。四声的时程不同,时域包络与F0随时间的变化相关。人工耳蜗提供相对较少的频域信息,因为其设计提供很低的频率分辨率。人工耳蜗良好的保存了信号时域信息。研究表明通过人工耳蜗进行中文四声识别时,时域和频域的信息可以互相弥补达到一种权衡。也就是说,当时域信息贫乏时,受试者需要更多的频域信息,当频域信息有限时,受试者则需要更多的时域信息来达到同样的四声识别水平。当时域和频域信息相矛盾时,受试者还是更偏向于使用频域信息。因为人工耳蜗的频率分辨率低,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的四声发育普遍存在问题而且呈现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儿童的四声识别水平可以和正常儿童相仿,有些却只达到机会水平。统计数据表明,这些儿童平均四声识别与听力正常的儿童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因为得不到正常和正确的听力反馈,这些儿童的四声发声也与正常儿童不同。他们的音调发声的F0变化和正常儿童类似,有的甚至变化范围更大,但是变化的方向却与四声的变化不符合。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对这些儿童的四声发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越早植入的儿童,四声发育越接近正常水平。研究还表明在成人使用人工耳蜗的病人中,他们的四声识别水平和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相关。四声识别较好的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更能探测歌曲音调的细微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四声识别和音乐识别在电听觉中源于相同的机制。因此,如何改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四声和音乐感知将是我们科研和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谷丰[5](2012)在《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声调语言词的长时程记忆痕迹》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人类大脑加工语言的神经机制,是近现代脑研究技术发明以后兴起的重要研究领域。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可以分为听觉言语感知(speech perception)研究和言语输出(speech production)研究,视觉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输出研究。在言语认知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来最大的进展是发现了言语声音在大脑中的长时程记忆痕迹(long-term memory traces)。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发现了听觉言语单元,如元音(vowel)、音节(syllable)、词(word)和动词短语(phrasal verb)等在大脑中的长时程记忆痕迹。这些长时程记忆痕迹在言语信号进入大脑后被迅速激活,是大脑进一步加工理解复杂言语信号的基础。词在大脑中的长时程记忆痕迹以芬兰语为实验材料被首先发现。后来以英语和德语等为实验材料进一步验证。这些实验都是以被动oddball范式呈现听觉言语刺激,当真词作为偏差刺激时诱发的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比伪词作为偏差刺激时诱发的失匹配负波幅度更大,反映了真词在大脑中长时程记忆痕迹的激活。到目前为止,词的长时程记忆痕迹研究都是以非声调语言(non-tonal language)中的词为实验材料。这些词都是由音段音位(segmental phoneme)构成,而没有超音段音位(superasegmental phoneme)的参与。然而,世界上已发现的六千多种语言中绝大部分(60-70%)属于声调语言(tonal language)。在声调语言中,音节(syllable)的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 f0)轮廓可以决定词义(word meaning),这样的基频轮廓称为声调(tone)。声调信息和音段(segment)信息(包括辅音和元音)是并行进入听觉系统的,并且一个声调可以跨越多个音段,因此声调是典型的超音段音位。本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声调作为超音段音位是否也参与了词的长时程记忆痕迹的形成和激活。在本研究中,18名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受试者参与了研究。两个汉语单音节([huo4]和[kuo4])作为标准刺激(每一个的出现概率是41.67%),四个汉语双音节([huo4da2],[kuo4da4],[huo4da4]和[kuo4da2])作为偏差刺激(每一个的出现概率是4.17%),以被动的oddball范式通过耳机呈现给受试者。四个作为偏差刺激的双音节中,第二个音节所携带的声调决定了该双音节是真词([huo4da2],[kuo4da4])还是伪词([huo4da4],[kuo4da2])。实验结果发现,真词诱发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 AERP)比伪词诱发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在真词的词识别点(word recognition point)之后的164毫秒附近出现显着的负向偏转。这个负向偏转反映了真词在大脑中的长时程记忆痕迹的激活。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声调信息和音段信息一同参与了大脑中词的长时程记忆痕迹的形成。同样,在言语感知过程中,声调信息和音段信息一同参与了词的长时程记忆痕迹的激活。并且,声调语言词的长时程记忆痕迹激活的峰值发生在词识别点之后的164毫秒,同非声调语言词的长时程记忆痕迹激活的峰值时间一致(词识别点之后的约150毫秒),说明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词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可能是相同的,声调与音段并行进入听觉系统并没有影响大脑感知词的时间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2-05-01)
刘博[6](2011)在《精细结构与声调语言信号提取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耳蜗使越来越多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听到声音,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听觉言语康复的有效手段。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完善和临床经验积累,不仅在材料、电极设计等相关领域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临床应用范围也有许多变化,如适应证更加合理、手术技巧日趋成熟、评估技术更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吕宝华[7](2007)在《声调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所有语言依靠辅音和元音区分单词,但某些语言还需要声调的变化,这就是所谓声调语言(tonal languages)。声调语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非常普遍,在欧洲、澳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比较少见。汉藏语系中的语言大都是声调语言,汉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有一种观点认为,瑞典语也有声调。现存的声调语言,其声调数量从两个(如普米语)到九个(如汉语粤方言)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洗涤用品工业》期刊2007年03期)
王青[8](2005)在《上古汉族讲唱艺术不发达原因新探——论声调语言对叙事长诗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与印欧语系诸民族及汉藏语系中藏族、傣族讲唱艺术的比较,重新探讨汉族早期缺少讲唱叙事长诗的原因。鼓励流动的文化环境、便于携带与伴奏的乐器、无声调(或声调产生之前)的语言等因素是促使长篇讲唱叙事诗诞生的原生条件;外来文化的刺激,则是讲唱叙事长诗产生的次生条件。声调语言对演唱叙事长诗的制约作用,正是汉族讲唱叙事诗缺少、戏剧艺术晚出的关键原因。(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范俊军[9](2004)在《论声调语言音节结构成分的互动关系——声母对声调的制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声调语言音节结构成分是互动互制的,声韵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声母的清浊特性在声调变化中起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送气不送气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调类的分化和调值的变化;声母是否带前置辅音和冠音以及前置音的性质均会影响声调调类的分化和调值变化,但归根到底取决于整个声母的清浊特性。语音结构的变化是声韵调相互制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薛永[10](2001)在《论声调语言和语调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的语言有成千上万种 ,但总的可以为两类 :声调语言和语调语言。故此以汉语和英语为例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指出声调语言和语调语言是汉、英两个语音系统主要的区别之一 ,因而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 ,要注意这个区别。(本文来源于《彭城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声调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对二声调的藏语泽库话和汉语红古话进行双音节词听辨实验和音高声学分析,提出藏语和汉语的部分方言不是典型声调型语言,而是轻-重型韵律模式语言。二声调语言透露出单字调是自发产生且尚未经社会约定形成稳定的音高系统现象,对语言固有的轻重韵律模式没有产生重要影响。这种韵律状态为探索汉藏语轻重模式提供了基础,也对进一步研究成熟多声调语言的韵律模型有启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声调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惠,冯胜利.声调语言中重音和焦点标记作用的变异:来自汉语[数+量+的+名]结构的证据(英文)[J].韵律语法研究.2018
[2].武波,江荻.二声调语言呈现的轻重韵律模式[J].南开语言学刊.2017
[3].刘瑞昌.声调语言的特征及其分布[J].考试周刊.2015
[4].徐立,周宁.人工耳蜗植入与声调语言(英文)[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3
[5].谷丰.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声调语言词的长时程记忆痕迹[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6].刘博.精细结构与声调语言信号提取方案研究[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1
[7].吕宝华.声调语言[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7
[8].王青.上古汉族讲唱艺术不发达原因新探——论声调语言对叙事长诗的制约[J].民族文学研究.2005
[9].范俊军.论声调语言音节结构成分的互动关系——声母对声调的制动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10].薛永.论声调语言和语调语言[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