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预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注意串行,并行,眼动控制模型
预视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宇,高玉林[1](2019)在《中文阅读中听觉刺激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影响——一项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是指读者在注视中央凹即视觉中心的词汇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右侧的副中央凹处的词汇信息。对于此效应的研究大多是用来对"在阅读过程中,信息加工是串行还是并行"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前关于阅读的眼动理论最重要的两个是SWIFT模型和E-Z读者模型。前者以注意的并行加工作为原理,即注意每次可以同时加工多个词。而后者则是以注意的串行加工为基础,即对一个词加工完成后才对第二个词进行加工。根据以上模型我们做出以下的假设:1、当符合SWIFT模型时,在中央凹(词n+1)处插入音频刺激对于副中央凹的预视效应有显着影响;但是语义一致情况下副中央凹词汇加工时间更短2、当符合E-Z读者模型时,音频刺激对于副中央凹的预视效应有显着影响,由于中央凹处负荷增加没有多余注意力分给副中央凹,所以语义一致性对副中央凹的加工时间影响不大。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我们做了如下的实验。本研究采用加入音频的边界范式(即在中央凹处可以听到与副中央凹处有关或者无关的音频)设置了四种实验条件:1、副中央凹处文本与音频一致;2、副中央凹处文本与音频不一致;3、先出现声音后出现文本;4、只有文本没有声音。被试选取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结果发现,词n(副中央凹词)处有无音频主效应显着,即与有音频的条件下相比,只有文本时对目标字的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凝视时间更短;音频一致条件下对目标词的总注视时间显着小于音频不一致条件下;词n-1(中央凹词)处有无音频主效应显着,即与有音频的条件下相比,只有文本时对词n-1的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凝视时间更短。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中文句子默读中,音频的出现显着影响了对副中央凹处词汇的加工。本研究的结果符合以注意并行加工为基础的SWIFT模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朱梦妍,马国杰[2](2019)在《中文阅读中双字同义词的语义预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中平行与序列加工的争议是近年来阅读研究的重要议题,该问题聚焦在单个注视点下能够同时处理多少个词汇的高水平信息,其中,区分模型的关键也是研究最多的问题是语义的预视效应,即当前注视点下能否从旁中央凹提取词汇的语义信息。语义的预视效应至今在西方语言中未有定论,而在中文阅读中研究者通常认为更可能存在稳定的语义预视效应。然而,以往此类研究多操作单字水平上的预视信息,其结论也局限在单字水平的预视效应上,而单字水平本身并不是区分平行与序列加工模型的关键,中文中占比最多的双字词是否存在语义预视效应,对此类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本研究系统探讨了中文阅读中双字词的语义预视效应。实验1采用词汇判断的启动任务,考察不同水平的语义操作对词汇判断的启动效应,实验包括80个目标双字词,匹配的启动条件包括:首字语义相关非词/语义相关双字词/语义相关双字同义词/语义无关非词。研究发现叁种语义相关条件下均存在显着的启动效应。实验2将这类材料嵌套在句子框架下,采用边界范式研究阅读中的语义预视效应,发现该效应只存在于双字同义词条件下。为了排除该效应是由于采用了非词作为基线的可能,实验3采用了统一的语义无关词汇条件作为基线,结果仍然发现同义词的语义预视效应,而在语义相关双字词上没有发现效应。后期通过句子语义相似度的测量,发现同义词条件下与原句语义相似度最高,加工时间相对无关条件节省更多。该研究证实了中文中可以存在双字词的语义预视效应,但该效应只存在句子语义改变程度较小的同义词条件。当前研究对于理解中文阅读中的注意分布具有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闫国利,刘敏,孟珠,张莉,李赛男[3](2019)在《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字形预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字形信息在汉语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二年级是儿童阅读流畅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对注视点右侧字词的预加工及所获得的预视效应是影响流畅阅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二个实验考察了字形信息在二年级学生预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采用副中央凹启动范式发现,在词汇识别任务中,二年级学生在100ms副中央凹启动时间下,表现出字形预视效应。实验2采用边界范式发现,在句子默读任务中,二年级学生能够获取副中央凹处的字形信息。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使用副中央凹处的字形信息,促进随后中央凹处的词汇加工。(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敏,李赛男,刘妮娜,王正光,闫国利[4](2019)在《2~5年级小学生汉字识别中预视效应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阅读时,读者可以获取副中央凹处的词汇信息,副中央凹加工是构成流畅阅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3个实验(共534名被试),考察了汉语视觉字词加工中2~5年级学生的字形、语音、语义预视效应。结果发现:(1) 2~5年级小学生均有字形预视效应;(2) 2、3年级学生没有语音预视效应,4、5年级学生有此效应;(3) 2年级学生没有语义预视效应,3、4、5年级学生有此效应。这表明,低水平的视觉信息—字形信息在儿童副中央凹加工中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高水平的语言信息—语音和语义信息,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和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渐地在儿童的副中央凹加工中发挥作用。儿童对汉字各类型信息的获取与使用的发展模式不同于拼音文字阅读发展理论的预测。(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刘敏,孟珠,张莉,程小云,刘晓金[5](2018)在《2-5年级学生字形、语音、语义预视效应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注视点右侧字词的预加工及所获得的预视效益是构成流畅阅读的重要因素。与拼音文字相比,汉语具有独特的正字法特征,汉语是表义文字,形-音对应不规则,字形在阅读中的作用要大于语音。此外,在单位范围内,汉语的信息密度比英文更高,因此,在汉语中,读者可以更多地预视到注视点右侧的信息。在汉语阅读中,尚没有研究系统地考察处在学习阅读阶段儿童副中央凹处信息加工的发展情况。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3个实验依次探讨了小学2-5年级学生字形、语音、语义预视效应的发展情况。实验1采用3(预视类型:等同(报)、形似(服)、无关(丝))×4(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5年级)混合实验设计,实验2采用3(预视类型:等同(阳)、同音(洋)、无关(拉))×4(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5年级)混合实验设计,实验3采用3(预视类型:等同(取)、同义(拿)、无关(活))×4(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5年级)混合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为根据目标字编制的句子,所有句子均适合2年级学生阅读。实验结果发现,(1)2年级学生可以从副中央凹中获取字形信息,(2)3年级学生可以预视到字形和语义信息,(3)4年级和5年级学生可以获取所有信息(字形、语义和语义信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高敏,李琳,向慧雯,隋雪,Ralph,Radach[6](2017)在《默读和出声阅读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大多考察默读中是否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存在何种类型的预视效应,很少有研究探讨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以及阅读中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默读和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实验1发现在默读和出声阅读中都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但是默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更大。实验2发现出声阅读中在注视中央凹词汇的早期不能提取副中央凹处信息。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默读和出声阅读条件下的副中央凹加工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眼动模型解释。(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刘敏,孟珠,张莉,李赛男,张煜静[7](2017)在《2-5年级儿童语音预视效应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是指当读者注视某个词(即位于中央凹的词n)时,可以获得词n右侧词(即位于副中央凹词n+1)的部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预视到相关的信息,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率。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形-音对应是相对透明,而中文是表义文字,字词的语音信息比较模糊。因此,相对于拼音文字,在中文阅读中,语音在词汇通达中的作用比较小。已有拼音文字研究(Richards,Schroeder,2015)发现,儿童(平均年龄:M=8.46,SD=0.59)可以从副中央凹处获取语音的信息。中文研究发现,熟练读者(成人)可以从副中央凹处获取语音信息促进阅读。那么,中文阅读中,儿童能否从副中央凹处获得语音信息?其语音预视效应的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探讨语音预视效应在2-5年级儿童中的发展情况。研究采用4(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5年级)×3(预视类型:等同、同音形异、控制条件)的混合实验设计,选取2年级儿童能够识别的字词造句。结果发现,预视类型主效应显着,即与控制字作为预视字相比,同音字促进了目标字的识别;年级主效应不显着,但是随着年级增高,注视时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年级与预视类型之间交互作用显着,表现为2年级、3年级儿童没有获得语音的预视效益,4年级和5年级儿童获得了语音的预视效益。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句子默读中,高年级儿童(4年级、5年级)能够使用副中央凹处字词的语音信息促进目标字的识别。(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胡倩倩[8](2017)在《汉语阅读词n+2预视效应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副中央凹词n+1的词频是否影响汉语阅读词n+2预视效应这一研究上所存在的争议,采用边界范式,结合两个双因素被试内实验,首次将边界位置作为自变量,探讨汉语阅读中词n+2预视效应存在的可能条件以及副中央凹词n+1的加工负荷大小对词n+2预视效应的影响。实验一目的在于考察在词n+1为单字低频词的条件下,汉语阅读中词n+2预视效应是否依然存在。实验设计为2(边界位置:n+1前、n+2前)×2(预视条件:相同预视、控制预视)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为含有动名词词组的简单陈述句,词n+1为单字低频动词,词n+2为双字名词。实验结果显示:边界位置在首次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主效应不显着,但是在凝视时间上,当边界位于词n+1前时的凝视时间显着短于边界位于词n+2前时的凝视时间;预视条件在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以及总注视时间上主效应显着,表现为相同预视显着短于控制预视。凝视时间上,当边界位于词n+2前时,词n+2为相同预视显着短于词n+2为控制预视。当边界位于词n+1前时,词n+2为控制预视显着短于词n+2为相同预视。实验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副中央凹词n+1的词频是否会影响词n+2的预视效应。在实验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通过操纵词n+1的词频和词n+2的预视条件来研究n+1的词频具体能多大程度上影响词n+2预视效应。采用2(n+1词频:高频、低频)×2(预视条件:相同预视、控制预视)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显示:词频在各指标上的主效应均不显着;预视条件在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以及总注视次数上主效应显着,表现为相同预视时显着短于控制预视。词频与预视条件的交互作用在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以及总注视次数上均不显着。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高频条件下词n+2的预视效益高于低频条件下,但是总注视时间上高频条件下的预视效益低于低频条件下。总注视次数上,高频条件下与低频条件下的预视效益没有差异。综合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汉语阅读中,存在显着的词n+2预视效应,读者能够从副中央凹词n+2处获取一定的预视信息,这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平行加工理论(GAG模型)的眼动模型。(2)汉语阅读中,当读者从词n+2获取的预视信息为有效信息时,对词n+1的加工有促进作用。(3)汉语阅读中,副中央凹n+1处的加工负荷量对词n+2预视效应的存在不产生影响,即副中央凹词n+1的词频不影响词n+2预视效应的存在。(4)汉语阅读中,副中央凹词n+1的词频影响词n+2预视效益的大小,表现为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这两个眼动指标上高频词n+1的条件下词n+2预视效益大于低频词n+1的条件下的预视效益。(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3-01)
李琳,李莎,常敏,谢芳,王敬欣[9](2015)在《中文阅读中的邻近字预视效应——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拼音文字进行的大量启动研究已经表明,对于一个词的视觉词汇识别会受其正字法邻近词的影响。有关汉字邻近字的启动研究也得到汉字识别也可能受到正字法邻近字的影响,但其具体的影响模式还有待考察。研究采用眼动研究的边界范式,操纵被试可以预视到的注视点右侧的文字类型,考察中文阅读中的邻近字预视效应,以及这种效应是否受到使用频率的调节。实验设置了四种不同的预视条件,包括一致条件、邻近字条件、假字条件和控制字条件。结果发现,在汉语阅读情境中,预视到正字法邻近字对于目标字加工带来的抑制效应和预视到控制字所带来的抑制效应是相当的,而预视到与目标字字形非常相似的假字却不会带来这种目标字加工的抑制效应,即汉字识别中存在正字法邻近字抑制效应,而且这种抑制效应主要是由于预视到的邻近字和真正需要加工的目标字之间的语义竞争导致的,这种竞争表现在词汇加工的晚期阶段。但是和拼音文字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这种抑制效应不受相对频率的调节。(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刘志方,闫国利,张智君,潘运,杨桂芳[10](2013)在《中文阅读中的预视效应与词切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眼动随动显示技术操作注视点右侧文字的掩蔽范围和掩蔽单元,考察中文阅读的预视效应和词切分现象。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以词为单元掩蔽注视点右侧的文字,发现词n右侧文本掩蔽(条件1)、词n+1右侧文本掩蔽(条件2)和词n+1掩蔽(条件3)均显着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条件2剥夺了词n+1以右文字的预视加工,同时提供了词n+1的右侧边界线索,结果导致总阅读时间增加,并减少基于单词的平均凝视时间和再注视概率。实验二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处理方式,以不提供词边界的双字为单元掩蔽注视点右侧文字,结果发现掩蔽条件对阅读的影响程度甚于实验一,条件2基于词的平均凝视时间显着高于控制条件。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可见,中文读者能够切分出注视点右侧的第一个词汇,并以词为单元识别词n和词n+1处的汉字,在注视词n的时间内可加工到词n+2处的文字。(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预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阅读中平行与序列加工的争议是近年来阅读研究的重要议题,该问题聚焦在单个注视点下能够同时处理多少个词汇的高水平信息,其中,区分模型的关键也是研究最多的问题是语义的预视效应,即当前注视点下能否从旁中央凹提取词汇的语义信息。语义的预视效应至今在西方语言中未有定论,而在中文阅读中研究者通常认为更可能存在稳定的语义预视效应。然而,以往此类研究多操作单字水平上的预视信息,其结论也局限在单字水平的预视效应上,而单字水平本身并不是区分平行与序列加工模型的关键,中文中占比最多的双字词是否存在语义预视效应,对此类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本研究系统探讨了中文阅读中双字词的语义预视效应。实验1采用词汇判断的启动任务,考察不同水平的语义操作对词汇判断的启动效应,实验包括80个目标双字词,匹配的启动条件包括:首字语义相关非词/语义相关双字词/语义相关双字同义词/语义无关非词。研究发现叁种语义相关条件下均存在显着的启动效应。实验2将这类材料嵌套在句子框架下,采用边界范式研究阅读中的语义预视效应,发现该效应只存在于双字同义词条件下。为了排除该效应是由于采用了非词作为基线的可能,实验3采用了统一的语义无关词汇条件作为基线,结果仍然发现同义词的语义预视效应,而在语义相关双字词上没有发现效应。后期通过句子语义相似度的测量,发现同义词条件下与原句语义相似度最高,加工时间相对无关条件节省更多。该研究证实了中文中可以存在双字词的语义预视效应,但该效应只存在句子语义改变程度较小的同义词条件。当前研究对于理解中文阅读中的注意分布具有一定的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视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思宇,高玉林.中文阅读中听觉刺激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影响——一项眼动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朱梦妍,马国杰.中文阅读中双字同义词的语义预视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闫国利,刘敏,孟珠,张莉,李赛男.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字形预视效应[J].心理科学.2019
[4].刘敏,李赛男,刘妮娜,王正光,闫国利.2~5年级小学生汉字识别中预视效应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5].刘敏,孟珠,张莉,程小云,刘晓金.2-5年级学生字形、语音、语义预视效应的发展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高敏,李琳,向慧雯,隋雪,Ralph,Radach.默读和出声阅读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J].心理学报.2017
[7].刘敏,孟珠,张莉,李赛男,张煜静.2-5年级儿童语音预视效应的发展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8].胡倩倩.汉语阅读词n+2预视效应的眼动研究[D].郑州大学.2017
[9].李琳,李莎,常敏,谢芳,王敬欣.中文阅读中的邻近字预视效应——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10].刘志方,闫国利,张智君,潘运,杨桂芳.中文阅读中的预视效应与词切分[J].心理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