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跑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跑,中长跑,跳深实验,支撑时间
长跑运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许汪宇,潘其乐,蔡广[1](2019)在《短跑和中长跑运动员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运动员选材角度探讨短跑和中长跑项目运动员在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的特征,为支撑时间应用于田径运动员选材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一、二线短跑和中长跑共8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身高、体重、跳深实验测试,分组研究两项目运动员支撑时间特征。结果:短跑男子优秀组最快和平均支撑时间都快于一般组(P<0.05),女子优秀组最快和平均支撑时间也都快于一般组(P>0.05),中长跑组也表现基本一致的趋势;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也基本表现出一致性趋势,也就是短跑组最快和平均支撑时间基本快于相同运动等级中长跑组(P>0.05)。结论:支撑时间在短跑和中长跑项目中具有明显的项目特征和等级特征,可以应用于短跑或中长跑项目选材。(本文来源于《体育科研》期刊2019年06期)
周文婷,胡扬[2](2019)在《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多态性作为优秀长跑运动员选材用分子标记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解析NADPH氧化酶p22phox基因的C242T、A930G和A675T多态位点在我国北方汉族优秀长跑运动员及普通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探索上述位点作为我国北方汉族优秀长跑运动员分子选材标记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祖籍北方、运动专项分别为5km/10km或马拉松的汉族优秀长跑运动员123人(年龄23.1±5.1岁,身高169.3±7.5 cm,体重55.5±7.5 kg),其中男性62人,女性61人,运动等级分别为健将(80人)和国际健将(43人)。招募世居北方的汉族普通大学生127名(年龄21.5±1.3岁,身高173.4±4.8 cm,体重64.0±11.6 kg),其中男性71人,女性56人,均未经任何专业训练,正常参加体育活动,并体检合格。常规方法取外周静脉血3 ml,并采用Promega公司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对优秀长跑运动员与普通对照组NADPH氧化酶p22phox基因的C242T、A930G和A675T位点进行解析,SNP分型由上海邃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Sequenom公司的Mass ARRAY系统完成。PCR引物和单碱基延伸引物均由AssayDesigner(Sequenom)软件包设计。以PCR扩增目的片段,采用针对SNP的单碱基延伸引物进行单碱基延伸反应。将终止反应物脱盐后点样到芯片上,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进行解析,最终结果由MassARRAYRT软件系统(版本号3.0.0.4)实时读取,并由Mass ARRAY Typer软件系统(版本号3.4)完成基因的分型分析。采用χ2检验来检测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并对运动员组和对照组进行哈温平衡检验。单个SNP在运动员组与对照组分布频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不同位点进行两两间的Lewontin D';和r2计算,并推算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紧密程度。采用SHEsis软件对位于强连锁不平衡区的位点进行单体型频率分析,其他数据统计与分析则由SPSS13.0完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定为差异有显着性变化趋势。研究结果:采用MALDI-TOF技术对CYBA基因的SNP C242T、SNP A930G和SNP A675T位点基因型分型,检测成功率在运动员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00%及100%、98.4%及100%和100%及100%,分型结果良好。经检测,优秀运动员组和对照组在SNP C242T、SNPA930G和SNPA675T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平衡(P>0.05)。运动员组与对照组在CYBA基因C242T和A930G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性别分层统计结果显示,在不同位点上,男、女运动员组与男、女对照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将运动员按不同运动项目进行分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在C242T多态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对照组与5 km/10 km组间(χ2=4.71,P=0.03;χ2=4.29,P=0.04)有显着性差异,基因型在5 km/10 km组与马拉松组间(χ2=4.09,P=0.04)也差异显着,而等位基因在上述二组间虽然差异不显着,但均有非常显着的变化趋势(χ2=3.67,P=0.06)。在A930G位点,各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A675T位点,运动员组均为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携带者,对照组基因型分布为AA(99%)和AT(1%),等位基因分布为A(99.6%)和T(0.4%),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C242T和A930G位点进行D';和r2计算,结果显示,D';和r2值分别为0.309和0.006。经计算,主要存在4种单体型(小于0.03的基因型被忽略)。其中,各单体型(CC、CT、TC、TT)在男、女对照组、男、女运动员组、男对照组与男运动员组及女对照组与女运动员组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单位基因的A930G和A675T位点不能作为我国汉族优秀长跑运动员的分子选材标记,C242T位点的TC基因型可用于优秀5 km/10 km运动员的分子选材。(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瞿超艺,徐旻霄,吴赵昭,董亚南,崔书强[3](2019)在《不同冷疗方式对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时序性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动性肌肉微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是竞技比赛和大众健身领域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生理现象。目前,国内外针对EIMD发生后的各种恢复手段的研究较多,冷疗中的冷水浸泡疗法、冷热水交替浸泡疗法、超低温冷疗已在国外高水平运动员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不同冷疗方法的干预时间、温度、顺序、参与史、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冷疗手段在干预效果和适用范围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还没有针对运动性肌肉微损伤的最佳冷疗方案。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冷疗方式干预前后对机体主观量表、生化指标、运动能力指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不同手段对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时序性恢复的效果,从而探讨不同冷疗方式在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时序性恢复中的可能作用,以丰富针对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恢复的手段与措施,进而为其更好的在国内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借鉴参考。研究方法:以12名北京体育大学田径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对照、运动冷水、运动冷热水、运动超低温的干预,每组之间间歇1周。受试者均需先完成运动性肌肉微损伤运动方案,运动方案包括:跑台运动和台阶运动两部分。其中,跑台运动的速度是根据受试者先前测得的最大摄氧量(VO2max)的百分比进行对应划分,时间为90min,共5个部分,每部分都包括平跑、上坡跑与下坡跑,每种跑步形式各6min,在每个阶段中的跑台速度不变,上坡跑与下坡跑的坡度发生改变,上坡跑的坡度依次为(+6,+5,+4,+3,+2),下坡跑为(-8,-7,-6,-5,-4)。在跑台运动结束后进行台阶运动,共20组,台阶高度为40cm,组间间歇30s。之后分别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运动后72h进行不同冷疗手段的干预,CON组只进行运动,不进行任何干预;CWI组每次浸泡12min,温度15℃;CWT组温度15℃与38℃交替,每次浸泡各1min,循环6次,每次12min,各水疗中水浸位置都为肩部以下全身;超低温冷疗组每次干预时间为3min,干预温度为-110至-140℃,干预位置为肩部以下全身。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h、运动后24h、运动后48h、运动后72h、运动后96h进行指标采集,指标包括:1)主观VAS量表;2)骨骼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3)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4)运动能力指标:纵跳。所得数据用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着性差异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1)主观量表:超低温冷疗对机体出现运动性肌肉微损伤之后的VAS量表的效果上要优于其他叁组(P<0.05),其次是冷热水组;2)骨骼肌损伤标志物:从CK、Mb结果分析,超低温组的效果要优于其他叁组(P<0.05),其次是冷热水组,冷水组与对照组的效果接近;3)炎症反应标志物:从CRP和SICAM-1结果分析,超低温组的效果要优于其他叁组(P<0.05),其次是冷热水组,冷水组与对照组的效果接近;4)运动能力指标:从纵跳高度指标结果分析,通过超低温组干预之后机体的纵跳高度下降幅度最小(P<0.05),其次是冷热水组。研究结论:1)通过跑台运动与台阶运动相结合的运动方案模型,能够有效诱发人体出现运动性肌肉微损伤。2)超低温冷疗可对与运动性肌肉微损伤高度相关的主观量表、生化、运动能力指标产生积极影响。对于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性肌肉微损伤现象,超低温冷疗比冷水浸泡、冷热水交替浸泡效果更佳。3)冷水浸泡与冷热水交替浸泡也可对与运动性肌肉微损伤高度相关的部分主观量表、生化、运动能力指标产生积极影响,但在时序性表达、作用程度上不如超低温冷疗。4)在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肌肉微损伤的时序性恢复作用上,超低温冷疗的效果最佳,之后是冷热水交替浸泡,冷水浸泡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雪婷,张依婷,樊晋华[4](2019)在《综合评价在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模型改进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项目的建设,旨在发现和培育更多运动精品人才。科学选材方法是相关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而现行选材方法存在“一俊遮百丑”、“评分标准粗放、陈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12-15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入手,运用综合评价领域的新理论,改进运动员选材数学模型。研究方法:选取某地级市业余体校中长跑项目2006-2018年度的103名12-15岁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名,女性42名。利用综合评价理论,建立现有选材方法的数学模型。针对模型中发现的问题,应用综合评价领域中的新理论,建立改进的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数学模型。将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下肢长B、小腿长A、踝围、跟腱长、心功指数、肺活量、年龄和骨龄带入现有和改进后的选材模型,分析、比较结果,检验改进模型的有效性。2.1改进指标量化方法现有的指标量化方法是:将各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级别,各级别得分为1、0.8、0.6、0.4和0.2,按测量值与各级别值域的关系,评定得分。因得分只有五档,存在大量得分相同情况。同档内不同测量值的优劣无法体现,不利于精准评价。改进后,利用极值处理法进行指标量化,将得分处理为[0,1]区间内的有理数。以“踝围/跟腱长”指标为例,改进的指标量化方法具有保序性,利于精准评价指标的优劣。2.2改进权重确定方法现有的权重确定方法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专家、学者及资深教练对各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分析处理后确定指标权重。属于典型的主观赋权法,具有较强的主观偏好,忽视了数据隐含的客观信息。改进后,利用“改进型‘拉开档次’法”,将专业人士的主观知识、直觉与数据隐含的客观信息结合起来,弥补主观赋权法的不足。通过对样本进行二次加权计算,确定含有主、客观信息的指标权重,既反映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反映测试数据的隐含信息,可复现性强、生长性好。2.3改进信息集结方法现有的信息集结方法是:将各指标的得分与权重相乘,所得乘积求和,即为选材结果,属于典型的线性加权综合法。此方法使得各指标之间能够进行线性补偿,即某指标的降低可由其他指标的上升来补偿,属于“功能性”评价。但显着问题是产生“一俊遮百丑”现象,即高权重指标优秀,掩盖了低权重指标的劣势。竞技体育中,虽应突出重要指标对选材的引导,但各项指标的“均衡性”也至关重要。改进后,利用组合集结方法,引入对各项指标“均衡性”的考量。通俗讲,改进后既要求各项指标尽可能好,也要求不能有明显的“短板”,符合高水平精品后备人才培养要求。研究结果:建立了改进后的选材模型,模型输入为身高、体重、肺活量、骨龄等测量值,输出为[0,100]有理数。3.1检验模型有效性将研究对象分为男女两组,分别带入现有和改进后的选材模型,比较评分情况,发现两种选材模型的结果总体趋势一致,但个体不具有保序性。原因是:两种方法的目的一致,即选取具有先天优势的运动员,故总体趋势一致;但改进后的方法引入了对指标“均衡性”的考量,导致“均衡性”差的运动员评分下降。可见,改进后的模型科学、有效,可用于中长跑运动员选材。3.2改进模型的优势(1)消除“一俊遮百丑”。改进后,模型兼顾“功能性”与“均衡性”,可避免高权重指标对选材的决定性影响。例如:现有方法中,“(下肢长B-小腿长A)?小腿长A”指标的权重最高,近0.25。样本1此项指标得分高于样本2,但权重为0.065的指标“身高”得分为0。按现有方法,1、2号得分为69.3和55.2。应用改进模型,1、2号得分为31.92和38.44。通过考量“均衡性”,筛掉了有“短板”的运动员。(2)具有生长性。改进后,模型融合了样本数据隐含的客观信息,可随样本的增加不断生长,能对样本的变化趋势产生反映。例如:近年来,国民身高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加新样本后,改进模型会自动产生适应性变化,反映身高上升的趋势,使评分标准与时俱进。(3)拉开差距,便于比较。因使用“改进型‘拉开档次’法”,改进模型具有了增大评分离散度(方差)的能力,且评价分值为[0,100]的有理数,进一步降低了分数接近或相同的情况,便于比较。例如:使用现有选材方法,本样本中有4人得分为72.9,难以比较优劣,使用改进的模型后,4人分值区分明显,分别为50.57,46.23,32.1和42.92。(4)便于使用计算机评分。改进后的选材模型易应用于数据库、“云计算”等计算机科学领域,可减少人工计算带入的误差。研究结论:改进后的选材模型能够用于12-15岁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以百分制形式体现选材结论;改进后的选材模型既反映了各指标的“功能性”也反映了“均衡性”,有效避免了“一俊遮百丑”现象;改进后的选材模型与样本数据相关,具有生长性,解决了“评分标准粗放、陈旧”问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孙涛[5](2019)在《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课及针刺调控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训练和竞赛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不断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最大程度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赛和训练强度也不断逼近人体极限,这些会造成机体机能状态的下降,如何快速恢复,保证训练、比赛的持续、高效性,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针刺疗法对运动后人体机能的恢复具有副作用少、简便易行等优点,而且其机理是调动人体潜在的自身调节功能,不会产生兴奋剂问题,值得研究推广。以往对人体和针刺疗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某一物质或者某一途径的几个物质来研究其作用机理,缺乏对二者系统、全面的阐释。代谢组学采用高通量的数据检测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反映机体机能状态。它关注机体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后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而不是拘泥于机体受到各种外界条件刺激后某个物质或代谢通路的变化细节,这使其可以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反映机体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采用代谢组学分析受刺激后的机体和针灸调控有助于有助于全面、系统的理解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和针刺调控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竞校中长跑运动员14名,均身体健康,有机分组,分为实验组(TA:7名):大负荷训练+针刺,对照组(TR:7名):大负荷训练+自然恢复。针刺穴位的选取“足叁里”、“肾俞”、“大椎”、“关元”。3次取样时间分别为:训练前45分钟、训练后35分钟、针灸后30分钟。尿液在超导傅立叶转换NMR谱仪上运用cpmgpr1d脉冲序列进行检测,相应的脉冲经过32k傅立叶转换变为NMR谱图。将图谱文件夹导入第二军医大学药物分析测试中心编制的Matlab软件进行处理,将1H谱按默认值,从10.0到0.2,扣除水峰等活性氢所在的区域δ4.2-6.0,以避开溶剂峰对谱图的影响,然后以每段为0.04进行分段并积分,共获得200个化学位移小段和各化学位移对应的积分值。将对应的积分值进行中心化和比例换算后,以Excel形式贮存,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式(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式(OPLS-DA)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疲劳量表分析表明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均有疲劳感;大负荷训练课平均心率值为172.4次/min,表明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是比较大的。(2)大负荷训练前、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显示训练前、后尿液样本有明显的区分。(3)大负荷训练涉及的代谢通路:通过对大负荷训练前、后差异化代谢物质分析后发现,大负荷训练课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脂肪酸代谢、肌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TCA循环、嘌呤核苷酸代谢、甲烷代谢等。(4)针刺后疲劳量表分析显示二者有明显差异,针刺组机体机能状态恢复效果较好。针刺后实验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安静时心率相比,针刺组心率更接近。(5)针刺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显示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样本有着显着的区分。针刺相关穴位有助于缓解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引起的机体机能状态下降。(6)本次针刺疗法涉及的代谢通路:通过对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化代谢物质分析后发现,针刺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有氨基酸代谢、糖代谢、TCA循环、甲烷代谢、嘌呤核苷酸代谢、肌酸代谢、胆碱代谢等。研究结论:(1)大负荷训练课涉及的代谢通路上相关标志物的变化导致机体机能状态下降的原因有:能量的消耗,乳酸大量堆积,氧化应激等。(2)本次训练课运动员机体呈现出无氧、有氧以及混氧代谢的特点,符合现代中长跑运动比赛的特点。(3)雌黄嘌呤(Hyx)和N-氧化叁甲胺(TMAO)在大负荷训练课出现显着性差异,可能是人体运动代谢调节重要的生物标志物。(4)针刺相关穴位有助于缓解长时间、大强度引起的身体机能状态下降。(5)针对急性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状态的下降,针刺相关穴位主要影响的是能量代谢通路。(6)针刺的代谢通路机理:大负荷训练后针刺相关穴位主要影响的是能量代谢通路。其过程是通过针灸促进体内ATP生成增多,加速了乳酸→丙酮酸→葡萄糖→糖的糖异生反应,有利于乳酸的消除和恢复机体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糖原的损耗以及内环境稳态,从而有利于机体机能状态的恢复。(7)针刺的靶向目标——可能是代谢通路上的各种酶。(8)运用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针刺,能够动态检测人体大部分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有助于定性、定量、客观的评价针灸疗效,使得针刺的功效更加清晰化、具体化、科学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斐,丁海勇[6](2019)在《复合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骨骼肌肉机能、跑步经济性和5千米跑步成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长跑项目的比赛时间从15分持续至数小时不等,它需要参赛者具备极强的有氧能力,在长时间内保持特定速度完成比赛;在此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水平是保证出色耐力表现的前提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普遍认为通过各种中、长距离及组合形式的跑的练习是提高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和长跑运动成绩的最佳方式。但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机能水平趋近极限,单纯通过跑的训练难以再使长跑成绩有所突破。近10几年来,在维持最大有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力量训练增强训练者骨骼肌肉功能,改善跑步经济性(Running economy)和最大跑步速度是当下提升长跑运动表现的新趋势。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设计力量训练方案时,通常选择外部负荷强度相对较低,重复次数较多的“力量-耐力训练”方式;但这种训练方式因为外部负荷较轻,完成动作速度较慢,在提升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对优秀运动员骨骼肌肉功能产生足够刺激,引起积极适应性变化。复合式训练(Complex training)是指在同一力量训练课中交替进行最大力量和超等长训练的方法,它可以引发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增强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输出功率,从而更好提高训练者力量和爆发力水平。已有研究表明,长跑选手可以通过单一的最大力量或超等长训练改善骨骼肌肉功能,提升跑步经济性和最大冲刺速度。但目前为止,尚未有针对长跑选手采用最大力量加超等长训练的复合式训练促进耐力运动水平的报道,也未有研究将复合式训练、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提升长跑运动表现的效果进行比较。基于此,本研究目的在于:(1)探究复合式训练对于专业长跑运动员骨骼肌肉机能、跑步经济性、有氧能力、跑步生物力学特征和专项成绩的影响。(2)对比复合式训练、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在改善上述指标中的效果差异。研究方法:28名男子专业长跑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体重、体脂、去脂体重等),骨骼肌肉机能(1RM力量、CMJ、DJ),跑步生物力学特征(下肢刚度、触地时间、触地地反力、下肢叁关节矢状面角度变化和重心垂直振幅)、12-16km·h-1速度RE、血乳酸浓度、最大摄氧量、50米冲刺和5千米专项测试。依据年龄和前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复合力量组(CT,N=10),进行80-85%1RM力量训练和超等长训练;最大力量组(HRT,N=9),进行80-85%1RM力量训练;对照组(CON,N=9),进行40%1RM力量-耐力训练。叁组受试者共进行8周,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此外,训练干预期间受试者进行相同的耐力训练,包括70-75%最大心率(Maximum heart rate,HRmax)的长距离路跑和90-95%HRmax的间歇跑。干预结束后,所有受试者进行后测。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叁种不同力量训练方案对测试指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在训练干预后叁组受试者身体成分和VO2max水平均未出现显着变化。在骨骼肌肉功能上,CT和HRT组1RM最大力量,CMJ高度、CMJ峰值功率和力发展速率得到显着提高(P<0.05)。但在反应力量指标中,只有CT组的DJ高度和反应力量指数(RSI)显着提高(P<0.05)。在跑步生物力学测试指标中,CT和HRT组在14km·h-1速度下下肢刚度,14和16km·h-1速度下垂直地面反作用力都表现出显着提高(P<0.05)。在高速度跑步生物力学特征中,CT组受试者表现出更显着的变化,他们的16km·h-1下肢刚度在训练干预后出现显着提高,并且在该速度下触地时间明显降低;同时14和16km·h-1速度下支撑阶段膝关节角度和身体质心垂直振幅都出现显着下降(P<0.05)。CON组在骨骼肌肉功能和跑步生物力学特征指标上均没有显着变化。在跑步经济性指标中,叁组受试者的12km·h-1速度RE在训练干预后都出现显着改善(P<0.05);CT和HRT组14km·h-1 RE也得到显着提升(P<0.01)。在更高跑速下,只有CT组16km·h-1跑步经济性显着提升,并且该速度下血乳酸浓度明显降低(P<0.001)。在专项成绩表现中,CT和HRT组干预后5千米专项成绩和50米冲刺能力都得到显着提升(P<0.001),而CON组没有显着变化。研究结论:1.8周专项耐力辅以复合式训练或最大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1RM最大力量,CMJ跳跃高度,峰值功率和力量发展速率等骨骼肌肉功能;同时,还可以提高其12与14km·h-1跑速下跑步经济性,50米冲刺能力和5千米专项成绩。2.相比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方法,复合式训练在改善运动员爆发力和反应力量上有更好的效果,这可以在减少运动员身体重心垂直振幅的同时提高他们跑步过程中的蹬地效率和落地缓冲能力,从而降低运动员在16km·h-1速度奔跑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血乳酸浓度。因此,复合式训练在提升长跑运动表现的效果上优于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仁波[7](2019)在《浅谈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耐力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体育教学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结合德智体美劳教育教学的现实条件,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不断革新传统的应试教育,积极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学生既能够掌握简单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能够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我国的体育教学实现快速的发展,其中中长跑运动员耐力训练是体育教学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学环节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复杂,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课堂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来更好的揭示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本文以青少年中长跑为分析对象,了解运动员耐力训练的实施条件,以期为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的大力落实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徐加霖,翟波宇[8](2019)在《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监控指标及方法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原训练是提高长跑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训练过度容易引起疲劳积累甚至造成伤病,训练不足则达不到高原训练的效果.因此在长跑高原训练中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训练进行监控是高原训练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法对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在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进行心肺功能指标、尿常规、血常规检测能够对运动员机体状态做出准确的监控和评估.(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李沁[9](2019)在《浅谈少儿中长跑运动员的全面素质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的生长发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状态和变化,少儿阶段的身体机能处于有待引导和完善的最佳时期,对于少儿运动员开展全面素质训练其接受效果更为显着。本文主要以少儿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现状作为着手点,结合素质训练的理论基础,对少儿中长跑运动员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促进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得到进步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6期)
郜卫峰,冯鑫,顾大成[10](2019)在《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跑步经济性及耐力表现相关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跑步经济性(running economy,RE)及体重(body mass,BM)、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O_2max)、场地跑计时跑成绩(time trial,TT)等耐力表现相关指标的影响,为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方法:截至2019年6月8日,于CNKI及Pubmed、Springer、Embase、Sportdiscuss、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制作数据提取表格,由2名有经验的评价员独立完成文献的初筛、全文筛选以及数据提取工作。以PEDro量表评价文献质量。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分别进行异质性检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及敏感性分析、Meta回归分析,绘制漏斗图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15篇文献中的17份研究纳入本Meta分析,含无系统力量训练经历的一般及高水平长跑运动员276人。PEDro量表评分6分的研究10份,4~5分7份,总体方法学质量较高。同期训练对BM无显着性影响(P>0.05)。最大力量训练及包含最大力量训练的混合力量训练,与爆发力训练对BM的变化有着相似的效应(P>0.05)。同期训练对■O_2max无显着性影响(P>0.05),但较等量训练而言,增量训练可能会引起■O2max降低(P=0.08)。训练水平是造成同期训练对TT影响研究间异质性的因素,同期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TT的促进效应非常显着地高于一般水平运动员(SMD:高水平组-1.46[-2.33,-0.60]vs一般水平组0.29[-0.19,0.76],P<0.01)。同期训练对RE的改善有中等程度,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影响(SMD:-0.52[-0.86,-0.18],P<0.01)。爆发力训练、最大力量训练以及包含以上2种形式的混合力量训练对RE的改善有相似的促进效果(P>0.05),但等量训练的效果优于增量训练(P<0.05)、训练周期9~12周优于6~8周(P<0.05)。频率2~3次/周的训练可能优于1次/周(P=0.05)。结论: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能有效促进长跑运动员RE的改善,且不会增加BM,但RE的改善更易在高水平运动员中转化为成绩的进步;训练频率2~3次/周,持续9~12周的力量训练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不降低耐力训练量的情况下,额外加入力量训练,会减弱RE的改善效果,并有影响最大有氧能力发展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长跑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通过解析NADPH氧化酶p22phox基因的C242T、A930G和A675T多态位点在我国北方汉族优秀长跑运动员及普通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探索上述位点作为我国北方汉族优秀长跑运动员分子选材标记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祖籍北方、运动专项分别为5km/10km或马拉松的汉族优秀长跑运动员123人(年龄23.1±5.1岁,身高169.3±7.5 cm,体重55.5±7.5 kg),其中男性62人,女性61人,运动等级分别为健将(80人)和国际健将(43人)。招募世居北方的汉族普通大学生127名(年龄21.5±1.3岁,身高173.4±4.8 cm,体重64.0±11.6 kg),其中男性71人,女性56人,均未经任何专业训练,正常参加体育活动,并体检合格。常规方法取外周静脉血3 ml,并采用Promega公司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对优秀长跑运动员与普通对照组NADPH氧化酶p22phox基因的C242T、A930G和A675T位点进行解析,SNP分型由上海邃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Sequenom公司的Mass ARRAY系统完成。PCR引物和单碱基延伸引物均由AssayDesigner(Sequenom)软件包设计。以PCR扩增目的片段,采用针对SNP的单碱基延伸引物进行单碱基延伸反应。将终止反应物脱盐后点样到芯片上,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进行解析,最终结果由MassARRAYRT软件系统(版本号3.0.0.4)实时读取,并由Mass ARRAY Typer软件系统(版本号3.4)完成基因的分型分析。采用χ2检验来检测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并对运动员组和对照组进行哈温平衡检验。单个SNP在运动员组与对照组分布频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不同位点进行两两间的Lewontin D';和r2计算,并推算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紧密程度。采用SHEsis软件对位于强连锁不平衡区的位点进行单体型频率分析,其他数据统计与分析则由SPSS13.0完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定为差异有显着性变化趋势。研究结果:采用MALDI-TOF技术对CYBA基因的SNP C242T、SNP A930G和SNP A675T位点基因型分型,检测成功率在运动员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00%及100%、98.4%及100%和100%及100%,分型结果良好。经检测,优秀运动员组和对照组在SNP C242T、SNPA930G和SNPA675T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平衡(P>0.05)。运动员组与对照组在CYBA基因C242T和A930G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性别分层统计结果显示,在不同位点上,男、女运动员组与男、女对照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将运动员按不同运动项目进行分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在C242T多态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对照组与5 km/10 km组间(χ2=4.71,P=0.03;χ2=4.29,P=0.04)有显着性差异,基因型在5 km/10 km组与马拉松组间(χ2=4.09,P=0.04)也差异显着,而等位基因在上述二组间虽然差异不显着,但均有非常显着的变化趋势(χ2=3.67,P=0.06)。在A930G位点,各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A675T位点,运动员组均为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携带者,对照组基因型分布为AA(99%)和AT(1%),等位基因分布为A(99.6%)和T(0.4%),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C242T和A930G位点进行D';和r2计算,结果显示,D';和r2值分别为0.309和0.006。经计算,主要存在4种单体型(小于0.03的基因型被忽略)。其中,各单体型(CC、CT、TC、TT)在男、女对照组、男、女运动员组、男对照组与男运动员组及女对照组与女运动员组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单位基因的A930G和A675T位点不能作为我国汉族优秀长跑运动员的分子选材标记,C242T位点的TC基因型可用于优秀5 km/10 km运动员的分子选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跑运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许汪宇,潘其乐,蔡广.短跑和中长跑运动员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研.2019
[2].周文婷,胡扬.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多态性作为优秀长跑运动员选材用分子标记的可行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瞿超艺,徐旻霄,吴赵昭,董亚南,崔书强.不同冷疗方式对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时序性恢复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张雪婷,张依婷,樊晋华.综合评价在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模型改进中的应用[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孙涛.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课及针刺调控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李斐,丁海勇.复合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骨骼肌肉机能、跑步经济性和5千米跑步成绩的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张仁波.浅谈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耐力训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8].徐加霖,翟波宇.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监控指标及方法的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李沁.浅谈少儿中长跑运动员的全面素质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9
[10].郜卫峰,冯鑫,顾大成.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跑步经济性及耐力表现相关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J].体育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