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论文-邓倩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论文-邓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农民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邓倩[1](2018)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经济体制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极度不协调的弊病,在其随后的改革中亦涉及到了农业方面,但由于对苏联农民的现实需求及农业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其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直接影响了苏共在农民群体中的公信力,削弱了其执政根基,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通过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可以透视农业发展、农民状况与共产党执政之间的现实联系,为党处理好农民问题、巩固执政基础提供历史经验。(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硕[2](2017)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下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独立招贴》一文中研究指出独立招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出现的一种讽刺性招贴,是在当时书刊审查制度放松的背景下,艺术家对传统宣传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颠覆,通过对经典政治符号进行再创作,来批评反思社会现象、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艺术手段。这些作品在当时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作品中领袖、镰刀锤子等苏维埃象征符号被变形和化用,与图像中的其它要素组成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多模态话语分析把图像看成制造意义的资源,其视觉语法为我们对社会行动的经验和形式的阐释编码。克里斯和勒文(Kress&Leeuwen)为这种体系构建的视觉语法框架使得对图像进行社会符号分析成为可能。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明确独立招贴的具体概念,阐明它与苏式宣传画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一章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介绍,搭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二、叁、四章选取“领袖”、“镰刀锤子”、“人民”叁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先理清它在苏联前期获得的象征意义,再对独立招贴中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拟运用这种语言学的方法,在这种各成分相互依存的视觉语言中探索该时期此种符号的转义与新的定位,作者对使用符号的态度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关系,符号的所指滑向何方;第五章从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对这种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论述了这种转变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0)

李璞[3](2017)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新闻传播业的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苏联在经过长时间的冷战之后已经开始迅速衰弱,体制僵化、思想封闭、老人政治等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苏联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戈尔巴乔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执掌苏联,随后便在苏联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然后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改革非但没有挽救充满严重社会问题的苏联,反而使得冷战时期仅有的两个超级强国之一的苏联:在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内便分崩离析,执政党苏联共产党也成为历史名词。戈尔巴乔夫到底在苏联推行了什么改革?为什么原本作为苏联党和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播业在最后却成为反共宣传和颜色革命的急先锋?本文主旨在于研究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新闻传播业崩溃的原因,这就势必需要将苏联新闻传播业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以及在这一背景和过程中所凸显的特征和影响做一番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新闻传播业崩溃现象的探究为现代新闻传播业提供历史性思考价值,并更加深刻的领会新闻传播业对于国家、政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进行简要的论述。论文第一部分回顾了苏联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程,探究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新闻传播思想,并对它们之间的形成条件、继承关系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新闻传播业的概况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新闻传播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并探讨这些改革过程中的得失。第叁部分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戈尔巴乔夫自身等方面剖析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新闻传播改革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戈尔巴乔夫改变了列宁等领导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原则,即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的编委会制度,新闻传播的党性,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等已不再是新闻传播业必须坚持的底线,结果不受限制的公开性和民主化使一部分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成为各种政治派别和社会情绪的代言人,新闻传播业由党的喉舌变成一些从业者一味追求社会关注度,无原则揭露否定一切的工具,不受限制的新闻自由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基础,最后苏联解体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4-23)

肖明建[4](2015)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大事记(1991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4日,阿恰洛夫上将被任命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他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说,1991年苏联将继续进行与新的防御理论相关的军事改革,在新的一年中还将单方面削减苏联武装力量50万人。1月7日,苏联国防部新闻中心发布的征兵补充措施的公报指出,到1991年1月1日,苏全国征兵计划只完成78.8%。同日,据法新社报道,由于征兵工作受到抵制,苏联向包括叁个波罗的海共和国在内的许多出现麻烦的地区增派精锐部队。(本文来源于《军事政治学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肖明建[5](2015)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大事记(1989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1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海斯堡认为1989年世界"军备管理"会取得更大进展。他说,现在地区性争端有望解决,是由于苏联停止推行从70年代就开始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苏联从东欧撤走部分常规兵力,并不会使东欧发生极端事件并摆脱苏联。在撤走6个师以后,苏联在捷克、匈牙利仍保持现有兵力的一半力量,在东德仍保有16~17个师的兵力。1月2日,在巴黎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国际会议前夕,苏宣布,苏联已停止生产这种(本文来源于《军事政治学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肖明建[6](2015)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大事记(199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13日,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维尔纽斯表示不再坚持反对多党制的立场。他说,"我认为实行多党制并不是悲剧","如果多党制是一种正常历史进程的结果并符合社会需要的话","我们不应当像魔鬼怕烧香那样害怕多党制。不过,多党制并不是(本文来源于《军事政治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王林[7](2016)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改革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80年代,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进行了一次自称为“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而是迫切的需要的改革。”(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经济方面开始下手,旨在扭转苏联内外交困的局面,挽救日益走向死胡同的苏联经济,化解因为经济下滑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措施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再加之,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改革领导者因经验、认识、能力水平等的不足,没能有效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后,在民族分子、反对势力、保守力量等的联合破坏下改革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能阻止苏联大厦坍塌的命运,但他的改革对冲击苏联僵化的经济模式,革新社会弊症,调整利益关系,重树苏联的国际形象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苏联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建设来说苏联的改革经验更值得研究。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仍有许多路要走,改革就像“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的摸爬滚打,需要不断的探索、学习经验。因此,对我国经济改革来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具有“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6-12-01)

贾乐蓉[8](2016)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传媒体制的变迁——从改革工具到“第四权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政治与传媒互动的角度梳理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传媒体制变迁的过程,展示了传媒体制变迁与改革进程之间的高度契合性。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开始之初,苏联传媒是改革的工具,在这一时期结束之时,它成了"第四权力"。根源在于,在此期间苏联传媒所依托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本文来源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王立新[9](2015)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共产党组织路线调整的历史镜鉴》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尔巴乔夫实行以民主化、自由化、选举制为核心的组织路线是苏共败亡的组织因素。在改革的重要转折时期,苏共应当采取科学正确的组织路线,不能全盘否定广大干部,要努力培育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干部队伍,防止组织工作中的个人集权化和极端民主化,防止干部选任中的个人专断和自由放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改变干部监督缺位、乏力的状况,完善以选举制为核心的选任制度,建立健全全面有效的干部监督制度;要清除封建主义的官僚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公仆文化。(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翟秀凤[10](2015)在《贾乐蓉副教授谈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传媒体制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3月2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国际新闻界》杂志联合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45)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贾乐蓉分享了自己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传媒体制变迁的思考,以重要时间节点为线索,梳理了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5年06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独立招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出现的一种讽刺性招贴,是在当时书刊审查制度放松的背景下,艺术家对传统宣传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颠覆,通过对经典政治符号进行再创作,来批评反思社会现象、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艺术手段。这些作品在当时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作品中领袖、镰刀锤子等苏维埃象征符号被变形和化用,与图像中的其它要素组成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多模态话语分析把图像看成制造意义的资源,其视觉语法为我们对社会行动的经验和形式的阐释编码。克里斯和勒文(Kress&Leeuwen)为这种体系构建的视觉语法框架使得对图像进行社会符号分析成为可能。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明确独立招贴的具体概念,阐明它与苏式宣传画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一章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介绍,搭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二、叁、四章选取“领袖”、“镰刀锤子”、“人民”叁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先理清它在苏联前期获得的象征意义,再对独立招贴中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拟运用这种语言学的方法,在这种各成分相互依存的视觉语言中探索该时期此种符号的转义与新的定位,作者对使用符号的态度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关系,符号的所指滑向何方;第五章从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对这种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论述了这种转变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8

[2].王硕.多模态话语分析下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独立招贴[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李璞.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新闻传播业的改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4].肖明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大事记(1991年)[J].军事政治学研究.2015

[5].肖明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大事记(1989年)[J].军事政治学研究.2015

[6].肖明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大事记(1990年)[J].军事政治学研究.2015

[7].王林.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改革探析[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

[8].贾乐蓉.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传媒体制的变迁——从改革工具到“第四权力”[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

[9].王立新.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共产党组织路线调整的历史镜鉴[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翟秀凤.贾乐蓉副教授谈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传媒体制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5

标签:;  ;  ;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论文-邓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