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优势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肥料,复合肥,生物有机肥
优势微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黄敏[1](2019)在《借优势铸特色——2019微生物肥料企业走访调研纵深行(河北站)》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27日-28日,中国农资传媒、北方农资周报以及北京农媒人、新农资360等自媒体与国家微生物肥料技术推广研究中心联合组成调研团队,深入河北微生物肥料企业调研走访,了解微生物肥料发展及企业发展现状,开启微生物肥料企业纵深行活动。《北方农资》传媒总编辑田原、国家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孟庆伟、中国农资传媒副总编辑吴江等参加调研。(本文来源于《中国农资》期刊2019年39期)
李蓓蓓,汪家权,郭婧,祁晨,储朋朋[2](2019)在《MFC的除As(Ⅲ)产电性能及其优势微生物种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对含As(Ⅲ)废水的解毒效果和产电能力,以As(Ⅲ)和乙酸钠为阳极底物,对不同As(Ⅲ)初始浓度下MFC的产电性能、As(Ⅲ)氧化情况及其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MFC可有效氧化As(Ⅲ)以降低毒性,同时产生稳定电压,其最大功率密度为1.368 6 W·m~(-3), As(Ⅲ)去除率达75.0%,变形菌、长绳菌、不动杆菌等为该MFC上的优势种群.(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熊雨[3](2019)在《浅析微生物生产生物柴油的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资源匮乏、价格昂贵、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生物柴油作为低碳、环保、安全且来源广泛的可再生燃料资源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产油微生物生产生物柴油,克服了传统生物柴油原料不足、成本高、不易大规模连续生产等缺点。本文介绍了生物柴油生产现状、微生物油脂合成及发展,分析了微生物生产生物柴油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王丽超,向芳,杨刚[4](2019)在《放射性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及尾矿优势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一个灵敏、高效的微生物监测预警体系,作为矿区污染土壤修复指标。本研究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和微生物量氮(Nmic),并利用16SrDNA系统鉴定培养的优势微生物。结果表明:0~15 cm土壤层的Cmic、Nmic整体上大于15~30 cm土壤层,除8号取样点外,其余各点Cmic、Nmic均低于对照水平。Cmic/Nmic值表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0~15 cm土壤层中细菌数量明显少于15~30 cm土壤层。对U和226Ra的敏感程度表现为:Nmic>Cmic/Nmic>Cmic;分离所得6株优势菌株,经16SrDNA测序鉴定:B1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2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oryzae);B3为氧化烃微杆菌(Microbacterium hydrocarbonoxydans);B4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B5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B6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ribacillus barcinonensis)。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放射性污染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各点的碳氮比差异也比较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5期)
马源,张德罡,周恒,周会程,陈建纲[5](2019)在《高寒草甸退化对优势物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祁连山东缘的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对优势物种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不同退化程度优势物种对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群落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不同退化程度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3)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MBC,MBN和MNP的含量和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均表现为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4期)
龙凯,郭佳佳,苏明声,谢卫华,王立元[6](2019)在《半夏曲炮制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黄色素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5期)
马源,李林芝,张德罡,杨洁,姚玉娇[7](2019)在《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际是一类特殊的微生态系统,对研究土壤与植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量分布特征,以及优势植物根际养分富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条件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养分含量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且随退化程度加剧呈逐渐下降趋势;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根际微生物量的碳、氮、磷和养分均出现富集效应,其富集率表现为重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未退化草地;由相关分析可知,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与全磷、全氮和有机碳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的有效养分和微生物量在植物根际存在富集和活化现象,这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调控根际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娜,张颖君,朱宏涛,王东,杨崇仁[8](2019)在《普洱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以及优势微生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洱茶是以云南特色大叶种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为原料制作的特殊茶类,主要包括生茶、陈茶和熟茶叁大系列。生茶未经发酵,既可作为绿茶直接饮用,又是制作熟茶(人工增温增湿的"渥堆"后发酵)和陈茶(长期自然发酵)的原料。除广泛栽培的普洱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以外,一些野生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例如大理茶(C. taliensis)也被其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广泛用于制作普洱茶。迄今,从普洱熟茶及其基原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70个化合物,主要为黄烷-3-醇、水解单宁、黄酮及其苷、生物碱、以及简单酚酸类化合物。普洱茶的"渥堆"后发酵过程涉及多种微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等,各种微生物间复杂的关系促进了普洱茶特殊风味的形成。本文对普洱熟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后发酵优势微生物进行了整理综述,以期为普洱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产业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9年06期)
陆晓林,戴传超,贾永[9](2019)在《堆肥过程中优势功能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堆肥是一个由多因子所介导的复杂系统。功能微生物在堆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在降解可利用废弃物的同时,也受到其他环境因子的调控,在不同堆肥时期有着明显的菌群差异。近年来,研究人员阐明了不同堆肥时期(嗜温期、嗜热期、降温期和腐熟期)优势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功能以及堆体环境因子(温度、氧气、pH、EC和养分状况)对优势菌群的影响及其机理,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堆肥发酵进程。本文就堆肥不同时期优势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生态学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介绍,并提出堆肥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为今后堆肥过程中功能微生物的研究方向及合理利用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淳于彦洁[10](2019)在《蝉花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及优势真菌的分离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蝉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用真菌,含有多糖、虫草酸、核苷类、甾醇类以及多肽类等生物活性物质。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天然蝉花资源稀缺,因此通过人工进行蝉花培育成为科研工作的一个热点。本文从分析蝉花子实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入手,找出其中的关键菌株,再对关键菌株进行分离以选育出发酵性状优良的菌株,进而开展纯种的发酵培养研究,通过添加蚕蛹粉的发酵模拟培养出与子实体成分接近的虫菌复合物。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野生蝉花子实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Isaria cicadae在不同产地的蝉花子实体真菌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其中OTU6782为优势OTU,而蝉花细菌群落的结构由于产地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Isaria cicadae在蝉花子实体不同部位(表面泥土、孢梗束、菌皮、带泥菌皮以及菌核)的真菌群落中均处于优势地位,其中OTU6782相对丰度最高。在蝉花子实体发育过程中,Isaria cicadae迅速占据真菌群落优势地位,且该物种具有丰富的种内多样性,其中OTU6782为优势OTU,此外OTU12109,OTU13152,OTU486,OTU2297,OTU11491,OTU246,OTU58,OTU2950,OTU8787,OTU73,OTU130等细菌与Isaria cicadae在蝉花发育过程中共同存在。(2)从蝉花子实体中分离了Isaria cicadae 8196、82542、81957和TZC-3菌株,对其进行了ITS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通过液态发酵培养筛选出发酵性能较为优良的菌株。分子学及形态学鉴定表明,8196、82542、81957和TZC-3菌株的ITS rRNA基因序列与Isaria cicadae相似性在99%以上,与野生蝉花真菌OTU6782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9.65%。对4株菌分别进行液态培养,发现不同菌株在生物量、胞内外多糖含量、胞内外核苷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TZC-3菌株在生物量、胞内多糖总量以及腺苷的产量和产率上都呈现明显的优势,因而选择该菌株用于后续实验研究。(3)考察了蝉蛹粉对Isaria cicadae TZC-3发酵过程的影响,分析了蝉蛹粉强化发酵蝉花菌丝体的成分组成。结果表明,蝉蛹粉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蝉花菌丝体中胞内多糖、腺苷和N6-(2-羟乙基)-腺苷(HEA)的合成,其中添加4%蝉蛹粉发酵的强化菌丝体质量较高,胞内多糖产率为14.55 mg/g,胞内多糖产量为74.78 mg/100 mL;腺苷产率为1.22 mg/g,产量为6.66 mg/100 mL;HEA产率为1.58 mg/g,产量为8.63mg/100 mL。与对照组菌丝体和蝉蛹粉相比,强化菌丝体的成分(一般成分、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水解单糖、脂肪酸)与野生蝉花子实体更加接近,其中部分游离氨基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和水解后的单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和木糖)含量提高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优势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对含As(Ⅲ)废水的解毒效果和产电能力,以As(Ⅲ)和乙酸钠为阳极底物,对不同As(Ⅲ)初始浓度下MFC的产电性能、As(Ⅲ)氧化情况及其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MFC可有效氧化As(Ⅲ)以降低毒性,同时产生稳定电压,其最大功率密度为1.368 6 W·m~(-3), As(Ⅲ)去除率达75.0%,变形菌、长绳菌、不动杆菌等为该MFC上的优势种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势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黄敏.借优势铸特色——2019微生物肥料企业走访调研纵深行(河北站)[J].中国农资.2019
[2].李蓓蓓,汪家权,郭婧,祁晨,储朋朋.MFC的除As(Ⅲ)产电性能及其优势微生物种群[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熊雨.浅析微生物生产生物柴油的优势[J].生物化工.2019
[4].王丽超,向芳,杨刚.放射性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及尾矿优势菌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马源,张德罡,周恒,周会程,陈建纲.高寒草甸退化对优势物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9
[6].龙凯,郭佳佳,苏明声,谢卫华,王立元.半夏曲炮制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黄色素含量测定[J].中草药.2019
[7].马源,李林芝,张德罡,杨洁,姚玉娇.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2019
[8].李娜,张颖君,朱宏涛,王东,杨崇仁.普洱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以及优势微生物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9].陆晓林,戴传超,贾永.堆肥过程中优势功能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9
[10].淳于彦洁.蝉花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及优势真菌的分离培养[D].江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