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革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南佛教,教制革新,佛教团体
佛教革新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广[1](2019)在《民国时期云南佛教的教制革新与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团体是民国时期佛教革新运动的主体。云南佛教界通过教制变革推广革新运动,这包括云南省佛教会的建立、革新及整合,居士佛教团体的发展及抗战时期滇边佛联会的成立等。但民国云南佛教团体不仅过分倚重高僧,而且也过度依靠政要。云南一地的现状反映了当时整个佛教革新运动的实践困境。(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何蓉[2](2018)在《现代性的宗教根源:韦伯的禁欲主义理念与太虚大师佛教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宗教如何影响社会?韦伯新教研究的宗教史线索及其理论意义在社会学领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①可谓是一本"圣书"了,一百多年来,围绕它的讨论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中的多种主题,且至今热度不减。这本书之所以声名远播,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源自其复杂甚至模糊的结构和用语。韦伯写作时惯于全方位出击、不放过任何细节,常于定见中觅得不能自洽之处,甚至不惮于与自己为敌,在(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邵佳德[3](2018)在《近代中国佛教制度革新的一个尝试:以民国时期佛化婚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佛教制度改革中对在家信众影响很大的一项内容是佛化婚礼的创制。按照设想,佛化婚礼是接引青年信徒、创立佛化家庭、建设人间净土的重要途径,但在推行过程中,经历了教义与戒律、利益与派系、实践与方法层面的反复争论,最终形成较为固定规范的流程,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民国时佛化婚礼在论辩中曲折推进的过程,折射出近代佛教制度改革中教内外的关注焦点和多重困境,对当下佛教仪轨的改进和制度革新的推动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侯慧明[4](2018)在《巨赞法师对近现代佛教革新之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民生凋敝,内忧外患,一切有识之士都意识到非改革与革命不能拯救中国。中国佛教也被改革的洪流所激荡,"新佛教运动的发端,应该推溯到同治五年杨仁山先生在南京创办的金陵刻经处"[1],后又设立"祗洹精舍",欲以培养人才,杨仁山的弟子欧阳竟无创办"佛学研究会",从事现代佛学的研究。后又扩充"佛学研究会"而成"支那内学院"。"接着就有法相大学出现。蒋维乔、梁启超都去听讲,其盛可知。至于开办法相大学(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8年09期)
何燕生[5](2018)在《佛教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吗?——太虚佛教革新运动与日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太虚佛教革新运动中的日本因素。作者认为,无论在太虚的僧伽教育还是在其"世界佛教运动"中,我们都能看到日本佛教的影子。日本佛教在太虚佛教革新运动的格局中,一度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一个可资效仿的"范例",一支可以联合的"力量"。然而,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华侵略,作为爱国高僧的太虚,提出了"佛教救国"的主张,并且组织全国佛教徒一起"抗日",向日本佛教界发出"劝告",希望日本佛教徒本着佛教慈悲主义的精神,一起抵制日本军国主义。然而,他的"劝告"不仅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反而遭到日本佛教徒的反唇相讥。太虚对日本佛教的认识,不得不说充满着"想象",而这种"想象",同时反映了中日两国佛教之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吴华,宋泉桦[6](2017)在《理念转换与机制革新:近代以来北京佛教变革中的社团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明清佛教之积弊陋习,而且孕育了现代佛教的思想理念,开拓了佛教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从佛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在社会化之中充分发挥弘法利生的社会功能,减少与社会民众的隔阂,消除佛教在社会中的负面形象,既保证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也促进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广泛的前景。因此,本文立足于前贤研究之基础,从宗教与社会交互影响的角度,探讨近代以来佛教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僧团的理念转换,以及佛教中的社团建设,最后集中讨论民国佛教变革的社会意义。文章认为:近代以来佛教的社团建设、社会化服务,并不必然导致佛教的世俗化。佛教随顺时代潮流而积极入世,更能体现佛教与社会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王鹰[7](2017)在《从太虚大师的佛耶之谊看其佛教革新和佛耶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佛教高僧太虚大师,与清末来华的挪威传教士艾香德牧师(Karl Ludvig Reichelt,1877—1952)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不仅让我们看到太虚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传入和中国佛教的衰落之势,在佛教内部寻找复兴佛教的思想资源,宣扬由人生而成佛的"人菩萨行"的革新举措,也让我们了解了太虚在对外与西方基督教相遇之时,其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友好地表达自我和理解他者的尝试,以及太虚在回应艾香德以道求同的探索,所凸显的佛耶教义的异同之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7年06期)
郭亚平[8](2016)在《《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本是外来宗教,然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与儒、道共同构筑起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佛教在经历了南北朝至唐代的鼎盛之后,到了近代却日渐衰微。究其原因,纷繁芜杂,可以大书特书。本书的着者单侠博士只截取了民国时期(1919—1949)这一时间段作为研究的蓝本,集中研究了近代佛教的教理、教制、教产和僧伽的改革实践。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可以称得上一部上乘之作。(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何建明[9](2014)在《弘一大师与中国现代佛教革新运动——以抗战时期港澳佛教《觉音》杂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人们极少关注到的抗战时期港澳地区出版的《觉音》杂志为案例,探讨了深受太虚大师之影响的一批现代僧青年与远在闽南的弘一大师保持着密切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的文字,我们发现弘一大师实际成为影响现代佛教革新和复兴运动的重要领袖和重要代表。(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4年02期)
习牧歌[10](2013)在《龙泉寺:佛教的开放与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龙泉寺,这个古老的佛教道场现在已经得到复兴,并在进一步创新和拓展。(本文来源于《中关村》期刊2013年07期)
佛教革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宗教如何影响社会?韦伯新教研究的宗教史线索及其理论意义在社会学领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①可谓是一本"圣书"了,一百多年来,围绕它的讨论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中的多种主题,且至今热度不减。这本书之所以声名远播,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源自其复杂甚至模糊的结构和用语。韦伯写作时惯于全方位出击、不放过任何细节,常于定见中觅得不能自洽之处,甚至不惮于与自己为敌,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革新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广.民国时期云南佛教的教制革新与困境[J].宗教学研究.2019
[2].何蓉.现代性的宗教根源:韦伯的禁欲主义理念与太虚大师佛教革新[J].佛学研究.2018
[3].邵佳德.近代中国佛教制度革新的一个尝试:以民国时期佛化婚礼为例[J].佛学研究.2018
[4].侯慧明.巨赞法师对近现代佛教革新之贡献[J].法音.2018
[5].何燕生.佛教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吗?——太虚佛教革新运动与日本[J].世界宗教研究.2018
[6].吴华,宋泉桦.理念转换与机制革新:近代以来北京佛教变革中的社团建设[J].宗教学研究.2017
[7].王鹰.从太虚大师的佛耶之谊看其佛教革新和佛耶对话[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
[8].郭亚平.《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简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
[9].何建明.弘一大师与中国现代佛教革新运动——以抗战时期港澳佛教《觉音》杂志为例[J].中国佛学.2014
[10].习牧歌.龙泉寺:佛教的开放与革新[J].中关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