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尾地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尾地鸦,新记录,民勤,自然保护区
黑尾地鸦论文文献综述
顾振东,马存世,王承勋,贾斌斌,任巧兰[1](2012)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了黑尾地鸦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该鸟为留鸟型,主要栖息在白刺、梭梭等荒漠植物群落中,取食荒漠植物果实及荒漠林昆虫,对控制荒漠林害虫的发生、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该鸟的发现,说明其分布区由原河西走廊的西端延伸到东端。(本文来源于《甘肃林业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柯杨,黄原,雷富民[2](2010)在《黑尾地鸦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长PCR扩增的线粒体DNA和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中国特有鸟类-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黑尾地鸦的mtDNA序列全长16867bp,GenBank登录号GU592504。基因含量和排列次序与原鸡的一致,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和1个控制区(D-loop)。除COI基因以GTG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典型ATG密码子起始。11个蛋白编码基因以完全终止密码子TAA、AGG或AGA终止,COIII和ND4基因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tRNASer(AGY)的DHU臂缺失,tRNALeu(CUN)的反密码子环由9个碱基构成,而不是标准的7个碱基。其余的20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属典型的叁叶草结构。预测了rRNA的二级结构,其中,12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个结构域,43个茎环结构;16S rRNA的二级结构包含6个结构域,55个茎环结构。此外,在其他鸟类控制区中所发现的F-box、D-box、C-box、B-box、Bird similarity-box和CSB1-box也同样存在于黑尾地鸦中。(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0年09期)
柯杨[3](2010)在《黑尾地鸦和银脸长尾山雀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具有易于获取、长度及基因组成相对稳定、进化速率快、母系遗传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谱系地理、各种分类阶元间系统发育关系和群体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截至2010年2月,NCBI中已收录的鸟类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共110条。雀形目作为鸟纲中最大的目,目前只有11种鸟类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被测定。雀形目种类多、数量大、形态多样、行为复杂,有关该类群的起源及各科演化关系存在着不少争议,一直是鸟类系统学研究热点。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基因,已越来越多被应用于探讨雀形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基因对比研究的证据表明,应用不同的基因,系统发生关系的结果不一致。单一基因的分析可能对真实的物种进化关系作出错误的推论。为了进一步研究雀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组织结构及序列特征,为雀形目鸟类进化研究提供新的基因组学信息,本研究采用长PCR扩增的线粒体DNA和引物步移法,测定了黑尾地鸦和银脸长尾山雀的线粒体基因组。并参照红原鸡、秃鼻乌鸦和黑顶林莺等线粒体基因组注释信息,对拼接之后的2条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注释和结构分析。同时,本研究联合GenBank已公开的数据和本实验室测定的其它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雀形目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建。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黑尾地鸦和银脸长尾山雀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6,867 bp和17,953 bp,编码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D-Loop区)。这两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有2点:银脸长尾山雀多了一个假控制区;黑尾地鸦线粒体基因组全部37个编码基因的相对位置及转录方向均与典型的鸟类线粒体基因组一致,而银脸长尾山雀线粒体基因组全部37个编码基因的相对位置及转录方向均与黑顶林莺线粒体基因组一致,在ND5至12S rRNA之间的基因排列顺序为Cyt b/tRNAThr/CR/tRNAPro/ND6/tRNAGlu/ΨCR。2.COI基因在黑尾地鸦和银脸长尾山雀中分别以GTG和ATG作为起始密码子。其它12个蛋白编码基因均以ATG作为起始密码子。大部分蛋白编码基因以TAA、AGG或AGA作为终止密码子,只有COⅢ, ND4基因均以T作为终止密码子。3.黑尾地鸦除tRNASer(AGY)的DHU臂缺失,tRNALeu(CUN)的反密码子环由9个碱基构成,而不是标准的7个碱基外,其余20个tRNA基因都具有标准的叁叶草结构。银脸长尾山雀除tRNASer(AGY)的DHU臂缺失,其余21个tRNA基因都具有标准的叁叶草结构。黑尾地鸦和银脸长尾山雀的tRNA二级结构中,均存在碱基错配现象,其中绝大部分错配为G-U错配。4.黑尾地鸦和银脸长尾山雀线粒体基因组12S rRNA和16S rRNA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两个物种的12S rRNA二级结构均包含4个结构域,43个茎环结构。16S rRNA二级结构均包含6个结构域,55个茎环结构。5.黑尾地鸦和银脸长尾山雀同其它鸟类一样,控制区中存在F-box、D-box、C-box、B-box、Bird similarity-box和CSB1-box。控制区未发现H链复制起始序列(OH)和双向复制起点(LSP/HSP),推测其可能通过形成与其它物种相似的空间结构来行使同样的功能。6.利用线粒体基因组的3个蛋白编码基因(ND2, ND4, ND5)、rRNA基因(12S rRNA和16S rRNA)和21个tRNA基因(除tRNASer(AGY))对16种雀形目鸟类采用加权或等权的MP法、ML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3种方法均很好的支持传统形态分类和分子分类系统将雀形目划分为鸣禽和亚鸣禽两个大类群的结果。但3种方法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琴鸟属于鸣禽,而不是传统分类的亚鸣禽。不支持鸦小目的单系性,支持将地山雀归于山雀科下,银脸长尾山雀单列成科。(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马鸣,殷守敬,徐峰,Andrew,Dixon,Dimitar,Ragyov[4](2006)在《新疆黑尾地鸦初步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属于中亚特有物种,留鸟,栖息于荒漠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部,在邻国蒙古和哈萨克斯坦仅有少量分布。国内的分布区主要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西部省区。国内关于这个种的研究文献比较缺乏,作者于2001(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黑尾地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长PCR扩增的线粒体DNA和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中国特有鸟类-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黑尾地鸦的mtDNA序列全长16867bp,GenBank登录号GU592504。基因含量和排列次序与原鸡的一致,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和1个控制区(D-loop)。除COI基因以GTG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典型ATG密码子起始。11个蛋白编码基因以完全终止密码子TAA、AGG或AGA终止,COIII和ND4基因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tRNASer(AGY)的DHU臂缺失,tRNALeu(CUN)的反密码子环由9个碱基构成,而不是标准的7个碱基。其余的20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属典型的叁叶草结构。预测了rRNA的二级结构,其中,12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个结构域,43个茎环结构;16S rRNA的二级结构包含6个结构域,55个茎环结构。此外,在其他鸟类控制区中所发现的F-box、D-box、C-box、B-box、Bird similarity-box和CSB1-box也同样存在于黑尾地鸦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尾地鸦论文参考文献
[1].顾振东,马存世,王承勋,贾斌斌,任巧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黑尾地鸦Podoceshendersoni[J].甘肃林业科技.2012
[2].柯杨,黄原,雷富民.黑尾地鸦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J].遗传.2010
[3].柯杨.黑尾地鸦和银脸长尾山雀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4].马鸣,殷守敬,徐峰,Andrew,Dixon,Dimitar,Ragyov.新疆黑尾地鸦初步调查[J].动物学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