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身份证号:13098119810904XXXX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它的提出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已开始从单一的技术领域和政策领域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社会思想领域。恶劣的生态环境表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可能是大多数人还没有享受到工业文明的成果,而不是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但工业文明的代价却引导着我们认识到必须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动员全社会保护环境。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进程。

关键词:生态文明;总量减排

引言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改革是基于排放许可证制度的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总量控制系统与排放许可证系统的关系,现有排放许可证系统对总量控制系统集成的要求,并深入分析了总量控制系统集成的现有技术。从排放量的确定、分配、实际核算和核查等方面分析了国家排放控制制度和排放许可制度。有两个主要障碍,即技术和体制障碍。最后,从污染物总量的确定、允许排放量的分配、实际排放量的核算以及排放总量控制的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排放许可证的总量控制体系建设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1.我国生态文明对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1.1生态文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

生态文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自然生态问题、人类精神生态问题和文化宗教问题。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内涵上,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不仅与环境污染有关,而且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甚至价值观有关。

1.2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它是通过促进文明转型,纠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过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为如何应对环境和资源领域的挑战提供了科学而明确的答案。十七大报告呼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它加强了环境观念的形成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作用。这是对党的环境资源保护理论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基础。

1.3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七大报告中描述的重要部分。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中国应成为“人民财富普遍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可以说,没有生态文明,所有文明都没有享受的先决条件。

2.排放许可证制度与总量控制制度一体化的挑战

虽然新的排放许可制度提出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五项要求,但实施和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核心挑战是“技术方法”和“责任机制”。根据环境质量允许排放量的确定,目前排放许可证制度的允许排放分配方法有三种。一是排放标准法,根据企业的工业排放标准计算企业事业单位的允许排放量;二是环境影响评价法,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三是总量控制法,即根据区域或流域的减排总量目标和任务如采用严格的排放标准或其他方法计算企业事业单位的允许排放量。基于排放许可证的总量控制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排放许可证确定方法与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目标的相关性不明显。二以往仅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如何向企业事业单位分配污染物总量,面临着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组成性等问题。分解方法的有效性。三许可证管理的污染源为固定污染源,不涉及其他非固定污染源。对于非固定污染源总量核算,需要进一步明确方法。同时,有必要对固定污染源简化许可证管理确定污染源允许排放量进行进一步研究。4在有环境质量标准或无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内,如何区分该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应详细明确。特别是,如何在不符合标准的领域实施更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如何实现“一区一厂”政策,落实差别化、精细化的允许排放分配办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落实。

3我国今后减排工作的建议及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下一步是巩固和扩大节能减排的有效性,提高环境质量,让人们尽快分享节能减排的成果,从而形成节能减排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3.1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减排工作意识

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是被动地开展减排工作,而是从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完成减排作为政治任务,备受关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和执政党和政府的信誉,完成了一个重大事件。衡量减排效果,客观评价减排的五个标准是否,包括环境保护是否参与宏观战略决策,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发生变化,环境保护是否受到影响,环境保护是否受到影响。好未来的质量得到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是否得到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是否贯穿于整个减排过程。调度工作的结果。各地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减排为契机,改变目前以节能减排、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探索环境优化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完成产业升级换代,坚定不移。移动地面新型工业化道路。各地在开展减排工作时,必须提前做好环境保护的科学规划,并纳入区域发展规划或者城市规划,为减排和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留有一定的空间。各地必须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建立多种融资机制,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减排项目建设。

3.2认真研究落实各项减排制度

国家环保总局今年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减排体系框架,形成了污染减排评价、污染减排统计、污染减排监测、污染减排验证等。确认、减少污染排程、直接报告减少污染、记录减少污染计划、披露减少污染信息、减少污染。十大减排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了减排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目标。各级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了解这十项制度,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措施,促进地方减排工作。建立全过程削减机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从污染源到排放的全过程建立系统的减排体系,促进节能降耗、技术进步、污染控制、监督、激励。积极性和效率提升体系,参与全社会,推动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加强资源需求侧的前端减排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中端减排,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要突出地方政府减排责任,采取税收、补贴等综合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伟大实践,引导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3.3对不利于减少污染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通过制度变革抑制环境损害。严格按照《污染物减排评价办法》的要求,未完成的污染物减排目标的试行以一票否决。确保环境保护指标准确、真实地纳入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官员绩效考核中GDP过高的做法。GDP指标的预期增长应以确保实现有约束力的减排指标为基础,具体实施稳健、快速的政策。提出了取消特殊敏感地区GDP评估的强制性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国资委管理中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的权重。强调地方政府减少排放的责任,改变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保部门的考核情况,提高环保部门的独立性。

结语

积极推进总量控制的法制化、科学化、合理化。通过审计确保减排措施的有效性,为避免完成减排任务,在减排技术可行性研究和再利用监测技术不充分的情况下,项目不应被行政机关关闭。行政命令或项目不应被强制关闭,导致国家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大浪费。

参考文献:

[1]刘炳江.总量减排工作回顾及对“十三五”的展望[J].环境保护,2015,43(21):17-20.

[2]王金南,蒋春来,张文静.关于“十三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革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5,43(21):21-24.

[3]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污染减排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标签:;  ;  ;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