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性与人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里斯坦与伊索德,典雅之爱,人文主义,精神解放
神性与人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晨[1](2019)在《天性、神性与人性——论《特里斯坦与伊索德》的爱情》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德》是典雅之爱的代表作之一。典雅之爱被学者普遍认为是浪漫爱情的源头,也是最早产生人文主义萌芽的文学题材之一。本文将通过研究《特里斯坦与伊索德》中的爱情故事,探索典雅之爱中的人文主义光辉,揭示十二世纪欧洲精神解放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韩冬雪[2](2019)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自西方古希腊产生以来就具有运用理性对“形上之在”形成知识的理论特质,更要求“形上学”建立在绝对、无限的本体根基之上,否则,形而上学的知识大厦就会失去了稳固的地基。古希腊超现象的“本体”是哲学的根基,中世纪上帝是神学的根基。近代认识论转向,“根基”便由超验本体转向了人自身。近代经验论以人的感觉为根基,建立起“外在经验”的形而上学,而唯理论则以人的理性为根基,建立起“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同时它们在建构中均与自然科学和数学之间保持着同构之维。休谟的怀疑论不仅让知识论陷入了时代的危机之中,而且也让哲学家们按照科学模式来建构形而上学的哲学理想化为泡影。于是,超越科学、为科学奠基的“未来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任务,自康德决心要重树未来形而上学的“地基”开始,便演绎出了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建构的逻辑进程。德国古典哲学起于康德的先验哲学,经费希特的知识学和谢林的同一哲学,完成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其中每个形而上学形态都蕴含着作为“科学的科学”的知识性理论特质,它们都试图以体系的完整性来保障形而上学知识的真理性,而体系的建构必然要围绕着一个确定的“根基”才能得以完成。康德重新审视了主体之中的认知能力,用“先验自我”的各种认识形式来统摄经验质料,从而将未来的形而上学建构在人的“先验根基”之上;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推向“绝对自我”,让“绝对自我”的能动设定活动成为产生一切知识要素的基础,使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统一于以“绝对自我”为根基的知识学体系之中,结果使得形而上学的“根基”达到了主体之中的绝对之境;谢林超越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存在论立场,试图将客观的自然界和主观的自我意识统一于“同一理性”的“绝对”之上,从而形成了以“绝对同一”为根基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反对谢林的主、客观的“无差别的同一”,让“有差别”主、客观在“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中完成统一,从而完成了以“绝对精神”为根基的思辨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逻辑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别成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发展过程中展开的叁个有机环节,从“绝对精神”反观整个宇宙的发展进程,任何具体的、历史的存在,不过是走向“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和阶段,这便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种带有目的论的神性目光,绝对精神的理性内容替代了上帝创世的主观意图,最终完成了将形而上学的根基提升为神性的哲学使命。深入剖析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发展的逻辑进程,我们会发现其自身的变革逻辑,并伴随着自由观和历史观的演变逻辑。具体表现为:一是“根基”本身由康德的先验人性向黑格尔的思辨神性的不断演进,呈现为由人性不断退却、神性不断生成的逻辑跃迁;二是“根基”与人性自由相伴而行,“根基”由人向神的发展进程中人性自由也随之由先验的形式自由向绝对精神的伦理实体自由的不断演进;叁是随着“根基”迁移,主体的自我意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达成主、客观内容的统一,历史观也呈现出理性主义的逻辑建构。我们知道,当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在完成了西方理性的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宣告了它的终结,而拒斥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各种哲学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根基”,叔本华用“意志”取代黑格尔的“理性”根基,开启出非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现代之路;费尔巴哈用“类本质”让黑格尔的理性根基由神向人自身还原,用人性的秘密揭示上帝神性的秘密,最终完成了“上帝人本化”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进一步将黑格尔的“理性”根基向人的实践本性回归,从而确立起以“实践”为根基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德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自身演绎逻辑的研究,不仅会让我们从“根基”的视域来重审马克思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变革,而且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根基”本身就是“科学何以可能”的根据,这更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哲学与科学之间的本然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郑依梅[3](2019)在《我们为什么要做人——论沈从文《月下小景》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纷杂与清净之后,沈从文迎来了人生中写作灵感最为丰沛的阶段之一。他在短篇小说《月下小景》中借助英雄追赶日月的传说,书写出人性与自然熔融而拥有的灵动广博,构建爱情悲剧来展现人性在爱情和死亡的砥砺中所获得的神性,传达出人性趋于健康与美好的可能。沈从文生命诗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与精神主旨,体现了他对"我们为什么要做人"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马杰[4](2018)在《人性、母性与神性的迭合——谈阿来《蘑菇圈》中的斯烱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难舍《空山》的"机村史诗",阿来"山珍叁部"中的《蘑菇圈》接续了他的"机村情结"。机村之"机","是一个藏语词的对音""意思是种子,或根子"。阿来说:"乡村是我的根子。乡村是很多中国人的根子。乡村也是整个中国人的根子。"~①阿来对机村的执念便是基于国人对于乡村的"叶落归根"情结。在《蘑菇圈》中,阿来笔下的"机村"同贾平凹的"清风街"一样,是中国乡村在波折坎坷的历史岁月中的缩影。而阿来所营构出的机村所在的诗意的边地世界,尽管萦绕着藏文化的民族气息,却也在很大程度上跨出了民族话语与地域话语的藩篱,深掘出乡村所处的自然之于人所存有的生存本原与心灵归(本文来源于《阿来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何小平[5](2018)在《野性、理性与神性:论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叁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程烜[6](2018)在《《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中的野性、神性与人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对雨林书写中典型的动植物生命力的表现进行了继续的开拓,将这两种野性在主要人物身上进行了象征性的移植与糅合;同时又将雨林文化的怪诞与神秘点缀其中,神话式的描绘极富浪漫气息;而通过对既有野性又有神性的整个雨林世界及其困囿其间或堕落或隐忍的人物的表现,则更指向一种对健康理想的人性的守候与回归,演绎出了一曲沉沦与救赎的壮烈悲歌。(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4期)
袁咏心[7](2018)在《神性·兽性·人性:祖先崇拜视域下的人兽婚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中产生于不同时期的人与动物直接或间接婚配的人兽婚故事,是不同时期宗族祖先崇拜观的直接产物。人兽婚故事先后步入了叁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祖神合一观引领下的神兽合一期,祖神分离观引领下的人兽对立期,凡圣合一观引领下的人兽合一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学中的人兽婚故事,则由独张神性的神话表述出发,向兽性大炽的志怪过渡,最终转向大张人性的异闻书写。中国文学中人兽婚故事形态的这一演化进程,是以宗法制为潜在机制的中国文化演进历程的形象注脚。(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祁泽宇[8](2018)在《以笔为旗:《金牧场》中的神性与人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的个性作家,《金牧场》作为最具诗化风格的代表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小说一方面呼唤神性,另一方面又歌颂人性。作者运用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对神性、人性的刻画与迷失进行对比,通过对生命的追寻实现自我救赎,使得该书成为新时期文学中不朽的名篇。(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谢青[9](2018)在《人性战胜神性:对《红字》的精神分析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究霍桑《红字》中人性与神性的激烈冲突。《红字》是美国文学史的一座丰碑,极富想象力,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小说人物身上,可以看到驱使人类行善作恶的种种冲动。在本文中,这些或好或坏的冲动即人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接近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与人性相对的是神性。在本文中,神性是指清教在其民众心中灌输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它决定了小说人物对正邪善恶的道德判断,并深刻影响其思想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性即弗洛伊德称所指的超我。本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红字》中本我与超我的激烈冲突以及人性与神性的斗争,更能体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此外,本文还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在《红字》中,海斯特的本我升华为对真爱、美和自由的崇高追求;丁梅斯戴尔深受超我或神性的桎梏,沦为神性的牺牲品;齐灵沃斯最后给予珠儿宽容与遗产,摆脱神性束缚,回归人性;珠儿是生于清教社会但不受其教义的浸染,某种程度上,正是本我和人性的现实象征。结构上,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前两部分是导论和文献综述。第叁部分讨论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升华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运用。第四部分分析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重点阐述了他们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以及人性与神性的较量。第五部分是结论。(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顾翔[10](2018)在《西方中世纪绘画中的人性与神性及其产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与神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回归到中世纪艺术的本身,西方中世纪的艺术弱化人的个性特征,弱化人的情感,强调神的绝对权威性,这也是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中世纪的艺术特点是神性远远大于人性。中世纪关于神性和人性的讨论影响到了艺术的发展史,由此产生的绘画流派和风格影响到了19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的绘画流派,甚至当代的艺术作品当中依然能够闪现中世纪绘画的影子。(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8年05期)
神性与人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哲学自西方古希腊产生以来就具有运用理性对“形上之在”形成知识的理论特质,更要求“形上学”建立在绝对、无限的本体根基之上,否则,形而上学的知识大厦就会失去了稳固的地基。古希腊超现象的“本体”是哲学的根基,中世纪上帝是神学的根基。近代认识论转向,“根基”便由超验本体转向了人自身。近代经验论以人的感觉为根基,建立起“外在经验”的形而上学,而唯理论则以人的理性为根基,建立起“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同时它们在建构中均与自然科学和数学之间保持着同构之维。休谟的怀疑论不仅让知识论陷入了时代的危机之中,而且也让哲学家们按照科学模式来建构形而上学的哲学理想化为泡影。于是,超越科学、为科学奠基的“未来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任务,自康德决心要重树未来形而上学的“地基”开始,便演绎出了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建构的逻辑进程。德国古典哲学起于康德的先验哲学,经费希特的知识学和谢林的同一哲学,完成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其中每个形而上学形态都蕴含着作为“科学的科学”的知识性理论特质,它们都试图以体系的完整性来保障形而上学知识的真理性,而体系的建构必然要围绕着一个确定的“根基”才能得以完成。康德重新审视了主体之中的认知能力,用“先验自我”的各种认识形式来统摄经验质料,从而将未来的形而上学建构在人的“先验根基”之上;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推向“绝对自我”,让“绝对自我”的能动设定活动成为产生一切知识要素的基础,使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统一于以“绝对自我”为根基的知识学体系之中,结果使得形而上学的“根基”达到了主体之中的绝对之境;谢林超越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存在论立场,试图将客观的自然界和主观的自我意识统一于“同一理性”的“绝对”之上,从而形成了以“绝对同一”为根基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反对谢林的主、客观的“无差别的同一”,让“有差别”主、客观在“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中完成统一,从而完成了以“绝对精神”为根基的思辨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逻辑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别成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发展过程中展开的叁个有机环节,从“绝对精神”反观整个宇宙的发展进程,任何具体的、历史的存在,不过是走向“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和阶段,这便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种带有目的论的神性目光,绝对精神的理性内容替代了上帝创世的主观意图,最终完成了将形而上学的根基提升为神性的哲学使命。深入剖析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发展的逻辑进程,我们会发现其自身的变革逻辑,并伴随着自由观和历史观的演变逻辑。具体表现为:一是“根基”本身由康德的先验人性向黑格尔的思辨神性的不断演进,呈现为由人性不断退却、神性不断生成的逻辑跃迁;二是“根基”与人性自由相伴而行,“根基”由人向神的发展进程中人性自由也随之由先验的形式自由向绝对精神的伦理实体自由的不断演进;叁是随着“根基”迁移,主体的自我意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达成主、客观内容的统一,历史观也呈现出理性主义的逻辑建构。我们知道,当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在完成了西方理性的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宣告了它的终结,而拒斥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各种哲学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根基”,叔本华用“意志”取代黑格尔的“理性”根基,开启出非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现代之路;费尔巴哈用“类本质”让黑格尔的理性根基由神向人自身还原,用人性的秘密揭示上帝神性的秘密,最终完成了“上帝人本化”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进一步将黑格尔的“理性”根基向人的实践本性回归,从而确立起以“实践”为根基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德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自身演绎逻辑的研究,不仅会让我们从“根基”的视域来重审马克思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变革,而且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根基”本身就是“科学何以可能”的根据,这更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哲学与科学之间的本然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性与人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晨.天性、神性与人性——论《特里斯坦与伊索德》的爱情[J].青年文学家.2019
[2].韩冬雪.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研究[D].辽宁大学.2019
[3].郑依梅.我们为什么要做人——论沈从文《月下小景》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J].宜宾学院学报.2019
[4].马杰.人性、母性与神性的迭合——谈阿来《蘑菇圈》中的斯烱形象[J].阿来研究.2018
[5].何小平.野性、理性与神性:论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程烜.《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中的野性、神性与人性[J].青年文学家.2018
[7].袁咏心.神性·兽性·人性:祖先崇拜视域下的人兽婚故事[J].民族文学研究.2018
[8].祁泽宇.以笔为旗:《金牧场》中的神性与人性[J].安顺学院学报.2018
[9].谢青.人性战胜神性:对《红字》的精神分析式解读[D].云南大学.2018
[10].顾翔.西方中世纪绘画中的人性与神性及其产生的影响[J].文化月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