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无线局域网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刚[1](2021)在《基于FPGA与无线局域网高低速视频传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小平[2](2021)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算法研究及VLSI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自 1997 年诞生以来,始终是广泛应用的商用无线通信标准之一,目前协议标准已经发展到第六代。IEEE 802.11ac/IEEE 802.11ax的物理层采用了更高阶的调制方式、更高的带宽、更多的天线、正交频分复用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OFDMA)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等技术,传输速率达到Gbps量级。模拟射频器件的非理想、环境噪声和多径信道等因素,给高性能WLAN基带芯片带来诸多技术挑战,国内支持Gbps的4天线IEEE 802.11ac/IEEE 802.11ax芯片尚处于空白状态。本论文选择基带接收最为关键的两项技术即相位跟踪及MIMO检测进行研究,提出创新算法及相应的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架构,将其应用到自主研发的4天线、80MHz带宽、256QAM的 IEEE 802.11ac 及 2 天线的 IEEE 802.11ax 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中,完成了 IEEE 802.11ac的系统级无线空口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面向VLSI实现的高性能相位跟踪算法,包括基于泰勒展开的分层符号内相位跟踪算法和基于线性滤波的符号间相位跟踪算法。前者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目标函数上基于泰勒展开推导出载波频率偏差(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和采样频率偏差(Sampling Frequency Offset,SFO)的分层模型,实现了CFO和SFO的分层估计。算法消除了 CFO对SFO的干扰从而改善了 SFO估计,可以获得比传统加权最小二乘(Weighted Least Square,WLS)相位跟踪算法更优的性能;同时,由于干扰的去除简化了 SFO加权矩阵的计算,所提算法降低了估计的计算复杂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位模型中SFO基准值整帧传输不变的特性,提出了基于线性滤波的符号间相位跟踪算法,进一步提高相位跟踪的性能。2.提出一种低资源消耗的复用复乘法组的相位跟踪器VLSI架构。在相位估计模块中,设计了一种将加权矩阵计算和CFO计算分离的架构,实现了复乘法组分时复用以降低乘法器数量。实测结果表明,能够降低25%的资源消耗。3.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距离比特翻转(Minimum Distance Bit Flipping,MDBF)扩展的K-Best的MIMO检测算法。针对K-Best算法中有限K条件下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计算可能无效的问题,对最优幸存路径每层的节点,基于最小距离的原则进行比特翻转,获得缺失节点;在各层之间迭代扩展累计欧氏距离取值较低的缺失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其可以实现LLR计算中“0”比特和“1”比特的全覆盖,提高LLR计算有效的比例,256QAM符号位LLR计算有效比例由0.2提升到0.76,最终可明显提高检测性能。4.提出一种低延时的奇偶搜索层并行处理的MIMO检测器VLSI架构。针对于MDBF扩展的K-Best的MIMO检测算法,基于现有架构中节点全排序和部分排序共存的设计,提出偶数层子节点的部分排序和奇数层节点展开操作并行处理的架构。实测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地降低14%的处理延时。5.集成本论文提出的相位跟踪器和MIMO检测器到IEEE 802.11ac SoC中,实现了 4天线、80MHz带宽,256QAM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系统验证。实测结果表明,相比未改善前的设计,资源消耗降低10%,接收灵敏度提高1.5dB,吞吐量可达1.5Gbps。
刘艺[3](2021)在《面向边缘计算任务迁移的路径传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应用、新服务呈指数型的增长,计算模式逐渐由云计算转变为边缘计算,将任务迁移至靠近用户端的边缘服务器可以满足移动计算的需求,但任务迁移依赖的网络环境直接影响任务迁移的性能。当今3G、4G、5G和Wi-Fi等网络相互覆盖,异构无线网络成为趋势,使得任务迁移的路径选择和多路径传输成为可能。任务迁移研究中,网络路径的选择对任务时延和终端的能耗有较大的影响。而现有路径选择研究多集中在网络状态本身,而忽略了所需传输的任务特征及移动设备的能效限制,因此亟待针对边缘计算任务迁移的路径传输机制的研究。由此,本文从当下单路径通信的异构无线网络场景和并行传输依靠的多路径异构无线网络场景入手,综合考虑移动设备接入网络状态、任务迁移的任务特性以及边缘设备的计算性能,研究任务迁移的路径传输机制,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当下单路径任务迁移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路径选择机制,同时考虑网络速率和计算资源动态性对任务时延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Q-learning的单路径选择的任务迁移方法。首先,该路径传输机制综合考虑移动终端网络接入状态、边缘设备计算性能,并以完善用户体验质量为最终目的,其次,将各类因素输入强化学习Q-learning模型,构建状态转移矩阵,实现对传输路径的动态选择,最后,通过单任务路径传输机制,实时接入不同的路径进行任务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随机单路径传输机制相比,本文基于Q-learning的单路径传输机制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体验质量,任务迁移时延平均降低了56ms。2、针对多址接入边缘计算在异构网络中带来的并行传输机会,在未知移动网络速率和边缘计算资源情况下,研究路径传输机制对任务迁移性能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Multi-Armed Bandit多路径选择的任务迁移方法。该方法优化实现了多路径传输,在未知环境展开对网络状态和计算资源的探索,考虑移动终端接入网络路径状态、边缘设备计算性能的同时,将用户体验质量纳入评判标准,同时动态选取多路径进行任务迁移,以最小开销为目标及用户可接受的平均时延作为标准,对多路径传输机制进行评测。结果表明,对比随机接入路径传输机制本文方法平均用户体验提升明显,场景实际丢包率降低幅度达22%,时延降低37%(45ms),能耗延迟积降低57%。
王忠峰[4](2021)在《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以让旅客出行更美好为目的,以“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为基础,以“旅客行程服务”和“特色车厢服务”为核心,构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智慧出行延伸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高速移动场景下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出行服务体验。基于现阶段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环境及沿线网络覆盖情况,提出了基于运营商公网、卫星通信和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Enhanced Ultra High Throughput)三种车地通信备选方案,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种备选方案的建设难度、投入成本及服务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现阶段以“运营商公网”方式搭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基于运营商公网实现车地通信,以不影响动车组电磁干扰与安全为前提,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组网架构,为进一步完善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运维管控、智能化延伸服务、网络服务性能以及系统安全性,深入研究面向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复杂设备的运管平台、高铁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流媒体智能调度、基于列车位置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和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最终为旅客提供了面向移动出行场景的行程优选、在途娱乐服务、高铁订餐、接送站等定制化延伸服务。随着5G技术已全面进入商用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以5G在垂直行业应用为契机,提出5G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融合组网方案,创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当前高速移动出行场景下旅客的服务需求,调研了国内外公共交通领域公众无线网络服务模式及经营现状,提出了以实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为目的,带动铁路旅客出行服务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设计方案。在系统分析了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技术选择、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和系统运维管理等难题。2、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OWA(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与差异驱动集成赋权方法,利用基于OWA与差异驱动的组合赋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得到灰色加权关联度,对三种备选方案合理性进行优势排序,最终确定了现阶段基于运营商公网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车地通信方案。3、基于动车组车载设备安全要求,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和网络架构;基于动车组车厢间的互联互通条件,分别设计有线组网和无线组网的动车组局域网解决方案。4、基于Java基础开发框架,采用Jekins作为系统构建工具,设计面向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云管平台微服务架构设计。使用高可用组件和商业化的Saa S(Software-as-a-Server)基础服务,保证云端的可扩展性、高可用和高性能,解决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远程配置及管理。5、基于传统CDN原理和部署并结合高速列车车端的线性组网物理链路的特点,提出基于高速列车组的CDN概念,简称“高铁CDN”。设计由中心服务器提共一级缓存,单车服务器提供二级缓存的高铁CDN的两级缓存方案,每个二级缓存的内容为一级缓存的一份冗余,以此进一步提升旅客使用公众无线网络的体验,同时结合DNS解析技术提升请求的响应速度并减少出口带宽及流量的占用,提供了流畅的视频娱乐和上网体验。6、基于列车高速运行场景,分析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对于提高接收信号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每个时隙下网络速率的变化,提出了350km/h高速移动场景下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技术,以验证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补偿技术和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在高铁场景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天线间距和天线数量对于波束成形技术的影响关系。7、针对高速列车网络环境,根据802.11系列相关协议中Beacon数据包会携带AP网络相关属性进行广播这一特点,利用协议标准未定义的224字段进行唯一性标识加密,唯一性标识加密算法是通过RC4、设备MAC地址与随机码组合,不定期更新。系统采用AP(Access Point)间歇性扫描形式检测,调整虚拟接口到过滤模式,不断轮询所有频道,实现车载非法AP的检测与阻断。8、基于列车无线公众网络,打造了车上车下一体化、全行程、链条式延伸服务生态,实现了人流、车流、物流3流合一,极大提升了旅客出行服务体验。9、针对5G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基于现有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运营服务系统,通过复用其基础设施,采用5G室分技术设计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与5G融合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创新建设模式,引入车载室分设备,并结合5G大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等特性进行无线调优方案设计,实现车厢内部5G信号和Wi-Fi信号的双重覆盖。
包政[5](2020)在《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满足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目前很多院校都在与运营商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对学校已有的有线网络进行无线扩充,大大提高了整体校园网络的性能,并加强了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真正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在校师生网络信息时代下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发展趋势及高校宿舍网络建设现状进行研究说明;其次从总体上分析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对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深入实地分析在校师生的用户需求,关注部署难题,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充分运用智分加技术,进行无线信号的有效覆盖,满足复杂的宿舍网环境中高性能的无线网络需求;最后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学院宿舍分布式无线网络多级布置,为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高速的无线网络,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及有线和无线的统一管理,为今后校园宿舍无线网络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杨茗杰[6](2020)在《JZ高新技术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电子测量仪器仪表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源头,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电子制造行业向中国迁移;以5G和WIFI6为代表的通信技术升级,对电子测量仪器仪表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中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电子测量仪器仪表企业,尤其是电子测量行业中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调整企业战略开启转型升级之路,以期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并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本文以电子测量仪器仪表JZ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前内外部环境对JZ公司战略转型进行研究。首先论文运用PEST理论分析JZ公司战略转型的宏观环境,根据“五力”模型分析JZ公司战略转型的行业竞争环境。然后对JZ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再对JZ公司现有战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JZ公司现有战略为:一是集中战略,聚焦WLAN低端市场;二是服务差异化战略。这一战略存在的问题包括:定位于低端市场的战略定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现采用的集中战略存在市场、产品单一的问题,使得JZ公司经营风险增加;而差异化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点不明、成本偏高、边际收益低的问题。论文使用SWOT理论结合JZ公司自身情况分析JZ公司战略转型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最后根据SWOT分析结果,提出“加强新技术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营销能力,开拓中高端市场;同时进入蜂窝测试和矢网测试市场”的转型战略;并详细阐述了战略转型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程志远[7](2020)在《基于嵌入式的车地无线通信中继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高速列车已经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对列车运行状态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高效的传输,能够保证地面运用与检修人员全程掌握列车的运行状态,及早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维修效率。因此本文结合嵌入式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对列车进站后运行状态监测数据的传输过程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列车运行状态监测系统进行介绍,通过分析现有列车运行状态监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不足,叙述课题研究意义。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深入分析车地通信架构以及通信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嵌入式的车地无线通信中继系统。其次通过对车载监测信息的选取以及系统功能需求的分析,确定了以USR-WIFI232-B和E62-433T20D无线模块为核心的通信部分与STM32F103C8T6和STM32F103RCT6为核心的控制部分。搭建了列车运行状态监测数据在车地间传输的通道。然后根据车载监测信息的属性,设计了传输数据帧以及车地通信规约,针对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道冲突与不稳定因素,设计了数据传输流程与信息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最后通过建立车地无线通信中继系统软硬件平台,实现列车进站后对运行状态监测信息进行快速转发的功能。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基于嵌入式的车地无线通信中继系统在提高了数据传输实时性与可靠性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复杂的电磁环境与障碍物对通信过程中的干扰,能够为地面检测中心提供更可靠有效的列车数据,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益,保证乘客出行的安全。
王晓雯,柴大鹏[8](2016)在《高速无线局域网大数据传输内存安全监测仿真》文中研究表明在对高速无线局域网中大数据传输的内存安全监测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当前的算法进行安全监测时感知节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存在监测误差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TOP-K算法的高速无线局域网中大数据传输内存安全监测方法。上述方法先利用TOP-K算法分析了无线局域网中大数据传输时过滤器的鲁棒性,设定鲁棒过滤器的最优阈值,约束了表述形式,并建立了高速无线局域网络大数据传输模型,依据无线局域网中大数据传输期望的最优值和感知的时空相关性,计算大数据传输的过滤器失败概率,同时以无线局域网中大数据传输的内存安全为优化目标对鲁棒过滤器的最优阈值进行验证,促使感知数据大于大数据传输的内存监测阈值概率的紧上界,融合于抽样的近似簇原理监测高速无线局域网中大数据传输的内存。仿真结果证明,改进TOP-K算法的高速无线局域网中大数据传输的内存安全监测精确度高,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
高媛[9](2014)在《基于功率与信道联合配置的无线局域网同频干扰规避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局域网作为蜂窝网的重要分流形式正向着可运营的公众无线网络演变,为了满足人们对爆发式无线终端及新兴多媒体业务的需求量,具有更高传输速率的链路和高区域吞吐量的网络、大规模高密度部署的热点将成为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趋势。IEEE近期发布的802.11ac协议在物理层及MAC的技术改进提高了新一代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速率及MAC层理论吞吐量,然而在密集组网环境下由于CSMA/CA协议本身的不高效性及部署的无规划性,使得实际组网环境下网络性能不高。再加上我国在高速无线局域网频段上频率资源紧缺,使得密集布网环境下的同频干扰问题突出。本课题主要针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密集部署环境下的协议性能及同频干扰问题做了以下研究:对WLAN系统干扰及常规抗干扰技术进行划分,分析高速无线局域网协议802.11ac协议原理及协议的改进对碰撞及干扰的影响;给出组网环境下无线局域网性能影响因素的测试方案;并给出高速无线局域网同频规避的布网形式,最后在高带宽AP覆盖重叠场景下,给出基于用户功率、带宽联合配置的WLAN同频规避方案,为802.11ac布网提出建议。
周子铨,何世文,黄永明,杨绿溪[10](2013)在《新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中用户调度及波束成形算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新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ac协议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U-MIMOOFDM)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该高速无线局域网协议反馈机制下的用户调度及波束成形算法。首先描述了新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协议的反馈机制,并给出了基于部分信道状态信息的预编码方法。然后利用新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的频率选择性信道环境和用户独占所有带宽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整个带宽信道状况的基于有限反馈的半正交化用户调度算法。为了降低所提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特征值的用户调度算法。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有效实现多载波情况下的用户调度。数值仿真表明,所提算法相比随机调度算法有一定性能增益。
二、高速无线局域网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无线局域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算法研究及VLSI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研究现状和挑战 |
1.2.1 接收机算法及VLSI架构研究现状 |
1.2.2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芯片研究现状 |
1.2.3 问题与挑战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帧格式和接收机算法概述 |
2.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物理层帧格式 |
2.2 面向VLSI的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算法概述 |
2.2.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VLSI架构 |
2.2.2 相位跟踪算法 |
2.2.3 MIMO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位跟踪算法研究及VLSI设计 |
3.1 基于泰勒展开的分层符号内相位跟踪算法 |
3.1.1 系统模型 |
3.1.2 算法描述 |
3.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2 基于线性滤波的符号间相位跟踪算法 |
3.2.1 SFO估计算法 |
3.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 复用复乘法组的相位跟踪器VLSI架构 |
3.3.1 整体架构 |
3.3.2 多模式的统一输入结构 |
3.3.3 相位估计模块 |
3.3.4 相位补偿模块 |
3.3.5 性能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IMO检测算法研究及VLSI设计 |
4.1 最小距离比特翻转扩展的K-Best的MIMO检测算法 |
4.1.1 系统模型 |
4.1.2 已有方法 |
4.1.3 算法描述 |
4.1.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 奇偶搜索层并行的K-Best的MIMO检测器VLSI架构 |
4.2.1 整体架构 |
4.2.2 多模式的统一输入结构 |
4.2.3 K-Best检测器模块 |
4.2.4 MDBF扩展模块 |
4.2.5 LLR计算模块 |
4.2.6 性能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集成及验证 |
5.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SoC |
5.1.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SoC架构 |
5.1.2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架构 |
5.2 接收机FPGA验证 |
5.2.1 接收机FPGA系统架构 |
5.2.2 功能验证 |
5.2.3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附录1 缩略语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3)面向边缘计算任务迁移的路径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分析 |
2.1 异构无线网络场景 |
2.1.1 多种无线网络共存 |
2.1.2 异构无线网络的特点 |
2.2 边缘计算任务迁移概述 |
2.2.1 单接入边缘计算的任务迁移 |
2.2.2 多址接入边缘计算的任务迁移 |
2.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第三章 基于Q-learning单路径选择的任务迁移方法 |
3.1 概述 |
3.2 基于Q-learning的单路径传输机制 |
3.2.1 异构无线网络单路径接入特征 |
3.2.2 结合单路径传输机制的Q-learning算法 |
3.2.3 算法设计 |
3.3 实验评估及分析 |
3.3.1 实验与评估设计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ulti-Armed Bandit多路径选择的任务迁移方法 |
4.1 概述 |
4.2 基于Multi-Armed Bandit的多路径传输机制 |
4.2.1 异构无线网络多路径接入特征 |
4.2.2 结合多路径传输机制的Multi-Armed Bandit算法 |
4.2.3 算法设计 |
4.3 实验评估与分析 |
4.3.1 实验与评估设计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共交通领域无线网络服务现状研究 |
1.2.2 旅客需求服务现状 |
1.2.3 中国铁路科技开发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研究 |
2.1 车地通信技术方案 |
2.1.1 基于运营商公网的车地通信 |
2.1.2 基于卫星的车地通信 |
2.1.3 基于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的车地通信 |
2.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方法研究 |
2.2.1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指标选取 |
2.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2.2.2.1 基于OWA算子主观赋权 |
2.2.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
2.2.2.3 组合赋权 |
2.2.3 灰色关联评价分析 |
2.2.3.1 指标预处理确定决策矩阵 |
2.2.3.2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
2.3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算例分析 |
2.3.1 计算指标权重 |
2.3.2 灰色关联系数确定 |
2.3.2.1 选择参考序列 |
2.3.2.2 计算灰色关联度 |
2.3.2.3 方案比选分析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总体方案研究及系统建设 |
3.1 总体架构 |
3.2 网络架构 |
3.2.1 地面网络架构设计 |
3.2.2 车载局域网架构设计 |
3.3 网络安全防护 |
3.3.1 安全认证 |
3.3.2 安全检测与监控 |
3.4 运营平台建设 |
3.4.1 用户中心 |
3.4.2 内容服务 |
3.4.3 视频服务 |
3.4.4 游戏服务 |
3.4.5 广告管理 |
3.5 一体化综合云管平台 |
3.5.1 云管平台总体设计 |
3.5.2 功能设计及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与优化 |
4.1 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分析 |
4.1.1 系统面临挑战 |
4.1.2 服务质量测量场景 |
4.1.3 服务质量分析 |
4.1.3.1 分析方法 |
4.1.3.2 用户行为分析 |
4.1.3.3 网络状态分析 |
4.2 QoE与 QoS指标映射模型分析 |
4.2.1 列车公众无线网络QoE与 QoS指标 |
4.2.1.1 无线网络QoS指标 |
4.2.1.2 无线网络QoE指标 |
4.2.2 QoE与 QoS映射模型 |
4.2.2.1 QoE与 QoS关系 |
4.2.2.2 通用映射模型 |
4.2.2.3 映射模型业务类型 |
4.2.3 系统架构 |
4.2.4 系统问题分析 |
4.2.4.1 开网业务的开网成功率问题 |
4.2.4.2 网页浏览延质差问题 |
4.2.4.3 即时通信的业务连接建立成功率问题 |
4.2.5 性能评估 |
4.3 高铁CDN流媒体智能调度算法研究 |
4.3.1 技术架构 |
4.3.2 缓存策略分析 |
4.3.3 算法设计 |
4.3.4 流媒体算法仿真结果 |
4.4 基于列车位置信息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LTE下行信道的影响研究 |
4.4.1 模型建立 |
4.4.2 信道建模 |
4.4.3 试验模拟结果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智慧出行服务研究及实现 |
5.1 基础行程服务 |
5.1.1 售票服务 |
5.1.2 共享出行业务 |
5.1.4 特色车厢服务 |
5.1.5 广告 |
5.2 ToB业务 |
5.2.1 站车商业 |
5.2.2 站车广告管理平台 |
5.3 创新业务 |
5.3.1 高铁智屏 |
5.3.2 国铁商学院 |
5.4 本章小结 |
6 融合5G技术的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升级优化研究 |
6.1 融合场景分析 |
6.1.1 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现状分析 |
6.1.2 5G在垂直领域成熟应用 |
6.2 融合组网需求分析 |
6.2.1 旅客追求高质量通信服务体验需求 |
6.2.2 铁路运营方提升运输生产组织效率需求 |
6.2.3 电信运营商需求 |
6.3 电磁干扰影响分析 |
6.3.1 环境分析 |
6.3.2 干扰分析 |
6.3.3 结论及建议 |
6.4 5G上车方案设计 |
6.4.1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6.4.2 融合架构设计 |
6.4.3 逻辑架构 |
6.4.4 网络架构 |
6.4.5 系统功能 |
6.4.6 系统建设内容 |
6.5 关键技术 |
6.5.1 本地分流技术 |
6.5.2 高速回传技术 |
6.5.3 时钟同步 |
6.5.4 5G语音回落4G(EPS Fallback) |
6.5.5 5G网络QoS机制 |
6.5.6 隧道技术 |
6.5.7 切片技术 |
6.6 融合5G技术的公众无线网络经营思路 |
6.6.1 业务架构 |
6.6.2 商业模式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
2.1 无线局域网标准 |
2.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
2.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研究 |
2.4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分析 |
3.1 校园网接入设计分析 |
3.2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规划分析 |
3.2.1 射频规划分析 |
3.2.2 SSID规划分析 |
3.2.3 漫游规划分析 |
3.2.4 QoS规划分析 |
3.2.5 带宽管理分析 |
3.2.6 安全性规划分析 |
3.3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技术分析 |
3.3.1 放装式安装覆盖 |
3.3.2 室内分布式安装覆盖 |
3.3.3 智分无线覆盖技术 |
3.4 校园无线网络运营方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
4.1 校园无线网建设目标 |
4.2 学校需求分析 |
4.3 用户需求分析 |
4.4 学院宿舍无线网部署难题分析 |
4.5 总体思路 |
4.5.1 多级分布式无线部署方式 |
4.5.2 802.11ac应对多终端大流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
5.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概述 |
5.2 宿舍区(智分+)无线设计 |
5.3 汇聚交换机设计 |
5.4 有线无线安全出口设计 |
5.4.1 安全防护 |
5.4.2 流量控制 |
5.5 统一账号设计 |
5.5.1 学校自主运营模式 |
5.5.2 多运营商运营模式 |
5.6 原有设备利旧设计 |
5.6.1 认证系统利旧 |
5.6.2 无线控制器利旧 |
5.6.3 网管软件利旧 |
5.7 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管理设计 |
5.8 综合平面图设计 |
5.8.1 S1/S3#楼平面图设计 |
5.8.2 S2/S4#楼平面图设计 |
5.8.3 S5#楼平面图设计 |
5.8.4 S6#楼平面图设计 |
5.8.5 S7#楼平面图设计 |
5.8.6 S8#楼平面图设计 |
5.9 校园宿舍网络测试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JZ高新技术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基础理论 |
2.1.1 战略的定义 |
2.1.2 战略转型的定义 |
2.1.3 战略转型的模式 |
2.2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3 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第三章 JZ公司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JZ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潜在的竞争者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现有竞争者竞争能力 |
3.2.6 JZ公司竞争环境分析小结 |
第四章 JZ公司内部环境、战略现状和问题分析 |
4.1 JZ公司简介 |
4.2 JZ公司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
4.2.1 JZ公司资源分析 |
4.2.2 JZ公司能力分析 |
4.3 JZ公司现有战略及实施情况 |
4.3.1 集中战略:聚焦WLAN低端市场 |
4.3.2 差异化战略:服务差异化 |
4.4 公司现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
4.4.1 定位的低端市场趋于饱和,发展空间不足 |
4.4.2 聚焦WLAN,经营风险增加 |
4.4.3 差异化服务重点不明 |
第五章 JZ公司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和劣势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2 机遇和威胁 |
5.2.1 机遇 |
5.2.2 威胁 |
5.3 JZ公司战略转型的选择 |
5.4 JZ公司使命、愿景及战略转型目标 |
第六章 JZ公司战略转型的实施与保障 |
6.1 转型战略的实施 |
6.1.1 产品多元化 |
6.1.2 调整服务战略,加强新技术和新产品投入 |
6.1.3 品牌建设 |
6.1.4 加强营销能力 |
6.2 转型战略的实施保障 |
6.2.1 转型战略宣贯 |
6.2.2 投入保障 |
6.2.3 组织机构调整 |
6.2.4 管理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深度访谈人员明细 |
附录三 :深度访谈记录总结 |
(7)基于嵌入式的车地无线通信中继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列车运行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铁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
2.1 车地无线通信功能需求分析 |
2.1.1 车地无线通信结构 |
2.1.2 车地通信传输数据种类 |
2.1.3 车地无线通信环境分析 |
2.2 无线传输技术选择 |
2.2.1 无线传输技术对比 |
2.2.2 可行性分析 |
2.3 系统功能及设计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中继系统硬件实现 |
3.1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
3.2 信息传输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
3.2.1 WiFi模块电路设计 |
3.2.2 433MHz无线模块电路设计 |
3.2.3 通信模块天线选择 |
3.3 处理器硬件电路设计 |
3.3.1 微处理器概述 |
3.3.2 微处理器核心电路 |
3.4 电源转换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
3.4.1 220V降压电路设计 |
3.4.2 12V降压电路设计 |
3.4.3 5V降压电路 |
3.5 数据接收单元关键辅助电路设计 |
3.5.1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
3.5.2 存储器电路设计 |
3.6 硬件电路抗干扰设计 |
3.6.1 电源抗干扰设计 |
3.6.2 射频电路抗干扰设计 |
3.6.3 PCB布局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中继系统数据传输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1.1 编程语言的选择 |
4.1.2 ARM开发平台 |
4.1.3 Android studio平台 |
4.2 系统初始化 |
4.2.1 MCU初始化 |
4.2.2 433MHz无线模块传输方式配置 |
4.2.3 Wi Fi模块参数配置 |
4.3 无线通信协议设计 |
4.3.1 无线传输数据帧设计 |
4.3.2 多址通信方式设计 |
4.3.3 UART串口通信协议 |
4.4 车地无线通信传输过程 |
4.4.1 Wi Fi发送程序 |
4.4.2 信息传输单元程序设计 |
4.4.3 信息接收单元程序设计 |
4.5 超时重传与信息安全机制 |
4.5.1 超时重发与确认、检错机制 |
4.5.2 433MHz无线通信安全 |
4.6 移动终端软件设计框架 |
4.6.1 Android技术优势分析 |
4.6.2 系统功能需求 |
4.6.3 移动终端功能模块 |
4.6.4 数据库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平台搭建及功能测试 |
5.1 系统硬件调试 |
5.2 无线通信模块测试 |
5.2.1 WiFi无线模块通信测试 |
5.2.2 WiFi-433MHz无线模块通信测试 |
5.2.3 通信延迟测试 |
5.3 移动端软件测试 |
5.3.1 软件功能调试 |
5.3.2 软件性能调试 |
5.4 系统整体测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速无线局域网大数据传输内存安全监测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大数据传输的内存安全监测原理 |
3 大数据传输的内存安全监测优化方法 |
3.1 大数据传输模型的优化组建 |
3.2 大数据传输内存安全监测的实现 |
4 实验及仿真证明 |
5 结束语 |
(9)基于功率与信道联合配置的无线局域网同频干扰规避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协议的发展现状 |
1.2.2 无线局域网干扰规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研究内容 |
1.4.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WLAN系统干扰分析、常规抗干扰技术及高速无线局域网协议的相关改进 |
2.1 WLAN系统特点概述 |
2.1.1 无线局域网的基础架构 |
2.1.2 无线局域网的帧 |
2.1.3 无线局域网相较于蜂窝网的劣势 |
2.2 WLAN协议及干扰分析 |
2.2.1 WLAN CSMA/CA传输机制对干扰的控制和影响 |
2.2.2 WLAN载波监听对干扰的控制和影响 |
2.3 WLAN系统干扰的划分及对应的抗干扰技术 |
2.3.1 WLAN系统外干扰 |
2.3.2 WLAN系统内干扰 |
2.3.3 对应的抗干扰技术 |
2.4 高速无线局域网协议 802.11N、AC协议的改进对干扰的影响 |
2.4.1 帧聚合、增强型的帧聚合及BLOCK ACK |
2.4.2 增强的RTS、CTS |
2.4.3 增强分布式接入EDCA及TXOP-sharing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密集部署下高速无线局域网的性能分析及测试 |
3.1 无线局域网理论吞吐量的分析 |
3.1.1 高速无线局域网协议 802.11ac物理层速率计算 |
3.1.2 高速无线局域网协议MAC层吞吐量的提升 |
3.2 密集部署对无线局域网实际吞吐量的影响 |
3.3 性能测试方案 |
3.3.1 基于IxChariot网络性能测试软件的测试平台简介 |
3.3.2 测试内容及方案 |
3.3.3 测试结果 |
3.3.4 测试结果分析 |
3.3.5 测试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用户功率、信道联合配置的无线局域网同频干扰规避方案 |
4.1 稀缺的 802.11AC资源及合理的布网形式 |
4.1.1 802.11ac信道分配 |
4.1.2 同频干扰分析及合理的频率复用 |
4.2 基于用户功率、信道联合配置的无线局域网同频干扰规避方案 |
4.2.1 高带宽信道布网时的同频干扰场景 |
4.2.2 解决方案 |
4.2.3 解决方案选择流程图 |
4.2.4 优化目标及求解算法 |
4.2.5 方案性能仿真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新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中用户调度及波束成形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模型 |
3 新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中的信道反馈机制 |
3.1 反馈机制 |
3.2 基于部分信道状态信息的预编码 |
4 调度算法 |
5 仿真分析 |
6 结束语 |
四、高速无线局域网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与无线局域网高低速视频传输研究[D]. 田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算法研究及VLSI实现[D]. 周小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面向边缘计算任务迁移的路径传输机制研究[D]. 刘艺. 西北大学, 2021(12)
- [4]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忠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D]. 包政.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JZ高新技术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杨茗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基于嵌入式的车地无线通信中继系统设计与研究[D]. 程志远.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8]高速无线局域网大数据传输内存安全监测仿真[J]. 王晓雯,柴大鹏. 计算机仿真, 2016(04)
- [9]基于功率与信道联合配置的无线局域网同频干扰规避方案[D]. 高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10]新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中用户调度及波束成形算法[J]. 周子铨,何世文,黄永明,杨绿溪. 信号处理,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