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鼻剂的选择和正确使用

滴鼻剂的选择和正确使用

一、滴鼻剂的选择和正确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远嵘,梁卓[1](2021)在《高职药学专业开展小学生药师职业体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更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开设药师职业体验课程吸引更多学生选择药学专业,培养更多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的药学人才,是高职药学专业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我院药学系结合专业特长与实训基地优势,为学校所在地小学学生开设了多个模块的药学职业体验课程,并就如何进行项目设计、实施、评估等提供了具体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张娟娟[2](2021)在《甘肃出土秦汉简牍针灸文献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梳理、总结天水放马滩秦简,武威、敦煌、居延汉简针灸文献中经络腧穴、针灸疗法等相关资料,基于经络循行、腧穴分布、刺灸技法和针灸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和同时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相关针灸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为甘肃出土医简针灸文献资源的挖掘与深入研究提供依据。(2)基于甘肃出土医简针灸文献的整理比较研究,梳理和呈现先秦两汉时期甘肃地区针灸医学的发展概貌,总结和提炼出土医简中的针灸理论和特色方法,并分析和探讨其针灸文献资料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为构建和完善针灸理论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医针灸文化提供文献依据。方法:(1)资料来源和途径(1)实地考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博物馆及武威市博物馆等简牍原简资料和内容;(2)手工检索北京、甘肃等地图书馆、研究院等现有的甘肃出土先秦两汉针灸学资料;(3)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与天水放马滩秦简,武威、敦煌、居延汉简有关的针灸研究资料。(2)文献研究方法对获取的医简针灸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考证及归纳法、训诂法、文本比较法等进行梳理总结和比较分析,呈现先秦两汉时期甘肃地区针灸医学的发展概貌,提炼出土医简中的针灸理论和特色方法,并分析和探讨其针灸文献资料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具体包括:(1)甘肃出土医简针灸文献整理研究:依据甘肃出土先秦两汉医简针灸文献中经络、腧穴、疗法相关资料,结合后世代表性医籍和相关注解研究,整理提炼医简针灸文献原文及相关注释,分类整理总结其针灸文献后世研究。(2)甘肃出土医简针灸文献比较研究:基于经络循行、腧穴分布、刺灸技法和针灸临床应用等方面,归纳和比较医简及医简与《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异同,阐明其针灸理论的特色、优势与局限。结果:甘肃出土秦汉医简针灸文献主要涉及天水放马滩秦简,武威、敦煌、居延汉简,成简时期约自先秦晚期至东汉中期,涉及针灸腧穴、针灸疗法等内容,反映了先秦两汉时期甘肃等西北地区早期针灸理论、技法和临床概况及演变过程。通过与同时期《黄帝内经》比较,天水放马滩秦简成简早于《黄帝内经》,敦煌、居延汉简大致处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武威汉简则稍晚于《黄帝内经》。较《黄帝内经》,医简中记载的“泉水”穴名及主治、“足三里”及“脾俞”穴的刺法、留针时间、疾病性质与针刺治疗深度、强度的关系及个别贴敷方的应用方面有明显的特色与创新,而在针刺工具、针灸操作及适应症等方面记载较为简单、笼统,这大致与当时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和医学发展实际相一致,也突出体现了秦汉时期甘肃等西北地区针灸学的发展概貌及其随时代演变的过程。(1)甘肃出土医简针灸文献整理研究(1)天水放马滩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自先秦晚期,约有12枚简牍描述了五音与五行、五病、五色及十天干等的相互搭配关系,似为后世五音疗法、针灸五输穴及子午流注针法等奠基了理论雏形,为针灸腧穴及针刺手法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早期的文献参考。(2)武威汉简武威汉简成简于东汉初期,其中有31枚简牍描述了针灸相关内容,其中足三里、肺俞、泉水等腧穴的记载反映了当时腧穴的发展处于个人经验总结时期;针刺疗法中针刺深浅、顺序及留针时间突出,为后世针刺治疗寒性病变及针灸留针奠定了基础;贴敷疗法包括敷药法、膏药法、涂药法、熏洗法、熨法五种,主治内、外、妇、五官科等疾病,其中部分贴敷方仍具有现代临床使用和开发价值,也可能是现代某些疗法的起源和基础。(3)敦煌汉简敦煌汉简约成简于西汉末年至东汉中期,其中有2枚简牍明确记载了针灸范畴的内容,尤其是针灸“针”的记载,表明西汉时期“针灸疗法”已在敦煌边塞屯戍队伍中得以应用,且可能早于居延汉简中针灸疗法的记载,是边塞地区针灸学“针”具的首次实文记载,反映了西汉时期针灸疗法在西北地区已得到较广泛应用。(4)居延汉简居延汉简约成简于西汉至东汉中期,其中有8枚简牍明确记载了针刺疗法、灸法、贴敷疗法等,具有以针法为主,针药结合、灸有度量,配穴明确、贴敷法丰富,实用性及地域性强等特点,反映了汉代居延边塞地区针灸疗法的多样性、独特性,为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针灸学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2)甘肃出土医简针灸文献比较研究(1)腧穴通过医简之间的比较,武威汉简与居延汉简记载了腧穴,也分别代表了西北民间与边塞地区腧穴理论的发展状况,但武威汉简更注重在配穴基础上进行针刺法的诊疗过程,居延等边塞汉简更注重单穴灸法的应用。通过与同时期《黄帝内经》相比较,甘肃医简中“脾俞”、“足三里”主治、配穴及“脾俞”的定位等方面基本与《黄帝内经》相关内容一致,但不够全面、具体;在“五椎下”穴的定位及名称等方面也基本与《黄帝内经》保持一致;在“泉水”穴主治、“足三里”穴的定位、“脾俞”穴的刺法、“五椎下”穴的灸法等方面较《黄帝内经》有明显的特色与创新。(2)针灸疗法通过医简之间的比较,主要涉及针刺法、灸法、贴敷疗法三种疗法,且武威汉简中关于针刺法及贴敷疗法的记载更严谨,更具有时代性,居延汉简中针药结合的思想为后世多种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和同时期《黄帝内经》比较发现,甘肃出土医简在针刺留针时间及贴敷方的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武威汉简中对于寒性疾病针刺留针时间,疾病性质与针灸治疗深度、强度的关系等有别具一格的认识,基本与现代临床实际相一致;鼻栓剂、耳栓剂及滴鼻剂治疗五官科中目痛、鼻塞、鼻息肉等也体现出汉代西北地域贴敷剂型的多样性,也类似于现代临床所制作的中成药制剂,而滴鼻剂或是最早的记载;同时,其百病膏药方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考证证实居延汉简成简早于《黄帝内经》,表明当时已有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先例,是早期针药协同以提高疗效的重要记载和依据。(3)其他针灸文献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中记载了五输穴及子午流注针法相关理论雏形。通过与同时期《黄帝内经》比较,二者均记载了上述理论,但《黄帝内经》较出土医简更能指导和推动后世中医针灸相关理论的演变发展。结论:(1)甘肃出土先秦两汉医简针灸文献与《黄帝内经》成书接近或趋于同一时期,也即中医药理论大发展、大总结时期,反映和呈现了当时甘肃等西北地区针灸学的发展概貌。(2)甘肃出土秦汉医简针灸文献虽未明确记载经络内容,但关于“足三里”、“脾俞”及“五椎下”等腧穴的定位、主治、留针时间等记载对研究秦汉时期腧穴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医简总结了针刺法、灸法、贴敷疗法等针灸方法,其中针刺法与贴敷疗法实用性和地域性强,丰富和发展了当时的针灸临床诊疗方法。(3)与《黄帝内经》相比较,甘肃出土医简记载的“足三里”定位、“泉水”主治等腧穴资料特色明显;关于寒性疾病的针刺留针时间,结合疾病性质确定针刺深度和强度,五官科疾病贴敷疗法、剂型的多样性,尤其记述的可治多种疑难杂症的百病膏药方等资料,对现代针灸临床仍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针灸学术史中的宝贵资料,其临床特色、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以促进和推动甘肃古代特色针灸文献的研究与应用。

韩明月[3](2020)在《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自拟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和各项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其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儿,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通阳化浊汤,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阿奇霉素颗粒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2周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各项证候积分变化,运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判定两组治疗效果,客观评价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的疗效。结果:1.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通阳化浊汤与西药常规治疗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均有显着疗效。2.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西药常规治疗组的短期疗效优于中药组。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对照组主症、次症优于治疗组(P<0.05),兼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两组在主症鼻塞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流涕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次症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兼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停药1月后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对照组复发率为60.0%,而治疗组复发率为13.3%,二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对于主症流涕及兼症方面的缓解作用显着,且复发率低于西药常规治疗,表明自拟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具有明显优势,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提供参考依据。

谢小强[4](2020)在《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风邪犯肺型)对血清IL-18、IL-37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应用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观察AR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8(interleukin,IL-18)、白介素37(interleukin,IL-37)表达水平的差异,旨在完善AR的发病机制,阐明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AR(风邪犯肺型)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期提高疗效。方法: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选择54例符合儿童AR诊断标准和风邪犯肺型中医症候诊断要点的AR患儿,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27例(A组)和西药对照组27例(B组),A组给予内服疏风醒鼻方,外用中药醒鼻凝胶滴鼻剂治疗;B组给予内服盐酸西替利嗪片(仙特明),外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内舒拿)治疗,治疗4周为1个疗程;分别对各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清IL-18、IL-37、人卵清蛋白特异性IgE(Ovalbumin Specific Ige,OVA sIgE)浓度测定。A、B两组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症状体征量化分级及疗效评价评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测定,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并用SPSS26.0统计软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A、B两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上无显着差异(P>0.05),A、B两组血清IL-18、OVA sIgE浓度均高于C组(P<0.05),血清IL-37浓度低于C组(P<0.05)。2、治疗4周后,A、B两组血清IL-18、OVA sIgE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IL-37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A、B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B两组症状、体征的改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AR患儿存在血清IL-18和OVA sIgE水平升高,血清IL-37水平降低,Th1/Th2失衡。中药疏风醒鼻方联合醒鼻凝胶滴鼻剂治疗儿童AR可能通过影响IL-18、IL-37的水平表达、纠正Th1/Th2失衡、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OVA sIgE的分泌而达到治疗目的。中药疏风醒鼻方和醒鼻凝胶滴鼻剂可以明显改善AR患儿症状及体征,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其疗效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

李茜[5](2020)在《基于“肺心同治”法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Ig E介导的鼻粘膜炎性疾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患病率迅速增长的呼吸道疾病,全球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1]。此病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同时也容易诱发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病[2]。鼻喷剂治疗AR已变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临床发现,西药治疗虽见效快,但存在易复发、副作用大的诸多问题,而中药治疗在这些方面有很大优势。AR归属于祖国医学的“鼻鼽”一类,中医对其研究达上千年,多数医家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变应性鼻炎,但心肺共同造成变应性鼻炎往往被忽略。导师从“肺心同治”角度出发,运用中医理论自拟方药制成外用鼻喷剂—克敏芪丹鼻喷雾剂治疗“气虚血瘀”AR患者,发现其治疗效果明显且可有效的控制复发性。目的:基于“肺心同治”的理论,运用导师自拟方制成纯中药鼻喷雾剂—克敏芪丹鼻喷雾剂外用局部给药治疗“气虚血瘀”证变应性鼻炎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采取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实验设计方法,将满足研究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的36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及B组(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自制纯中药鼻喷雾剂喷鼻,1日3次,每次每侧鼻腔2喷;对照组则予以安慰剂鼻喷雾剂喷鼻,1日3次,每次每侧鼻腔2喷,连续使用14天。记录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鼻部症状、体征、RQLQ量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标准表)、气虚症状(自汗、气短懒言、体倦乏力、畏风怕冷、语声低怯)、血瘀症状(舌质紫暗、面色晦暗、青紫瘀斑、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评分。最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组间比较:1.治疗1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情、各症状p值均>0.05,说明治疗1周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病情无明显差异,症状无改善。鼻内镜检查下鼻甲大小p值>0.05,说明治疗1周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鼻甲变化无明显差异。2.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情、疗效评估、各症状p值均<0.05,说明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症状及病情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鼻内镜检查下鼻甲大小p值<0.05,说明治疗2周后治疗组鼻甲肿胀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1.治疗组治疗1周后,喷嚏、鼻塞、流涕、睡眠、实际问题、眼部症状p<0.05,即喷嚏、鼻塞、流涕、睡眠、实际问题、眼部症状在用鼻喷雾剂外用治疗1周后明显改善;鼻痒、鼻甲大小、气虚证、血瘀证、非眼/鼻症状、情感问题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即鼻痒、鼻甲大小、气虚证、血瘀证、非眼/鼻症状、情感问题在治疗1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治疗组治疗2周后,所有症状及体征p值均<0.05,即所有鼻炎症状、气虚症状、血瘀症状及鼻甲大小明显改善。3.对照组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各症状及体征p值均>0.05,及各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4.治疗组治疗2周后有效17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治疗2周后有效0人,无效17人。试验组出现两例鼻腔不适患者,余未出现不适,说明两组药物安全。结论:1.本组研究中可见基于“肺心同治”法运用克敏芪丹鼻喷雾剂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疗效优于安慰剂鼻喷雾剂治疗疗效。2.“肺心同治”外治法可有效缓解患者气虚症状(自汗、气短懒言、体倦乏力、畏风怕冷、语声低怯)及血瘀症状(舌质紫暗、面色晦暗、青紫瘀斑、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3.本组试验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本组试验药物安全。

姜悦垚[6](2020)在《乳铁蛋白修饰的石杉碱甲纳米乳构建及其经鼻脑靶向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退行性疾病,AD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递增,成为越来越常见的CNS疾病,而用于治疗AD疾病的新药开发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药物如何跨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进入脑内。口服或注射等全身给药后,几乎所有的大分子药物和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都不能进入CNS,成为CNS疾病治疗的瓶颈。而颅内药物转运或化学方法将水溶性小分子脂化等传统的跨BBB转运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鼻-脑途径,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靶向大脑的策略,用以治疗不同的CNS疾病。另外,随着药剂学的发展,基于纳米技术的药剂学方法,在鼻腔给药跨BBB方面的优越性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如:纳米乳(Nanoemulsion,NE)递药系统,具有较高的鼻-脑转运效率。但纳米递药系统跨BBB的鼻-脑转运机制尚有争论。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A)是一种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AD引起的良性记忆障碍及老年性痴呆。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石杉碱甲片剂、胶囊剂和石杉碱甲注射剂。口服给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出汗、失眠、视物模糊等外周胆碱能副作用,同时易产生首过效应而影响药效;注射给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为了突破脑部疾病治疗的瓶颈,实现鼻-脑靶向治疗,提高AD的临床治疗效果,本论文以治疗AD的中药石杉碱甲(HupA)为模型药物,设计优化了纳米鼻腔递药系统,并以靶向功能分子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对NE进行修饰,制备了具有脑靶向性的乳铁蛋白-石杉碱甲-纳米乳(Lf-HupA-NE)。并对纳米递药系统在体外细胞和体内动物水平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七部分:第一部分建立HupA在体内和体外测定的方法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法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强、精密度好、回收率高,具有稳定性,结果准确可信,结论可靠。第二部分筛选和优化纳米乳处方。选择具有适宜HLB值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且根据HupA脂溶性的特点,测定并筛选对HupA溶解性良好的辅料组分。溶解度试验结果表明HupA在表面活性剂Cremophor EL、助表面活性剂Labrasol/PEG400和油相Capryol90/L.A.S中溶解度较好。IPM作为小分子油相与亲水性的表面活性剂相互渗透能力强,容易形成纳米乳,因此选择高溶解性油相和IPM混合作为混合油相。上述辅料分别组成体系,采用机械搅拌法筛选有转相过程和蓝色荧光的体系为纳米乳组份。确定纳米乳处方为:Capryol 90与IPM的混合油相,表面活性剂Cremophor EL,助表面活性剂Labrasol。以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Smix)及水相为三个顶点,根据油相和Smix的不同比例,以及临界点的含水量,绘制伪三元相图,伪三元相图的面积越大形成纳米乳的区域越大。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Km为2:1时所围成的伪三元相图的面积最大。利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对处方各组分比例进一步优化,最终确定纳米乳的处方为3.00%IPM、3.81%Capryol90、40%Cremophor EL+Labrasol和53.19%水。第三部分Lf修饰的HupA-NE给药系统的制备、质量评价、体外释放及稳定性评价。基于三元相图和响应面法优化的处方设计制备纳米乳给药系统,利用带正电荷的靶向功能分子Lf通过静电吸附修饰到带负电荷的纳米乳表面得到Lf-HupA-NE。染色法判断制备的纳米乳为O/W类型。马尔文粒度检测仪测得HupA-NE的粒径、PDI和Zeta电位分别为15.24±0.67nm、0.128±0.074和-8.06±0.53mV;Lf-HupA-NE的粒径、PDI和Zeta电位分别为16.78±0.4nm、0.038±0.028和+5.67±0.39mV。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形态HupA-NE和Lf-HupA-NE外观均呈圆球形、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与粒径仪测定结果一致。HupA-NE的载药量为0.49±0.024%,即4.94±0.127mg·mL-1;Lf-HupA-NE的中HupA含量约为4.87±0.239mg·mL-1。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纳米乳与药物水溶性相比均可提高药物的释放量。测得HupA-NE和Lf-HupA-NE的pH值分别为5.75和6.15,在文献报道的鼻腔正常pH(5.5-6.5)范围内,可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或损伤。本研究制备出的HupA-NE和Lf-HupA-NE给药系统质量稳定,满足鼻腔给药纳米乳给药系统的质量要求。第四部分细胞实验探讨NE跨BBB的机制。选用永生化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建立体外BBB模型,通过试漏实验和监测跨膜电阻确定体外BBB模型建立成功。采用MTT法考察HupA-NE,Lf-HupA-NE和HupA水溶液,对hCMEC/D3细胞的毒性。浓度范围0.1-10μg·mL-1在24h之内对hCMEC/D3细胞无明显毒性。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证明hCMEC/D3细胞上存在P-gp、MRP1、BCRP三种外排蛋白,且加入外排蛋白相应的抑制剂后可提高细胞内HupA含量。与HupA水溶液相比,两种纳米乳HupA-NE和Lf-HupA-NE作用后细胞中HupA的提高程度低。一方面说明HupA通过这三种外排蛋白转运;另一方面与免疫组化分析试验结合起来共同得出纳米乳制剂具有一定的抑制外排蛋白的作用。摄取抑制实验的结果初步证实HupA-NE和Lf-HupA-NE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LRP)介导,网格蛋白以及巨胞饮内吞途径被摄取;修饰了Lf的纳米乳,还通过Lf相关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跨越BBB。第五部分SD大鼠鼻腔给HupA-NE和Lf-HupA-NE后,采用鼻粘膜HE染色法观察到两种纳米乳对鼻粘膜无刺激性。采用遇水荧光淬灭的水敏感型荧光探针P2追踪完整纳米乳经鼻腔给予后在脑内的递药特性。手术建立嗅神经阻断大鼠模型,切断鼻-脑的嗅神经直接通路,纳米乳在脑内仍然能检测到,但在脑内的分布范围和强度均低于非手术组,表明嗅神经通路为主要途径。包载HupA的完整纳米乳鼻腔给药后,推测纳米乳经鼻给药后,可通过嗅神经通路绕过血脑屏障途径和经鼻粘膜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跨血脑屏障两条路径进入脑内。第六部分考察纳米乳在大鼠脑内分布。以罗丹明B(RhB)为荧光探针,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化合物RhB-HupA,红外光谱法验证荧光染料RhB和药物HupA通过羧酸与氨基反应相连接。将连接了荧光探针的RhB-HupA-NE和Lf-RhB-HupA-NE经鼻腔给药,脑组织冰冻切片显示纳米乳递药系统相比于药物水溶液脑内RhB-HupA的红色荧光分布显着增多,Lf-RhB-HupA-NE在脑内的分布高于RhB-HupA-NE。结果表明经鼻给药纳米乳制剂可提高脑内的药量,Lf介导的纳米乳大大提高了药物转运入脑,与预期结果一致。第七部分石杉碱甲纳米乳递药系统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及靶向性评价。以临床使用的HupA片剂作为对照,采用药动学方法考察了HupA-NE和Lf-HupA-NE纳米系统在大鼠脑内递药的特性。大鼠鼻腔给予HupA-NE和Lf-HupA-NE,HupA水溶液灌胃,HPLC法定量测定各时间点大鼠血浆及各组织中HupA的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在脑组织中,纳米乳制剂的AUC(0-t)明显大于口服的药物溶液且Lf-HupA-NE>HupA-NE>HupA水溶液;达峰浓度Lf-HupA-NE>HupA-NE>HupA水溶液;体内滞留时间Lf-HupA-NE>HupA-NE>HupA水溶液;半衰期Lf-HupA-NE>HupA-NE>HupA水溶液;清除率Lf-HupA-NE<HupA-NE<HupA水溶液;说明鼻腔给药纳米乳递药系统可提高HupA进入脑内的量,且达到了缓释的目的并延长脑内作用时间。Lf-HupA-NE改进效果更显着,Lf受体介导的跨BBB转运功能更利于Lf修饰的纳米递药系统在脑组织浓集。在其它组织中,纳米乳制剂可降低心、肝、肾达峰浓度,减少心、肝、肾的毒性。纳米乳制剂在肝、肾清除速率快。采用峰浓度比Ce和相对摄取率Re评价纳米乳的脑靶向性。Ce和Re均大于1,表明相比于口服灌胃溶液组,经鼻纳米乳递药系统可增加HupA在脑内分布,具有一定脑靶向性。Lf作为靶向功能分子构建的Lf-HupA-NE靶向指数DTI为2.61,表明Lf修饰的石杉碱甲纳米乳具有较好的脑靶向性。综上所述,论文成功构建了Lf修饰的Lf-HupA-NE的纳米载药系统,经鼻腔给药可有效提高药物到达脑内的浓度,初步推测跨BBB的机制。本研究结果为AD等脑部疾病的治疗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骆霞,齐玲,汪学琴[7](2017)在《呋嘛滴鼻剂预防高压氧治疗耳气压伤观察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比较高压氧治疗时使用呋嘛滴鼻剂和未使用呋嘛滴鼻剂对预防中耳气压伤的作用。方法:选择首次行高压氧治疗患者25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6位患者,观察组在健康宣教的同时,给予呋嘛滴鼻剂滴鼻,而对照组只给予入舱健康宣教。结果:观察组中耳气压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治疗前采取呋嘛滴鼻剂滴鼻,可以有效降低中耳气压伤的发生率(或有利于中耳气压伤的预防)。

李雪飞[8](2015)在《鼻塞了,不要过度依赖滴鼻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感冒、鼻炎都有可能会引起鼻塞,这时很多人都会倾向于选择滴鼻剂来改善症状。但切忌过度依赖它,否则容易使鼻塞现象更加严重。部分鼻塞患者表示,只要鼻子稍不通气,就会直接用滴鼻剂。起初鼻子会很通畅,但多次使用后鼻塞反而更重,有时整晚不通气,甚至夜间被憋醒。如果一鼻塞就用滴鼻剂,这很容易使鼻内纤毛和神经受到影响,继发肥厚性鼻炎或萎缩性鼻炎。长期过量用药还可能诱发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问题。

李雪墨[9](2014)在《九种日常用药误区多》文中研究说明近日,记者从中国药学会获悉,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目前已收到32.09万份公众有效答卷,答题人数大幅上升。同时,根据现阶段问卷情况,专家梳理并解读部分错误率较高的安全用药问答题,提示公众特别关注。 激素

阿不都西克日·阿不都力米提[10](2014)在《两种医院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文中指出目的:提升两种医院制剂(痤疮酊、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的质量标准。方法:(1)通过建立化学鉴别法完善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的定性鉴别体系;(2)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了可用于测定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含量的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法,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可行性;(3)通过建立化学鉴别法、薄层色谱法完紫外光谱法完善复方薄荷油滴鼻剂中薄荷脑和樟脑的定性鉴别体系;(4)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了可用于测定复方薄荷油滴鼻剂中樟脑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法,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可行性。结果:(1)用于鉴别痤疮酊中水杨酸、氯霉素的化学鉴别方法可作为其定性鉴别的辅助鉴别方法;(2)用于测定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含量的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条件为:水杨酸的最佳组合波长为λs1=231,λr1=254。氯霉素的最佳组合波长为位λs2=278,λr2=246,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用于测定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为:shim-packCLCODS柱,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检测波长278nm,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统计分析表明二者测定结果无统计学差别(P>0.05),提示在实际工作可采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含量。(3)初步建立了痤疮酊质量标准草案。(4)用于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薄荷脑的薄层色谱条件为:以正已烷:醋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预置饱和10min后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乙醇溶液于105℃干燥至斑点显色清晰,用于鉴别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薄荷脑、樟脑的化学鉴别方法可作为其定性鉴别的辅助鉴别方法;(5)用于测定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樟脑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条件,检测波长289nm,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用于测定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樟脑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为:Inertsil R○ODS-SP(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289nm;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统计分析表明二者测定结果无统计学差别(P>0.05),提示在实际工作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薄荷脑含量。(6)初步建立了复方薄荷油滴鼻剂质量标准草案。结论:在重点对两种医院制剂的检查、含量测定、定性鉴别方法精心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完善了两种医院制剂的质量控制体系,为其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质量保证。

二、滴鼻剂的选择和正确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滴鼻剂的选择和正确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药学专业开展小学生药师职业体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医药类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新拓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课程
2 基于药学专业特长开设职业体验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 药学职业体验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3.1 小学生药师职业体验课程方案及内容的制订
    3.2 小学生药师职业体验课程方案实施的原则
        3.2.1 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突出职业体验活动的关键要素
        3.2.2 注意专业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
        3.2.3 通过职业体验课程,带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3.3 小学生药师职业体验课程方案的项目记录与评价
4 结语

(2)甘肃出土秦汉简牍针灸文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立题依据
    1 天水放马滩秦简,武威、敦煌、居延汉简医学文献概述
        1.1 国内研究
        1.2 国外研究
    2 研究目标、方法和意义
        2.1 研究目标
        2.2 资料来源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甘肃出土先秦两汉医简针灸文献分类整理研究
    (一)天水放马滩秦简
        1 概况
        2 针灸文献原文及注解
        3 天水放马滩秦简针灸文献研究
        3.1 腧穴研究
        3.2 针灸疗法研究
    (二)武威汉简
        1 概况
        2 针灸文献原文及注解
        3 武威汉简针灸文献研究
        3.1 腧穴研究
        3.2 针灸疗法研究
        3.2.1 针刺疗法
        3.2.2 灸法
        3.2.3 贴敷疗法
        3.3 针灸禁忌研究
        3.3.1 针灸禁忌分类与应用
        3.3.2 针灸禁忌的特点
    (三)敦煌汉简
        1 概况
        2 针灸文献原文及注解
        3 敦煌汉简针灸文献研究
        3.1 针灸疗法分类与应用
        3.2 针灸疗法的特点
    (四)居延汉简
        1 概况
        2 针灸文献原文及注解
        3 居延汉简针灸文献研究
        3.1 腧穴研究
        3.2 针灸疗法分类与应用
        3.2.1 针刺疗法
        3.2.2 灸法
        3.2.3 贴敷疗法
        3.3 针灸疗法的特点
第二部分 甘肃出土先秦两汉医简针灸文献的比较研究
    1 腧穴理论的比较研究
        1.1 腧穴理论的历史沿革
        1.2 甘肃秦汉医简文献中腧穴理论的比较
        1.3 甘肃秦汉医简文献中腧穴理论与同时期《黄帝内经》的比较
    2 针灸疗法的比较研究
        2.1 针刺疗法
        2.1.1 针刺疗法的历史沿革
        2.1.2 甘肃秦汉医简文献中针刺疗法的比较
        2.1.3 甘肃秦汉医简文献中针刺疗法与同时期《黄帝内经》的比较
        2.2 灸法
        2.2.1 灸法的历史沿革
        2.2.2 甘肃秦汉医简文献中灸法的比较
        2.2.3 甘肃秦汉医简文献中灸法与同时期《黄帝内经》的比较
        2.3 贴敷疗法
        2.3.1 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
        2.3.2 甘肃秦汉医简文献中贴敷疗法的比较
        2.3.3 甘肃秦汉医简文献中贴敷疗法与同时期《黄帝内经》的比较
    3 其他理论的比较研究
讨论
    1 先秦两汉时期甘肃地区针灸医学发展概貌
        1.1 经络理论
        1.2 腧穴理论
        1.3 针灸疗法
        1.3.1 针刺法
        1.3.2 贴敷疗法
        1.3.3 灸法
        1.4 其他针灸文献
    2 甘肃出土先秦两汉医简针灸文献的学术价值及意义
        2.1 记载及保存了当时西北地区的特色针灸理论与方法
        2.2 促进和推动了古代甘肃等西北地区针灸临床和学术发展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着作
附件
    附件一 主要参考着作图片
    附件二 针灸简牍图片
文献综述 武威汉代医简中针灸文献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病例选择
        (一)病例来源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三)西医诊断标准
        (四)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五)病情量化评估
        (六)纳入标准
        (七)排除标准
        (八)脱落及中止标准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安全性评价
        (六)统计方法
结果
    一、一般统计学资料
        (一)性别分布
        (二)年龄分布
        (三)病程分布
    二、基线比较
        (一)性别比较
        (二)年龄比较
        (三)病程比较
        (四)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五)治疗前病情分级比较
    三、疗效分析
        (一)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二)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三)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四、随访
    五、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鼻渊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鼻渊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小儿鼻渊的认识
    二、西医学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一)病名
        (二)病因及病理机制
        (三)治疗
    三、立法依据
        (一)脾虚阳郁为本
        (二)湿热为标
        (三)湿浊、瘀血为病理产物
    四、方药解析
    五、结果分析
    六、自拟通阳化浊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一)抗菌、抗病毒
        (二)改善血液循环
        (三)免疫调节
        (四)促进分泌物稀释排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风邪犯肺型)对血清IL-18、IL-37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检测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疗效评定
    3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各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1.1 各组患儿性别分布比较(表1-1)
        1.2 各组患儿年龄分布比较(表1-2)
    2 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
        2.1 观察各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表2-1)
        2.2 观察各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37水平的变化(表2-2)
        2.3 观察各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OVA sIgE水平的变化(表2-3)
    3 临床疗效评价
        3.1 观察A、B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分比较(表3-1)
        3.2 A、B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1.1 变应性鼻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内治概况
        1.4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外治概况
    2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2.1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2.2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2.3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概况
    3 导师学术思想
        3.1 变应性鼻炎的辨证施治
        3.2 疏风醒鼻方及中药醒鼻凝胶滴鼻剂的应用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5 本课题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肺心同治”法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资料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分组
    3.3 诊断标准
        3.3.1 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诊断标准
        3.3.2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3.3.2.1 临床表现
        3.3.2.2 实验室检查
    3.4 病例纳入标准
    3.5 病例排除标准
    3.6 研究病例终止
    3.7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3.8 疗效评定
    3.9 主要观察指标
        3.9.1 症状评分标准表
        3.9.2 体征(鼻内镜检查)评分标准表
        3.9.3 气虚症状评分标准表
        3.9.4 血瘀症状评分标准表
        3.9.5 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标准表
        3.9.6 病情轻重度评分标准表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
6 试验结果
    6.1 治疗前基础数据分析
        6.1.1 研究病例数
        6.1.2 两组性别
        6.1.3 两组年龄
        6.1.4 两组病情轻重
        6.1.5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
    6.2 组间数据分析
        6.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6.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6.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6.2.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6.2.5 治疗 1 周后疗效比较
        6.2.6 治疗 2 周后疗效比较
    6.3 组内数据分析
        6.3.1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6.3.2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6.3.3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6.3.4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6.3.5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6.3.6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6.3.7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6.3.8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6.4 安全性分析
7 讨论
    7.1 前期基础
    7.2 选题依据
        7.2.1 从肺论鼻
        7.2.1.1 肺与鼻的生理关系
        7.2.1.2 肺与鼻的病理关系
        7.2.2 从心论鼻
        7.2.2.1 心与鼻的生理关系
        7.2.2.2 心与鼻的病理关系
        7.2.3 从心肺共同论鼻
    7.3 现代医家运用心肺同治鼻鼽
    7.4 试验药物的选择
        7.4.1 黄芪
        7.4.2 白术
        7.4.3 防风
        7.4.4 牡丹皮
    7.5 中医外治法的选择
        7.5.1 中药鼻喷剂
        7.5.2 针刺
        7.5.3 穴位埋线
        7.5.4 中药熏洗
        7.5.5 穴位敷贴
    7.6 西医关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研究
        7.6.1 发病机制
        7.6.1.1 过敏性体质
        7.6.1.2 卫生假说
        7.6.1.3 Th1与Th2平衡机制
        7.6.1.4 炎性介质
        7.6.1.5 神经调节
        7.6.1.6 IgE及其受体
        7.6.2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研究进展
        7.6.3 关于变应性鼻炎的精准防治
        7.6.3.1 环境的精准防护
        7.6.3.2 患者的教育
        7.6.3.3 药物的精准治疗
        7.6.3.4 免疫疗法的精准调控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祖国医学关于鼻鼽的相关论述
    1 关于鼻鼽病名
    2 关于鼻鼽病因病机
        2.1 病因
        2.1.1 气候变化
        2.1.2 风寒之邪
        2.1.3 火热之邪
        2.1.4 内因
        2.2 病机
        2.2.1 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2.2.2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2.2.3 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2.2.4 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2.2.5 肺气虚弱,窍络瘀阻
    参考文献
附件 RQLQ 量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乳铁蛋白修饰的石杉碱甲纳米乳构建及其经鼻脑靶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阿尔茨海默病
        1.1.1 发病趋势及危害
        1.1.2 发病机制假说
        1.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1.1.4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
    1.2 石杉碱甲
        1.2.1 石杉碱甲简介
        1.2.2 石杉碱甲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1.2.3 石杉碱甲的给药系统
    1.3 血脑屏障
        1.3.1 血脑屏障简介
        1.3.2 外来物质跨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
    1.4 鼻腔给药
        1.4.1 药物经鼻入脑的转运通路
        1.4.2 鼻腔给药剂型的研究现状
    1.5 纳米乳
        1.5.1 纳米乳简介
        1.5.2 纳米乳的类型
        1.5.3 纳米乳形成理论
        1.5.4 主动脑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1.6 课题设计思路
第2章 石杉碱甲体内和体外分析方法学的建立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色谱条件
    2.3 实验方法
        2.3.1 石杉碱甲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3.2 石杉碱甲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4 实验结果
        2.4.1 石杉碱甲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4.2 石杉碱甲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纳米乳递药系统处方的筛选和优化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处方筛选
        3.2.1 检测石杉碱甲在各辅料中的溶解度
        3.2.2 Km值的确定
        3.2.3 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处方
    3.3 实验结果
        3.3.1 检测石杉碱甲在各辅料中的溶解度
        3.3.2 伪三元相图法确定Km值
        3.3.3 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处方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HupA-NE、Lf-HupA-NE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4.1 材料和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HupA-NE的制备
        4.2.2 Lf浓度的筛选和制备
        4.2.3 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4.3 结果
        4.3.1 Lf浓度的筛选结果
        4.3.2 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纳米乳跨血脑屏障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细胞株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5.3.3 体外血脑屏障建立
        5.3.4 石杉碱甲在细胞样品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5.3.5 纳米乳体外跨血脑屏障机制研究
    5.4 结果
        5.4.1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5.4.2 体外BBB的建立
        5.4.3 石杉碱甲在细胞样品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5.4.4 纳米乳体外摄取及其机理考察
    5.5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纳米乳“鼻-脑”转运及安全性研究
    6.1 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
        6.1.2 仪器
    6.2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鼻粘膜刺激实验
        6.3.2 P_2 探针标记纳米乳的制备
        6.3.3 建立嗅神经阻断大鼠模型研究纳米乳的“鼻-脑”通路
    6.4 实验结果
        6.4.1 鼻粘膜刺激实验
        6.4.2 建立嗅神经阻断大鼠模型研究纳米乳的“鼻脑”通路
    6.5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HupA-NE和 Lf-HupA-NE在大鼠脑内的分布
    7.1 材料与仪器
        7.1.1 材料
        7.1.2 仪器
    7.2 实验动物
    7.3 实验方法
        7.3.1 RhB-HupA-NE和 Lf-RhB-HupA-NE的制备
        7.3.2 RhB-HupA-NE和 Lf-RhB-HupA-NE在脑内的分布
    7.4 实验结果
        7.4.1 红外光谱鉴别RhB-HupA-NE和 Lf-RhB-HupA-NE
        7.4.2 RhB-HupA-NE和 Lf-RhB-HupA-NE在脑内的分布
    7.5 小结与讨论
第8章 Hup A-NE和 Lf-Hup A-NE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及靶向性评价
    8.1 材料与仪器
    8.2 实验动物
    8.3 实验方法
        8.3.1 药动学实验
        8.3.2 血浆及组织样品的处理及测定
        8.3.3 脑靶向参数
    8.4 实验结果
        8.4.1 药时浓度测定
        8.4.2 药动学参数
        8.4.3 脑靶向参数
    8.5 小结与讨论
第9章 结论
本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7)呋嘛滴鼻剂预防高压氧治疗耳气压伤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两种医院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痤疮酊质量起草说明
        1.1 实验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药
        1.1.3 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性状
        1.2.2 检查
        1.2.3 鉴别
        1.2.4 含量测定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痤疮酊质量标准草案
    2 复方薄荷油滴鼻剂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药
        2.1.3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性状
        2.2.2 检查
        2.2.3 鉴别
        2.2.4 含量测定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复方薄荷油滴鼻剂质量标准草案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四、滴鼻剂的选择和正确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药学专业开展小学生药师职业体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刘远嵘,梁卓. 卫生职业教育, 2021(09)
  • [2]甘肃出土秦汉简牍针灸文献的比较研究[D]. 张娟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研究[D]. 韩明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风邪犯肺型)对血清IL-18、IL-37的影响[D]. 谢小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肺心同治”法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疗效观察[D]. 李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乳铁蛋白修饰的石杉碱甲纳米乳构建及其经鼻脑靶向机制研究[D]. 姜悦垚. 吉林大学, 2020(08)
  • [7]呋嘛滴鼻剂预防高压氧治疗耳气压伤观察分析[J]. 骆霞,齐玲,汪学琴. 兵团医学, 2017(03)
  • [8]鼻塞了,不要过度依赖滴鼻剂[J]. 李雪飞. 人人健康, 2015(16)
  • [9]九种日常用药误区多[N]. 李雪墨. 中国医药报, 2014
  • [10]两种医院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D]. 阿不都西克日·阿不都力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标签:;  ;  ;  

滴鼻剂的选择和正确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