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网膜上视觉假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网膜假体,视觉信息优化,物体识别,人脸识别
视网膜上视觉假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14)在《视网膜假体中人工视觉信息处理及优化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失明是最严重的残障之一。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黄斑变性此类致盲型疾病,视网膜假体通过电刺激视网膜而诱发出离散的光幻视点,构成“人工假体视觉”,从而实现视觉功能修复。然而,由于受到微电极阵列制造工艺、能量传输及长期植入稳定性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视网膜假体中可植入的电极数目非常有限,因而产生的人工假体视觉仍是一种低分辨率的视觉感受。同时相比于正常视觉,植入者的视觉感受中一些有助于开展视觉任务的特征信息(如颜色、亮度和深度等)被不同程度减弱甚至缺失。因而假体植入者在生活场景中所能感知到的视觉信息非常有限,视网膜假体的视觉修复能力仍有待提高。目前,视网膜假体的研究焦点已从能否诱发出视觉感受,发展至如何有效优化诱发的低分辨率视觉感受,以提供更多有用的视觉信息,使植入者进一步获益。围绕这一重要问题,基于视觉认知科学、神经工程及信息科学,本研究开展了视网膜假体中的人工视觉信息处理和优化表达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针对假体视觉中的分辨率低、特征信息缺乏(颜色、亮度及方位等)等问题,为解决假体植入者在生活中更好的开展物体定位和识别任务,提出两种基于显着性注意计算模型的图像处理策略,有效检测并优化表达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物体。开展的假体视觉仿真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优化表达策略使生活场景中物体的识别准确率显着提高近一倍,表明策略能够显着提高假体视觉下场景中物体识别能力。人脸识别是日常生活中假体植入者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本研究基于人脸检测技术提出叁种假体视觉下的人脸优化表达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脸区域检测方法的引入,实现在有限视野中低分辨率假体视觉下的有效人脸检测和区域定位。同时,进一步的放大表达显着提高了仿真假体视觉下熟识人脸的识别准确率和识别效率。该图像处理策略为假体植入者人脸识别任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思路。同时,研究发现人脸外部特征信息对假体视觉下人脸识别任务具有重要影响。运动物体的识别对假体植入者在生活环境中安全的行动及导航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背景减除算法的运动物体的优化表达策略,开展了仿真假体视觉下场景中运动物体识别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背景减除结果能够进一步改善运动物体提取效果;通过两种增强表达策略,24×24分辨率下室内和室外的运动识别准确率分别从49.06%和44.06%显着提高至78.44%和85.31%;分辨率增加至32×32时,识别率最高达到89.38%。证明所提出的图像处理策略能够改善受试者的视觉感受,显着提高了假体视觉下场景中的运动物体识别能力。同时,分辨率也是影响假体视觉下运动物体识别的重要因素。假体视觉下运动物体的优化表达研究对植入者日常生活中规避风险,提高独立行动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所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结果,能够为视网膜假体中人工视觉信息处理方法和优化表达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并为植入者术后视觉功能恢复评估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裴智军,乔清理,艾慧坚[2](2011)在《视网膜假体视觉信息处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假体方案是神经工程领域用于部分或完全恢复视觉的主要手段,建立生物视网膜模型,并仿真其视觉信息处理功能,是视网膜假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已知的生理机制出发,提出两层结构的视网膜信息处理模型:外网状层(Out Plexiform Layer,OPL)信息提取和内网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信息编码,通过时空滤波、静态非线性调整和泊松峰电位产生,建立输入刺激图像和输出峰电位序列之间的直接关系,并在MATLAB平台上结合其图形模块进行仿真研究,得到了与内、外网状层处理结果对应的边缘轮廓图像和携带视觉信息的峰电位序列,为视网膜假体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行性模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1年03期)
刘芳,刘武,刘守彬,莫宾,李倩[3](2008)在《兔视网膜下非活动视觉假体载片植入对ERG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视网膜电图(ERG)探究视网膜下非活动视觉假体载片植入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伪手术组(各12只兔)。记录各组术前及术后7、15、30、60d(每时间点3只兔)ERGb波振幅。统计各组ERG的a波和b波振幅数值,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各组间及手术组、伪手术组时间点间ERGa波振幅未见明显差异。手术组术后ERGb波振幅较术前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升高(P=0.038),手术组与伪手术组间及伪手术组与术前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9和P=0.369),手术组和伪手术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组视网膜下非活动视觉假体载片植入后ERGb波振幅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载片植入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保护视网膜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眼科研究》期刊2008年07期)
石萍,邱意弘,朱贻盛,童善保[4](2008)在《人工视觉假体研究综述(Ⅰ)——视网膜假体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部分或完全恢复视觉功能是目前神经工程和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采用神经接口和神经假体方案来部分恢复视觉功能是目前主要的手段。视网膜刺激方案是国内外研究较多和较为成熟的刺激方案。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全面地综述了视网膜假体的机制、优缺点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视网膜上视觉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觉假体方案是神经工程领域用于部分或完全恢复视觉的主要手段,建立生物视网膜模型,并仿真其视觉信息处理功能,是视网膜假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已知的生理机制出发,提出两层结构的视网膜信息处理模型:外网状层(Out Plexiform Layer,OPL)信息提取和内网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信息编码,通过时空滤波、静态非线性调整和泊松峰电位产生,建立输入刺激图像和输出峰电位序列之间的直接关系,并在MATLAB平台上结合其图形模块进行仿真研究,得到了与内、外网状层处理结果对应的边缘轮廓图像和携带视觉信息的峰电位序列,为视网膜假体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行性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网膜上视觉假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视网膜假体中人工视觉信息处理及优化表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2].裴智军,乔清理,艾慧坚.视网膜假体视觉信息处理模型[J].计算机仿真.2011
[3].刘芳,刘武,刘守彬,莫宾,李倩.兔视网膜下非活动视觉假体载片植入对ERG的影响[J].眼科研究.2008
[4].石萍,邱意弘,朱贻盛,童善保.人工视觉假体研究综述(Ⅰ)——视网膜假体研究现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