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类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中生物,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类群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萍,汪洋[1](2019)在《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实践——以“动物的主要类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落实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尝试运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相关理论,对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进行实践探索。以此理论为指导,教师能够进行合理有效、可操作的单元教学设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体现生物学的独特育人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王忠兴[2](2019)在《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划分及其生物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是我国最佳的酿酒葡萄栽培生态区,截止2017年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到4.3万hm2。随着葡萄栽培年限和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葡萄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尤其是葡萄开花和成熟期间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葡萄灰霉病危害严重。灰葡萄孢B.cinerea为复合种,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抗药性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葡萄灰霉病的高效防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有关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划分报道较少,明确葡萄灰霉病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葡萄灰霉病的防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这对果品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开展葡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以从贺兰山东麓地区不同葡萄品种上分离的葡萄灰霉病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葡萄灰霉病菌产孢类群进行鉴定与划分;探究6种市售生防药剂和2株拮抗内生真菌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作用,以期为贺兰山东麓绿色(有机)葡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通过培养性状比较、菌核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和致病性之间的差异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分离纯化的18株葡萄灰霉菌菌株产孢类群进行鉴定和划分,结果表明:18株葡萄灰霉菌菌株依据培养性状、菌核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和致病强弱之间的差异可划分为6个产孢类群;扩增6个产孢类群中的6株代表菌株Bc-729基因,证明6株菌株均为灰葡萄孢属;扩增Bc-hch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认为6株代表菌株在0.001比例尺下划分为6个分支,6株代表菌株间在碱基序列上存在5~10个碱基的差异。2.为了考察6种生物防治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离体果粒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源药剂丁子·香芹酚和微生物源药剂寡雄腐霉菌均能有效抑制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其EC50分别为4.64 μL/mL和1.21 mg/mL;在离体果粒和田间药效试验中,120μL/mL 丁子·香芹酚和1.8 mg/mL寡雄腐霉菌对葡萄灰霉病都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0.2 μL/mL嘧啶胺相当。3.为明确2株植物内生拮抗真菌XKZKDF27和NQ8GII4对葡萄灰霉菌的防治作用,通过皿内平板对峙、离体果粒和成熟期田间灰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内生拮抗真菌XKZKDF27和NQ8GII4都能够很好的抑制葡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均在60%以上;2菌株发酵滤液对葡萄离体果粒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对成熟期葡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0.29%和67.32%,显着高于市售生防农药的防治效果,与化学药剂腐霉利防效相当。(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6-01)
吴阳[3](2019)在《植被演替过程土壤生态酶计量学及关键生物类群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干预,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之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所以研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进程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6种恢复阶段:农田、草地、灌木、山杨、混交林和辽东栎为研究对象,模拟植被次生演替阶段,通过研究土壤生态酶计量学、土壤线虫群落、土壤AMF和nirH两种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酶动力学温度敏感性特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的后期阶段土壤酶活性要显着大于前期阶段(P<0.05),但是单位MBC下土壤酶BG,LAP和ALP活性随着植被恢复进程逐渐减少,说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逐渐减小;植被恢复过程的所有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N限制,且土壤微生物N养分限制越来越弱,P养分限制越来越强。(2)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线虫的多样性指数越来越高,均匀度指数缓慢增长,丰富度指数降低;土壤线虫的后期恢复阶段林地的代谢足迹要大于前期恢复阶段,在向顶级群落演变过程中,真菌通道变弱,细菌通道变强。(3)植被恢复显着改变了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chao1和谱系多样性,但是对土壤nirH群落影响不显着(P<0.05)。冗余分析后得出:NO_3~--N是丛枝菌根真菌和nirH微生物群落谱系多样性和chao1的共同影响因子。植被恢复显着改变了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和nirH微生物群落结构,TP和NO_3~--N是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和nirH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的共有驱动因子。(4)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动力学参数Km减小,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土壤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变强,对土壤酶的催化效率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尚毅威,肖武鹏,柳欣,黄邦钦[4](2018)在《南海SEATS站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及其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简记为C∶Chl-a)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关键基础参数,在自然环境下有极大的变化.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南海的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the South East Asian Time-series Study,SEATS)站的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超微型浮游植物中叁大类群的变化及其总C∶Chl-a的垂直分布.叶绿素a浓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碳生物量依据文献报道的同纬度海区的C∶Chl-a计算或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丰度与体积后经换算得到.结果显示基于这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超微型浮游植物叁大类群的碳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n=41,p<0.001),其中聚球藻(Synechococcus)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的碳生物量有一定的高估,而原绿球藻(Prochlorocoe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的数据结果则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聚球藻的光适应机制有关.通过计算南海SEATS站全粒径浮游植物的C∶Chl-a,发现其呈现随深度递减的变化趋势,但相对于同纬度海区整体上偏小,进而讨论了南海SEATS站浮游植物时空分布模式和C∶Chl-a变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闵辉[5](2018)在《探究博物馆中生物类群的系列科学活动设计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呈现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初中科学和生命科学等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与实践反思。学生通过自然笔记的观察记录,完成"奇特的千足百喙""走,看鸟去"和"林奈实验室"叁个活动内容,学习生物分类等相关科学知识,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究实践的能力。学校课程在场馆中的实施需要关注资源的选择、课内外的衔接和学习效果优化等方面。(本文来源于《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0-27)
刘继亮,李锋瑞[6](2018)在《干旱区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优势类群及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陆干旱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驱动了绿洲快速扩张,扩张方式主要包括:灌木地、林地和农地扩张,尚缺乏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研究。本文以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选择绿洲边缘天然草地及其转变的人工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灌木地(无灌溉)、人工杨树(Populusgansuensis)林地(灌溉)、玉米(Zeamays)地(灌溉+施肥)为研究对象,测定了4种生境土壤食物网中9种优势功能类群的密度以及反映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的有机碳储量、氮储量、磷储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灌木地扩张显着降低了甲螨、植食性昆虫密度,增加了跳虫、捕食性螨密度和真菌的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着影响;林地扩张增加了捕食性节肢动物、植食性昆虫、捕食性螨、跳虫、甲螨的密度及细菌和真菌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着影响;农地扩张增加了蚓类、捕食性节肢动物、捕食性螨、跳虫、甲螨的密度及细菌和真菌的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着影响。(2)林地和灌木地扩张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而农地扩张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氮储量和磷储量。(3)3种扩张方式显着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玉米地和杨树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增幅高于灌木地。人工绿洲扩张方式显着和有差异地改变了土壤食物网结构及其生态功能水平,该结果对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的人工绿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10期)
梁其云[7](2018)在《慢生单胞菌类群的捕食特性与生物地理学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70多年前第一株可捕食的粘细菌被报道以来,越来越多的捕食性细菌类群、捕食策略、生态位的重要性以及潜在应用纷纷被报道。捕食性细菌类群分布在多种环境类型中,捕食者类群与非捕食者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某些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可能对其它细菌类群的存亡起重要作用;细菌的捕食行为也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环境驱动力量,捕食性细菌类群的菌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逐渐被视为可控制或者调节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慢生单胞菌类群是本实验室于2015年建立的高级分类单元——慢生单胞菌目,在研究中发现其进化分支中的两个物种具有捕食细菌的功能;因此,本文以慢生单胞菌类群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捕食性细菌类群进行了兼性捕食与专性捕食的比较基因组学差异性分析、系统性地分析了慢生单胞菌类群和对照菌株黄色粘球菌的猎物谱,并对慢生单胞菌类群的生物地理学分布进行了解析。取得如下成果:1.整合了直系同源蛋白组差异性分析的流程,首次提出了“兼性捕食者指数”。通过对8个专性捕食性细菌和16个兼性捕食性细菌基因组的蛋白序列与OrthoMCL数据库比对进行直系同源蛋白组(Orthologousproteins)注释,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多响应置换分析(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test,MRPP),借助指示者参量(Indicator values,IVs)获得56个兼性捕食性细菌类群的直系同源蛋白组与9个专性捕食性细菌类群的直系同源蛋白组。基于兼性捕食性细菌类群特有的直系同源蛋白组提出了“兼性捕食者指数”。2.在较大分类学范围内确定了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的猎物谱。本项研究依托山东省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平台,选择了不同分类地位的345株细菌作为候选猎物细菌,探讨了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的猎物谱,研究发现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类群Bradymonassediminis FA350T Bradymonadaceae sp.B210可分别对205株和147株候选猎物细菌进行捕食,对照菌株黄色粘球菌Myxococcus xanthus DK 1622T可对215株候选猎物细菌进行捕食。通过对叁种捕食性细菌猎物谱的聚类分析,两株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类群具有相似的猎物种类。依据慢生单胞菌类群广泛的猎物范围,为通过添加猎物细菌来分离培养慢生单胞菌类群中的新物种群体奠定了研究基础。3.首次提出“猎物指数”,并根据该指数对弧菌科类群进行了预测。通过对5株猎物型弧菌类群细菌和5株非猎物型弧菌类群细菌的直系同源蛋白进行差异分析,提出了弧菌科类群中的“猎物指数”;通过对117株弧菌科细菌类群进行“猎物指数”预测,发现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类群可以掠食多种水产养殖中的病原微生物(副溶血性弧菌与溶藻弧菌等),为深度挖掘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类群的经济价值奠定了研究基础。4.基于7,025份高通量16S rDNA环境样本数据首次构建的MetaTaxDB数据库,对慢生单胞菌类群的生物地理学分布进行首次分析,研究发现慢生单胞菌类群具有广泛的全球分布性。基于MetaTaxDB数据库,发现慢生单胞菌类群倾向分布于有盐环境与偏碱性环境中,慢生单胞菌类群对特定生境的偏好为进一步分离获得更多该类群中的新物种提供了样品类型的选择依据。本文基于慢生单胞菌类群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环境类型与注释序列的来源类别分析,首次推演了慢生单胞菌类群的演化模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9)
陈立军,肖治术[8](2017)在《都江堰亚热带森林中不同生物类群对生境破碎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破碎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境破碎化形成的斑块特征(包括面积、海拔、隔离度和演替时间)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影响机制也不同。本研究以四川都江堰地区亚热带森林中鸟类,小型兽类和植物为研究对象,拟揭示人为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影响机制。2012—2017年期间,所有25个斑块共记录鸟类86种(繁殖鸟类49种),木本植物100种,小型兽类10种。斑块特征与丰富度的分(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陈亚丽[9](2017)在《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动物的主要类群主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使学习变得更加科学高效的工具,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将其引入,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又可以在教学方面上起到巨大的作用,其中构建知识框架最为明显。此文主要以思维导图在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当代教研论丛》期刊2017年09期)
李明,王焱,胡俊,张国森,朱卓毅[10](2017)在《基于光合色素的海南八门湾及其毗邻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类群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0年4月(春季)、2011年8月(夏季)在海南八门湾及其毗邻水域的采样调查,采用CHEMTAX化学分类法对该区域的表层水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类群进行了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生物量由湾内向外海增大,最高值出现在文昌河入八门湾处,金藻、硅藻为主要优势类群。生物量与溶解无机氮(DIN)、SiO_3~(2-)、PO_4~(3-)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浮游植物与营养盐比值(N∶P,Si∶N)相关性不明显,硅藻与P显着正相关。夏季,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小,最高值出现在文教河,蓝藻、金藻、硅藻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与营养盐含量和比值之间存在相关性。生物量与SiO_2-3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绿藻与N∶P比呈正相关关系,绿藻还同时与N正相关,硅藻与Si∶N比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生物类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是我国最佳的酿酒葡萄栽培生态区,截止2017年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到4.3万hm2。随着葡萄栽培年限和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葡萄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尤其是葡萄开花和成熟期间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葡萄灰霉病危害严重。灰葡萄孢B.cinerea为复合种,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抗药性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葡萄灰霉病的高效防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有关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划分报道较少,明确葡萄灰霉病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葡萄灰霉病的防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这对果品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开展葡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以从贺兰山东麓地区不同葡萄品种上分离的葡萄灰霉病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葡萄灰霉病菌产孢类群进行鉴定与划分;探究6种市售生防药剂和2株拮抗内生真菌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作用,以期为贺兰山东麓绿色(有机)葡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通过培养性状比较、菌核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和致病性之间的差异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分离纯化的18株葡萄灰霉菌菌株产孢类群进行鉴定和划分,结果表明:18株葡萄灰霉菌菌株依据培养性状、菌核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和致病强弱之间的差异可划分为6个产孢类群;扩增6个产孢类群中的6株代表菌株Bc-729基因,证明6株菌株均为灰葡萄孢属;扩增Bc-hch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认为6株代表菌株在0.001比例尺下划分为6个分支,6株代表菌株间在碱基序列上存在5~10个碱基的差异。2.为了考察6种生物防治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离体果粒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源药剂丁子·香芹酚和微生物源药剂寡雄腐霉菌均能有效抑制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其EC50分别为4.64 μL/mL和1.21 mg/mL;在离体果粒和田间药效试验中,120μL/mL 丁子·香芹酚和1.8 mg/mL寡雄腐霉菌对葡萄灰霉病都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0.2 μL/mL嘧啶胺相当。3.为明确2株植物内生拮抗真菌XKZKDF27和NQ8GII4对葡萄灰霉菌的防治作用,通过皿内平板对峙、离体果粒和成熟期田间灰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内生拮抗真菌XKZKDF27和NQ8GII4都能够很好的抑制葡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均在60%以上;2菌株发酵滤液对葡萄离体果粒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对成熟期葡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0.29%和67.32%,显着高于市售生防农药的防治效果,与化学药剂腐霉利防效相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类群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萍,汪洋.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实践——以“动物的主要类群”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
[2].王忠兴.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划分及其生物防治研究[D].宁夏大学.2019
[3].吴阳.植被演替过程土壤生态酶计量学及关键生物类群演变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尚毅威,肖武鹏,柳欣,黄邦钦.南海SEATS站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及其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的变化[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闵辉.探究博物馆中生物类群的系列科学活动设计与实践[C].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2018
[6].刘继亮,李锋瑞.干旱区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优势类群及功能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8
[7].梁其云.慢生单胞菌类群的捕食特性与生物地理学分布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陈立军,肖治术.都江堰亚热带森林中不同生物类群对生境破碎化的响应机制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9].陈亚丽.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动物的主要类群主题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17
[10].李明,王焱,胡俊,张国森,朱卓毅.基于光合色素的海南八门湾及其毗邻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类群组成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