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龙类论文-张逸阳,吕君昌,蒲含勇,徐莉,尚玉华

禽龙类论文-张逸阳,吕君昌,蒲含勇,徐莉,尚玉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禽龙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汝阳盆地,禽龙类,早白垩世晚期

禽龙类论文文献综述

张逸阳,吕君昌,蒲含勇,徐莉,尚玉华[1](2013)在《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禽龙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相互关联的禽龙类9个中前部尾椎椎体化石。由于化石只保存不完整的尾椎部分,其属种难以断定。但它的发现说明,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中,除了植食性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外,也存在大型鸟脚类恐龙——禽龙类。保存的尾椎椎体系列与发现于比利时的早白垩世贝尼萨尔禽龙相比,不论是大小还是形态构造上均极为相似,从而判断这9个连续的尾椎体分别为第7到第15尾椎。进而推断,河南汝阳盆地产出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沉积地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3年09期)

吴文昊[2](2010)在《辽西义县组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sis Wu et al.2010)及原始禽龙类的系统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Wu,Godefroit and Hu,2010是本文作者等最近在辽宁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义县组发现的原始禽龙类恐龙。其模式标本近完整保存,它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禽龙类化石。本文首次对义县薄氏龙模式标本的头骨和头后骨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新发现了义县薄氏龙的4个自近裔性状,并重新修订了义县薄氏龙的鉴定特征,其特征如下:上颌骨与泪骨之间,在相对于Iguanodon、Mantellisaurus和Ouranosaurus眶前孔的位置发育有一凹坑;前额骨后部在眼眶之上发育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齿骨背侧的前齿骨关节面高度不足齿骨高度的2/3,齿骨前尖位于齿骨自下向上1/3高处;上颌骨齿齿冠主脊向后弯曲;尺骨和桡骨相对短粗,尺骨与桡骨的近端宽度与骨干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28和0.33;桡骨近端和远端前后几乎对称膨大,外、内侧视呈叁角形;肠骨后髋臼突腹背向窄(长/高=2);跖骨非常短,第III跖骨与胫骨长度比为0.18。运用分支系统学研究方法,本文对禽龙类的32个类群的126个特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义县薄氏龙为最原始的鸭嘴龙超科类群。鸭嘴龙超科由2个明确的共近裔性状支持:基翼突近水平伸展;肠骨骨板侧视较直。同样产自辽西义县组的锦州龙要比薄氏龙更进步一些。与其它的最近有关禽龙类的系统分析不同的是,本文保留禽龙科,包括Ouranosaurus、Mantellisaurus和Iguanodon,它们构成一单系类群,这一分支由2个明确的共近裔性状支持:骨化的轴上肌腱达第10颈椎;前足第I指的爪骨呈圆锥状。在禽龙科中Mantellisaurus和Ouranosaurus因为背椎和荐椎有较长的神经脊(大于相应椎体高度的2.5倍)而归为同一类群。鸭嘴龙超科与禽龙科互成姊妹群。根据薄氏龙模式标本椎体的神经脊与神经弓全部愈合、身体长度、前后肢长度比、胫骨与股骨长度比、腕骨不愈合、以及前足第II与第III指的爪骨呈爪状等特征,推测薄氏龙可能为一个成年个体;体重约为0.2吨;可能以两足行走为主。薄氏龙的跖骨及前肢末端很短,这相似于其它用前肢支持身体重量的脊椎动物。因此推测薄氏龙可能与其它一些禽龙类相似也兼用四足行走;与其它的禽龙类相比,薄氏龙的奔跑速度可能较慢。另外,薄氏龙的前肢也可能更加灵活。迄今发现最早的禽龙类化石产于英国的中侏罗统,亚洲地区在晚侏罗世没有禽龙类的分布。在辽西义县组中发现了德国提塘早期索伦霍芬层中的某些脊椎动物的相应的进步类群,这说明了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在晚侏罗世仍相互连接,之后才又相互裂解。而在欧洲晚白垩世发现的禽龙类的原始类群(Rhabdodon和Zalmoxes),可能也正是早白垩世这一阶段欧洲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的地理隔离的结果。原始的鸭嘴龙类起源于亚洲,并且在早白垩世的亚洲逐渐繁盛。在Aptian-Albian期亚洲大陆通过白岭海峡与北美相连,原始的鸭嘴龙类也在这一时期由亚洲迁徙至北美。辽西义县组的地质时代长期存在较大争议,这主要是因为义县组所产各门类化石分别代表了的不同时代的演化特征。根据本文禽龙类系统发育的分析,薄氏龙可能生存于早白垩世Valanginian-Aptian期,综合参考原始禽龙类的古生物地理及义县组大康堡层生物群的总体特征,本文将薄氏龙的生存时代定为早白垩世中期,或略晚一些。总之,义县薄氏龙的发现和研究对原始禽龙类及原始鸭嘴龙类的起源、演化、系统发育及古生物地理等方的研究都具有较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10-01)

吴文昊,Pascal,Godefroit,胡东宇[3](2010)在《辽宁义县组禽龙类恐龙一新属种——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gen. et sp. nov.》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辽西义县组新发现了一具近完整的禽龙类化石骨架.据头骨和牙齿特征建立了一新属、新种--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gen.et sp.nov.).它的自近裔性状包括:上颌骨与泪骨之间有一凹坑;在眼眶之上,前额骨后部发育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额骨后侧边缘发育一厚嵴,在厚嵴之上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齿骨腹突向后延伸并与前齿骨腹缘平行;齿骨背侧的前齿骨关节面高度不足齿骨高度的2/3,齿骨前尖位于齿骨自下向上1/3高处;上颌骨牙齿主脊位于牙齿颊面后1/3处,并向后弯曲.与同样在辽西义县组发现的锦州龙Jinzhousaurus的头骨和牙齿相比较,薄氏龙至少有14处不同.包括上颌骨前端不下弯、前齿骨腹突分叉和上颌骨齿齿冠有多条副脊等.它也是迄今在亚洲发现的几种最原始的禽龙类之一.(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0年02期)

汪筱林,徐星[4](2001)在《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杨氏锦州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辽西义县组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 根据其头骨形态和牙齿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杨氏锦州龙(Jinzhousaurus yangi gen. et sp. nov.). 杨氏锦州龙某些特征比已知多数禽龙类原始, 但大部分特征接近于早白垩世的一些进步禽龙类, 如前上颌骨喙部中等扩大和牙齿形态及排列方式等. 锦州龙的另外一些特征非常接近鸭嘴龙类, 比如眶前孔不发育等. 锦州龙的这种奇特特征组合对于研究禽龙类的演化和鸭嘴龙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锦州龙发现于义县组中部, 层位高于四合屯化石层, 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 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 锦州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 与同位素测年确定的年代一致.(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1年05期)

禽龙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Wu,Godefroit and Hu,2010是本文作者等最近在辽宁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义县组发现的原始禽龙类恐龙。其模式标本近完整保存,它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禽龙类化石。本文首次对义县薄氏龙模式标本的头骨和头后骨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新发现了义县薄氏龙的4个自近裔性状,并重新修订了义县薄氏龙的鉴定特征,其特征如下:上颌骨与泪骨之间,在相对于Iguanodon、Mantellisaurus和Ouranosaurus眶前孔的位置发育有一凹坑;前额骨后部在眼眶之上发育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齿骨背侧的前齿骨关节面高度不足齿骨高度的2/3,齿骨前尖位于齿骨自下向上1/3高处;上颌骨齿齿冠主脊向后弯曲;尺骨和桡骨相对短粗,尺骨与桡骨的近端宽度与骨干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28和0.33;桡骨近端和远端前后几乎对称膨大,外、内侧视呈叁角形;肠骨后髋臼突腹背向窄(长/高=2);跖骨非常短,第III跖骨与胫骨长度比为0.18。运用分支系统学研究方法,本文对禽龙类的32个类群的126个特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义县薄氏龙为最原始的鸭嘴龙超科类群。鸭嘴龙超科由2个明确的共近裔性状支持:基翼突近水平伸展;肠骨骨板侧视较直。同样产自辽西义县组的锦州龙要比薄氏龙更进步一些。与其它的最近有关禽龙类的系统分析不同的是,本文保留禽龙科,包括Ouranosaurus、Mantellisaurus和Iguanodon,它们构成一单系类群,这一分支由2个明确的共近裔性状支持:骨化的轴上肌腱达第10颈椎;前足第I指的爪骨呈圆锥状。在禽龙科中Mantellisaurus和Ouranosaurus因为背椎和荐椎有较长的神经脊(大于相应椎体高度的2.5倍)而归为同一类群。鸭嘴龙超科与禽龙科互成姊妹群。根据薄氏龙模式标本椎体的神经脊与神经弓全部愈合、身体长度、前后肢长度比、胫骨与股骨长度比、腕骨不愈合、以及前足第II与第III指的爪骨呈爪状等特征,推测薄氏龙可能为一个成年个体;体重约为0.2吨;可能以两足行走为主。薄氏龙的跖骨及前肢末端很短,这相似于其它用前肢支持身体重量的脊椎动物。因此推测薄氏龙可能与其它一些禽龙类相似也兼用四足行走;与其它的禽龙类相比,薄氏龙的奔跑速度可能较慢。另外,薄氏龙的前肢也可能更加灵活。迄今发现最早的禽龙类化石产于英国的中侏罗统,亚洲地区在晚侏罗世没有禽龙类的分布。在辽西义县组中发现了德国提塘早期索伦霍芬层中的某些脊椎动物的相应的进步类群,这说明了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在晚侏罗世仍相互连接,之后才又相互裂解。而在欧洲晚白垩世发现的禽龙类的原始类群(Rhabdodon和Zalmoxes),可能也正是早白垩世这一阶段欧洲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的地理隔离的结果。原始的鸭嘴龙类起源于亚洲,并且在早白垩世的亚洲逐渐繁盛。在Aptian-Albian期亚洲大陆通过白岭海峡与北美相连,原始的鸭嘴龙类也在这一时期由亚洲迁徙至北美。辽西义县组的地质时代长期存在较大争议,这主要是因为义县组所产各门类化石分别代表了的不同时代的演化特征。根据本文禽龙类系统发育的分析,薄氏龙可能生存于早白垩世Valanginian-Aptian期,综合参考原始禽龙类的古生物地理及义县组大康堡层生物群的总体特征,本文将薄氏龙的生存时代定为早白垩世中期,或略晚一些。总之,义县薄氏龙的发现和研究对原始禽龙类及原始鸭嘴龙类的起源、演化、系统发育及古生物地理等方的研究都具有较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禽龙类论文参考文献

[1].张逸阳,吕君昌,蒲含勇,徐莉,尚玉华.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禽龙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J].地质通报.2013

[2].吴文昊.辽西义县组义县薄氏龙(BolongyixianesisWuetal.2010)及原始禽龙类的系统演化[D].吉林大学.2010

[3].吴文昊,Pascal,Godefroit,胡东宇.辽宁义县组禽龙类恐龙一新属种——义县薄氏龙Bolongyixianensisgen.etsp.nov.[J].地质与资源.2010

[4].汪筱林,徐星.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杨氏锦州龙[J].科学通报.2001

标签:;  ;  ;  

禽龙类论文-张逸阳,吕君昌,蒲含勇,徐莉,尚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