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论文-华星淇

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论文-华星淇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子差速系统,主动转向系统,协同控制系统,侧向稳定性

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华星淇[1](2019)在《双电机后驱电子差速车辆侧向稳定性协同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是评价汽车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为提升新能源车辆的安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电机后驱电子差速系统和主动转向控制系统的侧向稳定性协同控制系统,以提升双电机后驱车辆的侧向稳定性,并进而提升其安全性。算法设计阶段,基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建立了2自由度和7自由度车辆模型;为获得七自由度车辆模型中准确的轮胎力输出,建立了魔术公式轮胎模型;为减少人为干预,根据阿克曼转向几何,建立了单点预瞄驾驶员模型和依据标准的双移线道路模型来获得理想转向角。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双电机后驱电子差速系统和主动转向系统的侧向稳定性协同控制系统。在双电机后驱电子差速系统设计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质心侧偏角观测器、李雅普诺夫理论、滑模控制理论和力矩分配策略的二阶滑模控制器来解决双电机后驱车辆驱动电机转矩的控制问题;在主动转向控制系统中,提出一种基于路径保持的主动转向控制策略,并配套滑模控制算法进行设计;在协同控制算法上,提出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将两者进行协同控制。算法验证阶段,通过Simulink和Carsim对所建控制系统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1)协同控制算法继承了主动转向系统的优势,在路径规划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协同控制算法继承了二阶滑模双电机电子差速系统的优势,具有振幅小,抖振低的优点。3)在100km/h双移线工况下,协同控制算法可以提升60%车辆侧向稳定性。4)对比GG图和相位图,协同控制算法运行结果区域更小,驾驶更为平稳。最后,利用PXI设备、LabVIEW以及Carsim RT搭建硬件在环平台,对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硬件在环验证,提升控制系统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石文,余卓平,熊璐[2](2015)在《基于时域差异关系的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判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ESC)补充判据用于定性判定车辆平面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后轴滑移工况.分别研究了二自由度侧向动力学系统方程与考虑纵向加速度因素的叁自由度系统方程稳定性判定方法,考虑了车轴切向力与载荷变换对轮胎侧偏特性的综合影响.通过瞬态稳定性分析方法,得到了动力学系统稳定性变化和车辆实际稳定性变化之间可以量化的时域差异关系,基于这种时域差异关系建立了稳定性超前控制方案与理论模型,以理论模型在工况切换瞬态的系统平衡点特性作为控制判据,并且对现有ESC判据应对后轴滑移工况的有效作用时间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特定工况下横摆角速度最大值定义的约束边界与车辆实际稳定性变化边界接近,ESC系统进行控制的时间差有限,超前控制判据理论上可以更早预测车辆运动状态变化.(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8期)

刘文营,梁荣亮,刘伟,王旭[3](2013)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中央控制单元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V形开发流程对车辆ESP(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系统进行开发,对中央控制单元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框架进行分析。基于MC9S12嵌入式系统对ESP系统中央控制单元进行硬件开发和软件框架的实现。在ESP硬件在环试验台对各模块功能的验证和集成的基础上,对ESP系统中央控制单元进行进一步集成和优化,并在试验车实现ESP系统的功能测试。通过试验车的测试,中央控制单元能够满足ESP系统的工作需求,为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平台。(本文来源于《北京汽车》期刊2013年06期)

李静,沙宏亮,王伯平,刘巍,刘冠廷[4](2010)在《基于液压制动轮缸压力估算的车辆电子稳定性程序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查询方式的车辆液压制动轮缸压力估算算法,设计了基于压力反馈的ESP制动执行器控制算法。采用硬件在环试验方法建立了轮缸增、减压电磁阀占空比与轮缸压力的关系。试验表明:轮缸压力的估算值与实际值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估算压力反馈的ESP能有效改善汽车在极限转向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高涵文,王国林,方超,高来生,张凤珍[5](2010)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的Adams-Simulink联合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软件Adams和Matlab/Simulink建立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ESC)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逻辑,构建ESC联合仿真的动力学控制模型。进行了法规FMVSS126规定的ESC仿真,其结果完全满足法规的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0年10期)

刘春辉,王增才[6](2010)在《车辆电子稳定性程序的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轮胎魔术公式,建立了车辆的两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车辆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为控制变量,基于车辆的线性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最优控制器,将此控制器应用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车辆电子稳定性程序显着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使驾驶员在大侧向加速度、大侧偏角的极限工况下能够对车辆进行正常操纵.(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0年01期)

于金泳,刘志远,陈虹[7](2009)在《基于滑模观测器的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故障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横摆角速度传感器和侧向加速度传感器故障检测和重构问题,使用T-S模糊系统建立了车辆动力学系统的全局模型,依据滑模控制理论,给出了基于滑模观测器的传感器故障检测和重构方法,且所设计观测器满足给定的从未知输入到故障重构误差的L2增益性能要求.最后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09年10期)

邵作业[8](2009)在《基于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的制动系统是决定汽车主动安全性的关键,随着汽车底盘动力学控制的不断发展,集成控制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线控制动系统BBW(brake-by-wire)应运而生。线控制动系统是多功能的制动系统,它通过车载有线网络把制动系统的各种功能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线控制动系统分成两个类别,即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Electronic Hydraulic Brake System)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Electronic Mechanical Brake System),其中EHB系统以高的可靠性和低的硬件要求,成为传统制动系统向线控制动系统过渡的产物, EHB系统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性能的线控制动系统。基于目前国内对EHB系统的研究较少,本文对EHB系统的液压调节器结构进行设计,深入讨论了EHB系统液压调节器中的重要液压元件高速开关阀的特性,采用AMESim对EHB系统的液压调节器建模并对其液压系统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液压调节器中各主要液压元件的关键参数对EHB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针对EHB系统建立一套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分析了车辆失稳的原因并提出改善车辆稳定性的方法及控制变量的选择,对车辆失稳状态进行判断,采用具有鲁棒性的模糊控制算法决策出横摆调节力矩,对制动车轮的选择和轮缸压力的计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利用AMESim、CarSim、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对建立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分别采取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进行仿真研究,以证明本文所建立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刘伟[9](2009)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质心侧偏角非线性状态估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能够显着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程序中,质心侧偏角是衡量车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质心侧偏角的控制实现对车辆稳定性的控制。目前质心侧偏角的测量只能通过非接触光学传感器测量,考虑到安装和价格的因素,不能够在实车中应用,因此需要根据车载传感器信号对质心侧偏角进行估计。本文结合国家863计划项目“X121轿车集成开发先进技术”子课题“电子稳定系统(ESP)集成开发及电动转向系统(EPS)一体化控制技术”,通过对国内外质心侧偏角估计现状的研究,采用状态观测器的方法建立了质心侧偏角非线性状态估计模型。观测器的输入采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中标配的传感器信号,包括车轮轮速、横摆角速度、纵/侧向加速度和方向盘转角。基于“X121轿车ESP试验评价方法与目标设定”和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标准试验的要求,对观测器进行了仿真和实车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本文建立的质心侧偏角非线性状态观测器在标准试验工况下能够对实际测量的质心侧偏角进行很好的跟随,并且具备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郭孔辉,付皓,胡进,丁海涛[10](2008)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试验与评价方法的仿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美国法规FMVSS126中关于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ESC)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针对该法规在Carsim软件平台上开发了FMVSS126试验与评价仿真流程,并应用该流程对所开发的ESC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试验与评价,仿真目标车型为CarSim车辆模型库中的某四轮驱动SUV车辆。仿真结果表明,施加了稳定性控制的车辆通过了法规试验,进而验证了该ESC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08年10期)

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ESC)补充判据用于定性判定车辆平面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后轴滑移工况.分别研究了二自由度侧向动力学系统方程与考虑纵向加速度因素的叁自由度系统方程稳定性判定方法,考虑了车轴切向力与载荷变换对轮胎侧偏特性的综合影响.通过瞬态稳定性分析方法,得到了动力学系统稳定性变化和车辆实际稳定性变化之间可以量化的时域差异关系,基于这种时域差异关系建立了稳定性超前控制方案与理论模型,以理论模型在工况切换瞬态的系统平衡点特性作为控制判据,并且对现有ESC判据应对后轴滑移工况的有效作用时间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特定工况下横摆角速度最大值定义的约束边界与车辆实际稳定性变化边界接近,ESC系统进行控制的时间差有限,超前控制判据理论上可以更早预测车辆运动状态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华星淇.双电机后驱电子差速车辆侧向稳定性协同控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2].石文,余卓平,熊璐.基于时域差异关系的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判据[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刘文营,梁荣亮,刘伟,王旭.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中央控制单元开发[J].北京汽车.2013

[4].李静,沙宏亮,王伯平,刘巍,刘冠廷.基于液压制动轮缸压力估算的车辆电子稳定性程序控制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

[5].高涵文,王国林,方超,高来生,张凤珍.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的Adams-Simulink联合仿真[J].汽车工程.2010

[6].刘春辉,王增才.车辆电子稳定性程序的最优控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

[7].于金泳,刘志远,陈虹.基于滑模观测器的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故障重构[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9

[8].邵作业.基于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

[9].刘伟.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质心侧偏角非线性状态估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0].郭孔辉,付皓,胡进,丁海涛.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试验与评价方法的仿真应用[J].汽车技术.2008

标签:;  ;  ;  ;  

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论文-华星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